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是什么样?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弊端呢?

960年,后周的军人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一朝。宋太祖赵匡胤对中央官制进行了调整。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同时,三司掌管着财政大权,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可以说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宋朝仿效大唐,仍然有三省,但已经形同虚设,门下以及尚书列于外朝,宰相也没有了大唐时期那样的权力,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不过在早期宰相由赵普担任,而参知政事说白了就是为了配合他的工作而已。

掌管着军政的就是枢密院了。唐朝的时候其实也有,但大多是宦官担任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不过赵匡胤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力,有意拔高了。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官职多为文人出任。他们掌士兵名册、边防机密、军队招募、调动之事。他们虽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

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三司,即盐铁、 度支、户部三部。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宰相实际兼管财政。

此外,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

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当然了,这些中枢机构也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之后经历了宋神宗改制,对朝廷官制改革了一部分,大宋也开始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实际兵权仍为皇帝和枢密院掌管。

宋神宗之所以改革,主要也是为了改革北宋早期的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