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茶,原来你是个半成品……
如果以汤感体验为终极诉求的话,
那么通常生产销售的茶,——只是一个“半成品”!!
· · · · · ·
关于茶叶的国家标准。众所周知的一条就是茶叶被划归为了“食品类”。
这无需多解释,毕竟茶汤最后是要入口的,——但我忽然意识到:因为最终茶汤要入口而将茶定义为食品类的话,那我有理由认为干茶或者说成品茶只是个“半成品”,它距离最终的入口还需要经历一个冲泡的过程。
用我常用的类比那就是:茶,只是食材,要经过开汤茶师的冲泡才能最终呈现为得以入口的那道“菜”,——茶汤。
我们对于茶的终极诉求其实是那口茶汤,而茶只是获得这口茶汤的物质基础,中间环节,半成品。
理清了这个思路,其实有很多问题你就会看得更通透了:
如果茶对应于类似食材属性的食品半成品的话,那它之后所对应的应该是类似于厨师一样具备烹饪技能的工种,而非是将烹饪过程美化后再呈现给大家看的茶艺师。
如果明确了茶的“半成品”属性,那么针对茶品物质层面进行评判的“审评方式”将不再适用于追求汤感体验的开汤品鉴阶段。
如果明确了茶的“半成品”属性,那么作为“成品”的茶汤的品质,此前基本是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关注。
如果明确了茶的“半成品”属性,那么此前的整个茶行业其实就是一个“半成品”市场,一个食材市场,一个农贸市场,——它还远没有能力去高品质的呈现出那道“菜”。
既然明确了茶的“半成品”属性,那我们是否也就找到了一个当今低迷茶市的某种可能的出路——关注最终汤感的呈现与体验。因为这才是最终的那个“成品”,那个终极诉求,当然也是其“终极价值”。
既然要追求最终的开汤品鉴阶段,那么又会是哪些人能够在这个领域里有所斩获呢?一定是那些对开汤品鉴有着纯粹且高标准的茶人,他们涉猎广泛,不拘泥于一家一类之茶,所以他们不大可能出现在那些茶区,而很可能出现在不产茶却对茶的汤感体验有着极高审美追求的北方内陆腹地。
作为一名年轻的北方茶人,我说这些并非是自诩自夸,而是因为我洞察到了茶行业如今遭遇瓶颈的一个深层原因,——让产区自己去主导行业的发展,在经历一个阶段后,是很难再有突破的。我们就拿传统行业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还有以江南茶区为主的茶行业,统统是其自己在主导着自有行业的发展,但我们再也没看到以上三个行业能呈现出其历史的新高峰。
为什么?因为其忽略了对面那个终端消费领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这个领域还在悄无声息地把控着那个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传统领域里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追求符合这个价值观。因为只有那样,才有可能成为主流,被接受,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淘汰。当然,他们筛选的方式也很直接,——就是用钱来投票,买或者不买么。
当一个传统领域缺失了它对面的那个得以互动的对象时,这出独角戏是很难唱下去的,——就如当下的茶行业。
基于这点,我们说开汤品鉴阶段的发展也一定是要立足北方这个非茶区的。
茶区的品牌及茶人负责将茶的物质层面把控到位,而非茶区对于开汤品鉴颇有造诣的茶人负责将茶的体验层面呈现到位。这才是一个阴阳相衡、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看似矛盾却充满了活力与张力的统一体。
当前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茶饮体验需求与相对粗糙、落后的冲泡品饮服务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人们对茶的追求已经从早先的“食材”升级为最终用食材做出的那道“菜”了。这需要全行业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得以顺应这种变化,以换取持续发展的可能。当然,调整的过程有快有慢,先转变思想矫正思路的那一部分人,也一定最先享受到这次转变的趋势红利。
而这个态势一旦形成,将很有可能重新打造出一张“中国茶”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