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和「女性」,贾玲还有很多没说

    经过春节长假的蓄力,《你好,李焕英》已然成为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影片引发的广泛讨论已经不仅局限于影片本身展现的母女情,而是扩散至当代社会有关亲子关系与女性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李焕英和贾玲的母女情戏里戏外都令观众潸然泪下,但也有人对本片传递出的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发出质疑。
    更有甚者,认为电影是在情感绑架,既绑架了妈妈,也绑架了观众。
    那么本文就来说道说道,作为一个支持女性进步,且偶尔出拳的观众,为什么反对用现代女权话语体系来批评本片。
    相反,结合贾玲与张小斐的真实经历,我更愿意将这部电影诞生的里里外外看作女性力量薪火相传的希望。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牺牲与自由的两难,通过贾玲简单而充满温情的叙述,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在当代语境中难能可贵地达到了平衡。
    01
    《你好,李焕英》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赞誉。
    电影观众们在豆瓣给该片打出了8.2分的高分。
    向来严苛的评论界也被贾玲的一片赤诚打动。
    影片在技法上尚显稚嫩,整体结构上段子拼凑的痕迹明显,依旧摆脱不了小品的影子。
    但得到公认的是,贾玲真挚自然的情感表达掩盖了这些瑕疵。
    当观众跟随片中贾晓玲拼命追回过去的母女时光,没几个人能理性地分析,这儿拍得不克制,那儿节奏太拖沓。
    就在人们纷纷从艺术层面放过《你好,李焕英》之际,又有人从性别角度对片中表达的“母爱”发出质疑。
    他们说片中的母亲舍弃自我,将自我价值转移到女儿身上,望女成凤的传统价值观是导致很多亲子关系扭曲的元凶。
    为什么妈妈不能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一定要牺牲自己成全孩子?
    说句实话,这种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作品价值观中散发的腐朽气息,在同类型电影中是存在的,而且多少令人有些不适。
    几年前,韩寒导演的《乘风破浪》就曾引发过性别争议。而电影中,父子双方的和解让我觉得过于牵强。
    同样讲述母亲变年轻的故事,《重返20岁》里变年轻的母亲为了救孙子,放弃第二次快乐又成功的人生,也十分别扭。
    这部电影里母亲的一生都在与家人互相伤害和占有,却在导演的安排下选择和解
    对他们重拳出击,我同意。
    但对《你好,李焕英》生硬套用这套批评话语,我坚决不能苟同。
    批评一部文艺作品,可以发散,但必须尊重作者的情感动机。
    贾玲在接受采访时不断提到,不是为了当导演才拍这部片子,而是为了拍这部片子才当了导演。
    所以贾玲成功规避了很多导演处女作会出现的问题——想表达的主题太多,反而削弱了主线的力量。
    她不想装模做样做出某种反思,也不想借此机会展示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无论是贾晓玲还是贾玲,她们都不想表达自我,不想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她们一个穿越回去找妈妈,一个拍电影回忆妈妈,目的只有一个:
    让妈妈高兴。
    如果妈妈不在了,那就在幻想中让妈妈高兴。
    与其生造出某种矛盾,不如把眼光放在更美好的那一面。
    女儿造了假学历,在升学宴上被当众拆穿。妈妈气也气,嘴上唠叨着“你什么时候能给我长回脸”,可没说两句就又和女儿有说有笑了。
    所以母女互诉衷肠的时候,我们非常顺畅地接受了,因为这对母女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正因如此,这场母女情才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作为创作者,贾玲也想通过这部电影治愈母亲早逝给自己带来的伤痛。作为观众,我们心甘情愿被这种简单直接的情感打动。
    在此时苛求性别价值观上是否足够“先进”,实在太没人味了。
    02
    当然,电影在讲述母女情时也有遗憾。
    一旦有了反转,贾晓玲就不能和真正23岁的李焕英成为朋友。
    我们一开始以为,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的确是剥离了母亲身份的独立个体。
    结果反转之后,我们发现片中年轻的李焕英仍然是以妈妈的身份参与了整部电影的叙述。
    这层反转与贾玲的话产生了矛盾。
    但却令我思考起另一个问题:
    一个拥有了现代意识的女性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价值观保守的母亲?
    或者,将这个命题再扩大一点:
    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家庭生活的传统女性,在今天的环境中是否还值得或应该被赞颂?
    显然,贾玲给出的是肯定答案。
    她没有用一种全新的、她自己正在实践的价值观强加于妈妈身上。
    没错,整部电影传递出的价值观是传统、保守且单一的。
    因为贾玲毫无保留地肯定了母亲的人生,她完全从母亲的价值观出发,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大团圆结局。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慨,站在子女或者后辈的角度去揣测母亲无私奉献中的苦大仇深,从而彻底否定她们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是多么傲慢的表现。
    贾晓玲宿醉醒来,发现李焕英拿出一张结婚证,说经过昨晚的谈心,她决心把握当下,跟谈了三年的对象领了证。
    贾晓玲一看,急坏了:结婚证上的新郎正是自己(没钱没势的)的爸爸。
    于是两人发生争执,贾晓玲不小心撕毁了结婚证,李焕英哭着说:
    我真的很幸福,为什么你们就是不信呢?(原话大意)
    真相揭露之后回看这段,才能发觉贾玲的用心良苦。
    一来,有了这段争执,李焕英的形象更加完整。她的一生,无论是为女儿操劳,还是选择守护女儿放弃“更好的未来”,都是经过思考后独立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无可奈何的被迫牺牲。
    而且,这种主动选择是在一种快乐、融洽的氛围中发生的。
    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李焕英和贾玲这对母女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才导致贾玲心怀愧疚,一心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弥补母亲。
    而李焕英不断向贾晓玲表达,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刘佳和张小斐在电影中一次次开怀的笑容,都是佐证。
    说到这里,我必须提一下乔杉饰演的青年贾文田的出场。
    我看很少人提及这个年轻父亲形象。即便有,很多人也是从父亲形象的缺失分析贾玲成长中父亲的缺位。
    但当乔杉那张喜气洋洋的大圆脸怼进镜头时,我感受到的是不由分说的幸福感。
    明明乔杉和张小斐的外表如此“不搭”,可那一瞬间镜头传递给我的信息却是——
    你看呐!我们注定是一家人
    我能感受到这背后的贾玲对原生家庭极其笃定的认同感。而这种扑面而来的自我认同感,再次坐实了一件事情:
    李焕英对伴侣和女儿同样抱有高度认同,才会在穿越后笑得如此开心,才会在女儿撕了自己的结婚证后伤心落泪。
    所以,当青春重来,李焕英再次选择贾文田和贾玲时,我们都特别相信,她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前半生感到幸福和满足。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主题上的升华。
    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强调上一辈女性对家庭、子女的奉献,官方话语对其大加歌颂,女权主义者则对其不遗余力地鞭笞。二者的矛盾点在于这样的奉献是否建立在泯灭自我需求的基础上,牺牲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成全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生价值。
    但本片弱化了这种“牺牲”。
    李焕英决定领结婚证,是在和贾晓玲酒醉诉衷肠之后。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因为在这一刻,她终于看清女儿愧疚的心思。
    她想通过领证这个行为告诉女儿,我选择这样的人生,是因为我愿意,我快乐。
    妈妈对家庭的奉献没有壮士断腕那般悲壮,儿女也不必为此心怀愧疚,更不必为亲人的意外离世抱憾终身。
    主题讲到这儿,想必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都有如释重负的解脱。
    最后的反转之所以催泪,相信很多人的代入点并不在母亲身上,而是贾晓玲。
    许多人的人生中,就缺少母亲对自己一次温柔的回望。
    所有的愧疚,所有的弥补,都能被母亲看在眼里,然后说一声:傻孩子。
    这是贾玲的幻想,也是许多做子女的成年人的幻想。
    03
    所以,用现代价值观批评贾玲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因为是幻想,是自我疗愈,又或是受贾玲天生的宽厚性格影响,整部电影呈现出非常理想化的母女关系。
    我们当然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至少,《你好,李焕英》没有刻意夸大母亲压抑自我价值的一面,甚至,它试图建构那个时代女性属于自己的独立价值观。
    比起很多同类型电影让母亲尝到“现代女性的自由”后,又逼着她们退回关于母亲最正统最宏大的叙事中,《你好,李焕英》要善良的多,温柔的多。
    反思母女关系的电影,近些年也时有出现。《送你上青云》《春潮》《柔情史》这一类的电影往往都站在更先锋的女性价值观去审视传统意义上的母爱。
    这些电影同样在它们的目标受众中得到好评。
    每个创作者都有不同的生命经验,每部电影也有不同的创作动机。
    我们呼唤更多元的价值观出现,这并不代表传统一定要被否定。
    就像我们都知道,贾晓玲日后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演员。
    但李焕英选择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并为之奋斗。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否定她这一生的价值。
    04
    看完电影《你好,李焕英》,我对贾玲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人人都夸贾玲真诚。
    在真诚之下,贾玲做喜剧能够成功,还源于她拥有非常强大的共情能力。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这部处女作里,贾玲总是在演自己,拿自己开涮,但她时刻都把自我放的很低。
    不拿自己当回事,还总是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试着去理解别人。这种善良也不会给她带来精神困扰,这似乎是她天生就有的本领。
    即便没有沈腾那样拔尖的喜剧天赋,贾玲的喜剧作品也有一股浑然天成的讨喜劲儿。
    同样,即使涉及性别议题,即使有人非要用现代眼光去打量这部讲述传统母爱的电影,我看到的依然是令人动容的共情和传承,看到一些来自女性的力量正在随着时代洪流悄声壮大,润物细无声地撼动着某些根深蒂固的大树。
    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李焕英,从农村来到小城,进工厂上班,她的人生的确没有更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面对处处是局限的人生,仍在保持善良的前提下努力过下去,就值得被赞颂。
    李焕英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或许电影里有滤镜,但她教育出来的女儿无法欺骗观众。
    贾玲的高情商众口交赞。
    她的乐观、善良、真诚,在每天都有负面消息传出的娱乐圈简直是一大奇观。
    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的是2016年包贝尔的婚礼上,王祖蓝、韩庚等几个伴郎差点把伴娘柳岩扔到水池里,幸亏贾玲及时用身体护住柳岩,才让受到惊吓的柳岩免于湿身走光。
    2018年,喜剧演员潘斌龙在节目里说,女儿出生那天,媳妇儿不让自己第一个抱,而是指定贾玲来抱。因为“谁第一个抱,性格就像谁”。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贾玲身上美好的品质,母亲李焕英有很大的功劳。
    不同的女性囿于时代和命运,有不同的活法。
    但当年轻一辈的女性搭上时代快车奔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时,再去回望那些永远留在了旧时光里的女性,并不急着批判。
    而是将她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继承下来,带着她们的遗憾和期盼,拥抱甚至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温柔的方式,贾玲做到了。
    2001年,19岁的贾玲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成为冯巩的关门弟子。
    曾经,相声对女性而言是个“禁区”。但贾玲以相声演员出道,亮相春晚,很快让全中国人民知道,女生讲相声搞喜剧一点也不差。
    而后,她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喜剧风格。
    今天,《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0亿。毫无疑问,贾玲成为这个春节档最令人惊喜的创作者。
    不仅如此,贾玲还靠着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好姐妹、在片中饰演自己母亲的张小斐推上了电影女主角的宝座。
    这事儿上了热搜,因为九年前贾玲发了一条微博,心疼和自己同为小演员的张小斐在圈子里吃尽苦头,却不受尊重。
    八年后,贾玲当导演,35岁的张小斐终于第一回做了电影女主角,风风光光地准备起飞。
    在由父权掌控的游戏规则里,女性能帮助女性吗?
    贾玲告诉我们,理想的女性情谊,现实中真的存在。
    真实的力量最是动人。
    从这个角度看,贾玲这个“小猪羔子”用一部《你好,李焕英》,完成了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叙事。
    她们,值得我们的眼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