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间故事:七旬的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 2024-04-12 07:20:02 过年期间,在胶东老家,我从长辈口中听来了不少故事。“故事”这个词,其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大家相对熟悉,接近于“传说”、“趣事”。当作此解释时,“故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想象和虚构,不一定非要求真。第二个含义,多见于文言文当中,接近于“典故”、“旧例”。当用在此处时,“故事”的内容就要求精确,需要有史料支撑。早在两汉魏晋时期,“故事”的第二个含义就在史籍中频繁使用。比如,《晋书·宣帝纪》载:“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这里的“萧何故事”,指的就是汉初功居第一的萧何的“旧例”。“胶东故事会”的“故事”,在含义上两者兼而有之。既有听起来比较离奇的民间传说,也有史籍中言之凿凿的典故。前者在体裁上更像是“记叙文”,而后者更接近于“说明文”。本文要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是民间的趣事,但并非虚构,如果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说,这其实也算是一个民俗的典故。 当然,不管是趣事还是典故,它的核心内容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七旬的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祖父的祖父为“高祖”,高祖的“祖父”称“烈祖”。我的烈祖,大约生活在清代嘉道咸同之间。按照那个年代的标准,他也算是长寿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到中年,尚无子嗣。此前生下的几个孩子,都是女儿。古人结婚很早,女儿长到十四五岁就会许配人家。而如果父女两代都是这个年纪就成家的话,那么父亲到了三十多岁,就可以变成“外祖父”了。我的烈祖,也是很早就有了外孙,但却一直没有儿子。等到四十八岁那一年时,他才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儿子,数年之后再添一子。他这两个儿子的后人,也就大致构成了现在笔者老家近支同宗的主体。烈祖刚有儿子时,最大的外甥已将近而立之年。彼此之间的年龄虽然差别很大,但在辈分上却属于亲舅甥。现代社会多元发展,传统规矩已经逐渐松动。但在古代,“母舅为大”的讲究十分严格。因此,每年的正月,烈祖的外孙都要专程来我们村里拜年。这些外孙们,见到外祖父自然毕恭毕敬,而见到“小舅舅”,也不敢怠慢,要主动问好,方合规矩。外祖在,则拜外祖;外祖不在,则拜母舅。几十年之后,烈祖去世,外孙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但每逢正月,仍会按照规矩到我们村来,奔“小舅舅”家里而去。在“小舅舅”的面前,他们的身份是“外甥”。不过,“外孙”和“外甥”在胶东方言中的发音很接近,几乎分不出来。 听说这些外甥们一直到了七十多岁,还是会来拜舅舅,此时的舅舅也就五旬左右。古代乡村联姻的距离虽然比较近,但在七旬的年纪要走十多里的山路也并不容易。因此,这些外甥们都会带根拐棍用来一路上拄着。或许是担心“小舅舅”看到自己“拄拐棍”的场景会尴尬,这些外甥们到了村口之后,就会先把拐棍找地方放下,然后再正襟上门。拜舅礼毕之后,再取回拐棍拄着返程。这就是“七旬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的大致内容。这种两代人之间“年龄辈分倒置”的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不过,进入现代之后,随着婚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类似的例子也在逐渐减少。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数可能都没见过。实际上,在乡村地区,五服之内的同姓当中,“同龄差辈”的例子还是能见到一些。上学时,大家都是同学,称名不称尊;而长大之后,五更拜年时,就会按照辈分进行问候。 同姓之间的亲近关系,一般会延续五服或三代。而姻亲之亲大多只维持一代,甥舅之间走动很勤,但到了各自的下一代,就相对疏远了。因此,在我们家族当中,只传下来了“七旬外甥给五旬舅舅拜年”的故事,而这些外甥们的后人再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赞 (0)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母亲去世,娘家人没到想盖棺,舅舅上门打外甥31个巴掌 作品类型:民间故事类,乡野奇闻异事录<乡野奇谈>. 第1002章:<闹丧> "乡野奇谈民间事,半杯烟雨万卷书."好听的故事好看的文,大家好我是半杯水,天气冷 ... 【民俗文化】为什么外甥结婚时,舅舅要坐上席? 为什么外甥结婚时 舅舅要坐上席? 关山听风 绥宁民间习俗,外甥结婚的婚宴上,舅舅要坐上席的"正头".其实不仅在外甥结婚,在外甥女出嫁的酒宴上,在寿宴上和丧事的正餐上,舅舅一般也是坐 ... 5个舅舅不养外婆,愤怒的外甥与舅舅大打出手,最后怎么解决的? 在四川省雅安市,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李元珍.李婆婆虽然90岁高龄了,却眼不瞎,耳不聋,还能拄着拐杖自己走路,思维也很清晰.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90岁的李婆婆身体还这么好,她的后人们应 ... 【三秦文学】张颖:【西府民俗——走亲戚】(散文) 西府民俗--走亲戚 作者:张颖 这几天大家正忙着割麦.晒麦,按照西府风俗,割完.晒完麦就该走亲戚了.忙罢看爹娘,为什么要在忙罢走亲戚,都拿啥礼当(礼品)呢? 说起走亲戚,西府人的讲究还是很多的. 在哪 ... 上海老夫妻将唯一的房产留给外孙,4个儿子激烈阻挠,与外甥对簿公堂 有时,在金钱这个"试金石"面前,亲情与爱情似乎显得不堪一击.老话讲,提钱伤感情,足以证明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6月18日,相关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疼爱的小女儿去世,夫妻俩将 ... 胶东民间故事:男子走夜路遇到狼,侥幸逃生但吓出一场大病 胶东民间故事:男子走夜路遇到狼,侥幸逃生但吓出一场大病 胶东民间故事:文登赤金泊“大鱼求子”的传说 在胶东半岛的地名当中,除了"夼"."疃"."沟"之外,"泊"也是一个常用字. 如果说"夼"的含义是山 ... 民间故事:财主夜遇美女带回家,五年后败光家产,她声称替天行道 东晋时期,小镇上有一个姓贺的财主,祖辈积累下不菲的家产,在小镇上风光无限.但是,老百姓背地里都咒骂贺家不是好人,憎恨他们.为啥?因为贺家敛财的手段不光彩,依仗官府有熟人,巧取豪夺,惹得敢怒不敢言. 尤 ... 民间故事:书生一脉活不过三十五,狐妻阴间相救,竟发现惊天秘密 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城外有一个全是丁姓的村庄,村中的男子全都得了一种怪病,他们都活不过35岁.因此村中男丁凋零,能够去考取功名的更不用说了,那真是寥寥无几.幸亏丁村有个叫做丁青的男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上 ... 民间故事:七旬老汉连吃三年面条,老板上门要钱,开门后痛哭不止 明朝末年,顺德府的一个小村庄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男子名唤荆南天,女子名唤郭林青.俩人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奈何早年遇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加上赋税繁重,俩人只好逃难到此,并在村口开了一家小面馆. 夫妻 ... 民间故事张仙翁与七仙女! 民间故事:张仙翁与七仙女 永州刘川,出生富家,却无纨绔之气,从小熟读诗书,很有学问.刘川22岁,许多媒人上门提亲,但他一直推迟.心中欲寻一志气相投.才貌俱佳之人,也非易事. 这天,平阳镇上来了一辆大马 ... 民间故事:屠夫赶集途中救了一只狐狸,七日后,狐狸救了他一命 民间故事:屠夫赶集途中救了一只狐狸,七日后,狐狸救了他一命 民间故事:爷爷上山失踪七天,孙子成婚时一席话,才知爷爷是白狐 唐武宗年间,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只有爷孙俩.爷爷人称老孙头,五十多岁了,是一个采药人,靠着采挖草药,抚养着孙子小锣.这一天,老孙头背着药篓上山采药,到了晚上,却不见回来.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小锣才 ... 民间故事:木匠贪财忘记祖训,卖给红衣女七口棺材,当晚报应来了 明代时期,顺德府有个叫花五缺的木匠,他年方三十,为人勤劳能干,依靠卖棺材为生.花五缺祖传三代都是木匠,他做棺材的手艺极好,做出来的棺材花样也多,顺德府里的有钱人家都会找他订做棺材. 一日晚上,花五缺正 ...
过年期间,在胶东老家,我从长辈口中听来了不少故事。“故事”这个词,其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大家相对熟悉,接近于“传说”、“趣事”。当作此解释时,“故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想象和虚构,不一定非要求真。第二个含义,多见于文言文当中,接近于“典故”、“旧例”。当用在此处时,“故事”的内容就要求精确,需要有史料支撑。早在两汉魏晋时期,“故事”的第二个含义就在史籍中频繁使用。比如,《晋书·宣帝纪》载:“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这里的“萧何故事”,指的就是汉初功居第一的萧何的“旧例”。“胶东故事会”的“故事”,在含义上两者兼而有之。既有听起来比较离奇的民间传说,也有史籍中言之凿凿的典故。前者在体裁上更像是“记叙文”,而后者更接近于“说明文”。本文要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是民间的趣事,但并非虚构,如果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说,这其实也算是一个民俗的典故。 当然,不管是趣事还是典故,它的核心内容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七旬的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祖父的祖父为“高祖”,高祖的“祖父”称“烈祖”。我的烈祖,大约生活在清代嘉道咸同之间。按照那个年代的标准,他也算是长寿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到中年,尚无子嗣。此前生下的几个孩子,都是女儿。古人结婚很早,女儿长到十四五岁就会许配人家。而如果父女两代都是这个年纪就成家的话,那么父亲到了三十多岁,就可以变成“外祖父”了。我的烈祖,也是很早就有了外孙,但却一直没有儿子。等到四十八岁那一年时,他才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儿子,数年之后再添一子。他这两个儿子的后人,也就大致构成了现在笔者老家近支同宗的主体。烈祖刚有儿子时,最大的外甥已将近而立之年。彼此之间的年龄虽然差别很大,但在辈分上却属于亲舅甥。现代社会多元发展,传统规矩已经逐渐松动。但在古代,“母舅为大”的讲究十分严格。因此,每年的正月,烈祖的外孙都要专程来我们村里拜年。这些外孙们,见到外祖父自然毕恭毕敬,而见到“小舅舅”,也不敢怠慢,要主动问好,方合规矩。外祖在,则拜外祖;外祖不在,则拜母舅。几十年之后,烈祖去世,外孙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但每逢正月,仍会按照规矩到我们村来,奔“小舅舅”家里而去。在“小舅舅”的面前,他们的身份是“外甥”。不过,“外孙”和“外甥”在胶东方言中的发音很接近,几乎分不出来。 听说这些外甥们一直到了七十多岁,还是会来拜舅舅,此时的舅舅也就五旬左右。古代乡村联姻的距离虽然比较近,但在七旬的年纪要走十多里的山路也并不容易。因此,这些外甥们都会带根拐棍用来一路上拄着。或许是担心“小舅舅”看到自己“拄拐棍”的场景会尴尬,这些外甥们到了村口之后,就会先把拐棍找地方放下,然后再正襟上门。拜舅礼毕之后,再取回拐棍拄着返程。这就是“七旬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的大致内容。这种两代人之间“年龄辈分倒置”的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不过,进入现代之后,随着婚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类似的例子也在逐渐减少。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数可能都没见过。实际上,在乡村地区,五服之内的同姓当中,“同龄差辈”的例子还是能见到一些。上学时,大家都是同学,称名不称尊;而长大之后,五更拜年时,就会按照辈分进行问候。 同姓之间的亲近关系,一般会延续五服或三代。而姻亲之亲大多只维持一代,甥舅之间走动很勤,但到了各自的下一代,就相对疏远了。因此,在我们家族当中,只传下来了“七旬外甥给五旬舅舅拜年”的故事,而这些外甥们的后人再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过年期间,在胶东老家,我从长辈口中听来了不少故事。“故事”这个词,其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大家相对熟悉,接近于“传说”、“趣事”。当作此解释时,“故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想象和虚构,不一定非要求真。第二个含义,多见于文言文当中,接近于“典故”、“旧例”。当用在此处时,“故事”的内容就要求精确,需要有史料支撑。早在两汉魏晋时期,“故事”的第二个含义就在史籍中频繁使用。比如,《晋书·宣帝纪》载:“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这里的“萧何故事”,指的就是汉初功居第一的萧何的“旧例”。“胶东故事会”的“故事”,在含义上两者兼而有之。既有听起来比较离奇的民间传说,也有史籍中言之凿凿的典故。前者在体裁上更像是“记叙文”,而后者更接近于“说明文”。本文要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是民间的趣事,但并非虚构,如果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说,这其实也算是一个民俗的典故。 当然,不管是趣事还是典故,它的核心内容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七旬的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祖父的祖父为“高祖”,高祖的“祖父”称“烈祖”。我的烈祖,大约生活在清代嘉道咸同之间。按照那个年代的标准,他也算是长寿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到中年,尚无子嗣。此前生下的几个孩子,都是女儿。古人结婚很早,女儿长到十四五岁就会许配人家。而如果父女两代都是这个年纪就成家的话,那么父亲到了三十多岁,就可以变成“外祖父”了。我的烈祖,也是很早就有了外孙,但却一直没有儿子。等到四十八岁那一年时,他才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儿子,数年之后再添一子。他这两个儿子的后人,也就大致构成了现在笔者老家近支同宗的主体。烈祖刚有儿子时,最大的外甥已将近而立之年。彼此之间的年龄虽然差别很大,但在辈分上却属于亲舅甥。现代社会多元发展,传统规矩已经逐渐松动。但在古代,“母舅为大”的讲究十分严格。因此,每年的正月,烈祖的外孙都要专程来我们村里拜年。这些外孙们,见到外祖父自然毕恭毕敬,而见到“小舅舅”,也不敢怠慢,要主动问好,方合规矩。外祖在,则拜外祖;外祖不在,则拜母舅。几十年之后,烈祖去世,外孙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但每逢正月,仍会按照规矩到我们村来,奔“小舅舅”家里而去。在“小舅舅”的面前,他们的身份是“外甥”。不过,“外孙”和“外甥”在胶东方言中的发音很接近,几乎分不出来。 听说这些外甥们一直到了七十多岁,还是会来拜舅舅,此时的舅舅也就五旬左右。古代乡村联姻的距离虽然比较近,但在七旬的年纪要走十多里的山路也并不容易。因此,这些外甥们都会带根拐棍用来一路上拄着。或许是担心“小舅舅”看到自己“拄拐棍”的场景会尴尬,这些外甥们到了村口之后,就会先把拐棍找地方放下,然后再正襟上门。拜舅礼毕之后,再取回拐棍拄着返程。这就是“七旬外甥拄着拐棍给五旬的舅舅拜年”的大致内容。这种两代人之间“年龄辈分倒置”的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不过,进入现代之后,随着婚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类似的例子也在逐渐减少。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数可能都没见过。实际上,在乡村地区,五服之内的同姓当中,“同龄差辈”的例子还是能见到一些。上学时,大家都是同学,称名不称尊;而长大之后,五更拜年时,就会按照辈分进行问候。 同姓之间的亲近关系,一般会延续五服或三代。而姻亲之亲大多只维持一代,甥舅之间走动很勤,但到了各自的下一代,就相对疏远了。因此,在我们家族当中,只传下来了“七旬外甥给五旬舅舅拜年”的故事,而这些外甥们的后人再如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