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运用附子经验
李可老中医运用附子经验谈
俗话说:中医秘不传用量。量效关系的确是中医方剂运用之精华,也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古今医家对其都极为重视 。老中医李可崇尚仲景学说,将 《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遣方用药, 尤善附子、乌头类峻药治疗濒危患者 。四逆汤是张仲景治疗心肾阳衰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李老在临床应用四逆汤时颇有心得,不仅限于少阴病, 同时在肿瘤、咳喘、足心发热等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 。医者对量效关系的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中药复方以单味中药为载体,想要全面理解量效关系,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味中药研究开始。那么,下面我就来谈谈李可老中医关于主药附子的用量。
李老师重视六经辨证,认为 “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 ,临证之时,“知其要义,一言而终”,不必执于病名,而应执简驭繁,万病一理。李老认为,阳气在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有形精血不能骤生,无形阳气需随时固护” ,而阳气易伤难复,阳常不足,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阳气的消长进退。李老认为,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病危重证多是元气虚弱至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之证 。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 子根的加工品,其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因其有毒,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下品。
李老临证尤善用附子。李老认为,中医救治心力衰竭垂危重症仍生死参半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经方的剂量问题,二是经方的枚、尺问题,三是经方的生附子问题 。四逆汤原书记载 “用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而当代应用附子大部分参照教科书中 15g 左右,且还要注明先煎 。许多学者对经方原剂量进行考证,结果相差甚大,从一两之重等于 1g、3g、7. 8g、 13. 8g 到 16. 8g,相差倍数甚大。以东汉一两约合今之 13. 8g 或 15. 6g,假设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相当于现代制附子 30 ~ 60g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的量其实较小,这也是导致中医在急救危重症方面疗效显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老认为 “量和效之间有绝对的关系”,在应用附子时提出,“用小剂量可调理身体,治疗慢性病,但如遇到重危急症,小剂量是毫无用处的” 。从其专著及临证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在治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时,提倡使用大剂量附子,并具体指出 “对于垂死心衰病人,附子为救命仙丹,……对垂死病人有 24 小时用附子 500g 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
李老师经过临床多年不断摸索,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当机即投,不可犹豫; 同时还要掌握经方有效基础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 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李老认为,历代所用四逆方主药附子为 10g 左右,剂量显然是不足的, 其用附子治疗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一般都在 100 ~ 200g,且日夜连续进服 1 ~ 3 剂,总量当在 500g 左右。李老应用附子时用量的把握甚为严格,具体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 5 个等 级: 轻者为阳虚,1 ~ 10g,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 稍重为阳衰,表现为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附子为平剂 15 ~30g; 重者为隐性心力衰竭、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 30g; 甚者为亡阳、心力衰竭重症,附子为中剂 45 ~90g; 危者为垂危心力衰竭,附子为大剂 100 ~200g,认为附子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辨证,其中附子用平剂 ( 30g) 、剂剂 ( 45 ~ 90g) 与 《伤寒论》 中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