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注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

王弼注:实在质也。

今译:实际的在内在的本质,而不在于外在的言语。

原文:美言不信;

王弼注:本在朴也。

今译:根本在于真朴。

原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王弼注:极在一也。

今译:极限在于一。

备注:(三十九章王弼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

备注:(苏辙《老子解》;“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有以一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原文:圣人不积,

王弼注: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今译:无私不占有,只给予善的,因任物自己发展而已。

备注:(无私自有当为无私不有,语义才通畅。)

原文:既以为人,己愈有;

王弼注:物所尊也。

今译:万物所尊贵的。

原文:既以与人,己愈多。

王弼注:物所归也。

今译:万物所归附的。

原文:天之道,利而不害。

王弼注:动常生成之也。

今译:天道动而使物生之、成之。

原文: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王弼注: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今译:就着天给予的便利,不互相伤害。

备注:(苏辙《老子解》:“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全文今译:

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言狡辩,巧言狡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并不一定知道得多,知道得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灼见。

圣人不私自积藏,他为别人付出的越多,自己拥有的便越多;他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便越多。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与人争夺。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王弼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今译:不知道人的思维.思虑是不足以被完全依靠的,就是犯了错误.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道德经详注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 王弼注: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今译:国家又小,人口又少,尚且可以使其返回古代的和谐状态,何况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呢!所以举小国作为例子而言.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王弼注: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 王弼注:必不得其死也. 今译:必然不得好死. 原文:勇于不敢则活. 王弼注:必齐命也. 今译:必然能够寿终.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 ...

  • 道德经讲义-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道德真源

    此章总结通部,示人<道德>一经皆真实无妄之言,不得以文词不美将此经置之高阁而不论不议也.须知道本无名,强名曰道,道本无言,有言皆障,然为教化众生,不得不权立虚名以为后学津梁.既有言矣,则言 ...

  • 道教经典《道德经》(八十一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 硬笔行楷《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精神

    硬笔行楷《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精神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