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速最快的15寸炮,一系列动作只需18秒,俾斯麦号的封神之剑
由于在丹麦海峡之战中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因为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舰巡洋舰和重创新锐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战封神,70多年来一直为吾等吃瓜群众津津乐道。虽然围绕这艘传奇的战列舰的传奇是众说纷纭,喜欢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对之大加赞赏,当然,凡是都有两面性,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不过今天我不聊这艘战舰的设计,我们继续唠嗑它的380舰炮,这款拥有着15英寸舰炮当中射速最快的火炮。
炮闩的选择
在前面唠嗑关于意大利15英寸“嗑药炮”的时候已经说了,由于采取的换算单位不同,采用公制单位的法国和德国在换算英制15英寸舰炮时是380毫米,而非381毫米。而且在前面也说了,由于俾斯麦的火炮发射药是所有15英寸炮重量最少的,所以在穿甲性能上也是同等口径的火炮中威力最小的。不过凭借其楔式炮闩的特殊构造,俾斯麦号战列也成为该批火炮当中射速最快的一个。如果不计入弹药提升至炮塔的时间,俾斯麦号的380舰炮从装填、闭锁、击发、开炮闩、退壳的整个过程只需18秒。而之所以打得这么快就是因为它使用了一般陆军火炮才采用的“楔式炮闩”结构。
当时的陆军火炮多使用这种楔式炮闩
其实关于楔式炮闩的问题在以往的图文中也有介绍过。火炮的炮闩密封是贯穿了整个后膛装填火炮的发展史,由于火炮是后膛装填,在火药燃烧时可能会从炮闩的中泄露,而泄露的燃起不仅对弹丸的发射初速有影响,而且有可能会炸膛,因此如何将炮闩紧紧的关上成为火炮设计人员所要考虑的。而其中海军的大口径舰炮中除了德国一家外全部是使用密封性最好的螺纹式炮闩,这种炮闩的优点在于密封性强,可直接使用发射药包。而德国海军海军是所有海军国家当中唯一使用楔式炮闩的,它的优点在于能快速闭锁开锁,但是这玩意的密封性较差,不能直接使用药包,不然燃气有可能会从炮闩中泄露出来。
螺纹式炮闩,现在陆军的155榴弹炮也逐渐采用这种炮闩
而楔式炮闩比较常见于陆军的火炮,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炮手直接打开炮闩,把炮弹塞进炮膛内,击发,然后开炮闩的同时退出弹壳。而楔式炮闩解决燃气泄露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使用铜制弹壳顶住炮闩防止燃气泄露。而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火炮就是采用这样的火炮结构,它采用的是垂直楔式炮闩,闩尾滑块重2.8吨,使用的弹药虽然也是分装药但最后一组发射药有一个70公斤重的铜制弹壳防止燃气泄露,以提高的火炮药室的气密性。所以和其他海军的火炮相比,俾斯麦级在击发之后会有一个退弹壳的动作,而其他国家的是没有的。
高速轻弹
其实德国之所以选择楔式炮闩就是为了提高发射速率,而且为了高速射击这一战斗理念,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使用的800公斤的穿甲弹重量是15英寸炮当中重量最轻的(意大利的重885公斤、法国的中884公斤、英国的重879公斤)。因为在发射药一定的情况下,弹丸越轻初速越高,飞行时间越短且弹道更为平直低伸,这样也便于火控的计算。其实早在一战时期德国海军就偏爱“高速轻弹”,并且使用比英国口径略小的火炮。相比英国13.5英寸2.5分钟/发的射速,德军的11英寸舰炮射速达到了30秒/发,用密集的火力来弥补单发威力较弱的缺点。
当然,重量越轻的弹丸在远距离炮击时动能衰减非常厉害,所以这也是导致俾斯麦级火炮在20公里外穿甲能力弱的原因之一。不过由于大西洋的海况比较恶劣,在没有雷达出现之前双方的交战距离都是在20公里以内,因此英国的15寸炮在一战时都是设定在20°的最大仰角。所以德国的这个想法还是算是符合实际的,虽然较重的弹丸末端存速较为客观,但是所需的发射药更多,对炮膛和身管的磨损也较为剧烈。像俾斯麦只用了142公斤的发射药就拥有了820m/s的高初速,而意大利和法国为了让884公斤重的炮弹有良好的弹道,不惜使用272公斤和288公斤的发射药。这两者几乎比俾斯麦的发射药多了一倍,但初速也不过为850m/s和830m/s。
身管倍径的算法
在前面介绍意大利嗑药炮也说过,关于火炮的初速和发射药有关外,其实和火炮的身管倍径也有关,这也是为啥意大利55倍径炮使用272公斤的发射药时,炮弹初速大于使用288公斤发射药的50倍径炮原因。但是德系380舰炮虽然号称也有52倍径,但是由于德国的身管计算有差异,所以实际情况是少于55倍的。一般测量舰炮倍径是从炮弹发射时在炮弹加速时经过的炮管长度,而德国的测量方式却将火炮身管后面的发射药室的长度给加上,所以德式的火炮倍径测量方式要略大于正常的测量方式。如果按正常的方式测量,俾斯麦的身管倍径只有48.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