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从郑州战役侧看淮海大决战

(本篇文章作者:橡树、子珂、博文全文7000多字,大约阅读20分钟)

1947年3月,陈毅(举望远镜者)、粟裕等人视察华野炮兵实弹射击。

前言:

河南号称中原,中国的历史大半都在这里上演。

河南隔黄河、太行山而毗邻山西,因而在中原遭遇蒙古侵华这段历史而至明清以降,河南也成了山西人口南下迁徙的主要目的地和中转地。

换言之,很大部分的河南人如是溯根,很可能来自山西。

约在抗战前夜,我的祖父辈也从山西迁往河南包括郑州、开封等地工作。家父便在那时出生在河南开封。说来,我对河南确有说不尽然的亲近、熟悉。

这几天来,河南遭遇暴雨、水灾,我提笔本拟写篇文章,可惜最终还是无法落笔。

目睹了朋友圈里太多的小视频、小图片,可谓堵心、痛心至极。

一场大雨,一场出乎预料的水灾,使得多少家庭沉沦于郑州的街头……

我为此痛心至极,却无能力为此作文。

就此,唯有借文遥祝河南平安,朋友平安。

1947年期间,解放军战术攻击队形。

爆发于1948年9月的郑州战役规模不大,却是可与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并列的国共淮海大决战的序幕之战,对淮海大战影响极为深远。

不过,相比睢杞战役、济南战役为国共重兵集群对战不同,郑州战役为中野次要兵力与驻防郑州的国军第12绥区司令部的后勤及次要部队作战,其战役规模远不及济南战役、睢杞战役。

因而,尽管郑州战役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后人在研判国共淮海大会战,还是经常疏忽、漠视、甚至忘却郑州战役。

然而,研读淮海战役由最初设定的淮海战役而后升级为战史上的国共淮海大决战的进程,不难发现郑州战役确为淮海战役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升级的战略作用。

因此,在军事上分析淮海战役而分析郑州战役,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说的就是郑州战役。

要了解郑州战役进程及其对淮海大决战的影响,首先就要从郑州的战略位置说起。

郑州,位于中原腹地,自清末盛宣怀等勘察、建设卢汉铁路伊始,郑州因为地理优势被列甲等火车站,就此开始了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进程。

辛亥革命以后,郑州虽然经历了中原大战、抗战,至国共大决战期间,在当时铁路极不发达的中国关内,郑州作为铁路枢纽腹心城市,中原的工农业商品转运中心,其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实为河南及中原最主要的工业、商业中心。

那时郑州,可谓关内中国的一线城市。

除却城市经济价值之外,郑州作为黄河流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凭借地利扼控平汉、粤汉、陇海等主要铁路干线交叉点及黄河大铁桥,因此郑州与长江流域最为重要交通枢纽武汉南北呼应,可谓真正要紧的战略通衢要地。

如此战略通衢,便是传说中的兵家必争之地,极具军事价值。

早年,随卢汉铁路发展起来的郑州火车站。

1946年秋冬,国共内战爆发,郑州即为国军在中原对阵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根本支撑基地。

当时,解放军重点经营东北战场和山东战场之外,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为解放军次要战略力量,为策应山东战场而千里跃进大别山,离开了郑州地区。就此,郑州相距其他东北、山东、陕西、山西及华北战场较远,因此,驻防郑州的国军十二绥区少有战事。

郑州因其交通、城市便利,而成为国军方面的战略后勤、物资转运基地。

因此,在国共内战早期的郑州,看似远离战场,风平浪静。

如此到了1948年,解放军各野战军在多个战场实施战略进攻,内战危机终于波及到了郑州。

1948年9月,华野发起济南战役,集结重兵不惜代价强攻济南。

这是华野在国共内战中首次进攻国军重兵设防坚城。

华野如是进攻得手,打掉王耀武集团,攻克济南等地,既可以打掉国军方面在华北、中原设定的重点防御体系。还可在战略上孤立驻防华北、绥察的傅作义集群。

同时,随着国军在山东一线重点防御体系被打碎,华野更可随意转向南方,直接进攻鲁南、皖东、苏北等地,甚至于兵锋继续向南,直击京沪杭地区。

1948年,华野远程炮火与攻击部队爆破组、机枪组、突击组的配合战术。

南京方面当然就不甘于失去济南及王耀武集团。

就此,南京方面为重塑其重点防御体系,便在匆忙之间,将驻防徐州地区的国军精锐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等3个兵团调往北上,解围济南。

这样,作为京沪杭地区的门户,徐州防务空虚。

为填补徐州防务,南京方面即将8月份才在郑州组建的,正在编训的孙元良第16兵团调往徐州一线。

孙元良兵团以川军部队为班底组建,虽然编为主力兵团,不过和黄、邱、李等资格的主力兵团相比,其战训、装备和兵力都显过于弱小。

当时,国共内战多年,国军方面苦于战略、政略、外交等方面频繁失误,战局颓废,兵力损失惨重,其一线主力兵团急遽扩编之下,装备、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军队战力直线下落。如将孙元良兵团这样的类似地方保安部队升级版部队作为主力,用在徐州驻防看守京沪杭门户,可见当时国军兵力紧张确属捉襟见肘。

其实,在1948年夏秋,国共两军数量、质量、装备等等都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即便以黄、邱、李等3个兵团15万大军号称嫡系国军精锐,如此想要北上与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兵力强大、且得到大连大炮弹保障的华东野战军主力正面对战,实属有苦难言。

当时,黄、邱、李等3个兵团在徐州一线防区较广,在得到命令火速北上之后,只得一边收拢兵力,一边向北攻击前进。

然而,国军北上重兵集群在枣庄、临沂一线,遭遇了华野打援部队。

经过一番面对面的硬打硬拼,国军北上重兵集群遭到华野强大火力、兵力压制,完全无法前行一步。

其实,以当时国共兵力对比,济南战役之时,南京如果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放弃山东,收缩兵力在苏皖一线重新布放,以其精锐主力依托淮河、长江天堑向北防御,可能才是较为妥当选择。

南京国防部炮制的这个北上解围济南的作战计划,完全无视两军战力对比之现实,推出最后的精锐重兵集群进行豪赌,纯属胆量超过体重的盲动。

南京北上解围济南的决策,可谓国军大败徐蚌战场的主要军事前因。

这是后话,有空再谈。言归正传。

1948年的国军官兵,装备极差,士气低落。

当时,国军重兵集群无力靠近济南,王耀武部孤军深陷重围,日愈难熬,最终,1948年9月19日,王耀武麾下的国军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两万余人战场起义,济南防线就此崩溃。

战至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活捉王耀武,济南会战结束。

至此,济南这个核心被击破,李延年第9绥靖区各部驻防青岛、菏泽、临沂、烟台等山东各地再无意义。

此刻,南京方面却不及应付济南战事发生急变,数日吵吵闹闹,手忙脚乱重新规划、调整部署,最终决策拖沓,以至于山东地方国军或守或退各自抉择,最终导致山东及苏北战场阵脚大乱。

如此乱局,使得奉命北上的各路国军重兵集群同样是进退失据。

就此,华野以济南战役得胜之军,对阵摆放在鲁南苏北皖东一线的散沙一般的败军、溃军,及进退无序的黄、邱、李等3个兵团的国军重兵集群,战机已然凸显。

于是,在济南战役结束同时,华野粟裕等在1948年9月24日致电西柏坡,建议华野主力前出枣庄、临沂一线,即刻进行淮海战役,聚歼滞留当地的国军北上重兵集群。

就此,西柏坡于次日复电同意粟裕建议: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这时,西柏坡和华野的淮海战役构思,还仅是针对黄百韬兵团及李延年第9绥靖区的作战,并非后来国共主力对决的淮海大战。

10月11日,西柏坡鉴于华野开始机动进入战场,淮海战役一触即发,同时,也鉴于华野在鲁南苏北皖东等地区连续作战,兵力有限。就此,为在战略上集中兵力,保障及策应华野能够在枣庄,临沂一线决战、围歼李延年、黄伯韬主力,西柏坡再次电令要求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

孙元良3个师现将东进,望刘、陈、邓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

根据这一作战计划,刘邓中野主力兵分两路,快速投入国军兵力空虚的平汉线、郑徐线战场。

其中,刘伯承亲率第2、第6等2个纵队,进至平汉铁路南段桐柏地区,战略牵制国军张淦第3兵团、黄维第12兵团北上、东进。

1948年,刘伯承正在卧姿射击。

邓、陈指挥中野第1、第3、第4、第9等4个纵队,并得到华北野战军第14纵配合,以陈赓、谢富治、陈锡联为前敌总指挥,循郑徐线直接进攻郑州,以战略牵制开封、商丘国军及接防徐州战区的孙元良兵团主力。

如此阵势摆开,中野作为解放军次要集群,进入淮海战场分兵平汉铁路南段和郑徐线战场,既以次要兵力掣肘了张淦第3兵团、黄维第12兵团等国军精锐兵团机动,同时,中野主力4个纵队循郑徐线西进攻略郑州、开封,威胁孙元良兵团后方,更可以顺势攻城拔寨,抢占郑州、开封等中原重镇。

10月13日,中野第4、3、1、9纵队司令陈赓、陈锡联、杨勇、秦基伟等在禹县会合,开始拟定郑州战役作战计划。

就此,本来偏隅淮海战场西侧的风平浪静的郑州,陡然间便成为了淮海会战的风暴眼。

中野兵力快速展开,摆出进攻架势,既保障华野在鲁南苏北皖东等战场的侧翼,更在战略上策应华野集中兵力,心无旁骛对付黄百韬兵团及李延年第9绥靖区各部。

相比南京方面的进退失据,犹豫彷徨,难以决策,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之后的战略布局决策果断,机动迅速,华野、中野两大集群主次有序策应,战略呼应得当,因而在淮海战役帷幕方才拉开,即抢占了主动态势。

彼时,孙元良兵团东进之后,国军第40军军部及其原驻安阳、新乡的第106师、第268师,第12绥区司令部等部队进入郑州接防。

就此可见,大战在即,郑州战区的国共两军战力、兵力悬殊确实太大。

为此,西柏坡处于全局考虑,既要华野快速动作完成对李延年、黄伯韬集群的包围,更要以温水煮青蛙架势,以中野优势兵力出现在郑州、开封、商丘一线,而不至于打草惊蛇迫使国军彻底放弃郑州,移兵东向与孙元良兵团会合,加重华野对李延年、黄伯韬集群作战的负担。

10月15日,西柏坡特意致电中原军区及中野首长刘、陈、邓,详细说明这点:

攻击郑州时机应待邱、孙向北深入再行决定,不可过早。

对郑攻击时、应以有力兵团绕至郑州、中牟之间,从东边向郑州攻击。

就此,为避免战事一开,国军不堪以弱抵强压力,果断放弃郑州逃跑,中野根据西柏坡意见,对郑州外围部署兵力。

解放军战防炮部队。

当时,中野以豫苏皖军区约1个师的兵力,沿陇海线插入郑州以东、开封以西地区,阻击开封国军西援及郑州溃军东逃。

同时,中野以豫西军区及第9纵的各一部约1个师兵力组成北方支队,监视平汉路,预阻新乡国军援军及郑州溃军北逃。

此外,中野将华北野战军第14纵部署在新乡至黄河铁桥间,协同作战。

至关重要的是,刘伯承亲率第2、第6纵及陕南、江汉、桐柏军区约2个师,在桐柏地区继续监视、钳制国军黄维、张淦集群,预防其北援郑州及东进徐州。

就在华野、中野积极调动的时候,南京方面与桂系却因存在严重的战略分歧,以致国军方面既无法统一军令,其南京嫡系兵团也是迟迟没有动作。

济南战役以后,在鲁南苏北皖东一线战云密布,中野也是收缩集中兵力快速向郑州开进,战局几乎明朗。然而,以黄维、张淦集群精锐兵力,不是尽快调动以应被解放军攻势,而是部署在解放军根本无法、无意攻击的武汉外围。

如此颟顸应战,可谓国军徐蚌会战的另外一个军事原因。

1948年10月18日,中野各部在郑州外围部署完毕,中原军区及中野刘、陈、邓首长即签发、同意了陈赓、谢富治、陈锡联等人拟定的作战计划,发起了郑州战役。

彼时,中野以4个主力纵队兵力全面展开,隐隐然对郑州形成包围打击态势。

其中,中野以第1、第3两纵队组成东兵团,攻击郑州城南及东北方向;以第4、第9纵队组成西兵团,攻击郑州城西南至正北方向,

当时,国军守备郑州兵力仅有陈鼎勋的第12绥区司令部、李振清的第40军军部、 第99军留守处一部、第40军第268师主力、第106师2个团、第39师1个团及第12绥区司令部和第40军军部直属部队、保安团等零星部队约万人。

因此,中野以第1、第3、第4、第9纵队及豫西军区一部近10万大军发起郑州作战,以强打弱,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局自然毫无悬念。

1948年,解放军利用野战工事发起进攻。这一场面和电影里面吹响冲锋号漫山遍野发起冲锋的画面十分不同。

10月19日,中野第4纵队顺利突破外围,进至郑州以南郭店地区。

21日晚,中野第1纵队也是突进郑州东北侧,第3纵队突进至城东南之十里堡地区。

22日,拂晓,第9纵队主力进至郑州以西须水镇、兰寨和大李寨地区。

同时,豫皖苏第五军分区部队占领了中牟县城,切入郑州与开封之间。

至此,在郑州外围作战,国军反应迟缓,完全无法抵挡中野各部的灵动突击,因而郑州外围战事并不激烈,中野各路攻城大军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对郑州的合围。

中野决意,当日夜间即发起总攻,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攻克郑州,全歼守军。

然而,困在郑州城内的第12绥区司令陈鼎勋、第40军军长李振清、第99军参谋长佘辉庭等人本无玉石俱焚之意,如今眼见中野10万大军围城,己方已困瓮中,均是快速议定,决意抢在中野总攻之前,迅速弃城向北逃跑。

于是,就在中野架炮陈兵预备总攻前夕,第22日傍晚,国军各部突然弃城,各自分路向北退走。

守在郑州城下的陈赓等人眼见国军突然弃城四散逃跑,大惊之下,只得下令提前发起总攻。同时,以秦基伟第9纵队主力向北追击逃跑国军。

——当时,郑州城区建筑复杂,城防工事更是经历抗战、内战,为国军长期经营,相比济南更适合巷战。

显然,国军如要非要死守,中野固然兵力占据优势,势必也会为攻克郑州、全歼守军而付出相当的伤亡代价。

幸好,国军出其不意的果断跑路,既使得郑州因此免遭炮火破坏,也使中野顺利占领郑州而使得原本总攻郑州的一场血战化作虚无。

国军跑路,当然也使得中野原来预备的总攻郑州,全歼守军的作战计划全部落空。

当年国军士气、装备、后勤等等方面极不乐观,远非影视剧描述。

当时,国军各部跑出城后,陈鼎勋、李振清、佘辉庭等人分别指挥第268师主力、第106师2个团、第39师1个团沿铁路、公路前进,沿途,遭到中野北支队阻击。

中野北支队多为地方部队,兵力较少,战力较弱,因而不能阻挡国军突围。

战至1948年10月23日拂晓,陈鼎勋、李振清指挥一部败军得以突围。

23日午间,指挥断后的第99军参谋长佘辉庭率部预备突围之时,正遇第9纵队主力从东、 南、 西三面席卷而来,如此激战至夜间,国军残部被歼灭,佘辉庭本人也遭被俘。

战至24日,华北野战军第14纵队与中野第9纵队在黄河铁桥完成会师。

至此,郑州战役很快结束。

——如此,郑州战役速战速决,自然没有达到吸引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西进郑州,从而减轻华野发起淮海战役的压力的战略目的。

不过,后来淮海战役实战证明,以华野强大战力,在连续作战之后对战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纯属举重若轻的事情。

因而,中野发起郑州战役速战决胜,也就无意间为淮海战役起了添柴之效果。

现在去看,郑州战役本身规模不大,再加上决战之前郑州国军弃城奔逃,因而中野在郑州战役取得军事战果极为有限。

然而,随着中野攻克、占领郑州这个战略重镇,解放军既在战略方面将西北、华北、中原等作战集群基本会合成片。

同时,解放军控制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在战略上,无论南下武汉,东进徐蚌,西进关中,解放军都取得了极大的回旋空间和战略主动。

——淮海战役期间,中野以陇海线奇兵机动,长途奔袭,一战而夺徐蚌国军后勤咽喉宿县。就此可见,国军方面失去对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的控制,也是其取败徐蚌的一个军事主因。

当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农产品集散地和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军方面失去郑州,自然就失去了其中原战场的后勤支持。

为此,数日之间,失去郑州,国军沮丧之余,更要为此重新调整部署。

如图示意即可发现,解放军控制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在战略上,无论南下武汉,东进徐蚌,西进关中,都取得了极大的回旋空间和战略主动同时,中野在华野发起淮海战役之侧翼呼应,对国军“徐州剿总”主力形成战役钳击态势。

当时,既无法分兵西进以救援、夺回郑州,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也就只好在商丘一线滞留彷徨。

就此,南京国防部的参谋们灵机一动,在其制订的北上救援黄伯韬兵团作战方案,也就添加了邱、孙兵团。

随着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被调入了徐蚌战场,杜聿明等反对北上的将领也就失去了以兵力不足而推脱北上的借口。

于是,杜聿明只能率部北上。

同时,原本依托平汉线、陇海线作战的黄维第12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也是分路北上。

于是,淮海会战也就从围歼黄伯韬、李延年集群的第一阶段作战,不断升级,相继发展为中野、华野联合围歼华黄维兵团的第二阶段作战,围歼杜聿明集群的第三阶段作战的国共淮海大决战。

在1948年秋冬和1949年的早春,聚集在徐蚌战场的国军主力兵团的装备、战力、士气、后勤等等,确实相差华野太大。

因而,在脱离工事和后勤依托以后,国军各部冒然北上,想要靠着野战去制胜华野、中野,可以说几无希望。

他们唯有相继重蹈着黄伯韬兵团北上临沂、枣庄去救援济南的覆辙,一次,再次,似乎毫无知觉地走向了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