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逛幼儿园002】这间每月学费15800元的幼儿园说,他们提供“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
早上八点,在一栋四层红砖小楼里,kids 'r’ kids凯斯国际幼儿园的晨检仪式开始了。
老师站在大厅两侧,每一个孩子推开玻璃门时,她们用一样丰沛的热情招呼:good morning!保育员用电子体温计在孩子脖子上“滴”一下,记录下体温。
“滴”过的孩子被送到教室门口。在这里,有一口柜子,每个孩子拥有一格,里面放着他们的小外套、装有母乳的奶瓶、各种牌子的尿不湿。保育员帮他们换上室内鞋,书包挂在贴有自己英文名标签的挂钩上。
中教和外教一前一后唱着英文儿歌,领着孩子们一个拽一个的后背,排成小火车,开去餐厅吃早饭。餐厅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给孩子开饭,陪他们吃饭。吃不够,孩子们比划手势,清脆地喊“more!”(还要!)
在这里,英文是这群中国孩子的日常用语,老师叫得出每个孩子的英文名,因为相比笼统的“宝贝”、“孩子”,“叫出名字显得对孩子更重视”。幼儿园的标牌上写着“hug first, then teach”(先拥抱孩子,再教授知识),副标语上是“通向更高等教育的第一步”(the first step to higher education)。
这是一所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原汁原味的”美国幼儿园,“和美国完全一样”。
kids 'r’ kids凯斯国际幼儿园位于朝阳公园麦子店正街53号。
在北京的幼儿园里,它的占地面积算相当宽敞了。他们收购了一家小学的地皮,包括四层L字形的红砖教学楼,走廊出奇的宽,五个成人能手拉手并排走。教学楼后面有两个户外活动场地:一个露天操场,一个带顶棚的玻璃温室,无论晴天还是雾霾天,孩子们都有户外玩耍的场地。
户外活动室
教室走廊
教室是小学大教室改造的,原来能坐40个小学生,现在是10个孩子和3名老师的空间。带有两个卫生间和洗手池,午睡时,他们的塑料折叠小床就齐齐平铺在地上。
一些细节很有趣:水龙头套着大象和鸭子头,水看上去像是从大象鼻子和鸭嘴里喷出来的。绿色和原木色的桌椅书架是台湾品牌,环保材质,设计符合孩子身高。墙上嵌有电子白板,在投影的画面上,老师能边讲解,边写写画画。地面是布面,上面铺了地毯,坐在地上不会着凉。一般上课时,孩子们像森林野餐一样,在地毯上围坐成一个圈。
外教在上课
美式审美渗透到教室的每个细节。kids 'r’ kids教室的装饰方式有严格规定,细微到标签怎么贴、图画怎么放。艺术和感知类装饰画,放在没有地毯的一侧,方便清理和消毒;放图书绘本的阅读区设置在窗边,布置得尽量舒适,让孩子们能将“阅读”和“享受”画上等号。每个玩具要贴上中英文标签,墙上张贴的纸张要与适龄孩子视线平行。
如果走进美国160家kids 'r’ kids幼儿园的任意一所,你会发现它的教室,跟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的这间几乎一模一样。
kids 'r’ kids幼儿园拥有55年历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1961年,创始人帕特和珍妮丝夫妇在美国办了他们的一个幼儿教育机构,他们管它叫“孩子城”。
创始人夫妇参观中国校区
1985年,这对夫妇创办了美国第一家连锁幼儿园kids 'r’ kids,是他们的女儿南希取的名,作为幼儿教育者,她常常把“kids are kids”(孩子就是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创始人帕特对kids 'r’ kids幼儿园的定位是:“温馨的大家庭,当父母长辈无法照顾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家庭的得力助手。”
2014年,kids 'r’ kids进入中国,总部在北京,在南京、上海等城市有连锁园区。创始人的女儿南希说,他们希望帮助中国那些希望孩子早飞一步的新一代家长,让幼儿教育“帮助孩子们在小学、中学,甚至在大学取得成功”。
kids 'r’ kids幼儿园的特色是国际化。
像公立幼儿园一样,这里也按年纪分班,只是更细。只要孩子会走路,就可以入园,理论上“接受6周到6岁的孩子”。不过在中国,送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最小的也在1岁半到2岁间。
kids 'r’ kids幼儿园有7个班级,3岁前,每半岁分一个班;3岁后,一岁一班。整个幼儿园不到100个孩子,老师能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和生日。每个班约10个孩子,没有固定入学时间,只要有名额空缺,可以随时入园。幼儿园一般不会一下子接收太多新生,每当一个新孩子入园,他能享受到所有人的关注,老师会花更多时间帮助他适应新环境。
在这里,外教占三分之一。和其他幼儿园不同,美籍外教不再是陪着轻松游戏、满足对异域好奇的点缀,他们由美国总部招聘,承担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每个班级配3名老师:除外教以外,还有一名中教和中籍助教,一半中国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他们的英语都相当流利。3岁以下的孩子还配有一名保育阿姨,帮助他们按时喝母乳和更换纸尿布。
中教在上课
除了每天下午,有15到30分钟“hiChina”中文教学,其他时间的课程全英文进行。外教承担其中四分之三;中教辅助英文教学,教半小时中文。上课时,三名老师分散在教室各处,各司其职:一名被孩子们围坐在中间,一名时刻关注和记录孩子动态,另一名拿ipad照相机专门捕捉孩子们的上课镜头。在一天结束后,每个孩子一天的照片被制作成小相册,发送到家长手机上。
每间教室安装着摄像头,每时每刻记录里面的动态。家长手机上专门装有一个app,随时能看到孩子和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
在中国,这些幼儿园老师照顾得甚至比美国更细致。为了保证孩子的喝水量,老师会掐着时间,每天给孩子喝8次水。夏天去户外活动前,老师给每个孩子抹上防晒霜和驱蚊液。
kids 'r’ kids在中国的卖点是“最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原汁原味的保证是事无巨细的统一教案。
不只是统一教学大纲,一堂课需要的材料、热身应该唱什么歌、游戏的每个步骤都有详细说明。“课程里,每一年,每一季度,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用具,每一首歌,每一个字母都有。”一位老师这么形容。
教室一角
kids 'r’ kids的课程,每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低龄段只接触皮毛,高年级稍微深化,同样主题在不同年龄阶段,隔一段时间就会深化一点点,重复记忆。贴在教室外墙报上的课程表显示,本周主题是“认识我自己”。在2岁班,美术课孩子们做了剪贴画,把纸剪的脸、手脚、胳膊、腿拼贴成一个人形;音乐课,孩子们学唱关于身体部位的英文儿歌。这个星期他们学了字母“B”,认识了一个单词“body”(身体)。
kids 'r’ kids还有一些特别的课程。
2岁前的孩子,有手语课。
用简单的手势表达“eat”(吃)、“more”(还要)、“all done”(够了)等等意思,在做手势的同时,他们大声复述这些单词。手语是用来缓解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急于表达需求、又说不出来的焦虑。手语对照图挂在教室门口,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意思。
3岁以上的孩子,设有steam ahead(类似“快鸟先飞”的意思)课程。
中小学将接触的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五门学科,每周选取一个,用游戏形式让孩子们粗浅地领会其中妙处。
科学课,孩子们用吹风机分别往气球里灌冷空气和热空气。灌满热空气的气球飘起来,而装着冷空气的气球沉下去了。孩子们在游戏里,隐约触摸到了浅显的科学原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孩子们的作品
艺术课,孩子们用染成彩色的铁屑作画,画纸下方,放着一块磁铁。随着磁铁的移动,彩色铁屑呈现出不同的图案。数学课,孩子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掺进柠檬汁,调制出酸甜程度不同的果汁,在幼儿园里义卖。
从入园开始到毕业,每个孩子每周都会开发一下大脑,brain waves大脑开发课把大脑分为四个区,分管听觉、触觉、视觉和情绪,每周上课做游戏,刺激其中一项功能。
在一堂听觉激发课上,一个孩子被蒙上眼睛坐在中间,其他孩子围着他坐成一个圈。另一个孩子藏在教室某个角落发出声音,蒙眼睛孩子根据声音飘来的方位,猜测躲藏位置。猜对了,周围的孩子一齐喊“叮叮叮叮”。
在情绪管理课时,每个孩子面前放一个桶,当其他孩子对他说一句悦耳动听的话时,一个彩球落进他的桶里;听到一句粗鲁无礼的话,一个彩球就被取出。具象的彩球数量,直观告诉他们,悦耳的话让球就变多。
连每个课程的细节都被考虑到了,在上课前,每个老师心里都装着一本沉甸甸的教案。老师和家长都心里有底:这里不会有漫无目的的玩耍、失败的自由发挥、随心所欲的放养,更不会偏离标准线。即使在14000公里外的中国,孩子们接收的也是用尺子量出来的标准化教育。
美式教育并不意味着与中国环境脱离。为了将来适应小学,年龄最大的孩子取消了午休,不再是围坐在地上上课,而是坐上了小桌椅,像小学生一样听课。这个美式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半进入国际学校,一半进入公立小学。在进入小学前,他们的大脑经过了四五年的开发;他们在英语环境下,一天熏陶9个小时;他们长着一张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被拥抱着成长。
这让我想到一些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类似于“沙滩野餐,触身式橄榄球,在韦尔康彼家的大草坪上举行的垒球比赛。这么多美妙时光,孩子们穿越它们就长大成人了,就像阳光下的牧草”。
同时我也有些许疑惑:真的会有“毫不出错”的人生吗?
(图片由受访幼儿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