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诚: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研究 2024-06-12 16:20:03 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极为少见的一种器类,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仅有一件。因为少见,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所以学术界迄今没有对它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然而,这件弯板状玉臂饰蕴藏着有关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玉器的大量信息,并涉及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玉器的发生发展及其在红山文化之后的演化延续等许多重要问题。本文试作探索。一 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特征及使用方式与功能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发现于辽西牛河梁遗址群第三地点上层积石冢9号墓内,器物标本号为N3M9 ∶ 2。形制为弯板状的倒“凸”字形。弯板弧面宽8、高6.2厘米,弯板厚0.3厘米,器厚3厘米。下部凸出而窄,凸出部分的边缘为弧形,下端凸弧边缘正中穿一孔,孔为对钻。上部宽,向两侧对称外凸,外凸的边缘为斜直边,由上而下内收斜直,斜直角度不大;左侧竖向斜直边边缘上下穿三孔,下部一孔,上部两孔作横向排列;右侧竖向斜直边边缘上下各穿一孔。弯板状玉臂饰边缘的6个穿孔均很小,应是系孔。在两侧上下横向直边边缘与穿孔对应位置磨出深约0.1厘米的凹槽口,可能是协同小系孔以捆绑固定弯板状玉臂饰(图一、二)。 弯板状玉臂饰呈淡绿色,泛黄,质地细腻。外表光泽圆润, 进行过抛光处理;内弧面无光泽,略显瑕斑,未作抛光处理。弯弧面的外表施刻有瓦沟纹。瓦沟纹纹饰结构:在弯板外弧面上以减地方式磨成“回”字形的四道瓦状沟,形成五道瓦沟边棱, 并且以中间一道瓦沟边棱为中轴, 上下各两道瓦沟纹在左侧弧形相接成双重“匚”形。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瓦状沟很浅,呈微凹弧状;瓦沟边棱十分平缓,呈微凸弧状。四道瓦状沟、五道瓦沟边棱匀称整齐。五道瓦沟边棱之间的间距,最窄为0.9、最宽为1.2厘米。瓦沟深0.2~0.3厘米。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在墓中位于人骨架右胸边侧与右臂骨处,弧形凸出的窄端朝向手臂下部。出土现象显示,这件弯板状玉臂饰的使用方式, 可能是捆绑在人体右上臂,宽端朝上,窄端冲下。其使用功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手臂上的装饰,即玉臂饰;另一种可能与手臂架鹰的工具有关,尚待研究。二 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及被改制的玉器原形1.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后段,即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 年代跨度大致在公元前3360~前2920年。这里分析它的年代,是进一步探索它在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内处于哪个相对年代范围,即分析它比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范围更小的年代跨度。分析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主要以牛河梁N3M9的年代为依据。牛河梁N3M9位于牛河梁第三地点上层积石冢西南外围的弧形“黑土带”堆积内。该“黑土带”堆积为一条“土沟”式堆积,打破基岩层,口大底小, 两端直线距离14.5米, 宽1.6~3.6米。堆积内包含有颗粒较细的黑土以及石灰岩大石块、碎石、石器和红山文化筒形器等陶器残片, 另有少量人骨。埋有7座砌石墓(N3M2、N3M6、N3M8~N3M12),其中只有N3M9出土了两件随葬器物,分别为弯板状玉臂饰和玉镯。牛河梁第三地点积石冢的东北外围也有一条折角“黑土带”堆积。北侧的一段长11米;东侧的一段有隔断,包括隔断通长11米;宽1.3~2米。堆积也属“土沟”式,打破基岩层,口大底小,深0.2~0.4米。该折角“黑土带”内的堆积与西南外围弧形“黑土带”的堆积相同,但没有发现墓葬。牛河梁第三地点积石冢西南外围弧形“黑土带”堆积与东北外围折角“黑土带”堆积围绕着该积石冢的中心部位。积石冢中心部位有一座中心墓N3M7和一座石室N3M1。中心墓N3M7出土有3件随葬器物,分别为斜口筒形玉器(N3M7 ∶ 1)、玉镯、大玉珠。石室N3M1没有发现物品。N3M7中心墓被积石冢西南外围弧形“黑土带”堆积与东北外围折角“黑土带”堆积所围拢,N3M7中心墓的年代自然早于“黑土带”堆积内的墓葬。这显示西南外围弧形“黑土带”堆积中的N3M9随葬的弯板状玉臂饰和玉镯的年代,要晚于N3M7中心墓随葬的斜口筒形玉器、玉镯、大玉珠。N3M7中心墓出土的3件玉器中, 玉镯与大玉珠的时代特征不明显,而斜口筒形玉器的形制具有时代特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晚于N3M7 ∶ 1斜口筒形玉器。一旦确立了N3M7 ∶ 1斜口筒形玉器的相对年代,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相对年代自然也能明确。牛河梁N3M7 ∶ 1斜口筒形玉器,呈扁圆筒状,通长13.1、平口端长径6.9、斜口端长径9、壁厚0.4~0.6厘米(图三)。平口端两侧近缘处分别钻有一小系孔。斜口端上口缘至下口缘的高差较大,即斜口较大较深。器体由平口端向斜口端略微宽大,两侧外壁面略微斜直,斜口端呈近筒形的敞口状。长面的外壁面向外斜略微内凹弧,短面的外壁面略斜直。器体大小、形制特征与牛河梁N16M4 ∶ 2斜口筒形玉器接近。牛河梁N16M4 ∶ 2斜口筒形玉器,呈扁圆筒状,通长13.7、平口端口径6.9×5.9、斜口端长径8.45、壁厚0.45~0.52厘米(图四)。 N16M4 ∶ 2斜口筒形玉器所属的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共出土了4件斜口筒形玉器,分别出自N16M10、N16M4、N16 -79M2、N16M14四座墓中。笔者曾分析,这四座墓葬分别是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早晚四个发展阶段的代表,其中N16M4属于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第二阶段。从斜口筒形玉器的形制分析,N3M7中心墓的年代与N16M4相当,可能也属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第二阶段。前述分析已经明确牛河梁第三地点N3M9的年代要晚于N3M7中心墓,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晚于N3M7 ∶ 1斜口筒形玉器。于是可以确定牛河梁N3M9及其出土的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应在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的第二阶段之后,推测可能属于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的第三、四阶段。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的年代跨度大致在公元前3360~前2920年, 前后约440年。如果将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分为前后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大约历时110年,那么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具体年代可能在公元前3140~前2920年。2.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改制于哪一类斜口筒形玉器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是一件改制品。发掘研究者已经指出它可能是利用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改制的。但具体是哪一类斜口筒形玉器,没有说明。下面作具体分析。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分析,改制成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原件斜口筒形玉器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改制于斜口筒形玉器或左或右一侧呈弯弧状的玉板。因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弧面宽8厘米,弯弧形成的器体厚3厘米,其弯弧角度较大,而且没有形成平面,如此大的弯弧度只有斜口筒形玉器的两侧与之相匹配,而不可能是斜口筒形玉器的正面或背面。第二,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改制于器体较大的斜口筒形玉器,而不是小型斜口筒形玉器。因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弧面宽8、器体厚3厘米,其弯弧状器体约为斜口筒形玉器扁圆状断面的三分之一。按此演算,形成的斜口筒形玉器扁圆状断面的长径约为9厘米。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高6.2厘米, 两侧由上而下斜直内收,斜直角度不大。据此演算,被改制的斜口筒形玉器的平口端长径可能达到7厘米。这可能不是一件小型斜口筒形玉器。第三,改制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原件斜口筒形玉器,在平口端两侧近缘处分别钻有小系孔。因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凸出的部分是下部,弧形凸出的边缘朝下,并且在正中边缘穿一小系孔。该小系孔在这件弯板状玉臂饰的使用功能方面,不具有独到的作用。据此推测,该小系孔在改制为弯板状玉臂饰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是原件斜口筒形玉器平口端两侧近缘处的一个小系孔。在改制为弯板状玉臂饰时,可能对这个小系孔又进行了加工。第四,改制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原件斜口筒形玉器可能是一件残件。N3M9 ∶ 2玉臂饰呈弯板状倒“凸”字形,其下部收窄并制作成弧凸状,可能是受到了原料形制的限制。即改制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原件斜口筒形玉器可能是一件残件,尤其是斜口筒形玉器的平口端口缘处已经受损残缺。在出土的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中,有多件在平口端口缘处残缺,其原因可能与使用受损有关。而从制作难易程度、使用功能大小的角度分析,当时也不可能将好不容易制成并在流行使用的完整斜口筒形玉器改制为弯板状玉臂饰。根据以上分析,改制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原件斜口筒形玉器, 是一件形体较大的斜口筒形玉器, 其平口端两侧近缘处分别穿一小系孔, 改制时已是残件或仅是斜口筒形玉器一侧下半部分。而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也表明,在利用斜口筒形玉器残件改制为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之前, 即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第二阶段及之前, 已经在制作使用平口端两侧近缘处分别穿一小系孔的大型斜口筒形玉器。分析结果与发现情况,能够互相印证。三 利用斜口筒形玉器改制的其他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特征、使用方式及年代利用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或其残件改制的弯板状玉臂饰,除了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外,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依据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还可以确定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弯板状玉臂饰(器物编号:雕2122-25037)和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弯板状玉臂饰(器物编号:1943.50.626)。此外,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被认为是斜口筒形玉器的残件(M2009 ∶ 209)也属弯板状玉臂饰。这四件弯板状玉臂饰都是利用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或其残件改制的作品。1.大甸子M659 ∶ 7等四件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特征及使用方式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 为四边形。弯板弧面宽7.1厘米,上宽下窄,高6.8厘米,弯板最厚处为0.4厘米。右侧边中部向外形成一个小三角形尖凸。弯板弧面外表施刻有瓦沟纹。瓦沟纹纹饰结构:在弯板外弧面上以减地方式磨成“回”字形的六道瓦状沟,形成七道瓦沟边棱,中间一道瓦沟边棱的右端始自右侧边中部三角形尖凸的正中,并且以中间一道瓦沟边棱为中轴,上下各三道瓦沟纹在左侧弧形相接成三重“匚”形。瓦沟纹占满弯板外弧面的整个板面,弯板状玉臂饰的上下两边即为最外侧的瓦沟边棱。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瓦状沟明显,呈凹弧状;瓦沟边棱明显,呈微凸弧尖状。弯板四角各钻一小系孔,由内壁向外钻,孔径0.1~0.2厘米(图五、六)。弯板内外表都进行抛光处理。这件玉器在墓中的位置是在左臂肱骨外侧,可知这是件捆绑在左上臂的玉臂饰。捆绑在左上臂上,玉臂饰右侧边中部的小三角形尖凸位于左上臂的内侧或前面,玉臂饰上弧形相接的竖向瓦沟纹位于左上臂的外侧或后面。捆绑方式可能是通过弯板状玉臂饰两侧边的上下两对系孔,用系绳对应捆绑。系绳不必环绕压住弯板状玉臂饰。 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也为四边形, 形制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相同,只是形体大些。弯板弧面宽7.8、高10.5、厚0.5厘米(图七、八)。左侧边中部向外形成一个小三角形尖凸,在另一侧边上下两角及中部穿3个小系孔。弯板弧面外表施刻有瓦沟纹。瓦沟纹纹饰结构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相同,只是因器体高大,在弯板弧面外表施刻8道瓦沟纹,比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多上下两道瓦沟纹,上下各四道瓦沟纹在右侧弧形相接成四重“匚”形。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瓦状沟较宽,呈深凹弧状;瓦沟边棱清晰鲜明,呈尖凸状。弯板内外表都进行抛光处理。这件玉器是辽宁省博物馆早年收藏,不能如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那样以其在墓中的位置来确定其使用方式, 但它的形制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相同,只是大一些,故推测这也是件捆绑在人体上臂的玉臂饰。这件弯板状玉臂饰是在左侧边中部形成一个向外的小三角形尖凸, 而不是如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在右侧边中部形成一个向外的小三角形尖凸。根据这一现象推测,其可能是捆绑在右上臂的玉臂饰。捆绑在右上臂上,玉臂饰左侧边中部的小三角形尖凸在右上臂的内侧或前面,玉臂饰上弧形相接的竖向瓦沟纹位于右上臂的外侧或后面, 玉臂饰右侧边3个小系孔也在右上臂的外侧或后面。根据其仅是在右侧边有3个小系孔、左侧边没有小系孔的现象分析,其捆绑在上臂的方式, 可能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捆绑方式有区别。系绳可能是分别通过上、中、下3个系孔环绕手臂一圈或数圈,系绳必须环绕压住弯板状玉臂饰。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为四边形,形制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接近,形体略小一点,高9.7、宽7.9、厚0.4厘米(图九)。上宽下窄,两侧边各有上、中、下3个小系孔。弯板弧面外表施刻有瓦沟纹。瓦沟纹纹饰结构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相同,因瓦沟纹很宽,在弯板弧面外表仅施刻6道瓦沟纹,上下各3道瓦沟纹在左侧弧形相接成三重“匚”形。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瓦状沟很宽,但较浅,瓦沟底平缓;瓦沟边棱凸显。瓦沟纹正在演变为减地凸棱纹。这件玉器是由格林威尔·温索浦收集并在早年赠送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也不能以其在墓中的位置来确定其使用方式,但依据其形制可以推测这也是件捆绑在人体上臂的玉臂饰。根据这件弯板状玉臂饰上的瓦沟纹在左侧弧形相接的现象推测,其可能是捆绑在左上臂的玉臂饰。捆绑在左上臂上, 玉臂饰上弧形相接的竖向瓦沟纹位于左上臂的外侧或后面。捆绑方式可能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相同, 是通过弯板状玉臂饰两侧边的上、中、下三对系孔,用系绳对应捆绑。系绳不必环绕压住弯板状玉臂饰。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 209弯板状玉臂饰,形制与上述4件弯板状玉臂饰不同,是利用红山文化晚期后段斜口筒形玉器大半个弯弧状玉板改制的。弯板弧面残宽约19厘米(复原完整的弯板弧面宽约25厘米), 高约16厘米(图一〇、一一)。形制为上下边弧凸、向两侧边弯弧的弯板状,上宽下窄。左侧边上、中、下穿3个小系孔,上角的1个小系孔因残缺而不存。右侧边残缺约6厘米宽的一段。整件弯板状玉臂饰形体较大,形制犹似上臂套。弯板弧面外表施刻有瓦沟纹组成的眼、鼻、嘴俱全的变形人面纹,上下边缘分别施刻两道瓦沟纹。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瓦沟底宽平,瓦沟边呈细窄凸棱。瓦沟纹已经演变为减地凸棱纹。这件玉器应是佩戴在上臂的玉臂饰,佩戴时,可能是变形人面纹的中轴朝向上臂的外侧,上边弧凸部分在外侧向上朝向肩头。从变形人面纹占满弯板弧面外表的现象推测,其残缺的右侧边,原本可能也有上、中、下3个小系孔,以便在将这件玉臂饰捆绑于手臂上时,系绳不至于绕压变形人面纹。这件变形人面纹玉臂饰是虢国墓地M2009墓主人收藏的早期作品。2.大甸子M659 ∶ 7等四件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上述5件弯板状玉臂饰,依据其形制与纹饰特征,可分为四类。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为A类,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和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为B类,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为C类,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 209弯板状玉臂饰为D类。这四类弯板状玉臂饰的制作年代有先后的区别。(1)A类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前述已经明确, 属牛河梁遗址群上层积石冢时期的第三、四阶段,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140~前2920年。(2)B类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和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前者为考古发掘品,后者为征集品。下面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推定它们的年代。第一,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晚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它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形制不同,尤其是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一侧边中部向外形成一个小三角形尖凸,捆绑在手臂上则形成鲜明的装饰艺术效果, 这显示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是一件相当成熟的玉臂饰。而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因受玉料的限制,形制较为原始,内表面也没有抛光处理。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和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纹饰结构相同,但瓦沟纹线条的形制有明显的区别。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瓦状沟很浅,呈微凹弧状;瓦沟边棱十分平缓,呈微凸弧状。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瓦状沟明显,呈凹弧状;瓦沟边棱明显,呈微凸弧尖状。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比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有了明显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 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不仅晚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而且两者之间应存在着较大的年代距离。再依据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出自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可以确定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是红山文化之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第二,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晚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但两者属于同一时代的作品。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相同,两者的瓦沟纹纹饰结构也相同,年代可能相当。但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线条的形制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瓦状沟较宽,呈深凹弧状;瓦沟边棱清晰鲜明,呈尖凸状。其瓦沟纹边棱比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更明显些。这些现象显示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要晚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而从这两件弯板状玉臂饰形制相同且都在一侧边中部形成一个向外的小三角形尖凸的现象推测,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比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不会晚太多,应属同一时代的作品,也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形体较大,不排除是利用大致完整的斜口筒形玉器改制的可能。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瓦沟纹线条形制相同的还有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斜口筒形玉器(器物编号:1943.50.628)(图一二)。这也可以证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上瓦沟纹线条是红山文化之后的作品。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斜口筒形玉器原由格林威尔·温索浦收藏,1975年首次由罗越(Max Loehr)发表公布。在这件斜口筒形玉器的斜口低端面正中口沿下施刻了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基本相同的瓦沟纹,只不过两者的纹饰方向错位90度,但瓦沟纹线条的形制接近。邓淑苹曾提出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上的瓦沟纹是红山文化之后施刻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作品。但是,在其上为何要施刻瓦沟纹?施刻纹饰的目的,通常是出于某种装饰效果。但其瓦沟纹施刻在这件斜口筒形玉器的斜口低端正中口沿下,在这件斜口筒形玉器的使用过程中达不到昭示纹饰的效果,有悖刻纹装饰的常理。笔者推测,在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上施刻瓦沟纹的目的,是为了截取这件斜口筒形玉器的局部改制为其他器形。如果这一推测能够成立,那么在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上施刻瓦沟纹的时间,应在红山文化之后。因为对一件完好无损的斜口筒形玉器进行改制,说明斜口筒形玉器这种重器在当时已经不再流行使用。拥有斜口筒形玉器而不使用,并且利用它改制为其他器形,这不应该发生在流行使用斜口筒形玉器的红山文化时期。所以,在这件完整斜口筒形玉器上刻纹改制的现象,必定发生在红山文化之后。以上分析表明,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和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都是红山文化之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其中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要略早些。(3)C类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 形制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接近, 只是一侧边的中部没有小三角形尖凸,瓦沟纹纹饰结构也相同。据此可知,两者的年代距离不会太大。而从瓦沟纹线条的形制分析,其瓦沟纹正在演变为减地凸棱纹,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特征———弧形瓦沟状,正在消失。据此可以确定,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要晚于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因两者的年代距离不会太大,故推测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也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4)D类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 209弯板状玉臂饰,形制独特,施刻瓦沟纹组成的眼、鼻、嘴俱全的变形人面纹,目前仅见此一件。其瓦沟纹已经演变为减地凸棱纹,眼、鼻、嘴等细部特征以凸棱纹表现。据此可以推定,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 209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要晚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而从减地凸棱纹角度分析,其凸棱尚未达到尖细笔直的程度。故推测其虽然晚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但仍然属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可能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晚期的作品。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存在着运用瓦沟纹等玉雕技法与方式雕琢的人物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大型玉雕人兽像,所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弯板状玉臂饰上施刻变形人面纹是完全有可能的。四 由斜口筒形玉器改制的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演化特点以上分析明确了大甸子M659 ∶ 7等四件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它们都晚于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的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都是红山文化之后的作品,而且年代上存在着早晚的区别。所以,只要将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与这四件弯板状玉臂饰按照分析的年代早晚排列,就很容易看出弯板状玉臂饰由红山文化晚期后段向后演化的特点。5件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早晚排列如下。①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见图一、二)→②大甸子M659 ∶ 7弯板状玉臂饰(见图五、六)→③辽宁省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见图七、八)→④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弯板状玉臂饰(见图九)→⑤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 209弯板状玉臂饰(见图一〇、一一)。这5件弯板状玉臂饰,①与②形制区别较大,显示其间隔的时间可能较长;②与③、③与④形制区别较小,显示其间隔的时间可能较短;④与⑤形制区别很大,显示其间隔的时间可能较长。根据前述这5件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与纹饰特征以及年代早晚关系,分析它们的早晚演化特点,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弯板状玉臂饰的形体由小逐渐变大。第二,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由不规则形向四边形演变,再向上臂套形式演变。第三, 弯板状玉臂饰的瓦沟纹纹饰结构,由“回”字形的四道瓦沟纹向六道瓦沟纹或八道瓦沟纹演变,最后扬弃“回”字形的纹饰结构,并开创变形人面纹形式。第四,弯板状玉臂饰瓦沟纹线条的形制,由浅凹弧、微凸弧的不明显瓦状沟向深凹弧、微凸棱的明显瓦状沟演化,再向沟底平缓、边棱凸显的退化瓦状沟演化,最终演化为减地凸棱纹。五 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的渊源关于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的渊源,目前在辽西地区尚未发现比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更早的同类遗物。所以,目前尚不具备在辽西地区探索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渊源的条件。笔者曾提出红山文化晚期后段出现的一批造型新颖的玉器,如兽面玦形玉器(俗称“玉猪龙”)、玉人、斜口筒形玉器、回首凤鸟玉冠饰等玉器,可能与凌家滩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受到千余公里之外的凌家滩文化同类玉器的影响而在辽西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现再次提出:红山文化晚期后段弯板状玉臂饰的渊源可能也与凌家滩文化有关。凌家滩遗址曾经出土一件弯板状玉腕饰,与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凌家滩弯板状玉腕饰出土于87M2。该墓位于凌家滩墓地南部中轴线西侧, 其东紧邻87M3,并与之并列。墓坑长2.52、宽1.32、残深约0.37米。墓内人骨已朽,随葬器物有24件,置于墓中东侧,由北而南摆放。其中玉器13件、石器6件、陶器5件。玉器大多在中部。玉器有腕饰1件、箍形镯4件、玉饰1件、玉环2件、玉玦2件、玉芯3件。凌家滩87M2属凌家滩墓地第三期,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之前。凌家滩87M2 ∶ 7玉腕饰呈弯板状四边形。器宽6.7厘米,下端较平略窄,上端凹弧略宽。左右两侧边高度不等,左侧边略短,高7.9厘米;右侧边略长,高8.3厘米。弯板厚0.6厘米。在两侧边缘上、中、下分别穿一小系孔(图一三、一四)。内外表都为素面。发掘者认为这是件护腕的玉腕饰。 凌家滩87M2 ∶ 7玉腕饰的年代比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年代要早约200年,其弯板状的形制是为了适于佩戴在手臂上而产生,形制较为原始,素面无纹,可能是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的前身器形。据此推测,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的弯板状玉臂饰可能是受到凌家滩文化玉腕饰的影响而在辽西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凌家滩87M2 ∶ 7玉腕饰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之间可能存在演变承袭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年代间隔约有200年。据此推测:在凌家滩87M2 ∶ 7玉腕饰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形制上介于两者之间的玉臂饰。再者,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是利用斜口筒形玉器的残件改制的,其形制受斜口筒形玉器残件形制的影响。因此,在红山文化晚期后段,可能还存在着与牛河梁N3M9 ∶ 2弯板状玉臂饰形制不同而与凌家滩87M2 ∶ 7玉腕饰形制接近的弯板状玉臂饰。这还有待发现。红山文化晚期后段一批造型新颖玉器的出现,确实是与凌家滩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受到凌家滩文化同类玉器的影响而在辽西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已经论证的兽面玦形玉器、玉人、斜口筒形玉器、回首凤鸟玉冠饰、玉臂饰等玉器外,可能还有那些缺乏辽西地区文化传统的玉器器类,这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19年第8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赞 (0) 相关推荐 从工痕欣赏馆藏「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其形状如马的蹄子,因此而得名.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外敞,制作此器先采用管钻法,再用绳线类带动解玉砂绕玉芯切割一周相当 ... 建平县富山乡.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 建平县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燕山山脉向辽沈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东经119°1'至120°2',纵跃北纬40°17'至42°21'.东邻朝阳市,西邻内蒙古的赤峰.宁城两市县,南接凌源.喀左两市县,北接内蒙 ... 红山玉器中的法器 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造型为横剖面椭圆的筒形,上端较粗,呈外敞的斜口,边缘磨薄如钝刃,下端略细,呈平口.高度在10-20厘米之间,上端长径约在8-10厘米上下,下端长径约在6-8厘米上下,壁厚在0. ... 知砡行(2) 丁哲《史前玉器的阴刻工艺及阴刻特征》 之红山文化玉器学习笔记(一) 阴刻,是古代治玉最主要的工艺之一.所谓阴刻,即以各类工具通过刻划.磋磨.推磨.砣磨等方式,在玉器上制作凹槽.凹线的一种工艺,其本质就是工具与玉材之间的摩擦.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工具.加工 ... “红山文化熊首玉人” 现藏英国剑桥大学飞兹威廉博物馆 红山文化 熊首玉人 高12.2厘米 现藏 英国剑桥大学飞兹威廉博物馆 该熊首玉人 黄绿色,温润光泽,局部有褐色斑痕.呈坐像,蹲踞式.裸身双手按于膝头.三角形脸,尖下颔, ... 【考古札记】朱乃诚: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与流变 夏商时期的玉虎,经历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后段等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玉虎有待发现.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商代晚期后段玉虎形制演变发展过程较为清晰,笔者已 ... 古玉界:流失海外的红山文化高古玉 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篇大英博物馆藏 红山 ... 红山文化高古玉一次看个够! 红山文化高古玉一次看个够!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第1268篇 红山文化三联玉璧细部图欣赏、研究 X 第1410篇 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及人形玉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北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逐渐得以确定.而辽宁牛河梁地区的考古发现,更凸显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性.这批玉器不仅器型较多.个体较大,而且还有一些是目前考古 ... 一周一器——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三联玉璧(典型标准器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三联玉璧 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时期) 材质:老岫玉 尺寸:通长9.4厘米,最宽5厘米 发现地: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遗址出土 现藏地:黑龙江省博物馆 三联玉璧,形体似三个玉璧串联而成.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