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故事:兴龙寺传奇
兴龙寺位于贺坪峡后,北十八盘下端。左有金鸡寨,右有王帽山,上有鹰嘴崖,下有黑龙潭,山环水抱,坐北朝南,绿树成荫,石径蜿蜒,远远望去好似西天灵山。传说此寺始建于唐末,后来重修于清初顺治年间。
常言道,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宫。一句话道出佛教在封建社会里是多么吃的开!何等的兴盛!故此寺虽建在这深山老林里,然而方圆百里之众,皆来此降香许愿。据老人们传说,那会儿,玉罄金钟之声荡于谷中。木鱼颂经之音悠扬绕梁。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纸马香锞香火不断。
到了清末民初时,由于社会的变革,新民主主义兴起,佛教不再那么兴盛。随之僧散寺空,只剩下方丈一人好不妻凉。
一天,老方丈下河提水,忽然发现河边躺着一人。近前扶起一看,原来是年轻后生。是因肚中无食饿昏于此。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况且自己是佛门弟子,更应普渡众生。于是,将后生背到寺里,煎汤熬药细心调理,当后生醒来后惊讶的问到:“师父,我这是在哪里?”方丈道:“孩子,这是兴龙寺,你总算醒来了。如不是救的及时,你的小命休矣。”“谢谢师父救命之恩。”方丈问到:“孩子,我且问你姓啥名谁?家住哪里?要到何处去?慢慢与老纳道来。”后生满眼喻噙泪道:“师父,我姓李叫李赖小,南阳人氏,今年十七岁,皆因家乡连年灾荒,颗粒不收,不得不背井离乡,沿村乞讨,故此饿昏于此。”“啊,善哉,善哉,年轻人不妨事,不妨事。在此休息数日即可上路了。”后生一想,这里有吃有住,老师父人又慈善,何不求求他住下来?想到这里便道:“老师父,我观寺内仅你一人,不如将我留下来伺候您老吧。”“阿弥陀佛,寺上只有几亩山地。没有别的经济收入,怕是难以……。”“老师父,有吃的就行,我不要工钱,就让我在这里出家吧。”
老方丈见年轻人说的恳切可怜,便动了恻隐之心,让他留了下来。
年轻人留下来后,果然特别勤快。每天早上起来将院子山门,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点上火做饭,饭做好,先给师父盛上。到晚上,在油灯下默默的听师父讲经。从不外出。这一新来的弟子品质究竟如何?方丈几次进行试探考验。
有天早上,后生打扫院子,忽然发现一锭银子,赶紧报告师父:“师父,院子里不知是谁丢下一锭银子?”“啊--!竟有这等事?昨天无人到寺来,莫非上天所赐?徒儿,归你了。”“哪能呢!师父,说不定老天爷是给您的。”说完放在桌上出去了,方丈见年轻人,见财不起意,见物不动心。寸草不爱,于是便将心放在了下来,大胆的外出。
话说这年轻后生,自从来到这寺里,早对寺里之物了如指掌,尤其对供案上的金香炉,早就垂涎三尺,这次正赶师上师父外出,便抱起金香炉蹿了。
方丈回来一看,寺门锁着,不知徒儿去向,进屋一看金香炉不见了,不用说就知道是徒弟李赖小偷走了。于是根据他报的地址追去,在追途中,他发现有个大户人家正收租子,用的都是加三升的大斗,门头上悬一块大匾,上写着“善良人家”。他边走边想,多收穷人三升粮,这怎么能说是善良人家呢?
又走一日,来到一家立有“贞节烈女”牌坊门下,此时正值五更时分。忽听大门“吱咛”的一声响,竟从屋里走出一位花花公子来。只见他边正冠边束带,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位美貌的小妇人,用手拢着散乱的青丝笑嘻嘻的道:“小哥哥,勤来些,别忘了奴家啊!“
和尚惊讶:“呀!这人世间是怎么了?是乱套了?”又走了半天,天降午时,忽见路旁有一酒馆,便进去坐了下来。“掌柜子给我弄半斤酒来。”掌柜的一看是个和尚。头上还有烫有九个戒疤,好奇的问道:“师父,您乃受戒高僧,怎么还吃酒呢?”方丈长叹一声“哎”随口吟出一首打油诗来“寸草不爱背金走,善良人家加三斗,贞节烈女养奸夫,受戒的和尚要喝酒。”吃罢酒后,不再去追赶徒弟,便自个儿回来了。
数年后,方丈已到风烛残年,深知将不久于人世,在临终前,将寺内所剩值钱之物,埋藏于寺内外,并在墙上留下三首趣味谜诗,诗曰:
前七里,后七里,金子就在七七里。
前背坡,后背坡,银子就在锅扣锅。
南京到北京,朱砂有半升。
要说这金子银子值钱,这谁都知道,那朱砂乃是一种矿物制药品,值几个钱?也值得藏匿?诸位不知,此砂与它砂不同。它产自海南一个小岛上,四周水流特急,船只很难靠岸,据说为采此处朱砂,每年都有不少人葬身海底,又因此砂质量上乘,故此价格也高,缺之为贵嘛。
方丈圆寂后,寺院成了座空寺,没过几年便坍塌成一堆,唯有那三首谜诗流于人间,使那些拜金者,时常想入非非。
后来,来了一位南方高人,听说后来到这里,他看罢谜诗细细品味着,前七里,后七里,前后相加十四里,在这十四里的荒山野外去哪找金子呢?莫非这香炉子是金子做的?金子应该是黄的,怎么是黑的呢?他找了块锋利的石头,轻轻一划,一条黄澄澄的金线露了出来,呀!还真是一尊金香炉,高兴极了。
金子找到了,那银子在哪呢?他一边想着一边端详,应该是前阳坡,后背坡,怎么能前后都是背坡呢?还有这锅扣锅,又是指的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这在端详藏银子的地方,忽然看见了院子东墙根下,南北各有一墩荆条树,足有茶杯那么粗,长的十分茂盛,忽然又想到了南京到北京的半升朱砂,莫非南北二京是指两墩荆条树?他由找到金子受到启发,找来一根木棒,在两墩荆条树中间捣来捣去,捣到中间一段,忽然发出通通之声“得!这底下是空的。”他往下挖,果然是同类极品,他乐道:“寻银没寻到,寻出好朱砂”。
至于那锅中银子则始终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