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官营清真寺

洪官营清真寺,位于洪官营村中部。始建于明,相传建寺时用白银八缸,故又有洪八缸的雅称。清真寺明清多次大修,近代屡有修缮。为明清时期临清州卫运河西岸八大名寺之一,也是研究明清运河漕运史的重要历史建筑。

据《临清州志》记载,寺始建于明宣德至天顺年间(1426—1464),寺院呈长方形,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面积1620平方米,分正院(西)和外跨院(东)两部分,正院由望月亭、大殿、古棚、平台等组成的建筑群体。

礼拜大殿的前殿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施布瓦顶,后面的大殿极为特殊,顶为四面坡式,垂脊与横脊首尾相连形成特殊的圈脊,如同盝顶,圈脊之中建有四角攒尖顶望月亭。望月楼高约15米,为大木结构,用百十根两米长的方椽,以螺旋形密排别插而形成顶架,十分坚固。大殿装饰饰有木雕、砖雕,前檐及窗、门饰有花棂。左右山墙都有角门,既可采光,又是通道。角门上的雨檐全是精美的透雕石刻,殿脊兽头、瓦口都是砖雕精品。

在大殿墙壁上镶嵌有清代乾隆朝体仁阁大学士刘镛手书“开天古教”匾额。清咸丰4年(1854),太平天国起义军过此曾将寺焚毁。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掌教主持对寺内建筑进行了重修。

洪官营清真寺又称洪家寺,据清代《洪氏家谱》记载,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迁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洪氏回族的始祖是古西域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赡思丁跟随成吉思汗并立有大功,曾参与刘秉忠主持的元大都(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临清洪氏宗谱》也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入明后其后裔六世孙曾在临清为官,身为武官千户长(四品官),居住于此并形成村庄。清代时洪氏族人在朝为官,重修礼拜时请刘墉题写“开天古教”四字。

清代洪氏家族有两代进士,一个是洪毓琛,另一位是洪梦龄。

洪毓琛(1813-1864),临清洪官营(今河北临西县洪官营)人。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记载:“洪毓琛,道光辛丑(1841)进士,补福建沙县知县,擢台湾同知。”期间,洪毓琛抚恤黎民百姓,整顿屯社,收复凤山,因立下功劳提拔为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卒于任上,赠太常寺卿,台湾有洪公祠,在台湾省历史上有较大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