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合并终止,集中趋势不变的医疗信息化如何未雨绸缪?

2021年7月19日,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发布公告宣布合并。本次合并极为突然,事先并无征兆,直到当天早上深交所发布两支股票临时停牌的公告,才有传闻放出。其对毫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整个行业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

截图出自卫宁健康公告

就在行业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分析,试图寻找后续市场发展的脉络和应对策略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7月23日傍晚,双方又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合并终止。

此时,距离宣布合并仅仅过去4天时间,数日内的急剧变化不由得让人瞠目结舌。

本次合并前后的缘由,为什么会最终失败,其对医疗信息化市场会造成何种后续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解答这些疑问。

合并为何失败?是否触发反垄断?

在7月19日中午,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分别发布的《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公告》中显示,双方仅签订了《合并意向协议》,并未形成具体交易方案,如交易价格如何,换股方式,合并后新公司的董事会席位安排等。同时,在风险提示中也明确表示合并尚处于筹备阶段,且还需要获得监管机构批准。

根据各家企业公开的财报,医疗信息化营业收入大于15亿元的企业有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医疗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在10-15亿元之间的企业则包括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创业慧康。这五家企业分列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前五名。

其中,卫宁健康2020年全年收入为22.67亿元,创业慧康则为16.33亿元。两家合并后将达到近40亿元的年营业收入,相当于其他三家的总和。根据IDC数据,新企业市占率将达到19%左右,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因此,一经正式公告,行业震动。

如此重大的变动,仅在公告发布当天上午传出消息,双方的保密工作的确非常出色。在终止合作的公告中也提到,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期间“按照相关监管规定,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严格控制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对本次交易涉及的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了登记和申报,并编制了重大资产重组进程备忘录,与相关中介机构签署了保密协议”。

除此以外,根据知情人信息,双方的合作多少也有临时起意的因素。

事实上,上市企业之间的合并多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间的合并面临多方挑战,同时,且有较高的法律合规要求,整合难度很高。

那么,合并为什么会终止呢?

在卫宁健康《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暨公司证券复牌的公告》和创业慧康《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暨股票复牌的公告》中均提到合并终止的原因为“交易双方对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

根据双方共同签署的《合并意向协议》,“同意共同推进卫宁健康拟向创业慧康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合并创业慧康”。按照通常的理解,这意味着卫宁健康将合并创业慧康,成为合并后公司的主体。

然而,这将导致创业慧康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同时导致创业慧康退市,停牌并入卫宁健康,其变化不可谓不大。

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合并案例中,合并方通常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并保留主体品牌。即便被合并方旗下品牌的名气再大,也会逐渐被合并方的品牌逐渐取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并不少见。

2005年,当时在硬盘行业内排名第一的希捷收购当时行业排名第三的迈拓。彼时的迈拓One Touch品牌在外置及移动硬盘领域耕耘多年,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在并购后这一知名品牌被逐步边缘化,从“双品牌并立”过渡再到逐步低端化,最后被完全取代。

站在将企业及品牌视如己出的创始人的角度来说,这一变更的确难以接受。尤其在业务领域上,两者的确有不少重叠之处,不仅主要业务组均以HIS、大数据中心建设、互联互通评级、电子病历评级、智慧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建设等为主,在区域客户上也高度依赖华东地区。一旦合并,业务重叠的品牌和团队势必将进行调整。

事实上,早在2006年发生的一起全球关注的合并案与本次合并案就颇为类似。2006年,全球第一大主板品牌华硕与全球第二大主板品牌技嘉牵手合并。由于主板乃电脑必备核心部件,且两家品牌合计占全球主板市场45%份额,合并协议一出震惊整个IT行业。

然而,因为涉及到合并后企业的控制权,以及品牌保留的问题,仅仅数日后,合作便宣告流产。此后,两大主板品牌的竞争愈发激烈,势同水火。

通常而言,企业合并需要遵循披露合作意向、确定具体方案、将方案交至各自股东大会审核、向政府报审、引入会计事务所与投行完成审计等具体流程。由于本次合并在披露合作意向后即告终止,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触发反垄断监管。

尽管《反垄断法》中规定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或者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可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同时也规定“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时也可被认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对于特殊的医疗信息化市场来说,此类合并是否会触发反垄断监管,只能留待未来可能的合并案例来实践了。

集中趋势不变的产业将发生何种改变?

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的合并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医疗信息化市场相对分散的现状不无关系。

经过20多年的行业发展,医疗信息化行业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梯度。第一梯队的企业收入规模十亿元以上,行业龙头公司市占率预计在10%左右;第二梯队的企业维持在5亿元左右,市场份额1%-4%左右;另外还有众多中小型的医疗IT公司分布在全国,主要做一些区域市场,不具备异地复制的能力。

第一梯队中的企业各具特色,相互之间综合实力差距不大。第二梯队企业与第一梯队企业的差距并非无法逾越,借助外力还能较量一番。虽然行业集中度在逐年提升,但每年提升幅度有限,头部企业每年集中度提升0.5%~1%。

尽管本次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合并失败,但从其他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未来,若头部公司实现合并,有可能对其他中小型医疗IT公司形成压倒式优势,构建医疗IT行业竞争新格局。

动脉网认为,这会给行业竞争带来两方面的重大变化:资本格局变化和竞争模式变化。

资本格局变化:绝对龙头企业虹吸行业资金、技术、人才

资本不仅是指资本市场的融资和市值大小,而且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等运营类资源。医疗IT行业由于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产业对绝对龙头形成之后的市场格局没有太具体的感觉。

以非银IT行业为例,恒生电子就是非银IT领域的绝对龙头企业,大部分产品线在业内都是70%-80%的市场份额,某些领域甚至更高,行业内上市公司还包括金证股份、赢时胜、顶点软件等。

深蓝色部分为恒生电子主要产品线市占率情况

从收入角度来看,2020年恒生电子收入41.73亿元,金证股份为17.34亿元(金融IT收入),赢时胜为8.38亿元,顶点软件为3.50亿元,恒生电子具备绝对领先地位。

公司市值上的差距非常明显,恒生电子为899亿元,其余几家基本上存在数量级的差距。并且从企业PE和PB估值上看,恒生电子PE估值58.58倍,差不多为其他企业的1.5-2倍,PB估值为22.86倍,差不多为其他企业5-10倍。

在市值和估值上,行业绝对龙头企业享受明显的资本溢价。

注:市值和估值基于2021年7月20日收盘价,收入、薪酬与研发费用为2020年数据

从人才吸引上和研发技术投入上,差异也相当明显。企业平均薪酬水平高低可以反映企业员工平均能力高低,IT行业是充分竞争市场,员工待遇与其能力表现密切相关。

根据公开信息,恒生电子人均年薪约为25万元,比其他竞争对手高出10万元。这个差距对行业中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很大。企业规模大,与下游溢价能力强,盈利水平好,能给员工发更高的工资。

一个企业的研发实力也与研发费用规模息息相关。恒生电子研发投入约15亿元,远高于金证股份的5.99亿元,比赢时胜和顶点软件的收入规模还要高得多。

从非银IT行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行业绝对龙头公司形成,在市值、企业估值上都显著优于同行业公司。这也意味着,绝对龙头公司获取了资本市场绝大多数的关注,产融互动上容易形成正循环。

假如各公司都出让5%股份,恒生电子可以融资45亿元,而金证股份、赢时胜和顶点软件只能分别融资6.5亿元、4亿元和2亿元。不同资金规模对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完全不同的。小企业不仅融资规模小,而且融资难度大,投资人投资时甚至会开出很多其他隐型条件。更何况现在二级市场里已经存在小企业定增发不出去的情况了。另外,绝对龙头企业对行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对行业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具备压倒式的优势。

从医疗IT行业来看,如果行业绝对龙头企业形成,行业情况势必会往非银IT行业现状演变。行业马太效应就是这么现实,越优秀的公司,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越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技术就有可能越强。

从下游医疗机构产品选型上,也会更加倾向于绝对龙头公司。龙头公司标杆医院多,最佳案例多,技术实力强,企业倒闭风险小。区域经销商也会将更多资源偏向于它。因此,龙头企业对产业虹吸效应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强者恒强。

竞争模式变化:从解决方案竞争到产品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这个词我们通常在互联网行业里见到,但在其他产业同样适用。医疗IT行业通常可分为医院IT、公卫IT和医保IT。虽然现在大型医疗IT企业都尝试在三个领域布局,但是还没有公司能在三个细分领域做到解决方案完备的,更别说三个领域都具备较强竞争力了。

基本而言,头部企业各自通常只能侧重某一个领域,在其他领域有所涉足,比如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侧重在医院IT;创业慧康侧重在公卫IT,在医院IT领域也算领先;久远银海侧重在医保IT;麦迪科技侧重在医院IT中的手术麻醉和ICU等。

目前,行业还处于产品竞争或解决方案竞争层面,竞争取决于某业务线解决方案性能或是性价比。未来,假设合并的双方企业业务优势可以互补,能够在医院IT、公卫IT和医保IT领域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构建丰富的产品生态体系,打造行业“三项全能”选手。将会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格局。

动脉网认为,全能型选手对竞争对手的影响力可谓是巨大的。尽管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的合并最终未能成功,但仍可以假设完成合并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全能型选手的冲击力。

以医疗IT行业的华东市场为例,华东区域市场是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两者的优势区域,在华东某地市级的市场中,通常二三级医院用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的HIS或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使用创业慧康的公卫平台,行业里还有东华软件、嘉和美康、东软集团、麦迪科技等其他玩家。

医疗IT本来是个大生态,医院IT、公卫IT和医保IT需要相互数据交换,尤其是医院IT和公卫IT甚至需要数据互联互通,各家企业产品也是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

其中,HIS和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其他系统如LIS、护理系统等与其进行对接。因此,在一些没有集成平台的医院,HIS系统往往扮演着信息集成平台的角色。它必须确保24小时稳定运转,否则医院经营会受到较大影响。核心系统厂商通常掌握较强的话语权,可以影响其他产品的正常运营。

原来市场竞争比较均衡的情况下,比如某区域的医院IT核心系统市场中,卫宁健康市占率25%,创业慧康30%,东华软件20%,其余厂商25%,大企业之间相互竞合,中小企业也能进行差异化竞争,或者与多家大企业合作,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但一旦市场均衡被打破,市场关系会变得复杂起来。假设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合并,新公司市占率55%,市场份额过半,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新公司不仅区域内标杆客户多,下游客户关系稳固,而且在医院IT和公卫IT产品解决方案方面均具备显著领先优势。

新公司可以通过低价策略与单产品的公司竞争,也可以通过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格比与解决方案公司竞争。其他大企业由于市场影响力差距明显拉大,制约因素变弱,而中小企业很难再在几家公司之间寻找平衡点。

生态竞争相比于产品竞争和解决方案是更高维的。而降维打击是碾压式的。医院IT龙头和公卫IT龙头合并产生的行业效果就能如此。假如位于西南的医保IT龙头再加入合并?那么医疗IT行业又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不难想象。

不同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旦行业绝对龙头企业形成,行业竞争模式势必发生变化。动脉网认为,不同企业可以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大型医疗IT上市公司:

(1)两公司合并势必存在一定磨合期,公司通过自身发展和引入外部人才和资源的方式加速发展。

(2)加速产业资源整合,采取同样的发展模式,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强强联合,构建产品生态体系。

(3)收购单产品公司或中小型区域公司,壮大自身实力,坚守原有根据地的同时,不断实现根据地范围的扩展,或让不同根据地连成片,相互呼应。

拟上市公司:

这里的拟上市公司是指已经报IPO的企业,具备上市条件或者未来1-2年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在某区域或某细分市场里成为头部玩家。从财务指标来看,收入3亿元以上,利润至少3000千万左右。

(1)在生态竞争中,单打独斗已经不是最佳竞争策略。在形成龙头公司的行业中,其他上市公司获得资本关注度显著减弱。融入其他生态或自己构建生态,才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2)进一步深耕某区域或某产品体系,构建强劲的护城河。静观市场变化和强者之间的竞争,自己伺机而动。

中小企业:

这这类企业通常是区域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或新兴的单产品企业。

(1)进行战略调整,避免红海竞争。

(2)成为生态企业的区域经销商或合作伙伴,依托贴近客户的优势,粘住下游客户,满足部分个性化需求及简单的系统运维服务。

这些医疗科技领域新赛道值得一看

动脉网预测,即使行业绝对龙头形成也并非完全没有新机遇。随着医疗行业和新技术的发展,医疗科技领域也快速发展,新赛道不断涌现。这给予行业玩家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成长可期的新赛道包括医疗领域业务系统、线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运营、医药IT等。

医疗领域业务系统

传统医疗IT赛道主要集中在医疗管理系统领域,HIS、电子病历、区卫平台、医保核心系统等,涉及业务领域的产品不足。目前医疗IT占比(医疗IT占比=医疗IT投入/医疗行业总投入)约为1%,1%的数值意味着医疗行业现在基本完成了管理环节的信息化。

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成熟度较高,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19年证券IT占比高达5.82%,部分证券公司IT投入比甚至高达8%-10%。因为证券行业不仅管理环节实现了信息化,而且业务环节也实现了信息化,比如经纪业务交易系统,融资融券系统等。业务环节信息化改造的投入将远远大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投入。

目前,医疗行业信息化也正从非医疗服务环节(管理环节)往医疗服务环节发展,比如手术麻醉系统、ICU系统、CDSS、eCRO等。这些产品是未来医疗产品生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行业know-how的要求较高,具备一定的壁垒。相关优质企业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跟生态企业的溢价能力。

线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运营

医疗服务没办法完全实现纯互联网化,毕竟检查检验无法实现线上化。互联网医疗业务注定是O2O的模式,Offline端就必须依托于线下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

互联网化改造不仅是上线一套互联网医院系统,还涉及到线上线下就医流程的优化,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推广和运维,医生线上问诊的管理,线上问诊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药品配送系统的建立等。医疗服务主体肯定是线下主体,但线上运营肯定会有更加专业的机构。类比电子商务行业催生电商代运营行业,互联网医疗行业会催生互联网医院运用公司。在行业分工逐步精细化的大背景下,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的人。

医疗行业是万亿级的大市场,并且盈利能力强。超大规模、高利基的医疗行业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有望诞生大型的互联网医疗代运营企业。

医药信息化

随着两票制,零加成,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逐步落地,原本我国粗放发展的医药行业进入了精细化运营时代。医药企业注重高效地研发,精细化地生产和合规化地销售。医药企业种种实际需求均折射出对信息化需求的影子。医药行业的CRM领域在海外还催生出500亿美元估值的Veeva。新药研发AI系统、制药生产管理系统更是具备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写在最后

尽管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合并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但从坊间的态度来看,皆认为行业集中度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提高。的确,从近年来信息化行业的趋势来看,各信息化企业之间的业务整合、收购并购已成常态,大家都希望打造足够完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标的,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从其他行业来看,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尽管医疗信息化市场略显特殊,但终究不能免俗。提前规划携手共赢未来,未尝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动作。那么,下一个吃螃蟹者会是谁呢?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中泰证券研究所计算机行业分析师何柄谕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