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理性看待“还魂汤”

也不知从何时起,武夷岩茶开始喝起了“还魂汤”……

记得我最初(2008年)喝岩茶时也还是规规矩矩一水一水泡,一水一水喝的,而近几年(2021年)有朋友开始特别郑重地喝起了“还魂汤”。

“还魂汤”为何物?——不知,反正初听之下恍惚想起了孟婆,不过她老人家那是“忘情水”,跟“还魂汤”好像还不是一套方剂。

待喝时才知,所谓“还魂汤”即第一水不喝或浅尝辄止,留待最后收尾时再作品咂初时之味。

但这第一水也有区别,有把“洗茶水”当“还魂汤”的,也有把洗茶后第一水当“还魂汤”的。

我问为啥要这么喝?

朋友解释:一道茶之滋味向来由浓而淡,故终了以初始之汤感重新点题、概括全篇,是谓“还魂”。大概是这意思,我总结的。

后经四处了解,发现除岩茶之外潮汕功夫、台湾乌龙、普洱、红绿黑白,皆无“还魂汤”一说,可见它只存在于岩茶冲泡过程中。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还魂汤”确实有助于汤感呈现与体验,那么其他茶类为何不借鉴

先理论分析,以“开汤原理”的角度来看,抛开“还魂汤”,岩茶整个的冲泡过程还是遵循着“逐道出水品鉴”的基本流程,而这也是通行茶类最好的汤感呈现方式。因为它契合了“体层次化析出”这一内在规律,所以也最有可能呈现出最自然的汤感层次变化,而那往往孕育着美。

标准的“逐道出水品鉴法(如'标准开汤’)”是一个典型的线性过程。而将头水置于最后体验,则打破了这种线性状态。有点像某些影片最后的那个闪回段落,……想想倒也挺有趣的。

但这个趣味是否能实现呢?本人信奉实践出真知,能动手就不废话,又不是没茶。

我们以一道茶6水为例,第一水出汤试品,记录汤感后置于旁。

从第二水至第六水,每水分茶品饮大约6~8分钟,总耗时至少30~40分钟。

此时再回头去喝第一水时,已是“一碗冷汤”。对比之前该水的汤感记录,——落差巨大。

从体验角度讲,这水“还魂汤”跟此前二至六水的汤感毫不连贯,且明显缺乏内容。导致这一口并没有还得魂来,反而产生不少失望。

“如此重视的还魂汤怎么会这般表现?!”

你看,敞着口在那儿晾着,香气该散的早散了;

温度在那儿降着,早已跌出了“适宜品饮温度范围”外;

一定时间的静置还会使茶汤出现沉降分层现象,简单说就是公杯里的茶汤自上而下颜色由浅入深,浓度由淡而浓。就算“用前摇一摇”,也不会再恢复如前;

更重要一点,茶汤是有温度的,是在接触空气的,如此置于一边就等于是在任其加速氧化,——茶汤的滋味在急剧变化着

所以,就像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你也无法两次喝到同一口茶

这涉及“开汤原理”中一个重要而精微的概念:出汤后这一水的汤感也在随着时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标准开汤过程中,出水分茶入杯15~20ml(为测液量,我又碎一品杯……),2~3口喝完,两口间隔1~2分钟,你就会感受到每口的区别之明显,……就是这同一水噢。

所以,一口茶,不仅有最佳品饮温度,也有着最佳品饮时间。逾之,都不会有太好的表现

其实类似的经验大家有。很多朋友喜欢在喝完茶后拍叶底留档对比(虽然在我看来那只是吃完鱼后的鱼骨,参考价值有限)。但也发现刚出之叶底与2分钟、5分钟、10分钟后的状态对比也存在明显差异,——一定的呀,叶底也在经历着失水与氧化。那汤感怎么就会是一成不变的呢?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做一桌全牛宴,六个菜煎、炒、烹、炸全是牛肉。

第一道菜上来,——葱烧牛柳。大家各夹了一筷子,连连称赞。

你说,“且慢,这头道菜尝尝即可,放置一旁留待后几道菜吃罢后再回过头来吃这道'还魂菜’……”

你别笑,“还魂汤”跟这一样荒谬。

也有人跟我说,这头道茶吧因为工艺或仓储的问题可能带些杂异气息,放在那儿有时也是为了散散味儿。

当真如此,我觉得倒不如弃之不喝,——万一那味道没散干净让客人给喝到了呢。

这“还魂汤”还有“升级版”,——每一水分出点儿来倒入“还魂汤”,最后喝。这就更是不懂得茶的层次化析出而致使汤感杂糅,一口混沌。

一套新的理念经不经得起证实与证伪,可以考量其是否秉承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臆造。

最后附一段孟婆汤的故事,算作“还魂汤”吧……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筓,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镮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纔(通'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此茶即孟婆汤,一名泥浑汤,又名迷魂汤。——《吴下谚联》著    王有光 清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哲学:对称的复杂度
开汤哲学:茶作为载体
(0)

相关推荐

  • 很全面的大红袍茶知识,学会这几个步骤泡茶才好喝!记得收藏哦

    青山幽谷碧云天, 万古秋色染千年. 雁声阵阵南飞去, 华夏风流尽成烟. 带着一份闲适,驱车北进,来到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的古北水镇.它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是京郊罕见的山 ...

  • 开汤哲学:对比追求汤感的开汤思维

    在<茶,--是个半成品>那篇文章发布后,有人问我: "追求汤感表现的'标准开汤',与此前大家日常的冲泡方式以及产区惯用的冲泡方式有什么更深层的差异么?" 那么我就这个问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续)—— 奢侈的仪式

    <体验的完整性>那篇文章推出后,有朋友问我: "所有体验都去追求完整性,-- 我哪有那工夫啊!!" 他说的极是,连嚼块儿馒头都要嚼到舌下生津才罢休,那这顿饭也就甭吃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