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路不再遥远
前言:
老东家常德日报要出国庆特刊,编辑找我约稿,恰逢出差前夜,整理行李前敲下了此文。编辑要求“说变迁、叙事”。水乡长大的我,刻骨铭心的当然是出行——
遥远的路不再遥远
作者:周碧华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被广为转载的散文《遥远的路》,叙述的是1980年正月初六那天经历的一件事。时值寒冬,冰天雪地里,父亲带我去津市叔祖父家,约摸80来里地,其间横着5条河,在寒风中等渡,在泥雪掺杂的泥泞路上踉跄而行,天刚亮出发,晚上9点多钟才抵达,那是我记忆中最遥远的一段路!
离家乡最近的“大城市”津市(上世纪80年代)
考上大学后,父亲对我说,去长沙才是出远门哩。长沙有多远?现在知道从安乡到长沙直线距离不足300公里,可在那时的乡下人心中,长沙是多么遥远呵。我先是沿河堤走六七里路到公社渡口,过河后再走20多里水路到县城过夜,睡的一元一晚的通铺。次日凌晨4点在服务员的叫喊声中,我怀着兴奋的心情上了上下三层的轮船,汽笛一声长鸣,轮船便在夜色中驶离了家乡的码头。
从这里上岸,就算到了长沙城
轮船在安乡境内走的澧水航道,顺风顺水,进入洞庭湖后,一会儿在芦苇的簇拥下前行,一会儿在茫茫水天中行进,到了湘江,则是逆水而上,有时觉得船静止在水中,好半天才移动半步。直到暮色四合,即坐船十二三个小时后,我才在湘江一桥附近的码头上岸。若是在冬天,洞庭湖水浅,船小心翼翼地行驶,长沙到安乡,则需近一个昼夜。为了打发那无聊的时光,我每次买一斤瓜子上船,当嘴嗑得麻木时,目的地便快到了。
而其他地区的同学到省城读书,要么坐汽车,要么乘火车,火车一时不敢奢望,只想着什么时候能坐汽车代替坐船。大学毕业分配到桃源县,才终于实现了坐汽车的梦想。那时从常德汽车北站坐车去桃源县城,60来里路吧,7角钱,一路上,司机见人招手就停,这段路要花一个多小时。
上世纪80年代的常德汽车北站
每逢寒暑假,我从桃源回老家去,130公里路,要花上整整一天!清早从桃源出发,坐上不太准时的班车,到常德汽车北站时已是8点左右,然后要等两个小时才能坐上去安乡的汽车。去安乡的公路坑坑洼洼,特别是到了鼎城区周家店路段,人若是站在走廊上,车猛地颠簸一下,头便会碰到车顶。汽车摇摇晃晃好不容易到了蒿子港,得等轮渡,那轮渡不是横渡,而是斜渡,来回几公里,等一次轮渡,可在路边小店里不慌不忙吃餐饭。
等渡,家就在眼前,可船就是没来
过了蒿子港轮渡,才算到了安乡境内,等到了县城边上,还得过一次轮渡,等车停安乡汽车站,已是下午两点左右。于是,我还得从一条哑河坐船到公社渡口对岸,船班少,约下午四点才到公社渡口,过了河,沿着河堤走回家,已是下午5点左右。后来我们村对岸的安造大垸通了一条“黄安公路”,我不用再从那条哑河坐船去县城了,可是渡河后得走五六里路到一个叫“小河口”的站点候车,每每望酸脖子才等来一班车,候车的人特多,好几次我从车窗里爬进去的,有一次还把带的鸡给活活挤死了。
上世纪80年代,谁没挤过车?
安乡人出趟远门“折次寿”的历史随着所有轮渡的消失而消逝了,一座座桥飞架于河流之上,常岳高速公路修通后,安乡到常德只需一小时了,然后从桃花源机场乘飞机可抵达近20座城市;一个多小时可到岳阳,然后乘高铁南来北往。安慈高速通车后,人们又可驾车随时到美丽的武陵源风景区欣赏美景。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三四十年前看起来很遥远的路,已不再遥远。
附
《遥远的路》
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平原沟港河汊纵横,几乎家家门前屋后系着小船,出门方便得很,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步行了三四十里地,就算走了趟远路。我在十六岁那年,却走了八十里地,那段路我觉得十分遥远,像一根绳索深刻地勒进我的记忆里。
父母亲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猖獗的时代,他们也认准了一个死理,孩子要读书,读书才有出息。因此,高考恢复不久,他们就决定送我到城里去读书,乡下的老师一边插田,擦干泥巴又上讲台,哪有城里的老师学问深呢?
我要去求学的那座城市叫“津市”,旧时在湘鄂边界名气响得很,是我梦中的大都市,至少,女同学要比乡下的漂亮。出发的那天是正月初六,凛冽的北风刮得呜呜直叫,风中夹着细细的雨丝,那经过冷冻的雨丝刮在脸上,就像尖尖的刀子在剜,生疼生疼的。八十里地,多么遥远!我站在屋檐下,缩着脖子,有些畏惧。父亲在我肩上一拍,我就跟着他迈进风雨中了。我回过头来,见母亲依在大门边,眼里满含着怜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八十里地,其问横亘着5条大河,每次等渡的时候,河里的风吹得我直哼哼,像一只可怜的小狗蜷伏在父亲背风的那一边。路很滑,泥粘在鞋上越来越沉,我所有的力气都消耗在那亦步亦趋之中了,脸上已被风吹的麻木,内衣却已被汗水浸湿,现在停下来站在河边,就觉得里面更冷,浑身就像浸在水中了。偏偏路上行人稀少,渡船冻僵了似的躺在对岸,我们喊渡的声音回荡在河间,充满了乞求。每当看见摆渡人摇摇晃晃从他温暖的小屋走出来,我的心中也就觉得顿时暖和多了。
走了多半天,我已被泥泞的路折磨得浑身散了架,父亲总是回头等待慢腾腾的我,他脸上充满了坚毅之色,目光里却有不易察觉的怜爱。我那时长得瘦小、白净,虚弱得很,在乡村里生存,没有强壮的身体肯定是个悲剧,父亲就因身体差,他挣的工分的多少,得看队长心情的好坏。父亲送我进城读书,我深深地理解他是多么希望我不再走他的那条路。每想到这里,我就咬着牙跟在父亲的身后跌跌撞撞地往前行。
父亲开始给我讲故事,他说道:“从前,有个进京赶考的神童,实在走不动了,父亲就将他顶在肩上,神童说,等我考上了,我就让您坐轿子。在考场上,考官出了一道题,要求在十二个方格内,写满一万,每个格内只能写一个字。结果,只有这个神童说出了答案: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后面的情节自然是孝顺的神童让父亲尽享荣华富贵。
我听出了这个故事的含义,觉得此行很神圣,只是在心里说,父亲,等我考上大学,您就不用再看队长的脸色了,我要让您在城里天天坐茶馆。其实,父亲是想让我忘记疲劳,因为当他再也没有故事可讲时,我突然发现路途已走了多半。
走到一个叫“官垸”的地方,一段没过脚脖子的稀泥路横在面前,无路可绕。父亲毫不犹豫地脱掉鞋,卷起裤子,就默默地往前走了,也不回头催我。看到父亲走出了百多米,我才脱掉鞋,将脚插进掺有融雪的稀泥时,就感觉被刀割了一下或被火烫了一下,锥心般地疼,一会儿就没有感觉了。
我的泪水终于掉下来,正是正月里,家家户户还围坐在火塘边,尽享一年来难得的清闲与温馨,我们父子俩却在冰天雪地里苦苦跋涉!这段2华里的路我不知是怎么走完的,在路边一户人家洗脚时,慈祥的老大娘数落父亲不知心疼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脸霎地红了,像做错了事的孩子。
天色很快暗下来,遥远的路却还没有走到尽头,父亲说,过了那道坎就不远了。可是那道坎很高,又滑,我们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父亲把包裹往我手中一塞,就手脚并用地往上爬,突然,父亲重重地摔了下来,我听到他沉闷地一声呻吟。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摔倒,在孩子的心中,父亲是伟大的,是家庭支柱,现在,我感觉是一座山垮了下来。黑暗中,我泪水又涌了出来,眼前浮现出《背影》中朱自清目睹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的那一幕,心中满是悲怆。父亲终于爬了上去,把手伸给我,我握着父亲沾满泥的手,立即感觉到父爱的力量像一股暖流迅速传遍全身。我终于登上了那道坎,远远望去,津市城的灯火就像美好的明天一样呈现在眼前……
后来,我每当遇到困难时,那段路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才知道,父亲给我上了一堂终身受用的课。现在,出门就有车坐,很难有机会走那么远的路了,而人世间有很多道理就写在天地之间,只有在艰难的跋涉中,才能深刻领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