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之经典——终始第九
#健康2021#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1.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经气的盛衰,阳经大概来自于四肢强健,来之于运动,阴经来之与五脏坚固,无七情、饮食劳倦所伤。
2.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经气不足,脉口人迎都不足,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象这样的,就是阴阳都不足的象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缓剂补养。说明经气不足的时候,还是用中药缓缓补养为好。
3.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关格者,与之短期。
说明人迎脉和寸口脉在经络受邪中的诊断作用,平时用的很少,可以试试看。
4.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病在足少阳,泻足少阳补足厥阴,泻本经补相表里经络。二泻一补。
5.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
病在足厥阴,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泻本经补相表里经络。二补一泻。
6.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所谓针下气至而获得疗效,实症用泻法,由实转虚。表现为脉象大如原来却不坚实。如果脉象仍坚实如故,病还没去彻底。虚症用补法,由虚转实。表现脉象大如原来而更坚实,如果脉不坚实,病并没有去掉。正确运用补法泻法,会使病邪泄去,痛苦虽不能随针立愈,但病势肯定是减轻了。说明了脉象来判断虚实以及针刺的效果。
7.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采用三刺法使正气到来。那病邪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导致阴阳紊乱,阴越于外,阳陷于内,气血运行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适应,刺浅层,使阳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阴邪排出;深刺至分肉之间,待正气来到,就可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正气就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病邪就衰退了一些,由此即可知谷气已至。邪气被排除了,阴阳气血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就要痊愈了。所以说正确地运用补虚泻实,,痛苦虽不能随针而去,但病势是必然减轻。
8.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阴经的邪气盛,阳经的正气虚,一定要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阳经的邪气盛,一定要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所以治疗上,和中药治疗是不太一样的,经络治疗是先补后泻。
9.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都有动脉布于足大趾之间,针刺时要先审察它属于虚症还是属于实症。如果虚症误用了泻法,叫做重虚,虚而更虚,病就更严重了。大凡针刺这些病时,先用手指切按动脉,脉搏实而快的用泻法,脉搏虚而缓的用补法;反之,则病必加重。这三脉跳动的部位,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10.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哪一处的脉气实,针刺要深,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泄出邪气;在补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虚,用浅刺法,以养其脉气,出针后急按针孔,不叫邪气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到紧急;谷气来时,针下会感到徐和。脉气盛实的,当用深刺法,以泄其邪气;脉气虚弱的,当用浅刺法,使精气不致外泄,以养其经脉,而只是排出邪气。这句话说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针孔不仅可以让体内正气邪气泻出,也会使体外邪气进入。所以针后也一样需要避风寒湿。
11.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痛、痛而没有压痛,属于阴症,要深刺,病在上,痒属于阳症,浅刺。所以很多皮肤病都属于阳症,要浅刺或者梅花针扣刺。
12.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针刺热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寒而后去针;针刺寒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热而后去针。针刺热厥,要补其阴经二次,泻其阳经一次;针刺寒厥,要补其阳经二次,泻其阴经一次。所谓“二阴”,是在阴经针刺二次;“二阳”是在阳经针刺二次。这段话要和人迎脉口那段话联系起来看,而且要注意先补后泻,补多泻少。
13.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久病要深刺久留,隔日一次,调阴阳,通血脉。
14.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大凡针刺之法,一定要先观察患者的形气。如果形肉未脱,气少脉躁,出现了躁而且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散乱的精气可以收住,聚集的邪气可以散布。
15.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浅刺留针或微捻提针,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而止。
16. 凡刺之禁:……。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乱,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这里说了十二禁忌,大家要注意的是针前针后都需要禁止,主要原因是会使经气散乱,阴阳不居其位。这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事情,针前不注意,而开始针灸,针灸效果不好也容易晕针,针后犯了这几条,也是病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