水灾:广州会像郑州一样么?
导读
郑州水灾让人揪心!
截至26日12时,
河南全省因灾遇难69人失踪 5人。
历史上广州灾情不断,
1915年最大水灾侵袭广州,
死伤10万余人……
那么,现在的广州如何呢?
1915年的广州。
公元 393 年
“三月始兴大水”
首次水灾记录在东晋
广州地区最早的水灾记载为东晋太元十八年,即公元 393 年,“三月始兴大水”。
其后,直到明朝永乐至嘉靖中期(1400年——1549年),水灾记载才逐渐增多,每50年的水灾次数增加到12~22次,但相比后来仍然较少。
平均年半发生一次水灾
而从嘉靖后期开始直到民国中期,1550年到1920年,水灾记录明显增多,在这370年历史里,有253年受到水灾,平均一年半发生一次水灾;
受灾总县次为657个,平均每个水灾年的受灾县数为2.8个。
从季节上看,以 5到6月发生的水灾为最多,这两个月共出现 145次水灾,占水灾总次数的57.3% ;其次为7到8月,共出现 65次,占总数的25.7% 。
在广州地区的 253年水灾记载中,有 82年有“大雨水”记载,表明大雨是引起水灾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广东、广州水灾情况。
光绪年广州淹死万余人
历史上关于广州水灾的记载,非常的不完整,资料比较确切详实的比较少。但也有几次水灾太过严重,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在清朝光绪三年,即1877年,广东连州山洪暴发,清远石角围没能抵住洪水的冲击决口了,山洪冲毁田地房屋无数,广州居民也因此被淹死万余人。
最大水灾
发生在1915年
但是光绪年间那场水灾还不是最大的,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水灾,发生在1915年。
长堤与内街。
时间:7月12日到16日
当年农历五月底至六月初(公历大概7月12日到16日),东、西、北3江洪水同时暴涨,随时有决口的风险。
决口的仍然是老地方。五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北江左岸,清远的石角围漫顶2.5尺,永丰、榕塞等围缺百余丈,洪水倾泻而下,当时的花县的炭步、赤坭、白坭等地全都被水淹没,并且直接冲向广州西北郊。
西江洪水在冲破高要等各地的堤围后,抢道北江,直逼南海县。
到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南海各堤围也决口了,洪水冲向了广州西郊,也就是现在的西关。
东江洪水也在增城数个堤围决口,洪水冲向了黄埔。
广州受到洪水多路夹击,形势危急。
当时广州城内水深齐胸。
广州内街,水深齐胸。
西濠口即现在的人民南路的情况。
泉香茶楼前。
原因:水灾原因有多方面
之一:降水量大,那年岭南连降暴雨。
之二:上游的河道险峻。比如肇庆的羚羊峡束缚了西江水 ,经常一夜间暴涨2、3丈;又比如芦苞,刚好是使水流入省河的横向宣泄口。
之三:海潮托顶,天文大潮的引力,使得水位大涨。
之四:水利工事失修,过度围垦。很多防水的基、通流的桥没有了,比如珠帽高基变成市集,陈基、曹基、带河基已经平了。
广州西关的“基”。(月宫孤客制作)
广州内街。
灾民们纷纷在疍家人的船上避难。
场景:水深4米淹过屋顶
到了农历六月一日广州开始受浸,水势涨至丈余,很多街道水深达到4米,市区三分之二被水淹没。
西关及河南一带一片汪洋,在河南观音庙一带及傍河低处,水淹过了屋顶上的瓦面,只看得到比较高的房屋的屋脊和树梢;
河南的龙田、龙导尾等处,住宅倒塌了六七成;
东堤亦水深数尺,当时在长堤先施公司,附近水深至人的胸口部位。
泮塘一带有五六成房屋崩裂,在如今的泮塘五约大街61号,还残留着当时居民刻下的几个字“民国四年水大”的痕迹,用来记录水深,现如今测量大约2.4米高,但没考虑百年来地面抬高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当时水深是超过了2.4米。
水灾中的先施百货。
珠江。远处可见石室教堂的双塔尖。
横着看:
这是刊登在香港华字日报的一个报道,是一个叫做陈展云的香港人来广州时候目睹的场景。红色标图是涉及到到广州地面,绿色标图是说明灾情的严重性。
7月 13日,广州进水最深,西关一带水深3 米有余。居民露居屋顶,嗷嗷待哺。广东当局派员设立筹赈处,拨款办理赈济,并电请北京政府拨付救灾款。袁世凯接电后,即令财政部拨发 10 万元汇往广东,分发各县赈救。广州城内至18 日水才退落,市中百物腾贵。水浸前,每元买米八九公斤,水浸后,每元只能买米 3.5公斤,民不聊生。
——《广州市志》卷一
广九铁路路基被冲毁。
十三行失火
2800间房子被烧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幸的是,正在此时,十三行发生了火灾。
2800间房子被烧
火灾发生的原因有三种说法:
一是十三行商人在楼上避水,因做饭引起火灾。
二是一艘满载易燃物的木船失火,蔓延到同兴街商店里的油烛,引爆火灾。
还有种说法来自当时的人的口述,比较可信。说火是由白米街口十三行尾经营煤油蜡烛的连发油烛店引起的。
六月初二日下午2时左右,连发店只雇有一名小伙计,当时这个伙计因事扒门板出外,店主人因点燃灯烛寻找钱物,不慎烧及蜡烛。
因店内全是易燃物品,邻店南兴是一间较大的油烛店,很快被殃及。
更不妙的是对面是同兴街,全街都是经营火柴、火水、洋烛、罐头、生油等的店号,火势失控,众人只好匆忙逃生。
大火中的故衣街。
十三行大火之后的情况。
从河北烧到河南
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的晚上7点熄灭,但10点时死灰复燃,又一直烧到第三天凌晨1点。
最终有25条街道、2000多间店铺民房遭此大难,灾后挖掘出来尸体上千具,找不到尸体的更是无数。十三行的九如茶楼,有60余人在楼上避水,该楼突然倒塌,无一生还。
火灾时正好刮风,火烧到了船篷,船又在江面上连成一串 ,火苗跟着水面上的汽油和船,一直烧到了珠江对岸的河南大基头,对面临河的铺尾,多是用竹子搭成的篱笆,迅速被火吞没。
后来,甚至形成了两条谚语:“火烛真系惨,河北过河南”、“河北烧到河南”。
该图片中说2800间房子被烧。
横着看:
这是大火中涉及到的25条街巷里每一个街巷被焚烧的商号的统计(部分)。红色的为街道名。
这些街道大部门已不存,大致位于现在的文化公园这里。
十三行街商民避水居楼上,因午炊失慎,造成火灾,正值狂风暴雨,火头很快延烧至荣阳、同兴、同文、普济等25 条街。当时各街水深一二米,自来水、电灯、电话不能正常供应和运转,交通瘫痪,无从积极组织救火。至 15日1时火才熄灭。此次火灾,共烧毁铺户 2000 余间,烧死 1500 余人,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广州市志》卷一
水灾之伤亡情况
“湿水货”当街卖
当水灾火灾正严重时,也有一些不法之徒乘火打劫。他们乘坐船艇从西堤附近驶入灾区,抢劫各商店的货物。
容光街、联兴街、同兴街一带的商户损失较大,因为他们离西堤不远。损失最严重的是同兴街,这条街都是批发油烛、火柴、牛奶、洋罐头等货物的,除了被烧,牛奶、洋罐头等又算比较贵重的商品。
等到洪水刚退时,两岸堤边的很多人甚至半公开地兜售抢来的商品、衣物,这些东西因此被当时的人称为“湿水货”。
珠江堤岸被淹。
长堤的东亚百货。
屋内。
死伤10万人
1915年的这场水火大灾,死、伤、疫病人数10万人,其中死亡2万多人,光十三行一带就死亡了1万多人(一说烧死1500多人)。
当时,小北门外的水面上更是漂起了1000多具尸体;
在十三行、上西关及泮塘等处检葬出水火灾死亡尸体216具;
在南石头及新洲等处捞到浮尸60余具,情景凄凉惨烈。
警察厅前。
被困的外国人。
沙面。
43万公顷田被淹
仅清远县一带,就倒塌房屋4.6万多间,灾民24.1万多人。
禺南大石、植 (村)、官塘、员岗、市头、南村、沥滘、上滘、下滘(现在的厦滘)、石壁、韦涌、紫坭、沙湾及市桥等地,有13处共233.5丈堤岸决口,淹死41人,房屋倒塌21689间,淹没良田244337亩,其中大石乡塌屋数百间,禾田被淹没四五成。
这次的洪水属于200年一遇,为广东省历史上最大的洪水灾害,淹没农田43.2万公顷,受灾人口378万,死伤病灾民10万人(死亡2万多人),损失稻谷88.45万吨。
广州范围内被淹7天,受灾地区遍及清远、花县、佛冈、番禺、增城、郊区及市区,广州市受淹的农田超12万公顷,受灾人口更是达到150万人以上。
俯瞰博济医院。
岭南学校一片汪洋。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新港路校区。
佛山。
交通瘫痪 全城停电
根据当年《粤灾之特别报告》、《申报》等记载,当时广州已经交通全线瘫痪,全城停水停电。
长寿路的乐善戏院,是当时西关最大的粤剧演出地点,常有著名的戏班来此表演,戏院前茶楼食店很多,大水刚来的时候,茶客们还悠哉游哉地喝茶看演出,毫不介意,但是转瞬之间,水就漫过膝盖,茶客们只好纷纷狼狈躲避。
可见水势之急之猛。
西堤马路上乘船。
长堤。
1915 年乙卯大水淹没农田 43.2 万公顷,受灾人口 378万,死、伤、疫病灾民达 10 万人(其中死亡2 万多人),农作物损失折稻谷 88.45 万吨。广州市(按 1985 年行政区划划分计)受浸农田不下 12 万公顷,受灾人口在 150 万以上。仅清远县塌屋就有 4.6 万多间,灾民 24.1 万多人。
——《广州市水利志》
水灾之救助情况
救助:难民庙里容身
水灾产生了大批难民,很多难民都瘦得瘦骨伶仃,僵倒在烂泥里,还有的家里房屋倒塌,无家可归。
当时的石桥头、铁拦河以外, 猪仔圩(现在的带河路一带)以西,都是贫民所住的木屋、泥土屋,洪水一到,房屋倒塌,人们毫无准备,只好逃亡北宜民市、第一津,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北与东风路交界处。
四庙善堂是当时的九大善堂之一,四庙在如今的金花街一带,将各寺庙作为收容难民的地方,每天用大锅煮梅菜、白豆为主料的糊状的大米粥,早晚两次定时发给周围的难民充饥,很多难民因此免于一死。
等待救济的难民。
码头。
政府无力救援
1915年,广东是督军龙济光的天下,水灾发生时,他身处观音山镇海楼的老窝,高枕无忧。他也曾派出手下马济会和警察局的人员前去巡视,但只能望洋兴叹,更谈不上抢救。
广东当局派人筹设筹赈处,拨款赈灾,并向北京电请拨款,袁世凯令财政部拨款10万,分发广东各县。
广州物价飞涨,灾前每元可买8、9公斤米,灾后只能买3.5公斤。
菜农涉水买菜。
设立灾民安置点。
九大善堂发挥作用
当时赈灾主要由九大善堂筹办,比如广州总商会会长陈勉畲会同九大善堂中的爱育、崇正、四庙、方便、惠行等善堂筹款救济难民,清除秽杂物等。
各大慈善组织各司其职。
爱育善堂是以兴学为主,
崇正善堂则赠医施药,
惠行善院是主治外科,
四庙则施衣施粥,
方便医院除提供医疗还收拾尸骸。
难民民争抢轮渡。
九大善堂的救助情况。
其次呼吁港澳善堂、各界人士捐赈灾款和救灾物品,海外华侨也纷纷参与。
当时的救灾物品主要是大米、饼干和衣物。由于条件所限,所派发的米粮多是洋米碌和洪水浸泡过的仓底米。
除广州外,救灾物品也发往清远、禺南、南海、三水等重灾县。
三水的税关。
“燕梳”帮助商户过难关
至于受到水火双灾的商铺,只好自筹自建,重新开业。庆幸的是,有很多人买了燕梳,“燕梳”就是保险,是 insurance (保险)的音译,弥补了很多损失。
当时的保险组织既有外国人开的,也有我国人开的,既有公司性质的,也有联保性质的,信誉都很好。
设立了水灾善后会。水灾善后会是一个商人自发组织,设在上九甫布行会馆内,旨在对遭受水灾火灾有困难的商户进行帮助。
广西梧州更严重。
水灾后的广州有三种商店的生意最兴隆:一为棺材店,因死亡人数过多,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一为搭棚店,各处房屋火吞水没,亟需搭架支持;一为泥水匠铺,各处房屋倒塌之后横亘街道,故需从速将其收拾,以免阻碍交通。
——《广州百年灾难史话》
到7月2日,大水开始退去。商业逐渐恢复。
修建
三水芦苞水闸防洪
此次大水灾之后,当时的省政府不得不整治水患,委任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谭学衡为治河督办。
谭学衡(1871-1919年),广东新会棠下天乡礼村继龙里人。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广东水陆师学堂第一期读水师班, 毕业后赴英国入海军学校攻读。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 曾参加中日甲午战争。
1914年7月,广东大水成灾。各界公举代表联同旅京人士, 呈请民国政府设立机构,疏治粤河。11月13日, 谭被任为广东治河事宜处督办,年12月,谭学衡抵达广州,设立了广东治河处。于次年6月开始, 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赴西江河道进行勘测,并提出《西江防潦条陈》意见书。
1916年春,西江测量完竣,之后继续勘察东、 北两江和珠江。
谭在任内,在勘查河道的同时,还拟订各江河道、港口、 围题的整治、改良计划,为日后治理广东河道打下基础。
1924年建成芦苞水闸,以节制北江洪水经芦苞涌入广州。
南武中学和搏击医院联合布告,发布灾后的八点注意事项。
各团体各个机构的救助行为。
水灾后的情景。
面对日趋严重的水患,广东省政府决定在三水芦苞建筑水闸以保广州不再受北江洪水威胁……经过数年施工,一座大型钢铁水闸得以落成。
——《广州百年灾难史话》
新中国成立后
广州治水历史
加固北江大堤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先整治玉带河,疏浚六脉渠,使市区排水得以畅通。
接着全面整修加固了各个堤围,郊县重点培修加固北江大堤,并命名为北江大堤,并按防御1915年决堤洪水标准设计,可防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
这道长达约63公里的大堤从此成为守护广州的屏障。
另外对清西围、莲花围等进行联围筑闸,大大提高堤围的防洪能力,捍卫广州市区安全,也保障了郊县农业生产。
北江大堤。
1957年 兴建四大调洪湖泊
1957-1966年,市区排水方面,继续整治西关涌,兴建麓湖、东湖、荔湾湖、流花湖四大调洪湖泊,疏浚东濠涌、西濠涌等,市区排水得到进一步改善。
郊县大规模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治理水旱灾害,大力发展农田排灌。在此期间,修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控制了河涌的集雨面积,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堤防的威胁,减少了内涝积水。
流花湖。
1967年 根治流溪河
1967-1977年,这一阶段治水,以根治流溪河流域为重点。1969年,复建李溪拦河坝引水工程。1970年11月,成立根治流溪河总指挥部,对流溪河进行主、支流全面治理,兴建黄龙带、天湖、和龙等一批中小型水库。与此同时,各县还大搞疏河、改河工程,掀起1949年以来水利建设的第二个高潮。
流溪河。
1984年 综合整治珠江
1984年,广州市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开展珠江综合整治工作。1986年,制定实施第一部地方法规——《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这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获得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后制定颁布的首部地方法规。
1988年,广州市把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市一半的广州氮肥厂、广州造纸厂等12家水污染大户列为水污染控制重点企业,集中资金进行综合治理,并创新性地实施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到1990年,全市完成废水治理项目877项,总投资1.731亿元;全市建成治理设施1020套,废水日处理能力88.72万吨。
1995年 取缔珠江河面海鲜舫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市把珠江整治列为重点项目。1995年6月实施的《广州市防治珠江广州河段水域饮食业污染管理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污染防治的政府地方法规。
同年7月,广州出台《珠江广州河段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取缔珠江河面的海鲜舫。1995年,广州工业废水处理率虽达86.86%,但生活污水处理率仅有10%左右,珠江广州段有机污染仍出现加重态势,广州把重点工作转移到生活污水的治理上,开始重点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
2000年 重点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
1988年,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区污水治理总体规划》,把全市的工业废水大户和主要生活污水源纳入污水治理范围,提出污水处理要遵循“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
2000年,先后建成大坦沙二期、猎德一期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为58万吨/日,是1991年的3.87倍。
迈入21世纪,广州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工作。2003年,在抓紧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以水变清岸变绿,恢复河涌自然特征为目标,编制实施河涌综合整治计划。
猎德污水处理厂。
2008年 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2月,完成《广州城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根据规划,全市污水处理系统总服务面积为3261.7平方公里,共分67个污水处理系统,72个污水处理厂,到2020年污水处理厂的总规模1035.1万立方米/日,总服务人口1670万人。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2008年11月,广州市政府成立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与13个治水责任主体签订“责任状”,并融资351亿元,全面推进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调水补水、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和水浸街改造等五大工程。
2010年6月30日,全市38家污水处理厂、75座污水泵站、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已基本完工。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到465.18万吨/日,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75.09%提升到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在广东省位居前列。
2008年 广州市水务局挂牌成立
200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水利部对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开展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把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治水职责赋予新组建的水务局。
2008年1月15日,广州市水务局挂牌成立,统筹管理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承担防洪、水资源管理、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五项基本职能,同步完善与农业、城建系统各单位的职能界定与工作关系,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积极落实“3-4-5”治水路线
三原则:即“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的三项原则,
四行动:持续推进“四洗”行动(洗楼、洗井、洗管、洗河),
五路线:坚持“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五条技术路线,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锤一锤钉钉子,推动水环境治理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9年 重点内涝区治理完成率为97%
截至2019年10月,广州市纳入住建部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河涌,经市复核,144条初见成效,消除比例为98%,其余3个黑臭水体已基本完成整治,正在查缺补漏。
2018年,广州市成功申报为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性城市。
2019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03(2016年为0.485)。中水回用率提高至25.3%(2015年为18.22%)。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逐年下降,降低到8.69%(2015年为12.84%)。
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重点内涝区治理完成率为97%。
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
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市四套班子成员担任市级河长。
创新设置九大流域河长,以流域为体系,统筹协调流域内河湖管理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全市已落实河长3030名,湖长828人;
推行网格化治水,落实19372个网格,配置16257名网格员;
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工作格局。
在全省率先推出广州河长APP,“互联网+河长制”治理模式获水利部充分肯定。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一体化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