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棠溪河畔话“麦子”——散文集《麦子的忧伤》研讨会纪实
棠溪河畔话“麦子”
——赵大磊散文集《麦子的忧伤》研讨会纪实
6月15日,美丽的龙凤山下,棠溪河畔,来自驻马店市、汝南、上蔡、遂平、西平的30多位作家、评论家济济一堂,共话赵大磊散文集《麦子的忧伤》。
《麦子的忧伤》是赵大磊从近年来在省市级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上发表的100余篇散文中,精心筛选汇编而成的一部新集子。围绕这部散文集的主题、内蕴、风格、语言,8位作家和评论家代表纷纷发表他们的看法,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知名评论家孙联邦:作家赵大磊以散文家的笔法,小说家的视野,诗人的情怀,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厚重质朴、气度宏阔的乡愁画卷。如果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浓缩了对呼兰河地域乡亲命运的反思,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凝聚了湘西地域的风土人情,那么,赵大磊《麦子的忧伤》,则展示了洪河流域乡土家园生活的丰厚内涵,折射了洪河流域乡土家园文化、生活、农耕文明的缓慢裂变,是一部故土家园的精神传记。
汝南县作协主席、散文家王新立:读了大磊的散文作品,我深深感到,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带着一种勃勃生机,殷殷深情,让我有所思,有时想,有所爱。因为,他文中所描述的玉米、燕麦、麦秸垛,还有乡音、地摊戏、乡村“聊斋”,都曾经伴随我度过那个永远不可找回的童年。这些东西已经深深植入我心灵的沃土,永远常绿。
正阳县作协副主席、散文家姚国禄:在《麦子的忧伤》这部文集里,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作者牢不可破的故乡情结,作家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写熟悉的风物,写消逝的物象,写春种秋收,写花鸟从鱼,在熟悉的土地上边走边看,用真情实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新、隽永的笔力,让我们看到一个阳光向上的真诚追求者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欣慰,大磊无疑是成功的。
上蔡县作协副主席、散文家陈宏宾:有着乡村血统的乡土作家赵大磊的作品中,精神还乡的审美让他的回忆与想象有了诗的意境,在行文中这种诗意的语言无处不在,用诗一样的句子叙事,用诗的意境描写,每读一篇作品,仿佛在品读一首诗歌。普普通通的生活物件被赋予有情感的意象元素,写活物的同时,把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棵孤独的树》是一首伤感的诗;《麦秸垛上的时光》是一首乡村六月收获的叙事诗;《好吃莫过家乡饭》是一首勾起人们食欲的下酒诗;《乡村喜宴》是一首让人愉悦欢快的现代诗。
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诗人耿永红:赵大磊的散文做到了以情动人,我们在他的散文里面,看到了他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叙述,动情的声音,我更相信,他是打动了自己,才打动了别人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乡亲还是亲戚,甚至是猪狗牛羊,一事一物,他在书写时,是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的,这使得我们在阅读他的散文时,没有隔膜,只有熟悉的亲切,从而让自己完全走进了他的文字里面。他作为多年的语文老师,又曾经写一些散文诗的,这使得他的散文在修辞上,表达方式上,写作手法上,乃至于诗意上,都有超乎旁人的表现,也因此,他的散文便富有了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诗人、小说家翟玉堂:大磊对大王庄的怀念,对乡愁的书写,不是止于叙述,而是把叙述当作一种进入的方式,当作行走,他在行走中呈现乡村习以为常的事物,以诗性的语言呈现独特的、艺术化的农事、农物和乡村文明。大磊的作品具有一种张力,语言的张力。尤其是《麦秸垛上的时光》,写麦子的成熟、收割,麦场碾打、扬场,麦秸上垛,麦秸垛被掏空,麦秸上上墙、上槽、上房顶等,字里行间的内蕴,会使人想到庄稼的轮回,人世的轮回,想到生命的繁衍。
散文家王崇亚:作家的责任是什么?是唤醒。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毋庸讳言,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大磊用朴实、唯美、诗化的散文形式,试图唤醒我们那一颗无知膨胀的心:乡村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要珍惜这美好的一切,要守住这美好的家园,给子孙后代一个交代。我没有和大磊深谈过这个话题,但我认为,这应当是大磊把乡村作为散文题材的原因之一,这几乎是肯定的。
西平县作协副主席、小说家赵付友:关于赵大磊的散文,我总的看法是:小处着眼,大处落笔。比如,他写到了树,玉米,麦秸垛,夜戏,背影,老屋,芥菜花,红薯沟,一粒麦子,乡村匠人,鸟鸣,一条河,虫,月亮,一棵燕麦,稗草,油菜花等,都是小草小花,小人物,小物件,小动物,小植物,但他用这些小,表现了作品的大情怀,大思想,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