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建筑 | 建造一个壁炉,温暖整个冬天(经验分享)
邀请Amber写这篇分享,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壁炉文化在国内还是个盲区。我发现很多哪怕国内高级别墅配备的砖砌壁炉,建造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合理设计,费柴、取暖效率低下使得大多壁炉成了只在节假日烘托氛围的摆设。
如果有一种低成本、低技术、实用的又能燃烧充分的木柴(因其可再生,木头可算作一种可持续能源)取暖壁炉,是不是可以向更多的普通大众推广和借鉴。
这里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改良过的朗福德(Rumford)壁炉。与传统砖砌壁炉不同的是,Rumford浅化了炉膛的深径,加高了炉膛高度,使热量呈广角辐射散开,大大增加了取暖面积。而炉胸则用左“丿”状设计,并缩小烟喉,利用文丘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不仅不会倒烟,还拔高火苗,还使得火焰在上升过程发生二次充分燃烧,以达到清洁无烟以及省柴的目的(刚燃烧时,空气还没被加热,烟囱形成不了抽力,传统壁炉往往很容易发生倒烟)。
而多余的热量则被厚厚的墙体和烟囱吸收,留待整夜慢慢释放。
—— 波波
去年我住到了乡下,自然地希望生活方式更贴近乡村的生活内容。
周边好些朋友都有明火壁炉,在他们家的体验感非常好。在这些朋友家烤火时,那种热量穿透身体的感受一直觉得很疗愈。
在装修农村院子之初,我预留了地方给设想中的壁炉,也一直坚持不装空调。但那时候是初夏,刚到农村很多内容需要适应,无暇顾及壁炉的建造。从想法到建造也没有太多资源来支持,就搁置在那。
时间慢慢进入深秋,乡下的温度比在城市里要低,我是寒性的体质,对温度比较敏感,对壁炉的需求变得强烈。
于是我询问了周围朋友,也明确表示我要建壁炉,而不是买一只铸铁炉。
朋友们给我很多意见和规划,很多次在他们温暖的空间聊壁炉。王丽认为不能占地太大;老赵说烟囱高度要够,他可以焊些管子给我做篦子,降低成本;付老师坦陈他的展馆去年用自制铸铁壁炉的失败经验。
感谢他们,我的想法在这些聊天中成型,回到家,我画了草图:
永续的小施曾帮助我建造了一个土团面包窑。
当时他带领一些像我一样的建造小白合作完成的面包窑过程我觉得十分棒。小施除了拥有丰富的永续实操经验外,在设想与技术难点上总是有足够的妙法和稳定的推进能力,我喜欢这样的合作。
于是我很自然把壁炉的设想向小施提出了,并邀请他来帮助和实操,这时好友辣椒的农村院子也落实了,她在计划着壁炉与大地厨房的建设。
于是我有了很棒的找材料小伙伴,我们的壁炉小组开始很多讨论。
我的图纸小施认为没问题,并开始按照图纸设想一些建造难点了,我们设想了防止跑烟的防爆玻璃,还有建造炉门拱时做木支撑等等。
这时候南京的气温开始越来越低了,群里小伙伴劝我改成砖砌了,我还在坚持用土团,我真的期待触摸被火温渗透着的土的温度。
土传导的温度是温和的,好像在缓慢释放它的能量,这感觉与铁与水泥是很不一样的,更象我们居住的星球的属性,何况土材料遍地可得。
这时,永续圈里的一篇推文适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标题锁定了我,叫 没有壁炉的冬天很难熬,教你不花钱也能做真火壁炉
这标题的每一个字都切中我的需求,于是我联系到了土团之家的波波老师,达成了在线指导,一时间我的信心就满了。
一开始我脑袋里没有壁炉技术内容,只有热情和把握外观的绝对信心,内核是空的啊,得依靠其他人的经验,然后做执行者。
堆土团,壁炉内腔以及烟道的尺寸这些核心技术要学习,所以我特别多的希望小施能来带着搓土团。而这时小施和兰溪刚好去无锡定居了,没法来现场。
波波愿意在线指导之后,我连搓土团的顾虑都消失了,觉得肯定能行了。
要提一下我为什么没有复制朋友们家的壁炉,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希望壁炉有那种传统的外型风格和使用青砖材料,甚至在开始我的设想是直接把室外面包窑的型直接复制黏贴到室内就行了。
触摸土团的外壳,那是烤火的延伸,而不是孤立的壁炉本身,尽管这个想法还是没有实现。
堆土团的困难老天爷解决了,因为实在太冷了。12月底那几天南京的温度在零下7度到零上3度之间徘徊,只能请了师傅来砖砌。
连师傅走到我们村口都打退堂鼓想回家,认为温度太低和泥都困难。我好歹说服了他们,想着热水,电暖器或许可以解决和泥的问题。还好那天阳光很好,上午10 点之后冻土就慢慢化开了。
波波否掉了我的图纸,给我很多朗福德(Rumford)壁炉的资料让我研究,那些内容对我来说挺深的。
于是上网找了不少图片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这种壁炉的原理,慢慢才有了概念。
波波的支持非常到位,每一个问题都细致的回答,小白都可以操作的那种。说实话当我看到波波给我的一些壁炉图片时,大吃一惊,完全没想到壁炉门可以开那么大。就算在波波的推文里的“大护法”也没有那么大的门哪。
我有点戚戚,然后请波波画图,收到波波的图纸后,我安心了。
内外尺寸按公式计算而来的,并不是由美感决定的,并且波波把壁炉的辐射原理讲得很透彻。特别在蓄热和保温这部分有很清晰的说明,这些传统做大灶的师傅是没有概念的,这部分困惑清楚后,开始就顺了。
中间也会遇到困难。无论是我自己还是瓦匠师傅,我们尽管有图纸,还是时不时想改动设计。最明显的就是老是想把门改小,师傅总会回到他做土灶的经验上去:一是拉低门高,二是开口回收,还有减少贴墙部分的珍珠岩填充。
炉腔、炉胸、咽喉、到烟囱之间有非常关键的结构。既要把握住结构的成型,又要和师傅砌砖的习惯吻合上。我意识到这之间的拉扯之后,做了一个决定,一点也不改波波的图纸了。
并且清楚地听到了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如果不试一次,永远不会知道新的对还是不对。想明白了,这不是传统大灶也不是朋友们家的壁炉,把原来了解的都放下,后来就顺了,师傅自己也会过来看图纸,也没有反复拆了。
建造完之后的感觉很棒,我觉得这是一件作品。并且烤火的体验超好,我是20多平的半敞开空间,烤火时室温在13度左右,寒湿皆去,并且整个空间充满了好闻的木碳的味道。
洗手间下水道的臭味啊厨房的菜味都被强势吸附掉了,我看以后香也不用点了,也许黄梅季也能烧壁炉驱驱蚊虫祛湿呢。。。。
在壁炉前的体感很舒服,自己点火烧柴,能做到零跑烟。而且特有趣的是,每一个人看到后都觉得门大了,太大了,都会建议下降门脸尺幅。
这点和我没做壁炉时的想法一样,然而动手做一次后,想法大变,现在希望再做大一点。并且真的用土团塑造,而不用砖。
这种经验全部的过程是很棒的收获,尤其是心理上的,新的知识与新的认知是突破老的认知的,这个是没有想到的,也特别期待有一天能去土团之家体验波波的土团小屋,感受在自然建筑中与泥土与大地的充分链接。
鸣谢:
永续小施:从想法到建造一路的支持以及搬砖主力
辣椒:牛逼的在附近找到废旧窑厂,一起搬砖一起访问研究,以及美食支持
朱门街翟师傅:烟囱制作及安装,1.8多的大块头上我家的阁楼至房顶,不容易
大树:介绍了经验丰富的瓦匠师傅给我,太稀缺了
作者: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