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诊候之二

  色脉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四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自“黄帝曰:余闻揆度奇恒”至“诊要毕矣”,见《素问》卷四第十五《玉版论要篇》。自“诊病之始”至末,见《素问》卷三第十《五脏生成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九《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之光,可得闻乎?

  闻决死生之要也。

  平按:《素问》无“黄帝问于岐伯曰”六字①。注“决”字,袁刻误作“次”。

  ①“六字”应作“七字”。又,今本《素问》作“帝曰:善”。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之时,使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阴阳、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上帝,上古帝王者也。贷季,上古真者也。上帝使贷季调理人之色脉,令通神明,外合五行、四时、阴阳、八风、六合等物变化常道,深观常道物理之妙,能知深妙脉色之用也。

  平按:《素问》“上古”下,无“之时”二字;“贷”上有“僦”字。“六合”,“六”字原缺,谨依《素问》补入。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安生未病之要,无加色脉,故为要也。

  平按:注“加”字,袁刻作“如”。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帝求其要,则其要已。

  形色外见为阳,故应日也。脉血内见为阴,故应月也。日应三百六十日也,月应十二月也,故知色脉以为要也。

  平按:《素问》“帝求”作“常求”;“要已”作“要也”。

  夫色脉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胜,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也,

  四时和气为胜,上代帝王,贵为帝道,用合神明,以宝于生,所以远死,长生久视也。

  平按:《素问》“色”下无“脉”字;“之胜”作“之脉”。

  上道以长,命曰圣王。

  上帝理色脉,通神明,合于常道,长生久视者,称曰圣王也。

  平按:“上道”《素问》作“生道”。

  中古之治病,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未病之病至已,方服汤液,以其病微,故十日病除也。

  平按:《素问》“病”字不重。

  十日不已,治以草荄,草荄之枝,本末为眇,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荄,古来反,草根茎也。眇,亡绍反。药草根茎,疗病之要也。服汤液十日不已,可服药草根茎枝叶,丸散醪醴,又得病本药末,故邪气皆伏也。

  平按:《素问》上“荄”字作“苏”;“为眇”作“为助”。

  暮代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顺,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

  前云上古、中古,黄帝之时即以为暮代。下黄帝曰上古、中古、当今之时,即其信也。疗病者,疗已病之病也。暮代疗病,与古不同,凡有五别:一则不知根寻四时之疗,二则不知色脉法于日月之异,三则不审病之逆顺,四则不知病成未成,五则不知所行疗方。故欲以微针汤液,去其已成之病也。

  平按:《素问》“暮代”作“暮世”;“逆顺”作“逆从”。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旧病未已,新病复起。

  凶,许容反,恶勇也。以微针小液,攻已成之病,更加他病,不工而勇于事,故曰凶也。

  平按:“凶”下原缺一字,应据《素问》仍作“凶”,袁刻不重。“旧病”《素问》作“故病”。

  黄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顺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言失知色脉,不知损益也。

  平按:“逆顺倒行”《素问》作“逆从到行”。

  黄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夫子言不离脉色,脉色此余之所知也。[

  平按:“脉色”二字,《素问》作“色脉”,不重。]岐伯曰:治之极于一。黄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黄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顺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曰:善。

  一,得神也。得神,谓问病得其意也。得其意者,加之针药,去死得生,故曰昌也。

  平按:《素问》“顺”作“从”。

  黄帝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恒病。

  切求其病,得其处,知其浅深,故曰揆度也。奇者,有病不得以四时死,故曰奇也。恒者,有病以四时死,不失其常,故曰恒也。

  平按:“言奇恒病”《素问》作“言奇病也”。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

  数,理也。请言道其至理。其至理者,五色五脉之变,揆度奇恒之机,道在其一,谓之神转。神转者,神清鉴动之谓也。若鉴而不动,则不通物变,故失机。

  平按:“请”《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谓。”“迴”《素问》作“回”。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生机。

  神动物之理者,近于万物机微之妙,故书玉版,命曰合于养生之机也。

  平按:“生机”《素问》作“玉机”。注“养生”,“养”字袁刻误作“义”。

  客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人之五时正王色上,相乘色见,名曰客色。客色见面上下左右各当正色所乘要处者,有病也。

  平按:“客色”《素问》作“容色”,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容作客。”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其色夭面兑,不为治。

  五色各有二种:一者生色,赤如鸡冠;二者死色,赤如衃血。其赤色轻浅,不如鸡冠,此有病也,其病最轻,故以汤液,十日得已。赤色复深,不如鸡冠,其病次轻,故以汤液,二十一日方已。赤色大深,不如鸡冠,其病将重,故以药醪,百日方差。赤色如衃血,其病必死,面兑赤色,皆不可瘳也。兑,尖小,谓面瘦无肉也。

  平按:“色夭”上,《素问》无“其”字;“治”上无“为”字。“兑”《素问》作“脱”。“夭”,袁刻作“赤”。

  百日尽已,然脉短气绝死,病温最甚死。

  色大深者,疗经百日,然脉短气来绝者,亦死。病温脉短气绝,亦死也。

  平按:《素问》“已”下无“然”字;“最”作“虚”。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顺。女子右为逆,左为顺;男子左为逆,右为顺。

  要,色见生病之处,谓是色部上下左右也。上者部上,下者部下,左者部左,右者部右。凡相克之色见者,见部上为逆,部下为顺。见女子部右当要,故为逆也;见女子部左非其要,故为顺也。见男子部左要处,故为逆也;见男子部右非其要处,故为顺也。

  平按:“顺”《素问》作“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阴阳反他,揆度事也。

  阴盛反阳为病,阳盛反阴为病,还用阴阳,权衡虚实,补泻相夺,此为奇恒事也。直知阴阳反他,此为揆度事也。

  平按:《素问》“揆度”上,无“阴阳反他”四字。

  搏脉痹辟,寒热之交。

  脉动之时,二脉相搏附而动,不能相去者,此为痹辟之病,是寒热之气相交搏也。

  平按:“辟”《素问》作“躄”。

  脉孤为消,

  阴阳之脉各独见为孤,如足少阳脉气独见,无厥阴者,病为消瘅也。

  平按:注“消瘅”,袁刻作“消痹”。

  虚为泄,为夺血。

  病泄利夺血者,其脉虚也。

  平按:“虚为泄”《素问》作“气虚泄”。

  孤为逆,虚为顺。

  阴阳各独见,其时盛者,为逆;独见虚者,气易和,故为顺也。

  行奇恒之法,以大阴为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顺,顺则活。

  太阴,肺手太阴脉,主气者也。欲行补泻权衡相夺之法,以太阴五行之气以为始也。行五行气于不胜,被他乘克,故为逆死也;行于所胜,能克于他,故为顺也。假令肝病,以金疗之,即行所不胜也;以土疗之,即行所胜也。

  平按:《素问》“太阴”下无“为”字;“顺”作“从”。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

  八风克胜,四时代胜,平为终始也。

  逆行一过,不复数,诊要毕矣。

  八风四时,顺行所胜也。若逆行一胜,为一过也。再过为死,故不数也。假令肝病,肺气来乘为一过,再过即死也,故不至于数也。此为诊要理极,故为毕也。

  平按:《素问》“数”上有“可”字。注“肺气”,袁刻作“肺脉”。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得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诊五脏之脉,以知其病,故为其母。母,本也。

  平按:《素问》“得”作“知”。

  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肾脉足少阴为里,脏也;膀胱脉足太阳①为表,腑也。少阴在舌本以下②,太阳在头,故为上也。少阴虚,太阳实,故为头痛癫疾也。此之二脉盛则入脏也。

  平按:“少阴”上,《素问》、《甲乙》有“足”字。“巨阳”《甲乙》作“太阳”。注“少阴虚”,“阴”字袁刻作“阳”。

  ①“足太阳”之后,仁和寺本有“脉”字。

  ②“下”,人卫本注曰:此后疑脱“故为下也”四字。

  徇蒙招尤,目□耳聋,下实上虚,过在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徇蒙,谓眩冒也。招尤,谓目招摇、头动战尤也。尤,音宥。过者,少阳脉虚,厥阴实也。

  平按:“□”未详,《素问》作“冥”,《灵枢》作“瞑”,恐系“瞑”字传写之讹。“少阳”上,《素问》、《甲乙》有“足”字。又《素问》新校正云:“王注徇蒙,言目暴疾而不明,义未甚显。徇蒙者,谓目睑瞤动疾数而矇暗也。”

  腹满□胀,支肢鬲胠,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脾脏胃腑二经病也。

  平按:“支鬲胠”《甲乙》作“支满胠胁”,《素问》作“支鬲胠胁”。“□”,袁刻作“瞋”。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肺脏大肠腑二经病。

  平按:“厥”《甲乙》作“病”,注云:“《素问》作厥。”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手太阳上头,故头痛也。心脏、小肠腑二经病也。后之三脉皆有入脏,略而不言也。

  平按:此一段《甲乙》作“胸中痛、支满、腰脊相引而痛,过在手少阴、太阳。”注引《素问》与本书同。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也;

  寸口六脉之形,指下得之,故曰指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皮、肉、筋、脉、骨等,五脏外形,故为象也。五脉为五象之类,推脉可以知也。

  平按:注“五象”,袁刻作“五脏”。

  上医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耳听五音,目察五色,以合于脉,用此三种候人病者,所为皆当,故得万全也。

  平按:“上医”《素问》作“五脏”。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之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脉手少阴属火色赤,故曰赤脉。赤脉,夏脉。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以为平好。今动如人喘又坚,故有积气在胸中,满闷妨食,名曰心痹。积者阴气,聚者阳气;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者其始有常处,聚者发无根本、无所留止也。

  平按:“诊之”《素问》、《甲乙》作“诊曰”。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得之急疾思虑外事,劳伤心虚,邪气因袭,不从内传,以为痹也。

  平按:注“心虚”,“心”字原缺,谨依经文作“心”。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

  肺脉手太阴属金也,色白,故曰白脉。白脉,秋脉。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以为平好。今虽得浮,然动如人喘,即知肺气并心,心实故惊,肺虚故有积气在于胸中,出气多嘘,名曰肺。亦以肺虚,故病寒热也。

  平按:“惊有”,“有”字《甲乙》作“为”。

  得之醉而使内。

  以因酒醉力意入房,喘呼伤肺之所致也。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脾脉足太阴属土色黄,故曰黄脉。黄脉好者,代而不见;恶者,见时脉大而虚,即知积气在于腹中,腹中厥气,名曰厥疝,男女同病。

  平按:“黄脉”一段,《素问》在“青脉”一段下。注“同病”,袁刻“同”误作“内”。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脾主四肢,急促用力,四肢汗出,受风所致。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肝脉足厥阴属木色青,故曰青脉。青脉,春脉。春脉如弦,气来濡弱软虚而滑,端直以长,以为平好。今青脉至,长而左右弹,即知有积气在心下,支胠而妨,名曰肝痹。

  平按:《甲乙》“左”上有“弦”字。注“妨”下,袁刻有“食”字。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得之因于寒湿,足冷而上,以成其病,与疝病同。足厥阴脉从足循少腹上头,故腰足头痛。

  平按:《甲乙》注云:“一本云:头脉紧。”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腹中与阴,名曰肾痹,

  肾脉足少阴属水色黑,故曰黑脉。黑脉,冬脉。冬脉如营,其气来沉而搏,以为平好。今黑脉至,上坚而大,即知有积气在腹中及阴中,名曰肾痹。

  平按:“腹中”《素问》作“小腹”,《甲乙》作“少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得之因以冷水沐发及洗浴而卧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

  相前五色异脉,先相于面五色者,见面得黄色,目之四色见于面者,以土为本,故皆生。

  平按:注“以土为本”,袁刻“土”作“上”。

  面青目赤,

  肝病心乘,名曰实邪。

  面赤目白,

  心病肺乘,名曰微邪。

  面青目黑,

  肝病肾乘,名曰虚邪。

  面黑目白,

  肾病肺乘,亦曰虚邪。

  面赤目青者,

  心病肝乘,名曰虚邪。

  平按:《素问》无“者”字。

  皆死。

  此之五色,皆为他克,不得其时,不疗皆死。但色难知,且依一义如此也。

  平按:《素问》“死”字下有“也”字。

  色脉尺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卷四第二上篇。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答曰:虚邪之中身也,洫泝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

  虚邪,谓八虚邪风也。正邪,谓四时风也。四时之风,生养万物,故为正也。八虚之风,从虚乡来,伤损于物,故曰虚风。虚正二风,性非谷气,因腠理开辄入,故曰邪风。虚邪中人,入腠理,如水逆流于洫,毛立动形,故为人病。正邪中人,微而难识,先见不觉于身,故轻而易去也。

  平按:《甲乙》无“黄帝曰”至“岐伯答曰”十六字。“洫泝”《灵枢》、《甲乙》作“洒浙”。《甲乙》无“若有若无”四字。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而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之,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察色之明,按脉之神,审问之工,为诊之要,故并请之。

  平按:《甲乙》无此一段及下“岐伯答曰”四字。“问其病”,“问”字原钞作“间”,谨依《灵枢》及本注作“问”。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桴,伏留反,击鼓槌也。答中色、脉及尺,以为三种,不言问也。色,谓面色。脉,谓寸口。尺,谓尺中也。五脏六腑善恶之气,见于色部、寸口、尺中,三候相应,如槌鼓、形影、声响,不相失也。如肝色面青,寸口脉弦,尺肤有异,内外不相失也。

  平按:“尺之”下,《甲乙》有“皮肤”二字。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此则尺地以为根茎,色脉以为枝叶,故根死枝叶枯变。

  平按:《甲乙》“根”上无“故”字。注“茎”,袁刻作“基”。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色形肉,即是尺之皮肤。色、脉、尺肤三种不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故但知问极一者,唯可为工;知问及脉二者,为神;知问及脉,并能察色,称曰神明也。

  平按:注“可”原作“有”,旁改作“可”,袁刻“可有”二字并列,非是。

  黄帝问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平按:《甲乙》无“色脉形肉”至“岐伯答曰”三十九字。]色青者其脉弦,

  青为肝色,弦为肝脉,故青、弦为肝表也。问色、脉、尺三种之异,今但答色、脉,不言尺者,以尺变同脉故也。

  色赤者其脉钩,

  赤为心色,钩为心脉,赤、钩为心表也。

  色黄者其脉代,

  黄为脾色,代为脾脉,黄、代为脾表也。

  色白者其脉毛,

  白为肺色,毛为肺脉,白、毛为肺表也。

  色黑者其脉石。

  黑为肾色,石为肾脉,黑、石为肾表也。石,一曰“坚”,坚亦石也。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假令肝病得见青色,其脉当弦,反得毛脉,是肺来乘,肝被克,故死。余脏准此也。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假令肝病见青色,虽不见弦而得石脉,石为肾脉,是水生木,是得相生之脉,故病已也。

  黄帝问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必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

  其病乃可别也。

  欲知五脏所生变化之病,先定面之五色、寸口五脉,即病可知矣。

  黄帝问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答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虽得本脏之脉,而一脉便有六变,观其六变,则病形可知矣。

  平按:“小大”《甲乙》作“大小”;“病变”作“病形”。注“矣”字,袁刻脱。

  黄帝问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

  脉急者,寸口脉急也。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尺分之中,关后一寸动脉,以为诊候尺脉之部也;一寸以后至尺泽,称曰尺之皮肤。尺皮肤下,手太阴脉气从脏来至指端,从指端还入于脏,故尺下皮肤与尺寸脉六变同也。皮肤者,以手扪循尺皮肤,急与寸口脉同。

  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

  寸口脉缓,以手扪循尺皮肤缓也。

  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

  寸口脉小,尺之皮肤减而少气也。

  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

  寸口脉大,尺之皮肤贲起能大。一曰亦大,疑是人改从大。

  平按:“亦贲而起”《甲乙》作“亦大”。

  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按寸口脉滑,即尺皮肤亦滑。

  平按:“脉滑”上,《甲乙》有“脉沉者,尺之皮肤亦沉”九字。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寸口脉来蹇涩,尺之皮肤亦涩不滑也。

  凡此六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口,

  寸口与尺各有六变,而六变各有微甚,可审取之。前调寸口脉六变,又调于尺中六变,方可知病。若能审调尺之皮肤六变,即得知病,不假诊于寸口也。

  平按:《灵枢》、《甲乙》“变”上无“六”字;“寸”下无“口”字。

  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善调寸口之脉知病,亦不假察色而知也。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察色、诊脉、调尺,三法合行,得病之妙,故十全九,名曰上工。但知尺、寸二者,十中全七,故为中工。但明尺一法,十中全六,以为下工也。

  平按:《甲乙》“上工”、“中工”、“下工”不重;“全”下均有“其”字。

  尺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惟编次小异。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无视面之五色,无持寸口之脉,唯诊尺脉及尺皮肤,帝欲从外知内病生所由。

  岐伯答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之缓急等,谓尺脉及皮肤缓、急、小、大、滑、涩六种别也。肉坚脆者,谓尺分中肉之坚脆也。知此八者,即内病可知也。

  平按:注“即内病”,“即”字袁刻误作“知”。

  视人之目果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目果,眼睑也。痈,微肿起也。颈脉,足阳明人迎也。动不以手,按之见其动也。窅,焉蓼反,深也。不起者,手足肿脉按之久而不起,如按泥也。此为风水肤胀者。

  平按:“目果”《灵枢》作“目窠”。《甲乙》无自“黄帝问”至“肤胀也”一段。

  尺湿以淖泽,风也。

  尺分之中有润,故湿也。淖泽,光泽也。此风之候也。

  平按:“尺”下,《灵枢》、《甲乙》有“肤”字。“湿”《灵枢》作“滑”,《甲乙》作“温”,注云:“一作滑。”“以”,《灵枢》作“其”。

  尺肉弱者,解□安卧。

  解□,懈惰也。尺肉耎弱者,身体懈惰而欲安卧。

  平按:“□”下《甲乙》有“也”字。

  脱肉者,寒热不治。

  骨寒热病,羸瘦脱肉,不可疗也。

  平按:《甲乙》“热”下有“也”字,无“不治”二字,注云:“一本下作不治。”

  尺肤滑泽脂者,风也。

  尺之肤滑而润泽有脂者,内有风也。

  平按:《灵枢》“滑”下有“而”字。《甲乙》无“滑脂”二字;“风”下有“痹”字。

  尺肤涩者,风痹。

  尺肤涩者内寒,故有风痹也。

  平按:《甲乙》无此句。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泆饮,谓是甚渴暴饮,水泆肠胃之外,皮肤之中,名曰泆饮。尺分之肤,粗如鱼鳞者,以为候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湿也;

  尺分皮肤甚热,其一寸之内,尺脉盛躁,湿病候也。

  平按:“湿”《灵枢》、《甲乙》作“温”,依下篇《尺寸诊》云:“尺热曰病温”,应作“温”,袁刻亦作“温”。

  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

  一寸之内,尺脉盛而滑者,汗将出。

  平按:《灵枢》“汗”作“病”。

  尺肤寒甚,脉小者,泄,少气也。

  尺肤冷,尺脉小者,其病泄利,又少气也。

  平按:“甚”《灵枢》作“其”。《甲乙》“脉小”作“脉急”,注云:“一作小。”

  尺肤□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按尺皮肤,先热后冷,病寒热也。

  平按:“□然”《灵枢》作“炬然”,《甲乙》作“烧灸人手”四字,注云:“一作炬然。”

  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候者也。

  尺皮肤先冷,久持乃热,亦是寒热之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候”字。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当肘皮肤独热者,即腰以上至头热也。

  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

  腕以前为手也,手之独热,主腰以下热。从肘向手为肘前,独热者,主胸前热也。

  平按:“腰以下”《甲乙》作“腰已上”,注云:“一作下。”

  肘后独热者,背热;

  从肘向肩为肘后,肘后皮肤热者,主肩背热也。

  平按:“背”上,《灵枢》、《甲乙》有“肩”字。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从肘至腕中间为臂,当臂中央热,腰腹热也。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者,腹中有虫。

  从肘后下向臂三四寸许,皮肤粗起,是腹中有虫之候也。

  平按:“粗”《甲乙》作“廉”。《灵枢》、《甲乙》“寸”下有“热”字;“腹”均作“肠”。

  掌中热者,肠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冷热,主大腹、小腹冷热。

  平按:“肠”《灵枢》、《甲乙》作“腹”。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青脉主寒,故胃中寒。

  平按:“鱼上”《甲乙》作“鱼际”。

  尺□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之皮肤□然而热,喉边人迎复大于常者,夺血之候也。

  平按:《甲乙》“尺”下有“肤”字。“□”《灵枢》、《甲乙》作“炬”。

  尺紧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因加,立死。

  尺之皮肤坚而贲大,寸脉反少,主于少气而悗,若更因加少气悗者,立当死也。

  平按:“甚”下,《甲乙》有“则”字。《灵枢》无“因”字。“有因加”《甲乙》作“有加者”。注“反少”,依经文应作“反小”。

  尺寸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惟编次小异。

  黄帝问岐伯曰:平人何如?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人一吸脉亦再动,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论法也。

  平人病法,先医人自平,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是医不病调和脉也。然后数人之息,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即是彼人不病者也。若彼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等,名曰不及,皆有病也。故曰:医不病,为病人平息者也。

  平按:《素问》、《甲乙》“一吸”上无“人”字;“命曰”上有“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十一字。“医不病”上,《素问》有“常以不病调病人”七字,《甲乙》有“常以不病之人,以调病人”十字。“以论法也”《素问》作“以调之为法”五字,《甲乙》作“以调之”三字。

  人一呼脉一动,人一吸脉一动者,曰少气。

  呼吸皆一动,名曰不及,故知少气。

  平按:“一吸”上,《素问》、《甲乙》无“人”字。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及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风,涩曰痹。

  脉之三动,以是气之有余,又加躁疾,尺之皮肤复热,即阳气盛,故为病温。病温,先夏至日前发也;若后夏至日发者,病暑也。一呼三动而躁,尺皮不热,脉滑曰风,脉涩曰痹也。

  平按:《甲乙》无“一吸脉三动”五字。“躁”下,《素问》、《甲乙》无“及”字;“风”上有“病”字。《素问》“涩”上有“脉”字。《甲乙》无“涩曰痹”三字。

  人一呼脉四至曰死,

  四至阳气独盛,阴气绝衰,故死。

  平按:“四至”《素问》作“四动以上”,《甲乙》同。

  脉绝不至曰死,

  以手按脉,一来即绝,更不复来,故死。

  乍疏乍数曰死。

  乍疏曰阴,乍数曰阳,阴阳动乱不次,故曰死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曰死。

  和平之人,五脏气之常者,其气各各禀承胃气;一一之脏若无胃气,其脉独见为逆,故致死。

  平按:“无胃气”上,《甲乙》作“人常廪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十二字。

  春胃微弦曰平,

  胃者,人迎胃脉也。五脏之脉,弦、钩、代、浮、石,皆见于人迎胃脉之中。胃脉即足阳明脉,主于水谷,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长,所以五脏之脉欲见之时,皆以胃气将至人迎也。胃气之状,柔弱是也。故人迎五脉见时,但弦、钩、代、毛、石各各自见,无柔弱者,即五脏各失胃气,故脉独见,独见当死。春脉胃多弦少曰微,微曰平人。

  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胃少,即肝少谷气,故曰肝病也。

  但弦无胃曰死,

  肝无谷气,致令肝脉独见,故死也。

  胃而有毛曰秋病,

  春胃见时,但得柔弱之气,竟无有弦,然胃中有毛,即是肝时有肺气来乘,以胃气弦①,故至秋有病。

  平按:注“故至秋”,“故”字袁刻误作“欲”。

  ①“弦”,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无”字。

  毛甚曰金病。

  春得毛脉甚于胃气,以金克火,故曰金病②也。

  平按:“金”《素问》、《甲乙》作“今”。注“火”字,恐“木”字传写之讹。

  ②“病”字后,仁和寺本衍一“之”字。

  脏真散于肝,肝藏筋之气。

  脏真者,真弦脉也。弦无胃气曰散,弦脉不能自散,以其肝脏散无胃气,所以真脏散于肝也。故肝藏神,藏于魂也;肝藏气者,藏筋气也。

  平按:《素问》、《甲乙》“筋”下有“膜”字。

  夏胃微钩曰平,

  夏脉人迎胃多钩少,曰微钩,微钩曰平也。

  钩多胃少曰心病,

  心病食少谷气少,令脉至人迎钩多胃少,故知心病也。

  平按:注“令”字,袁刻作“今”。

  但钩无胃曰死,

  心病害食,心无谷气,致令钩无胃气,故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心,火也。夏心王时遂得肾脉,虽有胃气,唯得石,冬时当病,以水克火。

  石甚曰今病,

  夏有胃气,虽得石脉,至秋致病;今夏得石脉甚,少胃气,贼邪来克,故曰今病。

  脏真痛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心无胃气,即心有痛病,致令脏真脉见人迎,故曰脏真痛于心也。故心藏神,藏于神气也;心藏气,藏血脉之气也。

  平按:“痛”《素问》、《甲乙》作“通”。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胃少弱多曰脾病,

  耎,而免反,柔也。长夏,六月也。脾行胃气以灌四脏,故四脏脉至于人迎皆有胃气,即四脏平和也;若脾病,不得为胃行气至于人迎,即四脏之脉各无胃气,故四脏有病也。问曰:长夏是脾用事,此言胃气,不言脾者,何也?答曰:脾为其君,不可自见,是以于长夏时得胃气者,即得脾气。故于长夏胃气见时微有不足,名曰平好。若更胃少复虚弱者,即是脾病,致合胃气少而虚弱也。

  平按:“胃少弱多”《素问》作“弱多胃少”,《甲乙》作“耎弱”。注“为胃行气”,袁刻作“气行”。“若更胃少复虚弱者”,袁刻“胃”作“至”;“复”作“腹”。

  但代无胃曰死,

  人之一呼出心与肺,脉有二动;一吸入肝与肾,脉有二动。人呼吸已定息之时,脾受气于胃,输与四脏以为呼吸,故当定息。脾受气时,其脉不动,称之曰代。代,息也。当代之时,胃气当见;若脉代时无胃气,则脾无谷气,所以致死也。

  耎弱有石曰冬病,

  长夏脾胃见时,中有肾脉,是为微邪来乘不已,至秋当病也。

  平按:注“至秋”,“秋”字依经文应作“冬”。

  弱甚曰今病,

  脾胃之脉虚弱,其谷气微少,故即今病也。

  平按:“弱”《甲乙》作“耎”,注云:“《素》作弱。”

  脏真传于脾,脾藏肌肉之气。

  脾藏真脉谓之唯代,之无胃气,唯代之脉,从脾传来,至于人迎也。故脾脏藏神,藏于意也;脾脏藏气,藏肌肉气也。

  平按:“传”《素问》、《甲乙》作“濡”。注“之无胃气”,“之”字袁刻作“若”。

  秋胃微毛曰平,

  秋时人迎胃多毛少,曰平人也。

  胃少毛多曰肺病,

  谷气少也。

  平按:“胃少毛多”《素问》、《甲乙》作“毛多胃少”。

  但毛无胃曰死,

  真脉见脉。

  毛而有弦曰春病,

  肝来乘肺,是邪来乘不已,至春木王之时当病。

  平按:注“是邪”,依上下注,应作“微邪”。

  弦甚曰今病,

  有胃无毛,但有弦者,是木反克金,故曰今病。

  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泄曰死。

  脏真之脉见时,高于肺脏和平之气。高,过也。肺为阴也。无胃之气,既过肺之和气,即是肺伤。肺主行营卫,肺既伤已,即是阴气泄漏,故致死也。

  平按:“阴泄曰死”《素问》、《甲乙》作“阴阳也”三字。

  冬胃微石曰平,

  冬人迎脉,胃耎弱气多,石脉微者,名曰平人。

  胃少石多曰肾病,

  肾少谷气,故令耎弱气少,坚石脉多,故知肾病。

  平按:“胃少石多”《素问》作“石多胃少”。

  但石无胃曰死,

  脏真脉见,故致死也。

  石而有钩曰夏病,

  石脉,水也。钩脉,火也。石脉见时,有钩见者,微邪来乘不已,至夏当病也。

  钩甚曰今病,

  虽有胃气,钩甚,所以今病也。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

  肾为五脏和气之下,今肾无胃气,乃过下于肾也。故肾脏藏神,藏于志也;肾脏藏气,骨髓气也。自此以上,即是人迎胃脉候五脏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下诊胃络之脉。虚音墟。虚里,城邑居处也。此胃大络,乃是五脏六腑所禀居处,故曰虚里。其脉出左乳下,常有动以应衣也。

  平按:“应衣”《甲乙》作“应手”。注“胃络之脉”,“脉”字原缺右方,左方有“月”字,当是“脉”字,袁刻作“法”。

  脉宗气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宗,尊也。此之大络,一身之中血气所尊,故曰宗气。其脉动如人喘数而绝者,病在脏中也。

  平按:“脉宗气”《素问》作“脉宗气也”,《甲乙》作“脉之宗气也”。

  结而横,有积矣;

  此脉结者,腹中有积居也。积,阴病也。

  绝不至曰死。

  此虚里脉,来已更不复来,是胃气绝,所以致死。

  平按:“曰死”下,《素问》有“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十一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十一字,《甲乙经》亦无。”本书在后。

  欲知寸口脉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上来诊人迎法,以下诊寸口法,故曰欲知诊寸口之脉有病,唯有太过与不及也。口者,气行处也。从关至鱼一寸之处,有九分之位,是手太阴气所行之处,故曰寸口。其脉之动,不满九分,故曰短也。短者阳气不足,故头痛也。

  平按:《甲乙》无“欲知寸口脉太过与不及”十字。

  乳之下,其动应于衣,宗气泄。

  乳下虚里之脉,若阳气盛溢,其脉动以应衣,是为宗气泄溢者也。

  寸口之脉中手长者,足胫痛;

  寸口之脉过九分以上,曰长。长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胫痛也。

  喘数绝不至,曰死。

  长面喘,所以致死。

  平按:《素问》无此句。

  寸口脉中手如从下上击者,曰肩背痛。

  脉从下向上击人手,如从下有物上击人手,是阳气盛,阳脉行于肩背,故知肩背痛也。

  平按:“如从下上击者”《素问》作“促上击者”;《甲乙》作“促上数者”,注云:“《素问》作击。”又按:“从下”,“下”字袁刻作“物”。

  寸口脉中手沉而紧者,曰病在中;

  沉紧者,阴脉也。病在于脏,故沉紧也。

  平按:《素问》无“中手”二字;“紧”作“坚”。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浮盛,阳也。病在于腑,故浮盛也。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沉,阴气盛也。弱,阳气虚也。阴盛阳虚,故有寒热、疝瘕病、少腹痛也。

  寸口之脉沉而横坚,曰胠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其脉沉横而坚者,阴盛,故知胠下有积。积,阴病也。横,指下脉横也。胠侧箱,即下穴处也。又其阴病,少腹中有横积也。

  平按:《素问》无“坚”字。“胠下”《素问》、《甲乙》作“胁下”。《甲乙》“沉”作“紧”,注云:“《素问》作沉而横。”“腹中”上,《甲乙》无“有积”二字。注“即下穴处也”,别本作“掖下耎处也”。

  寸口脉盛滑坚者,病曰甚,在外;

  寸口阳也,滑亦阳也,坚为阴也,阳盛阴少,故病曰甚,在六腑也。

  平按:“寸口”下,《素问》有“脉沉而喘曰寒热”七字,本书在后。

  脉小实而坚者,病曰甚,在内;

  小实为阴,坚亦为阴,故病曰甚,在五脏也。

  平按:《素问》无“曰甚”二字。

  有胃气而和者,病曰无他。

  寸口之脉虽小实坚,若有胃气和之,虽病不至于困也。

  平按:《素问》无此条。《甲乙》“有胃气”上,有“病甚”二字。

  脉小弱以涩者,谓之久病;

  小弱以涩,是阴阳虚弱,故是久病。

  脉涩浮而大疾者,谓之新病。

  涩为阴也,浮大阳也,其脉虽涩,而浮流利,即知新病。

  平按:“涩浮而大疾”《素问》作“滑浮而疾”,《甲乙》作“浮滑而实大”,注云:“《素问》作浮而疾。”

  脉滑曰风,

  气虚而行利,即是风府之候也。

  平按:《素问》“脉滑”上,有“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九字,本书在后。注“风府”,别本作“风病”。

  脉缓而滑曰热中,

  缓滑,阳也。指下如按缓绳,而去来流利,是热中候者。

  脉涩曰痹,

  涩,阴也。按之指下涩而不利,是寒湿之气聚为痹也。

  脉盛而紧曰胀。

  寸口脉盛紧实者,是阴气内积,故为胀也。

  脉顺阴阳,病易已;

  人迎、脉口大小顺四时者,虽病易愈也。

  平按:“顺”《素问》作“从”。

  脉逆阴阳脱者,病难已;

  人迎寸口大小不顺四时,既逆阴阳,故病难已也。

  平按:《素问》无“脱者”二字。

  脉逆四时,病难已。

  春夏人迎小于寸口,秋冬寸口小于人迎,即知是脉反四时,故病难已也。

  平按:此条《素问》作“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甲乙》同,惟“脉”字作“按寸口”三字,“难已”作“死”。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按其脉如按弓弦,是阴气积,故知疝瘕少腹痛也。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沉,阴气也。脉动如人喘者,是为阳也。即知寒热也。

  平按:《素问》此条在前“有横积痛”下。

  臂多青脉曰脱血。

  臂,尺地也。尺地络脉青黑为寒,即知脱血,以其阳虚,阴盛乘阳,故脉青。

  尺脉缓涩者,谓之解□安卧;

  缓为阳也,涩为阴,以从关至尺取一寸以为尺部,尺部又阴,以阴气多,懈惰安卧也。

  平按:注“以从关”,“以”字袁刻脱。

  尺脉盛,谓之脱血。

  尺脉盛,谓阴气盛,阳气虚,故脱血也。

  平按:上“安卧”二字,《素问》王注作属下“尺脉盛”解释。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之皮肤粗涩,尺之脉滑,是谓阳盛阴虚,数故①泄汗也。

  ①人卫本注曰:数故,疑倒。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之皮肤冷,尺脉沉细,是为内寒,故后泄也。

  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脉之尺地皮肤粗,又常热,是其热中也。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真脉各见被克之时,故皆死也。

  颈脉动疾喘咳曰水,

  颈脉,是胃脉人迎也。人迎常动,今有水病,故动疾可见喘咳也。有本为肾脉动也。

  目果微肿如卧起之状曰水;

  目果,目上下睑也。睑之微肿,水之候。

  平按:《素问》“果”作“裹”;“卧”下有“蚕”字。

  足胫肿曰水。

  寒湿气盛,故足胫肿,水之候也。

  目黄者,曰黄疸也;

  三阳脉在目,故黄疸热病,目为黄也。疸,多但反。

  平按:“足胫”二句,《素问》在“面肿曰风”之下。

  溺黄安卧者,曰黄疸;

  肾及膀胱中热,安卧不劳者,黄疸病候也。

  平按:《素问》“黄”下有“赤”字。

  已食如饥者,胃疸也。

  胃中热消食,故已食如饥,胃疸病。

  面肿曰风。

  风,阳也。诸阳在面,故风病面先肿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

  手少阴脉,心经脉也。心脉主血,女子怀子,则月血外闭不通,故手少阴脉内盛,所以动也。

  平按:《素问》“任”作“妊”。注“月血”,袁刻作“经血”。

  脉有逆顺,四时未有脏形。

  寸口人迎,且逆且顺,即四时未有真脏脉形也。

  春夏而脉瘦者,秋冬浮大。

  春夏人迎微大为顺,今反瘦小为逆;秋冬人迎微小为顺,今反浮大为逆也。

  平按:“浮大”下,《素问》有“命曰逆四时也”六字。

  风逆而脉盛,

  脉盛者,风热之病也。

  平按:“盛”《素问》作“静”。

  泄而脱血。

  风热之病虚,故多脱泄血脱也。

  脉实者病在中,

  是阳虚阴实,故病在五脏。

  平按:《素问》“脉实”二字属上文,“实”下无“者”字。

  脉虚者病在外。

  阴虚阳实,故病在六腑也。

  平按:《素问》“脉虚”二字属上文,“虚”下无“者”字。

  脉涩坚皆难治,命曰反四时者也。

  脉涩及坚二者,但阴无阳,故皆难疗,名曰反四时之脉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自前未有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后《玉机真脏论》文相重。”本书见十四卷《四时诊脉篇》。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反四时之脉,无水谷之气者,致死。

  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肝不弦,肾不石也。

  虽有水谷之气,以脏有病无胃气者,肝虽有弦,以无胃气不名乎弦也;肾虽有石,以无胃气不名乎石。故不免死也。

  平按:“肝不弦”上,《素问》有“脉不得胃气者”六字。

  太阳脉至,鸿大以长;

  以手按人迎脉鸿大以长者,是太阳也,即手足太阳小肠膀胱脉之状也。

  平按:“鸿”《素问》、《甲乙》作“洪”。注“人迎脉”别本作“尺脉”。

  少阳脉至,乍疏乍数,乍短乍长;

  按之乍疏乍数,乍短乍长者,少阳脉也,即手足少阳三焦及胆脉之状。

  平按:“乍疏乍数”《素问》、《甲乙》作“乍数乍疏”。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是谓三阳脉也。

  按之浮大而短者,阳明脉也,即手足阳明胃及大肠之候也。是谓三阳脉之形。

  平按:《素问》、《甲乙》无“是谓三阳脉也”六字。《素问》新校正云:“详无三阴脉,应古文阙也。按《难经》云: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以敦。”

  五脏脉诊

  平按:此篇自“肝脉弦”至“是谓五脏脉”,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①《宣明五气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上篇。自“平心脉来”至“肾死”,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甲乙》同上。自“岐伯曰:心脉揣坚而长”至“身寒有痹”,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下篇。自“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至“调其甘药”,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病形脉诊》下篇。自“肝满肾满”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自“肝满肾满”至“偏枯”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八。自“心脉满大”至末,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下篇。

  ①“卷二十三”,萧氏原作“卷二十二”,据《素问》改。

  肝脉弦,心脉勾,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脉。

  肝、心、脾三脉,《素问》、《九卷》上下更无别名。肺脉称毛,又名浮,肾脉称石,又名营,是五脉同异。若随事比类,名乃众多也。

  平按:《素问》“肝脉”上,有“五脏应象”四字;“五脏”下有“之”字。《甲乙》无“是谓五脏脉”五字。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心脉,夏脉也。

  夏日万物荣华,故其脉来,累累如连珠,以手按之,如循琅玕之珠,以为平和之脉也。而称勾者,曲也,珠连高下,不如弦直,故曰勾也。

  平按:《素问》“平心脉”上,有“夫”字。《甲乙》无“平”字;“曰心平”作“曰平”。

  夏以胃气为本;

  胃为五脏资粮,故五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病心脉来,动如人喘息连属,然指下微觉曲行,是谓心之病脉者也。

  平按:《甲乙》无“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十字;“喘喘”作“累累”;“曰心病”作“曰病”,下同。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勾,曰心死。

  心脉来时,按之指下觉初曲后直,如操带勾前曲后直,曰心死脉。居,直也。

  平按:《甲乙》无“死心脉来”四字;“前曲”作“前钩”;“曰心死”作“曰死”,下同。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厌,伊叶反。聂,尼□反。厌厌聂聂,如人以手按已落榆荚,得之指下者,曰肺平脉也。

  平按:《甲乙》“平肺脉来”作“肺脉来”;“落榆荚”作“循榆叶”;“曰肺平”作“曰平”;无“秋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肺脉来,不下不上,如循鸡羽,曰肺病;

  按于毛脉,如人以手摩循鸡翘之羽得于心者,以为肺之病脉也。

  平按:《甲乙》无“病肺脉来”四字。“不下不上”《素问》作“不上不下”,《甲乙》同。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之吹毛,曰肺死。

  脉之动也,如芥叶之浮于水,若轻毛而逐风移,如斯得者,曰死脉者也。夫五色有形,目见为易;五声无形,耳知为难;五脉之动,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动指下以譬喻之,亦得在于神,不可以事推之也。

  平按:《甲乙》无“死肺脉来”四字。《素问》“吹”上无“之”字,《甲乙》同。注“以譬喻之,亦得在于神”,“之亦”二字,原钞作“亦知”二字。

  平按:“亦知”恐系“之亦”二字颠倒,谨拟作“之亦”,“之”字属上句读。

  平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长竿,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揭,奇哲反,高举也。肝之弦脉,独如琴瑟调和之弦,不缓不急,又如人高举行竿之梢,招招劲而且耎,此为平也。

  平按:《甲乙》“肝脉”上无“平”字。《素问》“濡”作“耎”;“竿”下有“末梢”二字,《甲乙》同,无“春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盈,满实也。肝气实滑,如循长竿,少于胃气,故肝有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肝脉来”四字。

  死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弦,曰肝死。

  肝真脏脉来,劲急犹如新张琴瑟之弦,无有濡弱,是无胃气,故为死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肝脉来”四字。《素问》“弦”上有“弓”字,《甲乙》同。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按脾脉和柔,胃气也。相离中间空者,代也,如鸡行践地迹中间空也。中间代者,善不见也。

  平按:《甲乙》“脾脉”上无“平”字;“曰”下无“脾”字;无“长夏以胃气为本”七字。“脉”下,袁刻脱“来”字。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爪聚,中间不空,聚而恶见,比之无代,故是脾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脾脉来”四字;“曰”下无“脾”字。

  死脾脉来,坚兑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水之流,如屋之漏,曰脾死。

  按脾脉来,坚尖聚兑而不相离,上触人指,如鸟喙,如水流动,如屋漏之滴人指,脾脉死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脾脉来”四字;“坚兑”《素问》作“锐坚”。“鸟之喙”《素问》、《甲乙》“鸟”作“乌”,《千金》作鸡。“如屋之漏”《素问》、《甲乙》在“如水之流”上。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旬,平也。手下坚实而平,此为石脉之形,故为平也。有本为揣揣果果之也。

  平按:《甲乙》“肾脉”上无“平”字。“如旬”《素问》作“如钩”,《甲乙》同。“曰”下,《甲乙》无“肾”字,无“冬以胃气为本”六字。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肾之病脉,按之如按引葛,逐指而下也。益坚,始终坚者。是谓肾平。初耎后坚,故是肾病也。

  平按:《甲乙》无“病肾脉”三字;“曰”下无“肾”字。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肾之石脉来,指下如索,一头击之,彼头控之,索夺而去,如以弹石弹指辟辟之状,是肾之死脉候也。

  平按:《甲乙》无“死肾脉来”四字;“曰”下无“肾”字。“发”字,袁刻脱。

  岐伯曰:心脉揣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揣,动也。长,谓寸口脉长一寸也。此为心脉盛动坚。心脉上至舌下,故盛动坚,舌卷不能言。

  平按:《素问》、《甲乙》无“岐伯曰”三字。“揣”《素问》作“搏”,下同。《甲乙》无“当”字。

  其耎而散者,当消渴自已。

  动而坚者病舌卷,耎而散者病消渴,以有胃气,故自已,由手少阴贯肾络肺系舌本故也。

  平按:《甲乙》“当”作“病”。《素问》“消渴”作“消环”,新校正云:“《甲乙》环作渴。”

  肺脉揣坚而长,当病唾血;

  肺脉浮短,今动坚长,知血络盛伤,故唾血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

  以肺气虚,故脉耎散也。虚故腠理相逐,汗出如灌,至令不复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素问》“至令”作“至今”。

  肝脉揣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善喘;

  肝脉耎而弦,今动坚而长,其色又不相应者,是人当有坠伤,坠伤损血在胁下,又令喜喘故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素问》、《甲乙》“善喘”作“喘逆”。

  若耎而散者,其色泽,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

  易,音亦。若脉耎散,色又光泽者,当因大渴暴饮,水溢肠胃之外,易入肌皮之中,名曰溢饮之病也。

  平按:“若耎而散者①,其色泽”《素问》、《甲乙》作“其耎而散,色泽者”。《甲乙》“暴渴”作“渴渴”;“易”作“溢”。

  ①“者”字,萧氏脱。今据以上经文补。

  胃脉揣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胃脉耎弱,今动坚长,又他色来克,当病折髀,以足阳明脉行髀故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膑痛。

  胃虚不消水谷,故食积胃中,为痹而痛。又脉行膝,故病膝膑痛。膑,膝端骨也。

  平按:《素问》无“膑痛”二字。《甲乙》无“当”字,“膑痛”作“痛髀”。

  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

  脾脉耎弱,今动坚长,虽得本色,以其阳虚,故病少气。

  平按:《甲乙》无“当”字。注“阳虚”,袁刻作“阳盛”。

  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

  足太阴脉循胻,故脾虚色不泽者,胻肿若水之状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

  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

  肾脉沉石,今动坚长,黄色贼邪及赤色微邪来克,故病腰痛,以足少阴脉营腰故也。

  平按:《素问》“赤”下有“者”字,《甲乙》有“者”字,无“当”字。

  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

  阴盛太阳气虚,故少血。得之在久,至今不复也。

  平按:《甲乙》无“当”字;“今”作“令”。“以”下,《素问》有“帝曰:论得心脉”至“以其胜治之愈也”百六十七字,新校正云:“此一段,全元起本在《汤液篇》。”据此,则本书无此一段,与全元起本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其病发于五脏,有伤其候五色,何以知其久病、新暴之别?

  平按:《素问》“黄帝问于岐伯曰”作“帝曰”,“曰”下有“有”字,“伤”下有“脉”字。《甲乙》无此一段。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故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邪始入于五脉,故脉小,未甚伤于血气,故部内五色不夺,是知新病。

  平按:《素问》“故”作“征”,下同。《甲乙》无“岐伯”至“故其”十一字。

  故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

  脉为其本,色为标也,本受邪气已,方受与标,故脉本不夺,色甚夺者,知是久病。

  平按:《甲乙》无“故”字及二“其”字。

  故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内之五脉,外之五色,二俱夺者,知病已成在久。

  平按:《甲乙》无“故其”二字;“久”上无“此”字。

  故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人之有病,五脉五色二俱不夺者,其病未行血气,故知新病也。

  平按:《甲乙》无“故其”二字。

  故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击伤不见血,见血而湿若水中也。

  弦石俱至而色见青赤,其人当病被击内伤。其伤见色,故青赤也。若被击出血,血湿若居水中者,此为候也。

  平按:《素问》、《甲乙》“肝”上无“故”字;“见血而湿”作“已见血湿”。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从关至尺泽为尺也。季胁之部当在尺中央两傍,不在尺外两傍,季胁有病当见此处。

  尺外以候肾,

  尺中两傍之外,以候两肾之有病,当见此部也。

  尺里以候腹中,

  自尺内两中间,总候腹中。

  跗上以候胸中,

  “跗”当为“肤”,古通用字,故为“跗”耳。当尺里以上皮肤,以候胸中之病。

  平按:《素问》作“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甲乙》同。

  前候前,后候后。

  当此尺里跗前,以候胸腹之前,跗后以候背后。

  平按:《素问》、《甲乙》作“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跗上,鬲上也;

  当尺里跗上皮肤,以候膈上也。一曰“竟上”,疑错。

  鬲下者,腹中事也。

  当尺里肤上以下,以为鬲下之分,即腹中事。

  平按:“附上,鬲上也;鬲下者,腹中事也。”《素问》作“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甲乙》同,惟“胫”下无“足”字。

  粗发者,阴不足,阳大有余,为热中,跗之下也。

  尺之皮肤文理粗发者,是阴衰阳盛,热气薰肤,致使皮肤粗起,故为热中。

  平按:《素问》“粗发”作“粗大”;“阳”下无“大”字;“热中”下无“跗之下”三字。《甲乙》同。

  来疾去徐者,上实下虚,为厥癫疾;

  来疾阳盛,故上实也。去徐阴虚,故下虚也。上实下虚,所以发癫疾也。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上虚受风,故恶风也。

  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

  沉细皆阴,故沉细数,少阴厥逆。

  平按:《素问》、《甲乙》“有”上,有“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九字;“俱”上,有“脉”字。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阴也。散,为阳。故病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眴仆。

  眴,玄遍反,目摇。

  诸浮而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右躁者在左手;

  浮躁皆阳,故在阳则为热也。诸阳络脉,左者络右,右者络左,故其躁而病,本在左手也。

  平按:“而躁”《素问》作“不躁”,《甲乙》作“而不躁”。“右躁”《素问》、《甲乙》作“有躁”;“手”上均无“左”字。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

  细之与沉,皆是阴脉,主于骨痛。

  其有静者在足。

  其脉沉细仍静者,在足骨痛也。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溏泄及便脓血。

  三动已去称数,数动一代息者,阳脉虚也。故数动一息,即是阴实阳虚,故溏泄便脓血也。

  平按:《素问》“脉”下无“溏”字,有“也”字;《甲乙》有“也”字,无“溏泄及便脓血”六字。注“三动”,袁刻作“三阳”。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称过,阳过之脉应浮而滑,更涩者,以其阳气太盛,故极反成涩。

  平按:《甲乙》无“诸过者切之”五字;“涩”上有“其”字。

  滑者阴气有余也;

  阴脉沉涩,今反滑者,以阴过极,反成滑也。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阳盛有余,极反为阴,外闭腠理,故汗不出,其身热也。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气有余,极反为阳,外开腠理,故汗多出,其身寒也。

  平按:“身寒”下,《素问》有“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九字。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有热。

  五脏为内,阴也。六腑为外,阳也。用针者欲泻阴补阳,即推而外也,而内实难泻,即内而不外,故知心腹病积也。欲泻阳补阴,即推而内之也,而外实难泻,即外而不内,故知外有热。

  平按:“有热”《素问》作“身有热也”,《甲乙》作“中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凊;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头项痛。

  上为头项,下为腰足。推下向上,气不能下,故知腰足冷也。推上向下,气不能上,故知头项痛也。

  平按:《素问》“凊”作“清”,《甲乙》同。“上而不下”《甲乙》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寒有痹。

  脉之沉细,按之至骨,少得其气,即知有寒,腰脊为痛,身寒痹也。

  平按:《素问》“身”下无“寒”字,《甲乙》同。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请问五脏之脉,各有六变,以候病形。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变病也。心脉急甚者为瘛;

  心脉钩,脉缓、大、滑等三变为热,阳也;急、小、涩等三变为寒,阴也。夏时诊得心脉如新张弦急甚者,寒也,筋脉急痛以为瘛也。下言急者,皆如弦急,非急疾也。

  平按:“变病”《素问》作“病变”。《甲乙》无“臣请言五脏之变病也”九字。“瘛”下,《素问》、《甲乙》有“疭”字。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其心脉来,如弦微急,即脉微弦急,心微寒,故心痛引背心输而痛,胸下寒,咽中不下食也。

  缓甚为狂笑;

  心脉缓甚者,缓为阳也,缓甚热甚也,热甚在心,故发狂多笑。

  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①,时唾血。

  心脉微缓,即知心下热聚,以为伏梁之病,大如人臂,从脐上至于心,伏在心下,下至于脐,如彼桥梁,故曰伏梁。其气上下行来,冲心有伤,故时唾血。

  平按:“时”上,《灵枢》有“行”字,《甲乙》有“行有”二字。

  ①“行”,萧本原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大甚为喉吤;

  心脉至气甚,气上冲于喉咽,故使喉中吤吤而鸣也。吤,古介反。

  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心脉微盛,发风湿之气,冲心为痹痛,痛后引背输及引目系,故喜泪出也。

  平按:《甲乙》“泪”下无“出”字。

  小甚为善哕,

  小为阴也,小甚,心之气血皆少,心气寒也。心气寒甚,则胃咽气有聚散,故为哕也。哕,于月反。

  微小为消瘅。

  小而不盛曰微。小者,阴也。心气内热而有寒来击,遂内热更甚,发为消瘅。瘅,热也。内热消瘦,故曰消瘅。瘅,音丹。

  滑甚为善渴;

  滑,阳也。阳气内盛,则中热喜渴也。

  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

  阳气盛,内有微热冲心之阴,遂发为心疝,痛引少腹肠鸣者也。

  涩甚为瘖;

  涩,阴也。涩者,血多气少。心主于舌,心脉血盛上冲于舌,故瘖不能言也。

  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微涩,血微盛也。血微盛者,溢于鼻口而出,故曰血溢。维厥,血盛阳维脉厥也。阳维上冲则上实下虚,故为耳鸣癫疾。

  肺脉急,为癫疾;

  肺脉毛,脉有弦急,是为冷气上冲,阳瞋发热在上,上实下虚,故为癫疾。

  平按:“急”下,《灵枢》、《甲乙》有“甚”字。

  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宿肉不通。

  肺以恶寒弦急,即是有寒乘肺,肺阳与寒交战,则二俱作病,为肺寒热也。肺病不行于气,身体怠惰。肺得寒,故发咳。咳甚伤中,故唾血。咳复引腰背输而痛。肺病出气壅塞,因即鼻中生于宿肉也。

  平按:“宿”《素问》、《甲乙》作“息”。

  缓甚为多汗;

  缓为阳也,肺得热气,外开腠理,故为多汗。

  微缓为痿,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肺脉行于两手,肺得于热,故手痿缓。又肺脉不上于头,故肺之热开腠,自头以下漏风汗不止也。

  平按:“漏风”《灵枢》作“瘘偏风”,《甲乙》同,“止”上无“可”字。

  大甚为胫肿;

  肺气甚,故曰肺大甚也。肺脉手太阴与足太阴相通,足太阴行胫,故肺气热甚,上实下虚,故为胫肿也。

  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

  肺气微大,又得秋时寒气,故发为痹痛,前引胸,后引背输。以是阴病,故引胸背,起不用见日光也。恶,焉故反。

  平按:《灵枢》、《甲乙》“日”下有“光”字。

  小甚为泄,

  肺之气血小甚,即是气寒,即是胃气甚,不消水谷,故泄利矣。

  微小为消瘅。

  肠肺之气血微小也。虚寒伤肺,反为热病,消肌肉也。

  滑甚为息贲上气,

  滑甚,阳气盛也。阳盛击阴为积,左右箱近膈,犹如覆杯,令人上气喘息,故曰息贲。贲,膈也,音奔。

  微滑为上下出血。

  阳气微盛则内伤络脉,络脉伤则上下出血,阳络伤则上衄血,阴络伤则下泄血也。

  涩甚为欧血;

  气为阳也,血为阴也,涩为阳也,今得涩脉,即知血盛冲于肺腑阳络,阳络伤便欧血也。

  平按:“欧”《灵枢》、《甲乙》作“呕”。

  微涩为鼠瘘,在颈支掖①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微涩,血微盛也。血微盛者,循肺腑手阳明脉上胫为瘘,又循肺手太阴脉下支掖之间为瘘,其脉下虚不胜上实,金实遂欲克木,为味故喜酸也。

  平按:“其能喜酸”《灵枢》作“其应善痠矣”,《甲乙》作“甚能善酸”。

  ①“掖”,萧本原作“腋”,仁和寺本作“掖”。《太素》中此字多作“掖”,故依仁和寺本复其原貌。注同。

  肝脉急甚为恶言;

  诊得弦脉急者,是寒气来乘于肝,魂神烦乱,故恶出言语也。

  平按:《灵枢》“甚”下有“者”字。《甲乙》注云:“恶言,一作忘言。”

  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肝脉微急是肝受寒气,积在左胁之下,状若覆杯,名曰肥气。

  缓甚为喜欧,

  缓甚者,肝热气冲咽,故喜欧也。

  平按:“喜欧”《灵枢》、《甲乙》作“善呕”。

  微缓为水、瘕、痹也。

  阳气微热,肝气壅塞,饮溢为水,或结为瘕,或聚为痹。

  大甚为内痈,善欧衄;

  大甚气盛,热气结为内痈也。肝气上逆,故喜欧喜衄。

  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少腹。

  微大,少阳微盛击肝,乃为阴病肝痹者也。阴寒故筋缩,又发肝咳,循厥阴下引少腹痛。

  平按:“阴缩”,“阴”字原钞脱,谨据《灵枢》、《甲乙》补入,袁刻作“筋缩”,据注应作“筋缩”。

  小甚为多饮,

  肝脉小甚,是为气血皆少,故渴而多饮也。

  微小为消瘅。

  微小气血俱少,有寒气冲肝气,遂发热为瘅,消肌肉。

  滑甚为颓疝,

  滑甚,少阳气盛也。少阳气盛则肝虚不足,发为颓疝,丈夫小腹中为块,下冲阴痛。

  平按:“颓”《灵枢》作“□”,《甲乙》作“□”。

  微滑为遗溺。

  阳气微盛,阴虚不禁,故为遗寒也。

  平按:注“寒”,依经文应作“溺”。

  涩甚为溢饮,

  肝脉涩者,肝气血多寒也。肝血多而寒,不得泄,溢入肠胃皮肤之外,故为溢饮也。

  微涩为瘛挛筋。

  微涩,血多而寒,即厥阴筋寒,故瘛急而挛也。

  平按:《灵枢》“筋”下有“痹”字。《甲乙》“瘛”作“瘈疭”。

  脾脉急甚为瘛疭;

  诊得代脉急甚,多寒为病,手足引牵来去,故曰瘛疭也。

  平按:《甲乙》“瘛”作“瘈”。

  微急为鬲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微急者,微寒也。脾气微寒,即脾胃中冷,故食入还欧出,大便沃冷沫也。鬲中当咽,冷不受食也。

  平按:“鬲”《灵枢》作“膈”。注“即”,袁刻作“则”。

  缓甚为痿厥;

  缓甚者,脾中虚热也。脾中主营四肢,脾气热不营,故曰四肢痿弱。厥,逆冷也。

  微缓为风痿,四支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微缓,脾中微热也。脾中有热受风,营其四肢,令其痿弱不用。风不入心,故心慧然明了,安若无病。

  平按:“支”《灵枢》、《甲乙》作“肢”。

  大甚为击仆;

  脾脉大甚,是脾气盛血里,当是被击,或是倒仆有伤,故发此候。

  微大为疝气,腹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脾气微大,即知阴气内盛为疝,大腹里脓血,在肠胃之外也。

  小甚为寒热,

  脾脉小甚,气血皆少,是病诸寒热病也。

  微小为消瘅。

  微小气血俱少,故多内热,热消肌肉也。

  滑甚为颓□,

  滑甚者,阳气盛热也。阴气虚弱,发为颓□。□,淋也,音隆。

  平按:“颓□”《灵枢》、《甲乙》作“□癃”。

  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

  微滑,阳气微盛有热也。蛕,胡灰反,腹中长虫也。蝎,胡竭反,谓腹中虫如桑蠹也。阳盛有热,腹内生此二虫,为病绞作腹中。

  平按:注“桑蠹”,袁刻作“长蠹”。

  涩甚为肠颓;

  颓,徒回反。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颓,亦妇人带下病也。

  平按:“颓”《灵枢》作“溃”,《甲乙》作“□”,注云:“一作溃。”

  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微涩,是血多聚于腹中,溃坏而下脓血也。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诊得石脉急甚者,是谓寒气乘肾阳气走骨而上,上实下虚,故骨癫也。

  平按:《甲乙》“骨”下有“痿”字。

  微急为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

  微急者,肾冷发沉厥之病,足脚沉重逆冷不收,胶胱大肠壅闭,大小便亦不通。

  平按:《灵枢》“沉厥”下有“奔豚”二字,《甲乙》“奔豚”二字在“沉厥”上。

  缓甚为折脊;

  阳气盛热,阴气虚弱,肾受寒气,致令腰脊痛如折。

  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肾脉从肾而上,贯肝膈,循喉咙,故肾有热气,则下津液不通,上冲喉嗌,通洞不禁,其食入腹还出。

  平按:二“洞”字下,《甲乙》均有“泄”字。

  大甚为阴痿;

  大甚多气少血,太阳气盛,少阴血少,精血少故阴痿不起也。

  平按:注“精”字,袁刻作“积”;“起”下脱“也”字。

  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

  太阳气盛,血少,津液不得下通,结而为水,在少腹之中。垂垂,少腹垂也。其水若至胃脘,盛极故死也。

  平按:《灵枢》“少腹”作“小肠”;“垂垂”作“腄腄”;“管”作“脘①”。《甲乙》“少腹”作“小腹”。

  ①“脘”,萧本误作“腕”。今据《灵枢》改。

  小甚为洞泄,

  肾气小甚,是血气皆少也。肾之血气皆少,则上下俱冷,故食入口还出,故曰洞泄。

  滑甚为癃颓;

  滑其,太阳热甚,少阳虚而受寒,故为□颓也。

  平按:《灵枢》“颓”作“□”,《甲乙》作“痈□。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目毋所见。

  微滑,太阳微盛,热入骨髓,发为骨痿骨弱,坐不能起也。太阳自目内眦而起,上冲于目,故目无见也。

  平按:《灵枢》、《甲乙》“目”上有“则”字。《甲乙》“所见”下有“视黑丸”三字。

  涩甚为大痈;

  涩甚多血少气不宣,故聚为大痈。

  微涩为不月,沉痔。

  微涩者,血微盛也。血多气少不通,故女月经不得以时下也。又其气少血聚,复为广肠内痔也。沉,内也。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问前五脉各有六变补泻之道。

  平按:《甲乙》“曰”上无“黄帝”二字;“病之六变”作“病亦有甚变”。

  岐伯曰:诸急者多寒,

  脉之弦急,由于多寒,有甚有微,即五脏急合有十种,故曰诸急。自余诸变,皆仿此也。

  缓者多热。

  由其当脏多热,致脉迟缓。

  大者多气少血,

  由其当脏气多血少,至令脉有洪大。

  小者血气皆少。

  由其当脏血气皆少,故令脉衰小也。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由其当脏阳盛热微,故令脉有滑疾也。

  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由其当脏血多气少,微寒,故令脉涩。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寒则气深来迟,故深内而久留也。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其热。

  热退气浅行疾,故浅内疾发。

  平按:“以其热”《灵枢》、《甲乙》作“以去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毋出其血。

  大者气多,故须微泻;以其少血,故不出血。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其阳气而去其热。

  以其气盛而微热,故浅内针仍疾发之。

  平按:《甲乙》“写”作“泻”。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扪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毋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脉涩,即多血也。以其多血,故先须以手扪循,然后刺之中其脉血。随其逆冷者,久而留针。以其气少,恐其泄气,故发针已,疾按其痏。痏,于轨反,谓疮瘢之也。

  平按:“扪”《灵枢》、《甲乙》作“按”;“以发针”,“以”作“已”。《甲乙》“其血出”作“出血”;“脉”上有“诸”字。注“逆冷”,依经文应作“逆顺”。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

  诸脉小者,五脏之阴,六腑之阳,及骨肉形,并其气海之气,四者皆悉虚少。若引阴补阳,是则阴竭;引阳补阴,即使阳尽。阴阳既竭,形气又微,用针必死,宜以甘味之药调其脾气,脾胃气和,即四脏可生也。

  平按:“小”上,《甲乙》无“诸”字。“调其甘药”《灵枢》作“而调以甘药也”,《甲乙》作“而调之以甘药”。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皆为肿:

  此三脏之满实,皆主痈肿。

  平按:“皆为肿”《素问》、《甲乙》作“即为肿”。

  肺之壅,喘,两胁满;

  肺以主气,故肺生痈有喘也。肺脉上膈近胁,故肺痈胁满也。

  平按:《素问》“痈”作“壅”;“胁”作“胠”,《甲乙》作“胫”,注云:“《素问》作胠。”

  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两胠,谓在侧箱两肋下空处。肝腑足少阳脉行在胁下,故肝痈两胠满也。足少阳别脉上肝贯心,故热盛为痈,因即心惊也。肝脉环阴,故肝病热甚,不得小便。有本作“小和”,字误。

  平按:“痈”《素问》作“雍”。《甲乙》“胠”作“胁下”二字。

  肾痈,胠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督脉上至十四椎,属于带脉,行两胠,故从两胠至少腹满。以少阴脉虚,受病行于两脚,故胫大小,脾胻大跛。左右二脚更病,故为易也。又为偏枯病也。胻称膝胻、股胻、髀胻,谓胻通膝上下也。

  平按:“痈”《素问》作“雍”;“胠”作“脚”。《甲乙》“胻”作“胫”,无“大”字。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

  心脉满实仍大,是则多气热盛,故发小儿痫病。以其少血阴气不足,故寒而筋挛也。

  平按:《甲乙》“瘛”作“痓”,下同。

  肝脉小急,痫瘛筋挛。

  小则阴阳二气不足,急即为寒,是为虚寒热乘为痫,及寒为筋挛。

  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肝至有惊气者,是因惊魂,失瘖不言或脉不至,皆不疗自已也。

  平按:“惊暴”《素问》作“骛暴”,《甲乙》作“瞀暴”。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不鼓,皆为瘕。

  肾肝二脉小急及心脉不鼓,皆内虚寒气,故为瘕也。

  平按:《素问》、《甲乙》“不鼓”上有“小急”二字。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肾、肝二脉大,为多气少血,急沉皆寒,是为寒气内盛,故为疝病也。

  平按:“肾脉大急沉”上,《素问》有“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二十一字,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此。”本书见卷二十六《经脉厥篇》,据此,则本书与全元起本同。

  心脉揣滑急为心疝,

  揣,动也。滑,阳气盛而微热。急为多寒。心气寒,寒盛而微热,寒胜故结为心疝也。

  平按:“揣”《素问》作“搏”,下同。

  肺脉沉揣为肺疝。

  肺脉应虚浮,今更沉,寒多故为肺疝也。

  平按:“肺疝”下,《素问》有“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二十一字,新校正云:“详三阳急为瘕至为惊,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于此。”本书见卷二十六《寒热相移篇》。

  脾脉外鼓沉为肠辟,久自已;

  脾脉向外鼓,外鼓仍沉,沉寒为利,胃气强盛,故久自已也。

  平按:“辟”《素问》、《甲乙》作“澼”,下同。

  肝脉小缓为肠辟,易治;

  肝脉气血虽少,胃气强盛,故疗易差也。

  肾脉小揣沉为肠辟,下血、温身热者死;

  肾脉气血俱少,仍冷利下血者,胃气虚冷,故死。下血、温身热,皆胃气散去也。

  平按:《素问》“血”字重。《甲乙》“温”作“湿注”,《素问》作“温”。

  心肝辟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心肝二气共为肠辟下血,是母子相扶,故可疗也。身热以胃气散去,远至七日死。

  平按:“可治”下,《素问》、《甲乙》有“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八字。“热见”《甲乙》作“热甚”,注云:“《素问》热作热见。”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顺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胃脉足阳明,阳也。胃脉反更沉细,鼓动而涩。涩,寒也。其脉向外而鼓,其气伤多。如此诊得足阳明脉沉鼓而寒,向外鼓而气多,又得心脉血气俱少,坚实而寒。然则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男子发于左箱,女子发于右箱。若瘖不能言、舌不转者,死。若能言、转舌者,疗之三十日能行。虽瘖,舌转顺者,三年得差。若年不至二十,得前病者,三年而死也。

  平按:《甲乙》“转”下有“者”字。“顺”《素问》、《甲乙》作“从”。

  脉至而揣,血衄身有热者,死。

  脉至而动,又阳虚衄血,身体应冷,而衄血身热,虚为逆,故死也。

  平按:“血衄”《甲乙》作“衄血”。《素问》“热”上无“有”字。

  脉来悬勾浮为脉鼓。

  夏秋二脉并至,以为脉鼓。

  平按:“浮为脉鼓”《素问》作“浮为常脉”,《甲乙》作“浮者为热”。

  脉至如喘,名曰气厥者,不知与人言。

  气厥不知言也。

  平按:“气厥者”《素问》、《甲乙》作“暴厥,暴厥者”。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卒惊不疗,三四日自已也。

  平按:“如数”《甲乙》作“而数”。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与经气予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浮合之脉,经气不足,微而见,九十日即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是”下无“与”字;“足”下有“也”字。

  脉至如火新燃,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死。

  心脉如钩,今如火新燃,是心脉急疾,火精夺,故至草干(水时),被克而死。

  平按:“新燃”《素问》作“薪然”,《甲乙》作“新然”。《素问》、《甲乙》“死”上有“而”字。

  脉至如散采,肝气予虚也,木叶落死。

  肝脉如弦,今散如五采,变见不定,是为肝木气之虚损,至木叶落(金时),被克而死,有本为“丛棘”、“散叶”也。

  平按:“散采”《素问》作“散叶”,《甲乙》作“丛棘”。

  脉至省容者,脉寒如鼓也,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死。

  肾脉如石,今如省容,寒而鼓动,是为肾之水气有伤,故至枣华(土时),被克而死也。

  平按:“省容”《素问》、《甲乙》作如“省客”。“脉寒”《素问》作“脉塞”。

  脉至如丸泥,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荚,兼牒反,如豆荚等草实。胃脉软弱,今反如丸泥,干坚之丸,即是胃土气之有损,故至榆荚(木时)而死也。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故至禾熟(秋金时),被克而死也。

  脉至如弦缕,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心胞脉至如钩,今如弦之缕线,散而不聚,是为心胞火腑有损,故至霜雪(水时),被克而死。不好言者,心气未尽,故可疗也。

  脉至如交荚,交荚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而死。

  荚,兼牒反,如豆荚等草实也。脉至如相交,左右傍至是次转,故微见三十日死也。

  平按:“荚”《素问》作“漆”,《甲乙》作“棘”。注“次转”二字疑有误。

  脉至如泉,浮鼓胞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华死。

  足太阳是肾之腑脉,今如泉之浮鼓而动,即膀胱气水之不足,故至韭荚华(土时),被克而死。一曰韭英也。

  平按:“泉”上,《素问》有“涌”字,《甲乙》有“湧”字。“胞中”《素问》、《甲乙》作“肌中”。“韭华死”《素问》作“韭英而死”,《甲乙》作“韭花生而死”。

  脉至如委土之状,按之不得,肌气予不足,五色先见黑白累发死。

  脾脉代,如鸡足践地,中间代绝。今按止如委土之状,无有脾胃软弱之气,又先累见黑白之色,是肺肾来乘,故死也。

  平按:“委土”《素问》作“颓土”。“不得”《甲乙》作“不足”。“累发”《素问》作“垒发”。

  脉至如悬离,悬离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输之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亟。

  浮实切之益大,此是悬离之状。悬离脉见,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输气皆不足。十二经输皆属太阳,故至水冻(冬时)而死。亟,急也。病至水凝而死亟。居力反。

  平按:“悬离”《素问》作“悬雍”,《甲乙》作“悬痈”,《素问》新校正云:“按全无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水凝”《甲乙》作“水冻”。《素问》无“亟”字,《甲乙》同。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小急,按之坚急大,五脏宛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浮之小急,按之坚急大者,此是偃刀之状也。浮手取之即小,为气血俱少,按之坚实急大,多气少血,即知五脏宛熟寒热之气,唯并于肾,至春实邪来乘致死。

  平按:《素问》“浮”下有“之”字;“急大”作“大急”;“宛熟”作“菀熟”,《甲乙》作“寒热”,注云:“《素》作菀熟。”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得也,胆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直,当也。脉如弹丸,按之不可当于指下,此是滑不直,胆气病脉状也。至于孟夏枣叶生,实邪来乘而死。

  平按:“胆”原钞作“瞻”,注同,疑是“胆”字之误。《素问》、《甲乙》作“大肠”,查大肠为肺之腑,属金;胆为肝腑,属木。本注云:“至于孟夏枣叶生,实邪赤乘而死。”按《五十难》曰:“邪从前来者为实邪。”滑氏《本义》云:“我生者相,气方实也。居吾之前而来为邪,故曰实邪。”孟夏火旺之时,为木所生,乃木之实邪,应从“胆”为是。再按:上注“并于肾,至春实邪来乘致死。”肾为水脏,水来生木,为肾之实邪,其义正同。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之浮散,故如华也。心腑小肠虚小,故多恐坐卧不安。心虚耳中如有物声,故恒听。至于季秋,为肺气来乘,遂致于死也。

  平按:“如华”《甲乙》作“如舂”。

(0)

相关推荐

  • 中医网 趺阳少阴脉论

    上集    趺阳少阴脉论 寸口脉为一身营卫之主.设非胃气.何以上输津液而分布营卫.趺阳者.正阳也.居中土为五行之母.是持脉必以胃气为本.少阴属肾.肾为水脏.与三焦合为一气.人身之真水真火.根蒂于此.水 ...

  • 卷第十四 诊候之一

    平按:此篇自"形气相得者生"以上残缺,袁刻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自"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至"胸中多气者死"补入.检< ...

  • 卷第十六 诊候之三

    编者按:此卷萧本全佚,今据仁和寺本及盛文堂本补齐,并以今本<素问>.<灵枢>校勘,附校语于各节"编者按"之后. 虚实脉诊 编者按:自篇首至"则实可 ...

  • 滹南遗老集卷之三十五 文辨二

        退之盘谷序云,友人李愿居之,称友人则便知为己之友,其后但当云予闻而壮之,何必用昌黎韩愈字.栁子厚凌凖墓志既称孤某,以其先人善,予以志为请,而终云河东栁宗元哭以为志.山谷刘明仲墨竹赋既称故以归我 ...

  • 太平廣記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

    采药民 元柳二公 采药民 唐高宗显庆中,有蜀郡青城民,不得姓名.尝采药于青城山下,遇一大薯药,劚之深数丈,其根渐大如瓮.此人劚之不已,渐深五六丈,而地陷不止,至十丈余.此人堕中,无由而出.仰视穴口,大 ...

  •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三十五  鬼二十

    浚仪王氏 章仇兼琼 李林甫 陈希烈 杨国忠 李叔霁 新繁县令 姚肖品 梁守威 浚仪王氏 浚仪王氏,士人也.其母葬,女婿裴郎饮酒醉,入冢卧棺后,家人不知,遂掩圹.后经数日不见裴郎,家诬为王氏所杀,遂相讼 ...

  •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八十五 杂传记二

    东城老父传 柳氏传 东城老父传 (陈鸿撰) 老父姓贾名昌,长安宣阳里人,开元元年癸丑生.元和庚寅岁,九十八年矣,视听不衰,言甚安徐,心力不耗.语太平事,历历可听.父忠,长九尺,力能倒曳牛,以材官为中宫 ...

  • 政廷十五个月(二)

    2020年2月25日,刘政廷15个月了!身高83cm,体重26斤.长了12颗牙,其中4颗刚出头.春节过后能完全独自行走,这是政廷人生中的一大步.喜欢自己在家里走来走去,喜欢拿图书让妈妈给讲故事,能认识 ...

  • 《五行精纪》卷第十五:论禄

    论禄 十干禄 甲禄在寅.乙禄在卯.丙戊禄在巳.丁己禄在午.庚禄在申.辛禄在酉.壬禄在亥.癸禄在子. 凡命得一位者为衣食,或多见,更五行相生者为贵,若遇死绝有刑者,作无官闲冗之辈,猥贱之人.(<林 ...

  • 《五行精纪》卷第二十五:论三刑、六害、空亡

    论三刑 刑有四种: 一曰无礼刑,子刑卯,卯复刑子.盖子为生阳晶,卯为日门,阳者,君也,夫也,势不两立.又子者,水也,卯者,木也,有子母之道,因两阳之竞不恤,所以相生递相刑害.故曰无礼刑.生旺主人威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