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1.28”出击战结束两个月以后,部队开展评功评奖活动。1986年2月11日,营里根据上级指示,对评功评奖作出布置。立功人员名额,控制在连队总人数的20%~27%。我连105人,上前线88人,留守17人,立功名额以上前线人数为基数,控制在17 人以内。连队评功评奖,是一项比较轻松但也很棘手的工作。打仗时,执行任务都很勇敢,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打完仗,要评功,指标又有限,意味着要把荣誉记到极少数人身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因此,评功评奖不能看作是小事。上级要求通过这次评功评奖活动,要评出风格,评出团结,评出干劲。营教导员刘国歧把我们各连的主管召集到一起,根据师党委的要求,提出了评奖活动的方案。要求各连开好“三个会”,即支委会、党员会和军人大会。要把思想统一到师党委的要求上来。端正评功评奖的态度,做到在评功评奖中讲风格、讲团结、讲觉悟。积极开展“三比”活动,即和烈士比献身精神,和伤员比个人得失,和作战勇敢、成绩突出的同志比贡献大小。特别是要以那些以前立过功,表现仍然突出的同志为镜子。刘国歧说,整个评功要注意“三优先”,即伤员、烈士优先,一线人员优先,配属单位优先。这最后一条,明显是从团结友爱,关心友军的角度出发的,理解重于原则。会后,我连部署评功评奖的工作。除了按营里的要求落实好活动的内容以外,还增加了一项,即在评先进的同时,开展找差距活动。把所有的内容落实完以后,干部战士基本统一了思想。全连十一个班以无计名的形式推选立功人员。就在这个过程中,推选的结果还没公布,一排长(代)梁永利给我报告了一个重要的情况,说有一名战士找他,迫切要求立功(这里隐去这名战士的名字)。听了梁永利的汇报,凭我的政治敏感性,觉得这不是小事,必须警觉。据上级通报,某连一名战士,因没立上功,想不通,把手榴弹挂到队部的帐篷门口。这事不得不让所有部队引以为戒。想想从评功评奖活动开展以来,每个环节我连都抓得死死的,环环相扣,没搞形式,没走过场。积极让功出现了多名典型,突然冒出个争功的来,说明教育有死角。我立即把这事和连长朱普光进行沟通。老朱一听,有些生气,要把这名战士找来狠狠地批评一顿。他立即叫通信员徐允俭去通知。我马上摇了摇头道:“这事不能小觑,虽然只出在这个人身上,但不一定是个别人,也许还有不少人与他有同样的想法,只不过没暴露出来。我的意思是,支委会暂时不开,暂不研究上报立功人员的事。如果还有人对立功认识不清,研究决定了以后,一旦宣布,可能就会出现不良后果,搞不好会影响整个连队的情绪。”老朱点点头望着我。我接着说:“我的想法是,再来一次动员,进行深入教育。我想好了,召开军人大会,由我来再讲一课,然后,各班回去再讨论半天。面对荣誉,每一个人一定要真正地解决思想问题,马虎不得。晚上我准备一下,明天上午补火。”连队驻扎的宿营地,战士们就地取材,用竹子和油毡纸搭建了一个工棚,算是最好的会议室了。这次会议,针对性最强,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第二天上午,部队集合完以后,我拿着提纲,开始了再动员。文书浦东还为会议讲话录了音。我说:“这次评功评奖活动,我们连的工作,总体上看,是做得很不错的,从效果看,讲风格、讲团结、讲觉悟蔚然成风,涌现出了很多荣誉面前不伸手的好典型。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我连的评功评奖活动,其效果比其他连要好。但是,也还有阴影和死角。我们有一个同志,竟然找干部,要求一定要给他立个功。说自己如何表现好,成绩如何如何突出。我没想到,搞了两天教育,还有油盐不进的人。这充分体现了这种人出发点就有问题。这次搞了个“三讲三比”活动,目的是为了什么?在个别人的脑子里,还没搞清,什么事该伸手,什么事不该伸手,一个动作,就暴露出你的素质。”我停了停,看了看面前的队伍,接着说:“抗美援朝,240万志愿军入朝,立功受奖不到8%,还有那么多志愿军不勇敢吗?没有功绩吗?更动人的是,还有19.7万多志愿军长眠在了异国冰冷的土地上。其次,来看看近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长眠着900多名烈士,据我了解,30% 的烈士没有立功,他们没有战绩吗?再来看看我们身边,连队的党员干部哪个不是吃苦在前,危险时刻,身先士卒。就拿连长老朱同志来说,从临战训练到战场上来,一直在用拼搏的精神工作,从没睡过安心的囫囵觉,危险时刻总是带着大家往前冲,他该不该立功?我们的副连长邢新建同志,哪一次执行艰巨的任务他不在场,样样艰苦工作和战士们一起干。在08号阵地、35号阵地,几乎每天遇到炮击,防炮时,他总是让大家先躲起来。每次爆破,他亲自带领骨干上阵。在35 号阵地执行任务17天,他去了16 天。他该不该立功?一排长(代)梁永利,每次有危险因素时,都把战士撤下来,自己上,31 次亲自爆破地雷,其中,为了抢抓时间完成战斗任务,保障不误时,7 次冒着敌人的炮火作业。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上山扛钢架构件,扛一根就够累了,他每次扛两根。阵地上水不够喝,他把水让战士们喝。他该不该立功?我们的二排长贺兰忠,在我心目中,他就是英雄。二排执行的任务,都是比较艰巨和危险的任务。八里河东山、那拉口各个阵地都留下他的足迹和血汗。晕倒吐血,不肯休息,带领全排顽强拼搏。每次开辟道路,构筑工事,艰难的事,危险的事,他都亲自动手,不准战士沾边。据连部统计,贺兰忠同志在作业中亲自搜排地雷172枚,爆破738炮,引爆地雷300多枚。他该不该立功?”讲到这里,老朱插话进来说:“咱们的指导员,哪一天不是和战士们奋战在一起?哪里危险,哪里有他,用行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阵地上”。“老朱,不讲我。”我打断老朱的话。老朱没听我的,继续说:“上一次评功评奖,指导员就主动让功,这大家都知道的。”“好了好了,老朱,不要讲我。”我面向老朱认真地说。老朱停了口。我继续说:”再看看咱们连队的党员们、班长和副班长们,谁不是冲锋陷阵,勇做表率?一班长许开明,在执行任务中,吃苦耐劳,自始至终坚韧不拔,奋蹄如牛,从来没有松过劲。二班长颜锋,工作扎扎实实,完成任务从未打折扣,还主动协助排长做好全排工作。三班长崔先明,处处注重做模范,重活累活身先士卒。四班长李保田,一有任务就往前冲,扛钢架构件,总是两块两块的扛。筑工事时,穿着裤衩、光着膀子干。五班长郭立清,往阵地上扛矩形钢构件,拼命争取比别人多扛。班里战士们没劲了,他仍然坚持往上冲,用行动带动大家。六班长苗同华、七班长高传龄,他们背晒脱了皮,肩磨出了血,叫着劲拼命完成任务。三排的班长们,虽然他们执行的任务与一、二排相比,性质不大一样,但他们执行起任务来,从来没有半点含糊。八班长张秀军、九班长耿长春、十班长刘再龙、十一班长张启忠,他们眼里时刻盯着任务,生怕少作了一份贡献。无数次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上。炊事班班长赵店华,二十多次带领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把饭菜送到阵地上。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连队的三名志愿兵。杨国金、石志坤、王树忠,兵龄虽老,但不摆老资格。完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执行各项任务,为战友们做榜样。比如石志坤,危险的作业他抢先干。班长们、志愿兵们的动人事迹很多,我就不一一表述出来了,大家有目共睹。再来看看连队的副班长们,也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有动人的事迹和战绩。全体党员们,谁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你们想想,越是最靠前,最危险的地方,就一定有我们的党员在场,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前面。这些同志们该不该立功?然而,在这个群体里,我没听说过任何人向荣誉伸手。”停了一会我又说:“这里,我要特别提出表扬两个典型,一是唐茂志,上次评奖,与他擦边而过,他不气馁,在执行新任务时,铆足劲儿和大家比着干,和班长比着干。他说:‘评不评上功是小事,通过评功评奖,我找到了自己与连队党员干部的差距。’这才是正确的认识。还要提一下秦卫东同志,这次通过两天的学习和动员,提高了思想觉悟,他主动找班长说,要把奖让给其他同志。二排的同志都很清楚,秦卫东在每次执行任务时都是很出色的。这是什么思想境界,这就是我们这次评功评奖活动所要的结果。”会场上安静极了,时不时有风吹进工棚,盖在屋顶的油毡布发出轻微的响动声。我把目光扫过面前的每一张面孔,想了想又说:“我们连来前线88人(后来调走一人),参战以来,经过战斗的洗礼,经受了战争的考验,经受了上级党委对我们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这与大家同心协力,英勇拼搏是分不开的。在我表扬的同志中,有谁是为了去争夺那枚军功章而才去吃苦,才去扑向地雷阵的吗?上去的时候,想过吗?有这种参战动机的人吗?据我观察,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二班长颜锋曾说,‘要不是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就是在阵地上放 10万块钱给我,我也不会去取。’作为工兵二连的干部战士,在素质上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必须人人明白,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大事,保卫边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是大事。相比之下,那枚小小的军功章并不是大事,而是小事,确切地说是个人的小事。如果疆土失守,边疆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作为一名军人,我们还有脸见人吗?我们要那枚军功章有什么意义?当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努力完成作战任务,争取立功受奖,是积极上进的表现,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和发扬。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军功章而战上。当荣誉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要能够正确对待,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胸怀。我奉劝个别同志,不要把眼光紧盯在自己的战绩上,而看不到别人的功劳,这是一种狭隘的眼光。这次评功评奖中,我们连队特意增加了对照先进找差距这个环节,就是为可能产生的不良思想而开的预防药。
连队干部和志愿兵在宿营地门楼前合影 左起: 石志坤、邢新建、朱普光、王树忠、徐荣军、许刚、贺兰忠、梁永利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这是诸葛亮论赏罚的观点,说得非常好,在这里念给大家听听。诸葛亮说:‘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这话讲透了赏罚的本质原则。请你要相信群众,相信组织。你有功劳,群众是看得见的,组织是不会埋没你的,你没得功劳,不够条件,也不会让你滥竽充数。我们不比步兵连,作战中单兵的战绩容易突显出来,消灭了几个敌人,炸毁了几个山洞,缴获了几件武器,用数字就能说明问题。而我连是特种分队,一般情况下,每完成一项任务,都需要集体的力量。也因此,表现出色的同志太多。营里刘国歧教导员说:‘虽然我们人人都有功,但不可能人人都立功。’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讲风格了。作战,考验的是我们的吃苦耐劳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评功,考验的是我们的思想素质和做人的风格。在这里,我毫不掩饰地告诉大家,这名同志就在大家推选出来的51 人之中。的确,在每次执行任务中表现不错,现在的情况是,全连立功受奖只有17 个名额,要从51 人中选拔,意味着要拿下34 名,大家都不愿撒手的话,你说怎么办?在这里,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工兵二连的军功章,是全连干部战士用血汗换来的。奖章无论挂在谁的胸前,都代表全连的荣誉,不要认为就是你个人的功劳,你个人的荣誉。这就像拔河比赛,靠你一个人是夺取不了胜利的。军功章的荣誉里,你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部分,一份归功于连队干部战士,还有那一份,归功于你的家人。就像《血染的风采》里唱的那样,应该有你妻子和家人一半。家人为了让我们安心打仗,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和压力呀!大家想想,你一人参战,全家挂念,包括亲友们,无不在关注着你,为你分心,为你分忧,给你力量。此时此刻,我要奉劝大家,得不得到军功章,都要正确对待,相信祖国和人民会记住我们,历史不会忘记我们。祖国南疆寸土不丢,就是我们的丰功伟绩,八里河东山巍然屹立,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军功章!(会场上鼓起掌来)。在这次评功活动中,很多同志明确表示让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后我要讲,我们二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危险时刻冲在前,是我们的传统作风,荣誉面前不伸手,是我们的高尚境界。我们天天喊口号,要把工兵二连建成一流的连队,就是要经得起全方位的考验,真正把我们工兵二连这面鲜红的旗帜,在我们的手里高高地举起来,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师党委和营党委放心。现在,我问问大家,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建设一流的二连,有没有决心?”“有!”大家异口同心地回答,声音震荡山谷,地动山摇。我的课讲完后,老朱站起来说:“刚才指导员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句句语重心长,是对评功活动端正思想的再动员,请大家认真领会和消化。散会后,各班排再来一次讨论,每个人都要表态,要记录下来。讨论的题目:听了指导员的讲话后,如何进一步端正思想,正确对待立功受奖。下午五点钟,各排把情况汇总向队部报告。”这次会议巩固了前期教育成果,被推选上来了的也好,没推选上来的也好,全连上下,掀起了让功让奖的热潮,干部让战士,党员让非党员,典型示例不断涌现,特别是一排,排长(代)梁永利表示坚决不要功,把功让给农村战士。排里形成了党员干部让战士,城市兵让功农村兵的局面。后来党支部在确定立功名单后,连队没有任何波动,大家的士气反而更高了。那位争功的战士,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和推选的票数,最后给他报请荣立了二等功。事后,他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他找到我认了错,说明他成熟不少。
没有来前线时,连队干部战士摩拳擦掌,表决心,写血书,强烈要求参战。到前线后,又争先恐后抢任务。三排因为是司机排,性质不同,多半执行后勤保障任务。十班长刘再龙一心想到阵地上去。每每有了上阵地构筑工事等任务,没有三排的份,他为此而苦恼,坐卧不安,多次到队部请缨。后来他干脆提出请求,改司机班为战斗班,横下一条心来要与战斗班抢“饭吃”。没事就往连部跑,还给党支部写出了书面报告。
8 月23 日这天,连队又接到新任务,要在“011”号高地修筑一个救护所,刘再龙嗅觉很灵,脚底生风来到了队部。说实话,十班是三排战斗力比较强的班。一是人员满员,体能素质好。全班七人,刘再龙、李贵才、刘天录、信剑、谢家富、孙忠泰和志愿兵王树忠,个个魁梧健壮,相比之下,信剑略显单薄一些,也不乏在结实之列。二是思想过硬,政治素质好。班里七人,三名党员,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全班联名向党支部请战,表示一定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誓死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为军旗添彩,为祖国争光。三是训练刻苦,成绩优异,军事素质好。班长刘再龙本人,一直表现很优秀,他1981年10月入伍后,1982年5月从司训班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1983年8月参加46军军事大比武,在“63式舟桥装御载”比武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1984年10月任新兵班长,带出一个先进班,本人被评为优秀班长。临战训练期间,全班刻苦训练工兵业务,还积极钻研山岳丛林地攻防战法。这支小分队,精力充沛,士气高亢。
去“011”构筑救护所,位置距离越军很近,作业难度大,人员难展开,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危险的任务。我和老朱开始的想法是,派一个有阵地作业经验的班去。可是,刘再龙紧盯住任务,黏住我和老朱不放,死皮赖脸要上。根据十班的情况和刘再龙的再三请缨,我们只好答应。刘再龙把任务争到手,有些兴奋地离开队部。
刘再龙在猫耳洞里
八班战士李永海知道情况后,火急火燎赶来凑份子,找到连长,要求配属到十班,跟刘再龙上阵地。他说,他的条件只有一个,因为自己是战士中的共产党员。这样的事,除特定的任务以外,每次我和老朱,都抵不住战士的扛劲。
作业点就在越军的眼皮底下,而且地雷很多,越军的炮火随时都会光顾。能不能首战告捷,对刘再龙是个极大的考验。他精心组织,谨慎展开作业。
排雷,仅仅是在临战训练时他们班学习了一些知识,简单地进行了一些训练。但事到此境,已无退路。第一次战场上排雷,他身先士卒,勇敢上前,为作业开辟通路。他上去后,沉着冷静,小心翼翼,动作虽然不是很熟练,但也并不生疏。他一举一动,一丝不紊,连续排除了9 枚地雷,既检验了临战排雷训练的成果,又创造了我连司机排雷的奇迹。
火热的天气,强烈的太阳下,最难忍受的自然是口渴。刘再龙的嘴唇裂出血痕,也不动水壶,等战友们的水喝完后,他把自己带的水递给战友喝,自己用剩下的水滴润润喉咙。任务完成后,9 月初,他又带领全班到1175.4 高地去执行构筑堑壕的任务。“9.23”出击战时,上级要求工兵提前进入,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前往执行任务的还有一班和四班,三个班分别进入A、B、C 三个作业点。
修筑救护所和堑壕的任务是一体的。堑壕全长300 多米,原来友军留有旧坯样。我们的任务是修整和开挖延伸。浅处加深,需延伸的地方重新开挖。把堑壕延伸到越军的脚下。A 点是二排四班李保田班,B 点是一排一班许开明班,C 点是三排十班刘再龙班。三个点都在越军的视线内。要求一律不动声色,秘密进出,隐蔽作业,以防越军发现企图。一旦被越军发现企图,给作业带来危险不说,还将对整个出击战斗带来影响。
刘再龙带领十班来到C点,承担了150米任务。作业中,在堑壕的浅处和新延伸的地段,跪着作业,挖土、铲土、装袋、垒堤、加固,腰不敢直,头不敢抬。最近的地方,越军用手枪就能解决你。这种姿势,使体力成倍地消耗。战士信剑,有生以来在家没做过重活,来到战场,他像变了一个人,发挥自己体能的最大潜力拼命干。双腿膝盖磨破,手掌上鼓起一个个血泡,坚决不下火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连农村兵李永海都不得不佩服他,对他赞赏不已。刘再龙更是赤膊上阵,凭着自己个子高大健壮,体力过人,和战士配合,一口气装40多只袋子,都是跪着完成。他们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机械一样地快速运动。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坚决完成任务。那一周刘再龙完成垒土袋子达470 多袋,若在平日,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十班战士 前排左起: 谢家富、李贵才、信剑后排左起: 孙忠太、刘再龙、刘天禄
这天下午四点多钟,刚完成作业,越军炮兵癫痫病发作起来。按当时的天气状况看,不可能打炮,因为雾很大,看不见目标。刘再龙立即组织大家往下撤。二班战士江文忠,慌乱中走错了路。本该左行的路,他在岔路口往右拐了过去。往右的路,是通往越军阵地的路。江文忠是这次执行任务前,强烈要求配属到十班的。刘再龙眼疾嘴快把他喝住,没好气地上去就是一耳光:“你小子,眼睛长裤裆里去了?往那里去找死!”江文忠自知自己错了,遭了可爱的一顿骂,还挨了一耳光,并没觉得冤枉,嘿嘿嘿地笑着退了回来。那些日子,云里来,雾里去,生命也好像云雾,随时可能被风吹散。一班、四班和十班,出生入死,暗中PK,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为了做好班里战士的政治思想工作,到前线后,刘再龙找本班每个战士谈心不下五次,时刻把握着每一个战友的思想脉膊。使全班拧成一股劲,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轮战结束时,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
李永海被配属到十班以后,表现非常出色。与十班的战友们相比,他显得瘦小很多,但他不示弱,不怕苦,不怕死。筑工事,垒土袋,干起活就停不下来。哪里活重,哪里危险,他就冲到哪里。别看他个子小,力气可不小,体能很好。临战训练时,爬山是连队毅力最好的战士之一。一次,连队组织跑步比赛,他夺了个第一名。来到十班执行任务的第五天,阵地遭到越军炮击。刘再龙迅速指挥大家趴下。这时,一发炮弹打在山崖上爆炸,弹片、碎石、泥土筛糠似地倾泻下来,一个盆大的石头辗过李永海的背部。炮火停了以后,李永海从土沟里爬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班长上去帮他揉了揉,庆幸的是伤得不严重,石头刮过他的背,软组织有些疼痛,他又继续上去作业。
“1.28”出击作战期间,在无名地段和本班的战友们潜伏十多天,恶劣的环境折腾得大部分战友下山后生了病,可他却没事。构筑救护所任务完成以后,他跟着刘再龙又上了“1175.4”高地C 点,在那里执行开挖堑壕任务。接受饥渴、劳累和危险的挑战。1986年3月17日,李永海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有人认为,军人的生活太单调无味了。是啊,军人常年累月拼杀在训练场,整天摸爬滚打,别说正常的社交活动,就连一年一次的探亲假,也是在紧张而忙乱的情况下度过的。像我们生活在狭窄而潮湿的猫耳洞里,忍受着饥饿、寒冷、酷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到自己是一个军人,一个革命战士的义务和职责。是否胜任军人这个引人自豪的称呼,切莫辜负亲人的愿望,就是把个人的得失遗忘在脑后。不是吗?当我们的战士中弹受伤,仍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的战士是多么地可爱啊!”
李永海在平寨留影
李永海对待战友有兄弟般的情义,对待工作有烈火般的热情,对待困难有拼命般的意志。他的表现不仅在八班,就是在全连也是出类拔萃的。他自己始终绷紧着上进的弦,点点滴滴严格要求。在部队开展向盛其顺学习的活动中,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入党时间不太长,离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自己有时在家学习学不进,有时离开班里没跟班长请假,这点做得不太好。我决心向英雄学习,今后要做盛其顺身旁的党员,克服不足,做好本职工作。”李永海是一个点点滴滴从严要求自己的人。战后,被评为“战地先进个人”“火线模范党员”。后来,还荣立三等功。他成为连队唯一享有三重荣誉的战士。部队班师回防后,根据需要,连队决定李永海转为志愿兵,履行司务长的职责。后被调到营区军人服务社担住主任。军人服务社是个烂摊子,经营不善,问题严重,六个职工互不团结,不守规章。李永海不负众望,废寝忘食工作,扭转了局面。1987年初,李永海没想到的一件事开始折磨他。他的皮肤病明显地显露出来。从头上开始向全身发展,渐渐地皮肤斑斑点点,连成一片,成银白色状。从头上到脖子再到全身,已没有一块干净的皮肤,尤其是背上腰上,整个一片皮肤已变成像老松树皮一样干枯。而且,天天大量地掉皮屑,掉不完。奇痒难耐,甚至干燥出血。他就医过解放军89医院,兖州医院和地方多家医院,都没有办法治愈。查了很多资料,也问过很多专家,对这个病的主要原因都没有权威的解释。但这个病多数由风、寒、湿、邪侵袭肌肤所致,这点医学上是公认的。有的说,与前线的恶劣气候有一定关系,在前线没发作,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潜伏期,但又无法肯定这是唯一的原因。前线战士患皮肤病是普通现象,大部分战士患过皮肤病,连队七班长高传龄的皮肤病最严重,也没发展到这种程度。但后来才知道,高传龄患的不是李永海这种皮肤病。经医生确诊,李永海患的是银屑病(牛皮癣)。它是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目前的医药技术对银屑病尚无特效疗法。因为没有好办法可治,李永海大部分时间只好抗着,靠意志与病魔作斗争,治治停停。到了1994 年,他志愿兵的服役期已满13 年,按规定,解甲还乡。他领了三万多元的复员费,回到了山东荷泽。当地政府将他安排到荷泽牡丹区热电厂工作。但由于厂里不景气,没有安排他上班,拖了一年又一年。到2003 年,复员费和安家费全用完了,生活无法维持下去。他再次去找厂领导,提出强烈要求。厂里领导总算开了恩,给他安排了一个拉煤的岗位,确切些说就是安排了一个临时工。果不其然,李永海去报到一看,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厂棚里和露天地上,到处杂乱无章,煤灰飞扬。拉煤的10余人,全是临时工,一天三班倒,劳动强度很大。为了生活,李永海没有犹豫,拉煤就拉煤吧。他去了,每天和临时工们装煤、卸煤、推车供料。不怕脏累,成天汗流夹背,黑头土面。下班后工友们都到澡堂去洗澡,他却不敢去,怕脱了衣服吓到别人,担心往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干活。每天上班,他都穿着长袖衣裤,护得严严实实,湿透了也不脱。下班后,工友们去澡堂,他就拎个小锅,到工厂旁边偏僻的一个小屋里烧点热水,洗洗身子。李永海用超强的毅力忍耐着,坚持着这份痛苦,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诉说,包括自己的亲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掉牙咽到肚里去,也不愿让别人知道。心里时常涌动着酸涩苦辣。但是,他仍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退伍不褪色,以坚强意志,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病情一天天趋向严重。老松树皮一样的皮肤,一天比一天增黑、增厚、增硬,甚至枯裂,已无法再坚持下去。这时,他的儿子已念完初中,年满16 岁了,李永海动员他退了学,顶替自己上班,去挣每月200 多元的收入,以维护家庭的生活。可是,儿子干了两年,工厂就关门了。没有了经济来源,李永海想起了去找民政局。区民政局的领导特批了500 元钱予以救济。李永海千感激,万感激,拿着钱回到了家里。回家后心想,用了这点钱,往后可又怎么办?他于是绞尽脑汁寻找门路。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曾想外出打工,可年龄大了,且老婆身体也不好,家中无男人不行,此路不通。于是决计在当地找事做。东奔西跑忙乎了好一阵子,才知道自己的条件已失去了优势。在当地找个工作做,不那么容易。年龄大,无特长,虽懂经营管理,可难以找到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关键的是人家根本不相信你。寻思来寻思去,忽然,他顿生一个想法,开一家粮油店。开粮油店是小本生意,只要能保家里生活下去就行。他认为,一是自己在服役时,担任过营区服务社主任,且干得很出色,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其次,老婆身体不好,别的事干不了,守守店力所能及。说到李永海的妻子,也不得不称她是位优秀的“军嫂”,给她个点赞。她叫葛思芹,多年来疾病缠身。1986 年,李永海从南疆参加轮战班师回防后,两人结婚。结婚后,葛思芹到了李永海老家,她既要照顾两位老人,又要承担家里的全部农活。长期劳累过度,患上了哮喘,到处求医,久治不愈。丈夫要开粮油店,她当即表示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接下来,他们就开始做筹备工作。当务之急是资金,七凑八借,筹了1200 元钱,其中外甥就借给了他600 元,就凭这点钱,李永海开始租门面备货。租不起像样的门面,就先租了一间当路的小屋。从家里集拢来了一些大米和食油,又用大米到面粉厂换了两袋面粉,摆上店里,就这样开业了。经过一段时间,生意逐渐做开。李永海由开始用自行车拉货,到后来贷款3000 元买了三轮车拉货。销售额最高时,一天可销售100 袋面粉,家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他的病始终得不到好转。现在的医疗保险,只能维护基本医疗。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又住不起。李永海只好把希望压在民间的偏方上。李永海已是56 岁的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恶化,吉凶难测。战场上敌人的炮火没能夺去他的生命,而可恶的病魔,很可能会缩短他人生的旅程。我相信李永海,会坚强地战胜病魔。李永海,挺住!你是军人出身的汉子!
我连在完成了负43 号阵地构筑工事的任务以后,紧接着又接到上43 号阵地前沿构筑一团指挥所大型工事的任务。上级决定对黄泥坝地区越军的52、55、59、60等阵地实施出击拔点作战,由412团执行“盾牌2 号”行动计划。工兵进入战斗准备。这是全师前沿阵地新开挖的最大的一个工事,是整个战斗准备和战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时间,大部分部队在休整歇息,而我连的任务一个接一个,连队里流露出疲劳厌战情绪。个别战士说,当什么兵不好,偏偏当了工兵。是啊,工兵是一个特殊的兵种,没有步兵那么大名气,也觉得没步兵潇洒,个别战士的想法可以理解。据了解,在古代战争中,军事工程的修建保障任务,均由作战部队自身和民工完成。17 世纪法国军队最早组建了正规的工程兵部队,之后,俄国、英国、美国相继建立了工程兵部队。而且,美国在陆海空军都配有工兵部队。中国最早出现的正规工程兵,是清末新军中的兵营。一战时期的工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修筑堑壕。后来,构筑工事、抢修道路、清除危险物和铺设桥梁等,成了工兵的主要任务。
八里河东山西南侧
从历史看,在战场上,工兵部队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没有冲锋陷阵的机会,没有舍我其谁的气势,也没有纵横驰骋的风彩。是一支为胜利奠基,为胜利奉献一切的无名团队。听说过沙场鏖战,战斗中舍身阻枪眼而留芳千古的英雄,没听说过为修筑工事而累死、炸死的无数勇士垂馨千祀,青史永传的。但是没有工兵,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保障,步兵就不能进退自如,决胜千里。我们当了工兵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军队的选择,是军队这个大机器运转的需要。既然当了工兵,就应履行它的职责和义务,忠于职守,义无反顾。放弃那种冲锋陷阵才风流的想法。全连人员必须明确一个道理,这次行动是一次较大的行动,全师就好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参战人员共同演奏一曲战斗进行曲。我们连队,就是这个大乐队中的一把乐器,要按照乐章配器,听从指挥,奏好每一个音符和每一段旋律,丝毫不能马虎。若我们演奏出了问题,哪怕是一个音节,都会破坏整个乐曲的效果。为此,全连上下,必须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连续作战的精神,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面对艰巨的硬骨头,在做好连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党支部作了认真地研究部署。
提纲全文如下:
题目:去“43”号执行任务动员(提纲)
概述:根据师前指的指示,我连二排去八里河东山黄泥坝方向43 号阵地执行任务,构筑前沿团指挥所。工事全长28 米,高1.7 米,结构是钜形钢构成,任务要求一个月全部完成,营里要求我们最好在元旦以前完成。
一、这次执行任务的特点(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敌情顾虑大。前沿几百米处就是敌人,响动大听得见。特工的活动频繁。作业点位置开阔,而且是敌人的正面,容易暴露。下午还好点,上午敌人可以观察到我们。具体位置在34 号阵地的下面,进入作业点的路途长,人员的组织比较困难;作业地点狭窄,人员不好疏散,作业不好展开;作业量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有利因素:
我们有34、08等阵地构筑工事的经验,从组织领导到实施作业,心中还是有数的,各班也有一些经验;气候条件对我们有利,以前是雨季,雾少,现在是旱季,雾大,便于隐蔽;作业点有柴草树木作为天然屏障;后勤的保障上,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6月份那次充分,而且支部决定
每人每天伙食多加1 元钱,保证大家吃的更好;任务的紧迫性要求不高,有一定可以灵活掌握的时间。
二、完成任务的组织领导和实施1.组织领导问题。
①干部分工负责问题。连长老朱重点负责人员及物资的调度和协调,指导员负责战斗动员并跟班作业。二排长贺兰忠负责工事修筑的组织指挥,三排长许刚负责做好运输保障,副指导员董兴凯负责后勤供给。
②骨干的分工负责。班长抓全面,付班长抓安全,团小组长重点负责器材的准备与补充。
2.作业人员的任务和警戒人员的任务(同以前)。
3.作业的方法与步骤:
一是排除地雷,开辟场地(诱雷、探雷,成立爆破组)。二是清除浮土,开掘基地。三是连接工件,加固工事。
4.关于构件和炸药等的供应问题。大构件由军工扛到作业场,炸药还未定,其余构件和设备都由我们自己扛上阵地。运到阵地的构件器材,临时都由肖建华同志负责保管(肖建华,1984年从武汉入伍的战士,工作认真,责任心强)。
三、几点要求
1.认真准备好完成这次任务的器材、工具。
2.上去后,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连队的战场管理规定。
3.党员、团员要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已立功的争取立大功,没立功的争取立功。
4.严格按照作业规程作业,防止不必要的伤亡。
四、注意的问题
1.做好“三防”工作,防抓俘、防地雷、防炮击。
2.人员上下阵地,以班为单位行动,注意单兵之间拉开距离。
3.上阵地带好水壶,不许喝生水,防止身体出毛病。
4.注意与军工和步兵的关系,讲究团结协助。
总之,全连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鼓足干劲去,拼命加油干,防止出意外,安全返回来。
率兵生死苦战一个月
构筑前沿最大指挥所
动员会结束后,我和老朱带领二排和炊事班的同志们,转移到了八里河东山脚下,在那里挖猫耳洞,支帐篷,安营扎寨。
主任务交给二排,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二排长贺兰忠是科班出身,技术精湛;二是二排四个班,比一排在编制上多一个班,人员数量有优势,力量相对较强,更适合这次大的任务。而且,二排在34、08、011 和1175.4 等高地执行过任务,积累了不少经验。
接受任务后的贺兰忠,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认真地对整个工程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测算。按要求工事坑全长28米,高1.7 米,需要开辟通道和
作业场1230平方米,挖掘土石方970立方米,组装钢架构件近200 根。这么大的工程量,还要受到气候、敌情和环境的限制。虽说上级要求30 天完成,但并不是每天都能作业的。他开始筹划组织指挥、人员安排、施工方式和作业措施,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
贺兰忠是一个很有心计的排长,在部队接到轮战命令后,就着手对排里的兵员进行了科学的调配。把排里四个班按功能分成智慧班、突击班和战斗班,人员按其特点调配到各功能班,以备战场上适时适事使用。这一招,不得不说是高明的举措。
43 号高地,从八里河东山我方一侧山脚上去,要经过34 号、负34 号和40 号等几个阵地,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目的地。作业点延伸到了越军的眼前,相距不过百来米。其实,那里的地形,根本没有敌我界线之分了。左前方也就是东南方整个一面都是越军的防线,那里与八里河东山山脉相连,峰峦起伏。山上树木,一年四季苍翠碧绿。站在高处,可以看到东山支脉向黄泥坝方向延伸。黄泥坝就是我师“1.28”出击拔点作战的战场。一天清晨,山里晨雾很大,行进在路上,记不得是哪位战士心血来潮,大声吆喝了两声,山中立即响起回音。回音刚落,对面山上接着传来了越军的吆喝声,吆喝完后,还叽里咕噜喊了几句越语,猜想是骂人,绝不会有好话,我们听不懂。可这倒成了掌握敌情的一点意外收获,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觉。我和贺兰忠立即制止了这种小游戏,同时规定,以后上阵地严禁大声说话。
在八里河东山40 号阵地上
左起: 石志坤、邢新建、徐荣军、贺兰忠、唐茂志
作业位置周围是灌木林,有各种杂树、枯藤、野芭蕉和稀疏高大的松树。松针和树叶落满地,阴暗潮湿,发出一种难闻的霉臭味。工事地点比较靠前,需要延伸交通壕连接过去。贺兰忠带着李保田、苗同华、高传龄、郭立清四个班长,首先排除地雷,开辟通路。为了不暴露目标,用爆破的方法诱爆地雷绝对不行,只有人工搜排。人工搜排大体分两道工序,一是用探雷针搜寻,找到地雷,固定位置,做上标记,要求认真细致;二是排除,这才是最关键最危险的。贺兰忠把搜寻地雷的作业交给战士,排除地雷的事他照样独揽,不许别人沾手。他趴在又臭又潮湿的地上,小心翼翼,身子像蛇一样在树林间隙慢慢蠕动向前爬。在有记号的地方,轻手轻脚扒开树叶和土层.....
阵地沉浸在无风的恬静中。空气中有一丝丝的浑浊。没有枪声,没有炮声,也没有虫鸣鸟叫。待命的战士有的屏住呼吸,望着排长作业,有的在做其他准备工作。安全员(哨兵)背着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侧耳听着有没有异样的声音或飞往阵地的炮声。褐色的天空,太阳疲倦了,收起了它那炽热的光,躲进云里去了。这真算是难得的好天气了,可是说不定什么时候太阳就会露出原形。贺兰忠熟练扒开草叶,轻掀土层,把一枚木壳防步兵地雷排了出来。在这次作业中,整个阵地共排出地雷73 枚。地雷排除完,他又反复检查
一次,照样来回在上面踩几遍,确认十分安全后,才叫战士们上去清理场地。
完成交通壕后,就开始工事基础挖掘作业。整个工程要挖掘超过两米的深度,才能把工字钢架设下去,门口用波纹钢钢架架设。挖掘出来的土并不肥沃,都呈黄褐色,堆放在大坑的两边,以备覆盖顶部时利用。
几天下来,进展都比较顺利。偶尔遭到越军几次炮击,但威胁不是很大。除此以外,未发现其他敌情。8 日这天,天气晴朗。凌晨,雾岚夹着凉意笼罩着南疆的千山万壑,小草片片叶子上沾满晨露,叶尖上不时滴落一滴露珠。天空中,星星还闪烁着它微弱的亮光,没有隐去。山谷里万籁俱寂。炊事班的灯光早就亮起,从帐篷里传出铁勺炒菜的声音。劳累了一天的战士们,从酣睡中醒来,然后,像紧急集合一样起床、洗漱、吃早餐。带上枪支弹药、作业工具和设备出发,开始新的一天的战斗。只要面对任务,大家就会精神抖擞,忘记疲惫。
我们像往日一样趁晨雾的掩护,悄悄爬上阵地。上了阵地,我爬上工事作业点新堆成的土堆,向对面的越军阵地方向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二排贺兰忠跟在我的后面。作业还没有开始,我拄着一根藤质拐杖站在那里,缓解一下爬山后的劳累。然后对战士们交待了几句话,大家开始按照分工进入作业准备。
晴朗的天气,晨雾已慢慢散去,山上能见度提高。太阳迟迟不愿爬上东山。对面连绵葱翠的山林,在晨光中醒来,抖落昨日的炮火烟尘,露出清晰的姿容,迎接新的一天到来。要是不打仗,清晨到这山上散散步,多么惬意啊!这时,就在我转身低头欲对二排长贺兰忠说话时,透过树林间隙,从我的右前方“呯呯呯呯”突然射过来一梭子弹,那清脆刺耳的声音,立时划破了山头清晨的寂静。贺兰忠反映敏捷猛推我一把,两人同时扑卧倒地。一阵枪响过后,山里恢复了平静。越军不愧是打了数年游击的老手,非常狡猾,当我迅速作出反应准备回击时,他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滚进堑壕,检查有没有受伤。还好,子弹只是和我的左耳接了一个吻,渗出点血来。不过不要紧,并无大碍,创口贴就能解决。嗬嗬!有惊无险。我狠狠地骂了一句:“玛拉巴子的!”战士们把目光望过来,个个为我捏了一把汗。我用感激的目光看了看贺兰忠,心里为他的行为有些感动。要是再慢那么一丝丝,子弹可能就从我后脑勺进去了。
越军向我射击的地方,绝对不远,应该就潜伏在前面的丛林中。所用枪支应该是冲锋枪。玛拉巴子!明人不做暗事,打冷枪算什么鸟本事,打仗也得讲武德呀!有能耐我们到山头上去面对面较量较量。老子以前当过两年文书,兼过军械员,各种枪支玩得烂熟,跪立卧姿射击考核成绩全是优秀,不叫你首先脑袋搬家送你上西天算我熊! 不过,这话说说玩而已,打仗就是打仗,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先取下对方的脑袋,你就是赢家。不知这伙计还活没活到今天,如果还活着的话,我想见见他,当面对他说一句:“你的枪法太臭了!”
下了阵地,晚上我参加营里召开的党委会,会上传达军前指作战会议和师党委会议的精神。直工科长孙海山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孙科长说: “随着旱季的到来,军前指要求各部队做好抗击越军两至三次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原因:一是旱季是作战的好时机;二是去年越军搞过旱季进攻,总结了些经验,今年有可能重蹈前辙;三是西哈努克到中国来,就有关的国际问题与我国进行了交涉,支持柬埔寨,遏制越南扩张是我们的国际义务;四是对面的越军已换防,换成了河内第三集团军。我们的正面是越军的865 团。我们还要打两次大的进攻,第一次是春节前元旦后,第二次是撤退以前。根据上级的精神,我们要教育干部战士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孙科长还就如何做好准备,从思想上和物资上提出了一些要求。营教导员刘国歧重点传达了师党委会议关于旱季作战的特点分析和下步工作的意见。他说:“师党委认为,进入旱季,作战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旱季天阴雾大,特工活动频繁;气候潮湿,武器弹药保管难,容易锈蚀;道路泥泞,视线不好,行动不方便;部队作风纪律容易松散。为了认真落实军前指会议精神,师党委要求部队加固工事,做好‘五防’(即防炮、防抓、防潮、防病、防违纪),加强部队管理,杜绝违纪,一手抓作战,一手抓管理。刘国歧要求全营,把思想要统一到军、师两级的党委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落实到位,确保作战任务完成。”
听完传达的会议精神,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上级的作战意图。落到我连的主要任务是加固工事,保质保量加快工事的构筑和做好“五防”工作。回连后,我连夜召开支部会,把营党委会议精神作了传达。并研究了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确保工事工程进展和质量的意见。二排长贺兰忠又提出了几条细化作业的规则,使上级的精神落地生根。
第二天,上了阵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竖起伪装网。本来那里的灌木和林子,可以部分遮挡作业现场,竖伪装网的目的是为了隐蔽作业更保险。新战士刘乃源会爬树,他爬上去,和其他几名战士把伪装网固定起来。伪装网比灌木还高,这样可以防止越军从远处正面侦察。不过,一个排的兵力在阵地上长时间作业,开山挖土,人员来回活动,新土翻出地面,加之作业发出的声音,做到完全隐蔽确实很难。莫说是几百立方米的新土,就是一两筐的新土出现在山头,都可能引起越军的怀疑。何况还是黄褐色的土,和植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树木里、草丛中到处有越军的眼睛,也可能越军炮兵前沿观察哨就在我们的附近。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在作业中,我们注意了选择天气和加强防范力度。要求更加严密,重申上阵地禁止大声说话同时禁止多人同时出坑抛土、垒土袋,扛上山的钢架构件,轻轻放下,不许抛下肩,发出大的响声。一切行动,注意安静隐蔽。
阵地上的情况变幻莫测,不可能像姜太公的军队要去伐纣的时候,先卜一卦,算一下吉凶。我们每天上阵地执行任务,必须是风雨无阻,宁可提前完成,决不可拖延期限。11日上午,越军突然向我阵地发动炮击, “叭.......叭......叭”炮弹落点与往日有些不同,是直冲我们作业地点来的。以前打得不那么准,据说,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越军炮兵的水平差以外,地形十分复杂不可否认。还有,越军所用地图也有偏差。比如越南的小青山,地图上注明685高地,而我军注明的是654高地,越南的海拔高度比我们多标出31米,在实战中,要不断地校正才能命中目标。不过越军很少使用集中火力急袭的手段。因此,我想到了7 月19 日在芭蕉坪遭袭击的情景。要不然,连队的干部战士不知牺牲多少了。
然而,二排所构筑的指挥所是无法移动的目标,越军经过无数次的炮击,不断校正,存下数据,确定射击诸元,命中率迅速提高。经过多日摸索,已经打得很准。这时,排长贺兰忠正带着战士们在工事场地作业。四班副班长王喜旺,站在堑壕拐弯的地方右侧,贺兰忠站在左侧。一发炮弹“嗖嗖嗖嗖”来到他们头上。听到声音,王喜旺愣了。贺兰忠大喊一声:“卧倒!”同时,猛力一个弹跳扑过去,把王喜旺推下了堑壕外侧,滚了下去。“叭”炮弹爆炸了!正落在刚才王喜旺站的位置上。巨响过后,土石横飞,把堑壕右侧炸出一个深坑。如果不是贺兰忠那一推,王喜旺就会身首异处了。过了一会儿,他从堑壕外侧爬起来,抖了抖身上的土,安然无恙。贺兰忠在推开王喜旺的同时,滚下了堑壕,炮弹炸翻的土石跟着倾泄下来,埋住了他的身子......
贺兰忠是山东阳谷县人,1980年元月入伍,1982年4月进入长沙工程兵学校学习,1984年9 月毕业,分配到138师。其实,舟桥连的专业对他来说也不对口。部队来参战,他所学的知识才有了用武之地。在执行任务中,事事处处表现出一个军校毕业生的良好素质。战士们一看排长被埋,奋不顾身冲上去抢救。顾不得炮弹还在周围爆炸,他们冲到排长身边,拼命快速扒开排长身上的土石,把他拉出来。
王喜旺诚惶诚恐地爬到排长面前,望着排长,默默无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过了很久,贺兰忠清醒过来。他仍坚持在阵地指挥作业。下山后,经到医院检查,耳鼓膜严重受损。33 年过去了,现在他的耳朵仍经常耳鸣,听觉迟钝。
每天,二排的同志们在阵地上要作业十多个小时,从早晨上阵地,到下午四五点钟才撤下来。为了避免形成规律,被越军掌握,有时下撤时间更晚。
作业时间长,施工强度大,战士们无疑要经受超常的体能素质的挑战,垒砌工事,掘石铲土,扬镐挥锹,每天数百次甚至上千次。所用的编织袋,装上土40 斤左右,每人每天搬动几十袋。他们排从6 月份到现在,已战斗过七八个阵地。从排长到战士,个个肩膀和手掌都磨出了血泡,脱了皮,烂了破了,变成了老茧,一使劲,就燥燥地痛,甚至出血。很多城市来战士,哪里吃过这样的苦,他们生来就在蜜糖罐子里长大,在温暖的环境里成长,没干过活,有的连铁揪都没摸过。有的第一次上阵地就累得直不起腰,手拿筷子吃饭都感到痛。经过几个月的磨炼,已和农村战士一样,不分高下。
作业进行到快一半的时候,遇到了风化石。贺兰忠拿起镐头亲自去刨。一镐下去,镐把弹得手生疼,挖不进去。时不我待,为了保证进度,他不得已决定改用爆破。
尽管爆破是下策,但别无他法。果然不错,每次爆破,和以往修工事的经历一样,都会引来越军的炮火袭击。伪装网被炸坏,战士们又把它竖起来,支好,再增加一层新的。这样一来遮蔽性好了很多。要不然,越军定了位,发现作业点有人活动就打炮,打成瘾了。
冬季的太阳未完全收敛它夏日的威风,时不时挣扎着把炽烈的阳光射向大地。天热缺水,压缩饼干实在咽不下去。后来连队决定叫炊事班送饭送水。可是,也无法顺利保障。一是路程很远,翻山越岭,步履艰难;二是遇到越军炮火封锁,饭就不能送上去,没法持续实施。缺水吃始终困扰阵地人员。好多守阵地的步兵,夜晚拉起雨衣收集露水喝。下雨时用子弹盒接水储水。洗脸擦身的用水,反复使用,臭了都舍不得倒掉。前线人员都说阵地的水贵如油。渴起来时,能有一口水喝,那就是最大的满足。二排的同志们作业流汗多,需水量也大。排长贺兰忠,每次自己带上去的水总是舍不得喝,经常让给战士们,宁可自己受饥渴的折磨。贺兰忠爱兵,胜过亲兄弟,这是全排战士的共识。
贺兰忠出身在阳谷县一个偏远的农村——贺庄,那里是阳谷与聊城的交界地,自然条件很差,长期干旱。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和小麦,大部分年份收成不好,是县里最贫困的乡村。家里六口人,奶奶70多岁了,哥哥在上学,父亲在外地工作,二奶奶也年过古稀,一起居住在他家,需要瞻养,母亲承担着家里生活的主要负担,里里外外的活都要操持,还要照顾两位老人。贺兰忠未离家前,是妈妈的好帮手。在那样的环境下,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然而,身体不是铁打的,参战以来,超强度的劳累,他的身体承受力到了极点。12月25日,他突然晕倒,恶心呕吐,痰中带血。战士们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主要原因是劳累过度,吩咐他必须休息。可是第二天,他撕掉医生开具的证明,不声不响地带着战士们又上了阵地。
20多天来,天天夙兴夜寐晨起五更,天天车途颠簸通过越军炮火封锁区,天天要爬越数公里的崎岖山路,天天上阵地要冲刺一样通过裸露地段,天天要面临地雷威胁,天天要付出超常的体能精力,患重感冒、腰酸腿痛、肩背脱皮、手掌起茧、脚泡流血、皮肤患病、夜难入眠,在排里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排长,贺兰忠压力更大,既要考虑组织指挥周密细致,又要考虑工事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方案;既要考虑如何坚决按时完成任务,又要考虑执行任务中战士们的体能承受力和人身安全。脑海中的责任之弦成天紧绷着。
贺兰忠是一个具有忘我拼搏精神的人,事事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34 号阵地战斗17 天,他没落过一天,没歇过一个小时。在1175.4 高地,战士们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B 点执行修筑野战工事和堑壕任务时,阴雨连绵,作业十分困难。泥土被雨水湿透,装进编织袋里,就像装了一袋浆,袋子湿滑,根本抓不住。用手指插进尼龙编织网才用得上力,手指抠出了血。贺兰忠带头背、抱、扛,一袋一袋往上垒。原已晒脱皮的皮肤,露出的嫩肉,被碱性很重的泥巴包裹,生疼生疼地难受。他置身上的伤痛于不顾,硬是顽强地带领战士们按时完成了任务。
这次,作业时间太长,贺兰忠和二排战士们的体力消耗已到了极限。我和老朱考虑再三,决定把二排换下来。预计工程至少还需一周才能完成。贺兰忠得知后,火急火燎带着全排四个班长来到部队,给我和老朱“找麻烦”来了。一进帐篷,他就开了口说:“指导员、连长,听说要把我们排换下来?”老朱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贺兰忠神秘地不回答。老朱这一问,他反倒证实了这件事,马上接着说:“你们不是要求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吗?你们不是说要为和平为胜利血战到底吗?现在半途把我们撤下来这算什么?是我们排不称职吗?”
这贺排长,平日话语不多,这会儿说起话来连用几个排比句,还蛮尖锐咧,把我和老朱问得哑口无言。我刚想解释,他又接着说道:“完成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决不退缩,决不换班,誓死血战到底!”
二排的同志们,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明摆着豁出去了。真正是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彰显出民族英雄之气概。以他们的精神和韧劲,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国际上对中国陆军的评价。美国媒体称中国军力世界第三,陆军最强。美国参谋部曾承认中国陆军绝对是世界第一。朝鲜战场上他们领教过了,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英国著名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经说过:“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越南一位叫阮少雄的师长说:“中国陆军十分可怕,与其作战等于去送死!”无论美国总参谋部也好,英国元帅和越军师长也罢,有这样的认知算是脑袋没进水。回头看近代史,中国陆军素来战绩显赫,百战百胜,所向无敌。谁敢挑衅,那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并不优良,关键的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解放军,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那份忠诚,是任何军队也没有的精神基石和法宝。在战士们的心中,党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于自己生命,这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只要你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这所大学校就迅速教会你磨砺血性,把你熔炼成钢,短时间里完成角色转换,使你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由这样的军人组成的军队,谁与争锋?正如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的那样:“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所屈服。”只要有一口气,他就会血战到底,只要给他一个平台,就会英雄辈出,层出不穷,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黄继光、董存瑞和邱少云式的英雄。我连二排的干部战士,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一个缩影。也可以毫不自诩地说,工兵二连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面对贺兰忠和二排的骨干们,我和老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二排作业的山头,在二排进入以前很少落炮弹,这些日子以来,遭到大量炮击,大片树木被炸断,柴草残蔫,炮坑满地。12 月26 日,越军炮兵又露出了獠牙,首发炮弹就落到了我方工事附近。贺兰忠立即指挥战士们钻进临时防炮的猫耳洞。刚进洞,第二发炮弹跟了过来,落在工事中央爆炸了。才垒好的掩护层被掀,工事变形,差点前功尽弃。只好重新修复,成倍加固护层,提高防护效果,增大了不少的工作量。
面对这种情景,有的战士说,宁可战死,不愿苦死累死。好多守阵地的步兵也都这么说。为了保护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不断激发大家连续作战的意志,贺兰忠利用战斗间隙,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帮助战士们解决思想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和责任感。有的战士在入党立功上有想法,他就有针对性地找战士谈心,教育战士正确对待进步和荣誉,用典型事例引导同志们把眼光和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务上。同时,狠抓对党员、骨干的教育培养,经常召开党员、骨干会,教育他们处处起表率作用,带动战士们的积极性。全排29 人,有10名党员,在作业点干起活来,个个不畏劳累,不怕牺牲,成为排里的中流砥柱。团员们都写了入党申请书,请求组织在战火中考验自己。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工程任务终于提前完成。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奋战一个月,保质保量峻工,没死伤一人,真可谓奇迹。受到师首长高度赞扬。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
1 月28 日,出击战斗打响,我师和199 师出击分队隐蔽企图,准备充分,出击行动突然,全部攻占各预定目标。战斗中共歼敌293 人,缴获越军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一批,取得了旱季第二次作战的胜利。这胜利,无疑也有我们工兵二连的一份贡献。
贺兰忠平日话语不多,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就是:“完成作战任务,是军人最大的职责”。他用每次完成任务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越军每天向我阵地打炮,负34号阵地的工事修好后,还没使用,就被炸塌了。元月9 日,二排长贺兰忠带领六班奉命上去修整。途中,穿过34 号阵地时遭到越军炮火阻挡。贺兰忠命令,拉开距离,躲避炮击,大家在堑壕里被压制了一个多小时。也许越军发现山头没了动静,停止了炮击。可是,当六班继续前进时,越军的炮兵又向他们伸出了魔爪。战士们机智勇敢,时而躬行、时而卧倒、时而冲刺,穿过炮火硝烟。到目的地时,大家只好躲进猫耳洞。工事的旁边,有两个猫耳洞,相隔只有两三米。每个洞能挤进三五个人。大家陆陆续续赶上来,快速挤了进去,与越军炮兵周旋。“叭!叭!叭 ”山头上炮声仍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越军没有鸣金收兵的迹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阵地上才安静下来。这时,大家钻出洞,来到作业点。眼前看到的是,以前修好的工事,前两天挨过越军的炮击以后,整个门口全部塌方,钢架构件东倒西歪,满地狼籍。在排长贺兰忠的指挥下,六班的战士们立即展开修整。挖开土石,清理杂草,扶正波纹钢构架,固定镙丝,筑垒好掩层。作业中,胡安军和高长营的手指划破出血,也不肯停下来。都在与时间争速度,决心把上山防炮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喝水、吃饭都舍不得多歇一口气。副班长许法琼,把带上去的一盒黄桃罐头,留到最后才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以解疲惫。完成任务下山时,天已经黑了,路也看得不清了。战士们跌跌撞撞从阵地上撤下,个个浑身都是汗水和泥巴。有的一上车,就歪倒在车厢板上睡着了。累了一天,回到宿营地,是放松的时候。就在这时,我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43 号阵地的团指挥所通气孔被越军的炮火炸坏了,已明显影响指挥所内的换气,必须马上修复。任务虽然不重,但时间要求紧迫。需尽快指派熟悉情况的战士上去。43 号阵地团指挥所,是二排修筑的,任务自然落到二排身上。贺兰忠没来得及洗把脸,立即作出安排。他当即点将郭立清、许法琼和刘乃源三人到位。郭立清是五班班长, 83年从济南入伍,他沉着精明,善战多谋,且能吃苦。去年6月18日,在35 号阵地执行任务时,往阵地扛钢构件,接近中午,大家都没劲了,可他竟还扛两块矩形钢构件上阵地,以此来带动班里战士们。在08 号阵地执行任务时,肩和背全晒成了“黑非洲”,脱了皮坚持带领全班奋战到底。许法琼和刘乃源,以前清理路障做过搭档,配合很好。都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看得出来,贺兰忠把这三个人派出去执行任务,是作了思量的。接受任务后,第二天清早必须出发。修复气孔,需要带一根筒杆上去。这时已是晚上九点钟。任务紧急,为了赶时间,许法琼带领刘乃源,连夜赶到前指作战科去取筒杆。从连队到前指作战科,有三里多路程。当晚天气漆黑,为防特工抓捕,他俩不敢打手电,不敢说话,子弹上瞠,保险打开,一前一后,选择道路中间行进。犹如进行一场短途夜行军。由于白天极度劳累,他们回来后,一骨碌上床,和衣钻进了被窝,进入了梦乡。第二天,郭立清带着许法琼和刘乃源,很早就赶往目的地,他们下了车,天已经亮了。带上筒杆和工具,直奔43号阵地。刚爬到34号,情况糟了,越军炮兵张开血盆大口,吐出火舌,开始向我阵地展开激烈火力强袭。炮火覆盖了整个山头,炸声此伏彼起,震耳欲聋。弹片、土石凌空乱飞,到处是烟尘火海。这阵势,算得上是越军对此阵地袭击最凶猛最密集的纪录之一。猛烈的炮火,随时可能吞噬三个年轻的生命。前进受阻,郭立清等三人,拉开距离,趴在堑壕里,寸步难行。郭立清紧蹙双眉,想了想,对许法琼大喊道:“越军的炮火太猛烈了,我们很难到达43号阵地。”许法琼抬头望望郭立清,揣摩一下郭立清的意思,或许郭立清是在考虑行动的调整方案,或许是在试探他的决心,他马上大声地回答说:“我们无论如何要到达43 号阵地,只要还剩一个人,就要坚决完成这次任务。”炮弹在阵地上雨点般地爆炸,说不定哪一发炮弹会落进堑壕,此时此刻,没有一寸安全之地。三个人选择了继续前进。他们身上除了枪支,负载倒是不重,关键是那根筒杆,两米长,像根爆破筒,虽然很小,也不重,但不方便携带。“叭”一发炮弹在刘乃源身边爆炸。刘乃源一个侧滚,把筒杆压在身下,自言自语地骂道:“玛尼,炸断了就没用的了!”他像对待宝贝一样死死地护住筒杆。这次去执行任务的目的,主要就是把筒杆换上去。这家伙炸坏了,任务就泡汤了。“叭!叭!叭”阵地在抖动,山头硝烟弥漫。坚守阵地的步兵也全部隐蔽了起,他们仨寸步难行。来执行任务的三个人中,刘乃源最年轻。他心里想,看来今天是凶多吉少。大凡人在面临死亡之时,脑海里的闪念,莫过于心里最重要的牵挂。他心里默默地对父母念道:“敬爱的父母大人!如果你儿牺牲了,请您们不要悲伤,咱家兄弟多,以后您们二老要靠几个哥哥尽孝了。请原谅我这不孝的儿子吧。我牺牲后,您们不要向组织伸手。爹是个老革命,是一个早年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带领穷人闹革命,打地主分田地,还经常给我讲曾经的战斗故事,我能理解。请您们再一次原谅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吧。来生再见!”事情有时就那么不可思议,担心什么来什么。正在胡乱地思忖,危险就降临了。“叭……”一发炮弹在刘乃源身边爆炸。他刚躬身前冲,立即扑倒在堑壕里。嘿!由于动作麻利,死神向他投了降。据说,80 年代中期,我军炮兵装备了两台炮兵侦察定位雷达先进设备,用到了老山战场。这个先进设备,是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军火炮弹道,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这样反击起来又快又准。可后来被越军摧毁了。要不然,绝不会允许越军这么嚣张。从34 号阵地到43 号阵地,要穿越八里河东山一段脊梁,还有很远的路程。郭立清、许法琼和刘乃源,面对越军无情的炮火,决定伺机而动,不能傻等下去。于是,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卧、爬、滚、跳、跑,与死神展开搏斗。最后,他们仨终于从死亡区域挣脱出来。到达43 号阵地后,火速向作业点奔去。没歇一口气,接着就爬上指挥所工事。工事顶上,明显被炮弹炸出一个大坑,通气孔被炸坏,完全被土石阻塞。他们扒开土层,捅透气孔,把新筒杆向下插进去,用泥土和碎石固定好,再用伪装网把筒口扎紧,防止进土。最后,把弹坑填平,加厚。相邻的山头,炮火还没有停止,但已经没有了来时的放肆,稀稀疏疏地在阵地上炸响,那声音就在不远,听得真真切切。完成任务后,三个人快速跑进指挥所里,并把情况作了汇报。值班首长感激地握着他们的手说:“越军的炮打得这么厉害,你们还敢上阵地来修复工事,太危险了!谢谢你们,太谢谢你们了!”说着,拉他们坐下来休息,请他们喝水。指挥所里,70多部电话,沿工事壁排开,一片紧张而繁忙的气氛。这时,敌人的炮火终于停了。郭立清他们三个人立即下撤。返回的路上,多处可见被越军炸塌的猫耳洞。看到有受伤的步兵兄弟,他们停下脚步,上去帮助抢救伤员,忙到太阳西斜,三个人才撤下阵地来。二排四班是二等功臣班。人数不多,总共六人,班长李保田,副班长王喜旺,战士秦卫东、姜昌平、唐茂志和李艮才。全班人心齐,吃得苦,不怕死,敢啃“硬骨头”。全连在前沿阵地修筑野战工事40个,他们班参加完成了8个,修筑堑壕100多米,抢修道路3500米,装卸作战物资120 车次,开辟通道清理作业场560平方米,搜排地雷92枚。开挖土方980 立方米,石方230 立方米。先后45 次经受越军炮火袭击,圆满完成任务。1985年元月,部队接到赴滇轮战的命令后,全班同志群情激奋,踊跃请战。人人咬破指头,书写血书,坚决要求上战场,惩罚越寇。到达集结地域后,为提高作战本领,班里按实战要求刻苦训练。埋雷、排雷、爆破、战术、野外生存、武装越野、野战工事构筑等等,大部分是新科目,尤其是工兵专业,必须在短暂的两个月临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4月的云南边疆,白天已是烈日炎炎,他们从清晨到夜晚,坚持野外训练,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能拧出水,干了变成盐绘的地图。经常训练到深夜十二点多钟,第二天清晨五点半钟又起床跑步、爬山练体能。每天跑步不低于10公里,有意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在两个月的临训时间里,四班的战士们不仅没休息过一天,还超过训练时间将近一倍。在连队开设的7 个训练科目考核中,全班人人达到优秀。上了前线,每次执行任务,四班都争先恐后,哪里艰苦,哪里危险,就要求上哪里。1985 年6 月初,连队到八里河东山执行构筑工事任务,二排所在的34 号阵地作业点,有一处土质坚硬,施工难度大,班长李保田听到这个情况,立即挺身而出,把这块“硬骨头”抢到手。那里大部分是夹子石,根本铲不动,用镐头挖,一镐下去一个白点。没到半天功夫,人人手上都起了血泡,一握镐把,钻心得疼。恶劣的天气,强烈的太阳天时不时来场阵雨。四班的战士们,常常光着膀子作业,身上被晒得火辣辣得痛。8 月底到9 月初,四班奉命到1175.4 高地执行构筑隐蔽部的任务。为拔掉盘踞在395 高地的越军这个“钉子”做准备。作业位置在高地的B 点,距离越军很近,稍有不慎就会被越军发现。
二排战士在43 号阵地构筑工事
左起: 秦卫东、王喜旺、李保田、姜昌平、仇凤平等
出发前,排长贺兰忠和班里战士一起,对地形、地貌、敌情、天气、地面危险物的复杂情况等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对如何搞好施工组织、安全警戒、后勤保障等,制定了周密的方案。根据天气情况,他们只好伺机而行。每天清晨天没亮就上阵地,拼命干几个小时,待阵地上晨雾散去就立即撤下。就这样,四班苦战了10 多天。9 月1 日,隐蔽部工事已进入尾声。这天早上,阵地上大雾弥漫,久久不散,是抢修工事的好时机。正在干得起劲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把大家淋得成了落汤鸡。地上的泥土也变得黏乎乎地。装编织袋,铲湿土比铲干土要付出更大的力气。为抢抓时间和机会,他们根本停不下来。挖的挖、铲的铲、装的装、垒的垒,默契配合,全力以赴,不遗余力。被泥水沾湿的编织袋很滑,拧不住,他们就抱着往工事上垒,有的跌倒,爬起来又干。经过四小时突击,终于完工。雨停了,雾散了,四班的战士们全变成了“小泥老虎”。如果不是鼻子还在呼吸的话,大家站到一起,俨然就像一尊群英雕像。“1.28”战斗前夕,四班又奉命到40 号阵地修筑指挥所。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苦干、巧干、拼命干。作业中,13 次遭越军炮袭,没有一名同志伤亡,提前三天完成任务。班长李保田,是四班这个战斗集体的带头人。二排的同志们都叫他“拼命一郎”。他系江苏东海县人,1982 年1 月入伍。在34 号阵地构筑工事时,他不慎扭伤了腰,疼得直不起,躬着身子上阵地,偷偷吃止痛药。 9 月初,在011 阵地构筑屯兵洞,正值连日有雨,天气冷一阵热一阵,他带领四班每天上阵地作业,汗一身,水一身,患了严重感冒,发烧到40 度,浑身乏力,吃饭没胃口,医生劝他休息,可他的心里只有任务,他觉得身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刻不容缓的事。一边吃药,一边率领全班战友们作业。正常人在雨水下淋着干活也是需要毅力的,可他还在发烧,光着膀子干,汗水雨水从头上流下来,他抹一把脸,甩甩头,家伙不离手,强迫自己向自己的体能挑战。那次任务完成后,又去帮助一排运构件,修工事。无论执行什么任务,危险面前总有李保田的身影。在40 号阵地构筑工事时,需要排雷,开辟作业场,他和副班长王喜旺,黏住排长贺兰忠,坚决要求批准加入爆破组。战士姜昌平、唐茂志,也跟着请求上去。爆破组最重要的任务是排雷。以前排雷任务基本上是排长贺兰忠为主,慢慢地,四班长很多战士成了排长的徒弟。在部队接到轮战命令后,根据上级党委和连队党支部的决定,连长朱普光全力组织全连干部战士做好“粮草”准备和投入临战军训,认真制定训练计划,严密组织各项科目训练落实到位。经常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上了前线,吃苦耐劳,顽强战斗,荣立二等功一次。
在阵地交通壕小憇 左起: 李利平、李保田、秦卫东
作战期间,我连执行的任务多且分散,有时一天派出去执行各种不同任务的情况就有七八起。比如“9.23”前夕,任务密度是最大的。有派往阵地构筑工事;派往各团阵地运送作战物资;派往炮团帮助凿石整修炮位;派往师工兵科执行勤务,负责仓库警戒和管理;派往师前指机关帮助装卸车等等。不同地点,不同任务,从单兵到班组都有。当然,最集中的任务,还是到阵地修筑工事和堑壕,最多时,有三四个前沿阵地有我连派出的人员同时在作业。说实话,面对复杂而又残酷的战场,作为基层指挥员,老朱的压力很大。战斗任务能不能完成,这是天大的责任。他心里有一个终极目标:即坚决完成作战任务!否则,天职难容。艰苦的地方,危险的地方,老朱亲自带队或跟班作业。他到现场有很多好处,可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遇到重要问题或特殊情况,便于及时处置。在那些日子里,老朱的事迹被连队文书浦东写成报道投向报社。1986 年1 月4 日,吉林日报以《舍身修工事》为题报道了老朱的英勇事迹。报道中写道:在云南省老山前线,有一位被干部战士交口称赞的好连长,他身先士卒,不畏流血牺牲,三十四次带领全连干部战士在敌人炮火下作业,出色地完成了十九个野战工事的抢修任务,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扬。这位连长,就是1975 年从吉林省前郭县入伍的朱普光同志。去年九月bq01初,连队为了配合步兵分队执行作战任务,到距敌人二百余米的前沿高地执行紧急修筑堑壕和屯兵洞的任务,朱普光一连几天呆在阵地上。由于前线气候异常,时而暴雨倾盆,时而烈日暴晒,加之连日操劳,他患了重病,高烧到三十九点五度,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但他考虑到任务正紧,就不顾病重支撑着身子艰难地爬上了阵地。战士们感动地说: “有这样的连长,就是再苦再累我们也认了。”在朱普光的带动下,全连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赞扬。
“9.23”出击作战前夕,一排一班被派往011 阵地构筑一部野战防御工事。
9月的南疆,天气时而变得有些凉意。这一天,下着大雨,通往阵地的小路本来就很狭窄,被雨水一冲,把炮弹炸松的泥土冲到了路上,湿滑难行。崎岖的地方,提心吊胆往上爬。特别不可大意的是,要观察路面,是否有地雷被雨水冲到路面。一连的战友周方,就是在执行任务返回的路上,从石头上滑下去,踩到地雷而阵亡的。班长许开明,副班长吕胜利,带着班里的战友向011阵地进发。
按照作业的安排,先将工事钢构件从山下运送到阵地。据说,原计划这项任务是交给军工的,但阵地上军工数量少,调度不过来。其实,我连在前线所完成的野战工事,包括指挥所、屯兵洞、隐蔽部、包扎所和观察所等等,除极个别大型工事军工给予了支援以外,其余工事所需的所有钢架设备,都是战士们手提肩扛运送到阵地的。这样的任务,全拼的是体力,而且是持续性的。
一班的战士们冒着大雨,扛着构件,一趟一趟地重复着。一个上午来回六趟。到后来,有的战士累得直不起腰,寸步难行。班长许开明,体魄强壮,力大劲足,动作麻利,来回爬了九趟。就是马驮运送,也算得上是个奇迹了。惊人的韧劲和毅力,叫人赞不绝口。有人背后给许开明出了个绰号,叫“气死马!”
越军炮兵忍不住了。一发发炮弹呼啸着从远处向我阵地飞过来,其中一发很快转变成“嗖嗖嗖嗖 ”的声音。炮弹已经来到头上,威胁即刻发生。此时此刻,走在前面的新战士候永和,还没反应过来。许开明迅速丢掉肩上的钢架件,闪电般地奋不顾身一个前扑,把候永和扑倒在路沟里。
“叭 ”的一声巨响,炮弹落在他们的身边爆炸了。
许开明是江苏东海县人,1982 年入伍,算得上是老班长了。部队接到赴滇作战的命令时,他刚结婚10 天。立即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向连队党支部提交了请战决心书,毅然带领全班战士,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中。到集结地域临训时,他把“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的观念,灌输到班里每个战士的头脑中。训练中,事事处处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由于连队的专业改变,一班和全连一样,战士们以前没有进行排雷、开辟通路业务的训练。许开明在连队训练计划的基础上,主动加大训练强度。白天,顶着烈日练排雷,延长课时,晚上带领大家进行军事地形学等夜间科目训练,有时训练到深夜12点多钟,四班李保田不结束他也不结束。他和四班李保田暗中叫板。“拼命一郎”李保田是许开明的老乡,许开明不想落后于李保田。为了增强体能,许开明带领全班,几乎每天都要加码训练。爬山、负重越野、战术上摸爬滚打,提高体能。甚至把警戒目标、反应能力的训练纳入训练当中结合练习,一切为争取到前线出色应付战场情况打基础。
这会儿,炮弹的爆炸声,震得许开明和候永和阵阵耳鸣,眼前直冒金星。炮声过后,许开明刚想爬起来,接连而至的炮弹又打了过来。他俩只好呆在原地没敢动弹。其他战士也都各显其能,就地隐蔽。越军打了一阵子,瞎子点灯白费蜡,草草地收了兵。也许越南穷的原因,越军不敢奢侈,只有吝惜炮弹。这种情况已多见不怪。
炮击停止后,他们爬起来,候永和沾了半身泥巴,由于许开明扑过去时用力过猛,使他的头撞倒地上有些生疼。许开明胳膊受了点皮外伤,真玄啊!如果当时许开明不顾候永和,如果许开明再慢一点,候永和的名字可能就要用黑框框起来了。战场上此时此刻的“如果”,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不过后来,他俩的听力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留下一些后遗症。
一班的作业点,距离敌人很近,越军可以用炮弹、高机枪或狙击步枪袭击阵地。作业时非常危险,许开明同志始终战斗在最前面。作业位置狭小,全班人员上去施展不开,需要轮流。许开明不许别人替换他,把更多危险和机会留给自己,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班里每一个同志。
011阵地的工事完工以后,马不停蹄,他们班又参加了全连到吊渡山抢修道路的任务。因连降大雨,通往前沿阵地的吊渡山路段被洪水冲跨。
这是通往前沿阵地的一条主路,牵涉到几乎所有阵地的供给。上级命令工兵营三天之内完成抢修。因地处越军的炮火封锁区,要求夜间作业。营里把任务下达给了我连。任务重大而且紧急,我们立即制定方案,组织力量,动员全连人员投入战斗。
抢修的路段,南面是越南,东面山势陡峭,道路成南北走向,山上一条低洼的土沟顺山崖直达路面,整个山头集雨面积的雨水,都聚集这条土沟飞泻而下,把道路冲垮,造成10 余米的塌方,形成断头,截断了通行。这种情况,使用大型机械应该是最合适的抢修方式。可我连既无挖土机又无推土机,而有这些机械的三连却未被派上去,不知营里是怎么考虑的。唯一的决策理由,可能是因为夜间机械作业动静大,灯光容易暴露目标?不容思考,任务就是命令。我们连夜开赴作业地段,展开抢修。
一班 前排左起: 许开明、董丛明、吕胜利后排左起: 李德国、于华旺、侯永和、刘启云
许开明同志带领一班,负责凿石放炮。全班同志和全连干部战士一样,铆足劲儿完成自己的分工。天上的雨,没有了前几日的淫威,但小雨仍不间断,天气很冷。作业时不能开灯,只能借着朦胧的夜色施工。大家顶着雨,忍着冷,靠手搬肩扛把石头和材料充填到缺口。汗水、雨水湿透军装,个个成了“水兵”。许开明的口唇冻得发白,患了感冒,高烧到38.5度,鼻子出气如出火,还不住地咳嗽。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休息,被他拒绝,通宵达旦和大家战斗在一起。打炮眼、放炮、搬石头,顽强地坚持着。全连经过两个昼夜的战斗,提前一天完成了道路抢修任务。作战期间,一班共修筑野战工事6个,修筑堑壕200米,抢修道路3处,许开明亲自搜排地雷30多枚,战后荣立二等功。
1986 年底,许开明退伍回到原籍江苏省东海县,被安排到东海玻璃厂当了工人。东海玻璃厂是东海县的国营企业,1400 多工人,同时被分配去这家企业的有5 名参过战的退伍军人。其中还有老乡,二等功臣,四班班长李保田。企业效益不是很景气。许开明1987年1月上班,第一个月下来,领到78元的工资。2002年至2003 年收入有所增加,每月工资达到500 多元。其实这点工资也仅仅是维持温饱。2003 年后,企业改制,全部被买断,工人们领了1.5万元的补助金,就下岗了。许开明家里本来就他一人上班,他的工资算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下岗以后,生活更加困难。老婆在农村带着两个小孩,家中还有两代老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需要瞻养,父亲患有癌症,定期化疗,经常住院。两个弟弟都在农村成了家,各人家里经济拮据,家中的重担主要压在许开明头上。小孩的学费,家庭的生活费和父亲的看病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父亲住院花去4万多元,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什么时候能还清这笔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重要的是,眼下要把日子过下去。他成天到外面找活干,固定的活,有技术的活找不到,重活又不能干,腰椎间盘突出时刻在折磨着他。就只好打零工,挣点小钱养家糊口。自认生活的重担应该由自己承担。不怨天,不怨地。妻子有时有点疑惑,为什么丈夫不去找政府?许开明了解妻子的心思,就安慰她说:“老乡赵传武,和自己一个营,他是一连的,战斗中致残,立过一等功,回来后被分配到乡镇粮管所。还有的老乡被分配到快要倒闭的乡镇供销社和米厂,他们几乎没有班上,即使有的上了班,没多久,单位就关门了。有关系和后台的就分配到好单位。还有两个战友牺牲了,想一想,我们总比人家好。”许开明没有奢望,没有闹访,但他也有他的见解,他认为,过去国家穷,我们理解,现在国家富了,盼望政府对复转人员,尤其是他这样参过战、立过功的共和国功臣,应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给予关心,仅此而已,也就感到满足了。现在,到了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许开明仍用他那军队培养出来的顽强性格和坚强意志,坚持向生活挑战,自主择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为了生活奔波。
妻子通情达理,习惯了他那耿直坚强、铁骨铮铮的性格。两人结婚三十多年,同舟共济,患难相扶,一路携手苦过来,挺过来。年轮飞转,时光荏苒,清贫的人生,在脚步匆匆中不知不觉就走到暮年来了。是啊,33 年,弹指一挥间,人就老了这使我蓦然想起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短》:“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许开明的青春已逝,已逝的青春不可回放。要是人生的青春再来一次选择,是戍边卫国?还是学艺务工?创业置家?他的回答很鲜明,再当一次兵也无悔!他说:“这么大的国家,你也不当兵,我也不当兵,谁来当兵?谁来保卫这个国家”?他愿意让自己青春的汗水和热血为祖国流淌,为祖国抛洒。参战期间,连队超百号干部战士,和许开明一样表现优秀。随着时光流逝,现在都已进入和越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提起保卫祖国,他们都拍着胸脯表示,只要祖国再次需要,我们就召之即来,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中气来源于哪里?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没有私心杂念。这就是无数的战友,同许开明一样,对祖国的崇高情怀,这就是他们心中的人生价值观。
当年,许开明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南疆沙场生死拼搏,劳逸失度,身体素质受到一些影响。时至今日,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力不从心。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魔没有压倒他,他坚持每天清晨五点多钟起床,锻炼身体,生活过得俭朴快乐,他希望能过一个安宁的晚年。几十年来,儿女长大了,许开明很少在儿女和外人面前,提及保卫南疆的艰苦卓绝的拼搏经历,从不炫耀军功章的风彩。但他心里有个最大的愿望,即希望祖国和人民不要忘记他。共和国版图的完整,南疆边界领域寸土未丢,有他一份血汗,有他一份贡献,有他付出的一份青春的代价。
在40 号阵地构筑工事,要从八里河东山脚下扛钢架构件、TNT 炸药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器材上去。爬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邢新建和战士们一样,扛构件、挖土方样样都干,还常常和战士们PK,用模范行动影响大家。一天,他患了重感冒,发烧到39.5 度,头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两餐未进食,我批准他在家休息一天,他说:“任务就是命令,我这点小病不能不上阵地。”
在1175.4 高地修筑堑壕 左起: 邢新建和我
老山地区的气候恶劣,众有所闻,但单就它的雾来讲,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可能知之甚少。我们通过轮战期间的长时间观察,发现基本上常年有雾光顾,清亮的天气很少。既是在春冬季节,也常常有雾产生,最多最浓是夏秋。夏秋两季,不仅雾多雾浓,早晨常常产生雾霾,弥漫山峦。最浓时,远看如云海,近临却朦胧障眼,甚至伸手不见五指,如同黑夜。6月8日,我们五点钟上阵地。按理说,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天已亮了,但是在那里车辆寸步难行。我叫司机王树忠把车前挡风玻璃推开,他把脖子尽量前伸,依然看不清道路。没办法,只好派两名战士下车,左右各一,到车前带路。两名战士下了车,也无法看清道路。他们躬下身体,用目光吃力地搜索路面,判断道路的宽窄,引车缓慢前挪。车大灯和雾灯完全无效。快半个小时过去,才渐渐有了十多米的能见度。这是我见过和经历过的最大的雾霾。据资料解释,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静止的风,造成气压较低,空气湿度大,地面灰尘多,环境中的微小颗粒聚集而漂浮在空气中,形成雾霾。老山这片区域,由于战争,为雾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前线每天消耗炮弹达83吨,真正的硝烟弥漫,空气已严重污染,不产生雾霾才怪。这样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很多同志患感冒,胸闷、头晕,经常吸入大量的雾霾空气是一个不可排除的因素。再好的身体,到了这种环境中也抗不住。邢新建扛着物件,走到半山腰,严重体力不支,呕吐起来。卫生员张济生给他注射了一针青霉素。战士们劝他不要上去了,他执意不肯。在前线,连队去二十多个阵地执行过任务,邢新建去过七个。6 月份在35 号阵地构筑工事,正值盛夏,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暴雨,一会儿暴晒。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带头光着膀子,穿着裤衩干。阵地上饭和水供不上,他就忍饥挨饿,把自己带的水让给战士喝,把自己带的干粮让给战士吃。“9.23”出击战前夕,在011高地构筑野战救护所时,下了两天雨,他带领两个班,顶着雨战斗了两天。
八里河东山、老山
25日,天气晴朗。吃完午饭后,敌人的炮火就向阵地袭击过来。邢新建和贺兰忠正带领二排的同志在阵地上修建指挥所,作业位置的对面,就是越军盘踞的“981”高地。听到炮声,邢新建立即命令大家进猫耳洞。他机敏地一边侧耳听炮声,辨别落点,一边站在堑壕指挥。当战士们全进洞后,一发炮弹呼啸下来。邢新建这才猛地向猫耳洞扑去,“叭”炮弹在堑壕上爆炸了。他用河南话骂道:“我操你娘!”敌人的炮弹每隔五分钟打一发。他始终侧蹲身子堵住洞口。刑新建是河南长葛县人,1978年1 月入伍,作战期间,荣立二等功一次。
孙忠太,山东薛城人。1981年入伍,三排七班副班长。从临训到上战场,勇于吃苦,敢打敢拼。和班长刘再龙配合,天衣无缝。34号和35 号阵地构筑的工事,后期所需矩形钢构件供应不上,连队调派十班去运送。天气炎热,扛物资上阵地十分艰难。孙忠泰发挥自己的体能优势,每次把三块捆在一起往阵地扛,每块34公斤,没有坚强的毅力和体能,望尘莫及。可他一趟又一趟与时间赛跑。遇到越军炮火袭击,趴下拖着工件往上爬。成了连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力士”。
“9.23”出击战前夕,班里被派往08 号阵地秘密修筑堑壕和一个包扎所,堑壕和交通壕相连。他们班下半夜三点钟到达阵地作业点,干到清晨8 点钟晨雾散时才撤下。十天里,他每天晚上一点多钟起床做准备,备好上阵地的工具,给班里同志们打好饭。作业位置在阵地的A 点,离敌人80 米,作业时不能抬头,他跪着甚至趴着在地上加高堑壕。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裤子磨烂,膝盖磨破,不肯歇气。李贵才、刘天录、信剑和谢家富,在班长和副班长的带领下终于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为步兵潜伏出击“395”高地的越军作了贡献。
36.阵地上的好后勤
在阵地上修工事,体力消耗大。这给后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战士们吃好,副政治指导员董兴凯,克服很多困难,积极抓好后勤工作。他一面联系供应,一面亲自到炊事班进行指导。连队北方战士占的比例比较大,他们习惯吃面食,甜食。战斗班的战士们上阵地起得早,吃不下饭,董兴凯就叫炊事班根据大多数人口味,多做些面食、甜食,提高大家的胃口。
他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一线战士服务好,想一线战士所想。每天督促炊事班提前做好饭菜,以保证不误战事。
炊事班被十四军( 乙) 军需部授予" 阵地模范炊事班" 荣誉称号, 司务长闫正学( 二排左六) 参加授奖大会
董兴凯,1976年2月从山东嘉祥县农村入伍,家中房屋狭小且破漏。年迈的父母经常有病,妹妹年少,正在上学,家里责任田没人耕种。妻子家也是农村,家庭生活照样不宽裕。她本人身体也不好,患有胸膜炎和胃溃疡病,但却要承担照顾两家的重担。父亲、妻子多次要求董兴凯早点转业回乡。临来参战时,妻子来连队探亲,胸膜炎突发,连续几天卧床不起。部队很快就要开拔了。董兴凯一边请医生给妻子看病,整夜守护,提药送水,细心照顾。一边坚持工作,白天忙临战准备。妻子来这一趟的目的,是劝说丈夫转业。董兴凯对妻子说:“我作为军人,转不转业,只有听从组织的安排。组织上没让我转业,我怎么能离开部队呢?何况现在部队要去打仗了,诸事相比,国事为大呀,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提出转业的要求呢?”
妻子通情达理,把自己的想法收到心里,没再提起这件事。部队出发前,董兴凯把病重未愈的妻子送了回去。
董兴凯任连队副指导员已有一年多,分管后勤和团支部等工作。他尽职尽责,一手抓后勤保障工作,一手抓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后勤人员拧成一股绳,做到保障有力。
炊事班战士江诗民参战后,不安心在炊事班工作,一心想到战斗班去。董兴凯了解以后,耐心找他谈心,教育他正确对待分工,正确认识做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使江诗民同志思想发生了转变。以前经常顶撞班长,思想转变后,惟命是从,勤劳善干,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根据工作的要求,原炊事班长曹殿文,从班长位置上调整下来,董兴凯立即把思想工作跟上去,使曹殿文同志不仅没产生想法,相反,各项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从来没有闹过情绪。董兴凯还多次带领炊事班的同志,往阵地送饭送水,用模范行动带动大家。
要说董兴凯是连队管后勤的好领导的话,那么司务长闫正学就是大家称颂的好管家。他是山东临沂人,1980年入伍。参战前两个月,从坦克八师调到我连,在他荣立三等功的主要事迹一栏里,这样写道:“闫正学同志自参战以来,发扬了不怕艰难因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执行各项任务中,积极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炊事班的同志把可口的饭菜送上作业点,受到同志们的好评。”来前线前,连队进行过一次作风纪律整顿,他在3 月6日的连队干部会议(志愿兵列席)上说:“我作为司务长,对连队交给的任务就应该坚决完成,没啥说的!”瞧,他就是这么个人,话语不多,开会表态就一句话,这就算是他的豪言壮语了。
闫正学是连队后勤总管,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提高伙食质量,设身处地为干部战士着想,为一线战士身体着想,让干部战士吃好,吃满意。经常教育炊事班根据连队干部战士的胃口要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调剂菜肴。五班副班长金增胜不吃猪肉,他就安排买牛肉罐头给他吃。闫正学时常带领上士胡世斌到蔬菜供应点了解市场,采购菜品,基本保证每天伙食不重样。我注意到他有个习惯,每次开餐,他都先观察大家吃饭,然后自己才端碗。往阵地上送饭送菜,又累又危险,他和副指导员董兴凯争着带队上去。作为司务长,他想得很细,每次上阵地,他都把“后事”招待得一清二楚,把上士胡世斌叫到身边,交给他保险柜的钥匙,告诉他开锁的密码。吩咐食品采购和伙食安排的事项,以防一旦自己牺牲了,钱和账都在里面,不至于打不开,造成连队后勤无法运转。上阵地,他要求炊事班人员分成两组,轮流换班,防止遭越军炮击把全班“一锅端”。他背着饭菜,总是走在前面。
在那些炮火纷飞的日子里,无论烈日炎炎的晴天,还是道路湿滑的阴雨天,后勤人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职责,勇于和苦累和生死斗争,提升服务质量。轮战结束时,即1986 年5 月,67 军前线军需部授予我连炊事班“阵地模范炊事班”荣誉称号,闫正学荣记了个人“三等功”,还被评为“火线模范共产党员”。
说到炊事班,我觉得笔犹未尽。有个小故事在这里插一曲。连队在去34 和35 号阵地执行任务期间,也就是6 月13 日的夜晚,战士们进入了梦乡。晚上12 点钟的时候,炊事班班长赵店华,突然来到队部,把我和老朱叫醒。我俩的猫耳洞和帐篷是连着的。我和老朱一骨碌爬了起来。赵店华报告说,他起来小解时,发现炊事班做饭的地方有灯光。赵店华热爱炊事工作,忠于职守,责任心强,夜间小解都不忘惦记他的那些家当。
我和老朱立即带上枪,跟着赵店华走出帐篷,前去接近观察。夜色灰朦,天上没有月光和星星。炊事班做饭的位置离我们睡觉的位置有40多米,且在低洼处,隐出了哨位哨兵的视线。我们躬身悄悄接近过去,下了个陡坡,仔细一观察,那里的确有灯光闪动,好像是在生火。前不久,我们听说过,驻守“80年代上甘岭”的某步兵阵地,就发生过越军摸到炊事班偷饭吃的事。后来得知,越军的生活十分艰苦。据我师在“9·23”战斗中,在A高地抓捕的一名越军俘虏说,越军打了三十多年仗,国家已经很穷,战士们每天口粮是七两六钱,一日三餐,不是吃木薯,就是喝包谷糊糊,菜少得可怜,只好用盐巴水进餐,还常常挖野菜吃。年轻的越军士兵饿呀!这会儿来炊事班的人是友军?附近的友军都是我师部队,纪律规定和我们一样,不可能有单独行动人员,且摸到炊事班去干什么?是老百姓?更不太可能,夜深人静,荒山野岭,谁到这战场上来?十有八九是越军。管他什么人,什么目的,包抄他!老朱立即叫通信员通知各班,按预定方案进入战斗准备。
八里河东山脚下宿营地后山
生火的人非常警觉,听到这边有动静,拔腿就往后面山上的小路逃跑。逃跑中听到他们说越语,果然是越军,而且不是一个,估计有两到三人。老朱果断命令:“打!”接下来就是一梭子弹朝越军逃跑的方向扫了过去。从侧面包抄过来的四班和五班战士,同时朝一个方向射击。越军呜哇喊叫,瞎回了几枪,无心恋战,作死地往山里逃命去了。
第二天,我和连长朱普光到路口查看了一下情况,发现上山的路边有血迹,肯定是越军受了伤。我们想,来的越军,可能以前占领过这里,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要不然,不敢也不可能能渗透到这个位置来。庆幸的是他们是来偷吃而不是偷袭,否则,将有一场激战。不过也好,正好检验我们临战时战术训练的成果。让对手知道,我们不仅会玩地雷,还会玩枪,惹不起!打这件事出现后,为慎重起见,我们将炊事班转移了位置,夜间增加了岗哨。
37.连队“黑板报”光荣榜
老山轮战,使我连全体干部战士在硝烟弥漫的南疆得到战斗的洗礼!连队的光荣传统在战场上得到传承,连队的作风在战场上得到考验,连队的精神在战士们身上得到彰显并发扬光大,是一次人生伟大的升华。全连干部战士同甘共苦,携手并肩,用鲜血和汗水,实现了连队的核心价值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团结守纪,智勇顽强,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决不投降!”在我的笔记本里,记载着每个人点点滴滴的事迹,平常而不平凡,简单但内涵丰富,细小却彰显伟大。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战斗间隙的记录,像是写意,没有修饰,语言朴实,读起来虽枯燥乏味,但真切真实,记录下干部战士们战场上的生活、工作、执勤、作战等方方面面的精神风采,点滴拾零,金光闪闪。在这里,我以巨幅“黑板报”光荣榜的形式整理出来,把它挂上八里河东山长廊,挂上祖国和人民的心中。李德国,山东乐陵人,1984 年1 月入伍,一排一班战士,在班里算是比较老的同志,大个子,身体强壮。在抢修尖山道路时,他操作钢钎,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不歇气,手掌打出三个血泡。到395 高地作业,不怕苦和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起初,上前线的要求十分迫切,写血书表达心情。候永和,山东莱阳人,1985 年1 月入伍,一排一班战士。执行任务,勇于当先。在395 高地执行任务时,堑壕塌方他争先上去抢修。修整时,必须弯着腰作业,干了一整天不休息,不吝惜力气,毅力顽强。由于个子高,比矮个子更吃力,累得病了也要上去。有一天从阵地下来,疲乏至极,晚上仍到山上去站岗,不要没上阵地的同志替换。老乡从别的阵地来看望他,他严守站岗职责,寸步不离,不会老乡。在宿营地时,每天早晨起来打扫卫生。于华旺,山东德州人,1984年1月入伍,一排一班战士。细小工作积极主动。执行任务中肯出力,三次成箱地从34 号阵地往35号阵地背炸药,机智通过越军的炮火封锁。一到作业点,就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干。换班时,不让别人接替。董丛明被炸伤那天,和李德国、候永和、吕胜利等,从阵地上跪着、爬着,冒着越军强烈的火炮袭击,把战友抬下阵地。刘启云,湖北公安人,1984年1月入伍,一排一班战士。执行任务过程中,吃苦耐劳,实干精神强。构筑工事时,不惧危险,埋头苦干。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完成后,连队进行了评功评奖。一班一致推荐了他。但他表示让出荣誉。他说:“我为的不是奖励,为的是为我们的班多出力,尽快完成任务。”在荣誉面前表现出高尚的风格。梁欣祖,山东莱阳人,1985年1月入伍,一排二班战士。处处严格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来前线后,到吊度山炮火封锁区抢修道路时,天气乍暖还寒,他第一个跳进泥水里作业。衣裤湿透了,全然不顾,每次上前沿阵地执行工事修筑任务,总是默默地争取多出力。史公德,山东郯城人,1985年1 月入伍,一排二班战士。到前线后,刚开始排里不让新战士上阵地,他死活不肯。他说:“我来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祖国。现在机会来了,不让我上,我想不通。什么命令我都可以听从,只是不准我上去,我无法服从”。排长只好批准他的请求。他个子高大,又是团员,积极上进,不怕累不怕死。扛物资有冲劲,挖工事有韧劲。6 月10 日,在35 号阵地执行任务时,越军的炮火打得厉害。为了按时完成工事修筑任务,班里倒班抢修,他却不让别人替换。在08 号阵地执行任务时,由于头天晚上下了大雨,工事塌方,坑里泥水积聚,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铲泥、排水,时而站着干,时而跪着干,不停不歇。下阵地后,细小工作积极主动,经常帮战友们洗衣服。江文忠,安徽利辛人,1983年1月入伍,一排二班战士。家中七口人,生活拮据。其父系继父,母亲嫁过去时就带上了他。继父家中有个老奶奶,80 多岁,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在上学。母亲患有胸膜炎和胃病,继父患有腰肌劳损。沉重的家庭压力并没有消磨他积极上进的斗志。他正确对待家中困难,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有时甚至有些滑稽,大家公认他是连队的“活宝”。上前线后,一马当先,踊跃跟排里和连里请战,争夺任务。在他的请求下,多次被派出到其他班配属执行任务。在35号阵地执行修筑工事的任务时,往上背炸药十分艰难,一般同志背25块,他却要背50块。每天作业结束后,其他同志撤下,他请求留下绑炸药或完成扫尾工作。作业中,不怕苦累,不遗余力,时间长了,班长颜锋让他歇歇气,他却舍不得停下。13 日这天,肩膀被一块大石头砸中,软组织挫伤,疼痛难忍,第二天阵地上照样出现他的身影。作战期间,只要本班歇息,他就要求配属到有任务的班去,一刻也闲不住。王德志,山东烟台人,1985 年1 月入伍,一排二班战士。在6 月份修筑野战工事中,不怕艰难困苦和越军炮火袭击的危险,为完成任务,始终保持旺盛的实干精神,表现出色。在第一阶段评功评奖中,他和史公德两人,主动要求把立功的荣誉让给别人。王德志说:“我下班时间不长,下次努力争取。”表现了他在荣誉面前不伸手的良好思想品质。谭泽颜,山东乐陵人,1984 年1 月入伍,一排二班战士。从炊事班调到战斗班,服从调动,没有想法,干得很好。构筑工事时,挑大的石头搬,背水上山他包了。6 月11 日中午,班里正往35 号阵地背炸药,背完炸药,已经非常累了,副连长邢新建又把背编织袋的任务交给了他,他愉快接受,三次下山,往返累得差点趴下,顽强地完成任务。排里要求班里人员每半小时一换,他总是不到半小时就去接班。他说:“我们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多争取时间,才能多出力。”崔先明,湖北武汉人,1984年1月入伍,一排二班班长。以前,在班里班长缺位的情况下,大胆抓好班里工作,要求大家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上阵地作业,挖土、刨石头、装土袋,样样干在前,干起来舍不得歇脚。衣服从来就没干过,成天被汗水浸在身上。爆破工作比较危险,他亲自干。在35号阵地,他爆破20多炮,清除雷区地雷。排雷清场、挖土垒堤、运送构件等,样样作业做战士的榜样。李利平,湖北武汉人,1984年1月入伍,一排三班战士,在临战训练期间站岗时,和张久安听收音机,受到批评后,认真改正,在前线表现很好,叫干啥就干啥,不怕吃苦。危险的工作争着上。严格遵守战场各项纪律。还主动找新同志谈心,帮助新同志进步。秦卫东,安徽阜阳人,1983 年1 月入伍,二排四班战士。个性比较明显,上前线后表现突出。在执行任务中,不怕吃苦,不怕危险,有拼搏精神。同同班战友一起,先后踏上8 个阵地执行过任务,艰苦工作,争先恐后。9 月初到117.4 高地B 点构筑工事和堑壕,既艰巨又靠前危险,天气还下雨,在雨水泥水里作业,光着膀子干。在评功评奖时,他主动找班长要求,把奖励让给别人。还积极协助班长和副班长抓好班里的工作。姜昌平,山东乐陵人,1984 年1 月入伍,二排四班战士。在鹦哥塘集结地域临训时,自觉从高从严要求,成绩优异。但评奖时,荣誉与他失之交臂,他不埋怨,不气馁。来到前线,铆足劲,上足弦,迎接新战斗。排里把他作为技术骨干配属到五班,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到08 号阵地修工事,要求上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往35 号阵地扛钢架构件,他和班长李保田一样,把两块捆到一起努力往上扛。往阵地上背其他物资,他抢着去干。排除地雷,清理雷场时,他和唐茂志是班长的得力助手。唐茂志,山东烟台人,1985 年入1月伍,二排四班战士。在执行作战任务中,向班长看齐,与班长较劲。往阵地上扛波纹钢工事构件,1.7米长,他总是一次扛两块,120多斤。隐蔽工事的钢构件,一般需两人抬上去,他却一人扛上去。构筑工事口部,位置比较高时,大袋大袋的编织袋土往上垒,体力消耗很大,他把守“关口”不换人。因恶劣的天气,晴雨无常,很多战士患了感冒,他也不例外,但强行坚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干劲。在40号阵地构筑防御工事时,自告奋勇参加爆破组。排雷、清场当仁不让。班里战斗过的所有阵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血汗。朱浩,湖北武汉人,1984年1月入伍,二排五班战士。从临战训练到前线执行任务,表现出顽强的吃苦精神。他在家没干过重活,没爬过高山陡坡,但是,上了阵地,就下决心与体力强的战友较劲。往阵地扛钢架构件不甘落后,班里上前沿阵地辗转了十多个阵地执行任务,他忍受手起茧,背脱皮,脚打泡的痛苦坚持战斗,作业中,重活危险的活抢着干,在班里起到了骨干作用。一次,冒着越军炮火,奋勇救战友。那天,天气晴朗,二排在副连长邢新建的带领下,奉命到那拉口抢修道路。那里通往船头和187高地方向的通道,被越军炮火炸坏,有200米路段需要抢修。而且这200米完全暴露在越军直线观察之中。突然,越军炮火向我方袭来,炸坏了二排车辆,414团一营一炮连一名战士腿部被炸伤,五班战友尉家忠额头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当时卫生员不在场,危险时刻,朱浩不顾个人生死,冲上去,给战友紧急包扎。然后和其他战友一起把伤员抢救下阵地。还积极协助班里抓好工作,管理内务卫生,是班长和副班的好参谋和好帮手。班里新战士有思想情绪时,他主动上去做思想工作。在作战中期评功评奖活动中,全连十二个班,以班为单位投票,统票时,有七名战士票数比较集中,超过了八票,朱浩是其中之一。吕红果和仇凤平,他俩都是山东郯城人,1985年1月入伍,既是老乡,又同是二排五班战士,像亲兄弟。部队临战训练结束后,吕红果对仇凤平说:“这次上战场,我们看谁干的活多,看谁完成战斗任务好,看谁立功受奖多。”吕红果中等个子,上了前线,在执行任务中,始终向力气大的同志看齐,无论是往阵地运送物资还是修筑工事,不惜体力,不拈轻避重。下了阵地,战友们都累了,他就主动帮战友打饭、洗衣服。在家时交了个女朋友,姐姐来信要他吹掉,他很生气,他心地善良,不愿伤害姑娘的心。把一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化为参战的动力。仇凤平不示弱,在每次执行任务时,和吕红果比着干,脏活、重活,危险时刻,争先恐后。是个埋头苦干型的好战士。尉家忠,安徽太和人,1983年1月入伍,二排五班战士。在集结地域临训时,刻苦认真,作为班里老同志,积极支持班长工作,关心班里建设。安分守纪,严于律已。很少受到表扬和奖励,从无怨言,情绪稳定。在34号阵地构筑防御工事中,烈日下,肩膀和背部被晒脱了皮,坚持作业不换班。下阵地后,还主动打水给其他同志洗漱,没有老战士的架子。受过一次伤,没有因此而产生畏惧情绪。有一次阵地上急需炸药,派他和吕红果下山去扛,他俩冒着敌人炮火,火速下山,扛上炸药又急匆匆拼命往山上爬。当把炸药送到阵地,他和吕红果累得几乎瘫倒在地。周洪兵,湖北洪湖人,1984 年1 月入伍,二排五班战士。参战前,开始听说连队留守,他急了,找到排连营甚至科里领导,表示坚决要求上战场,用血书表衷心。到前线后,被抽调到工兵科,派往阵地上看管工兵器材。不俱风雨烈日,独立执勤,坚守岗位,昼夜严阵以待,确保作战物资的安全。胡安军,湖北公安人,1984年1月入伍,二排六班战士。上前沿阵地执行任务时,脚上长了个疮,烂了个小洞,剧烈运动就流血不止,疼得钻心,大家都劝他在山下休息,他不肯,咬着牙坚持每天和大家一起上阵地。在八里河东山脚下修路时,他患感冒,发高烧,班长苗同华安排他留下。他说:“我来就是为了打仗,这点小毛病我能坚持。”到阵地安营扎寨那一回,坚持一个人挖完一个猫耳洞。第一次上阵地执行任务时,他执意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并强烈要替副班长许法琼上前排雷。战斗间隙,注重看书学习。还主动承担排里理发员的角色,经常给战友们理发。高长营,山东乐陵人,1984 年1 月入伍,二排六班战士。工作扎实,训练刻苦。临战训练后期,评奖时,班里一致推荐他,但他主动让给别人。在阵地上作业,拼命干,不歇气,休息时还主动下山去提水给大家喝。一次,作业中手背被石头砸破,班长劝他休息作息,他说:“胡安军腿上长了个疖子,痛的要命还在干,我不能下去。”他强忍被包着的手痛,和大家同样干。构筑工事,样样都是力气活,动一下出一点血,他全然不顾伤口的疼痛,不下火线。周永兵,湖北洪湖人,1984 年1 月入伍,二排六班战士。一次,在阵地执行任务,腰部扭伤,疼痛难忍,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跟卫生员张济生要了安眠药服用,第二天又上。多次强烈要求排长贺兰忠批准他去排雷。得到批准后,他在作业中肯吃苦,一丝不苟。还主动配合爆破手爆破,清理场地。韩法兴,山东乐陵人,1983 年1 月入伍,二排七班战士。从炊事班调到战斗班,作风转变很快。班长和副班长到炮团执行任务去了,让他带两名新同志在家,他很负责,能够积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六月份上阵地作业时,冲到正副班长的前面,把危险揽给自己。16 日下午,上35 号阵地执行任务,背着沉重的设备,爬山非常累,他坚决不让副班长换肩。自有一分力,争取使出十分劲。
七班战士在八里河东山前沿抢修道路(高传龄、张开省、韩法兴、范振标、常兴权、严桂龙、金有志)
曹毅文,安徽临泉人,1981 年1 月入伍,二排七班战士。家住农村,父母六十多岁,身体不太好,母亲患有肿瘤。1984 年曾开刀,花了400 多元,病后欠下一笔债。哥哥已经分家,家有自留地7.5 亩,缺乏劳力耕种。小弟18 岁在上学,大弟21 岁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力。曹毅文没因家庭困难分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因工作需要,把他从炊事班班长位置上调整到七班。根据1985 年9 月总政治部办公厅对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政治部有关正副班长待遇等问题的请求的答复,作战期间,曹毅文仍享受班长待遇。他下战斗班后,跟所到班班长高传龄说:“你放心,我调到你们班,一定听从指挥,不出难题,不需要对我有顾虑。”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工作上从不含糊,上阵地执行任务时,总是抢重活干。防御工事封顶,要爬到一米多高上面垒土,他劲大,首当其冲。排雷清场,有时冲到班长前面去。默契配合班长,努力完成班里的战斗任务。范振标,山东乐陵人,1984年1月入伍,二排七班战士。他始终像新战士一样要求自己。在学习凿岩机时,业余时间,主动向工兵一连的老乡请教。尽快掌握操作技术,作业中埋头苦干。担任班里安全员很负责。到011阵地执行任务时,沿路乘车颠簸,晕车,早晨吃下去东西全被吐了出来,浑身虚汗淋漓,脸色蜡黄,还要背几十公斤的工事钢构件翻山越岭。他用尽全力,顽强地挣扎着挑战自己的身体。那些天,阴雨连绵,用来装土的编织袋沾满泥巴,手抓上去就滑脱,只好用指甲硬往袋子里抠,手指甲被磨出了血丝。六月份的时候,天气很热,他患有高血压病,时不时头痛,为了完成任务,有时用凉水冲冲头又上去干。操作钻岩机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钻机一响,就会引起越军的注意。他不畏艰苦和流血牺牲,一个心思为完成任务而战。金有志、张开省、常兴权和严桂龙要求换他,他始终不愿离开岗位。他家中生活清贫,父亲去世的早,哥哥30多岁没找到对象,两个弟弟中学没读完就回家务农。其中一个弟弟后来患病,成了脑痴呆。60多岁的母亲含辛茹苦,支撑一个家。范振标不为家中困难分心,保持着旺盛的斗志。石志坤,山东邹平人,1976 年1 月入伍,二排七班志愿兵。主动协助班排长抓工作。上阵地时,班里考虑他是老同志不让他去,他说:“我还不是和你们一样嘛!来前线就是为了打仗,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我怎么能不去呢!”到08 号阵地执行任务时,有一块石头需要打眼碎掉,他看位置比较危险,自己抢先上去了。作业中光着膀子干,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构建工事,让他当技术指导,他一边当指导,一边和大家一起干,挖土装袋,忙不停手。不合格的地方总是亲手去改过来。由于前线空气潮湿,睡觉条件差,且晚上经常听到阵地上传来的枪炮声,使他睡眠严重紊乱,常常成晚难眠,他顽强地克服,第二天照样上阵地。有几天拉肚子拉得厉害,眼圈都黑了,早晨上阵地太早吃不下饭,多次发生呕吐,他不轻言歇息,恪守职责,事事处处为大家做样榜。张开省,山东巨野人,1984年1月入伍,二排七班战士,排里到011 修工事,没安排他去,分配他做别的工作,他心急如焚,反复找班长纠缠,坚决要求上。他说:“我虽然是新同志,但我不怕苦,不怕死,我希望能到危险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到395高地修堑壕,连长朱普光又点名把他留家值班,他急得直跺脚,找到带队的副连长邢新建,迂回求战,死缠硬磨要求上去。在一次抢修道路中,他和韩发信两人臼一个坑,在水里泡了三个小时,赤着脚挖泥臼水。不顾瓦砾碎石硌脚,铲挖抛垒,埋头苦干。一般情况下,短时间这样干没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几个小时坚持不歇气,需要顽强的体力和毅力。脚泡白了,手掌打起血泡,没叫一声苦。常兴权,山东临沂人,1984年1 月入伍,二排七班战士。班里去395 高地修筑工事,班长高传龄带着韩发信、严桂龙他们上去了,安排他参加其他班执行抢修道路任务。他表现很好,作业中拼命干,镐头不离手,专拣重活干,手掌打出了六七个血泡,不叫苦叫累。到阵地执行任务时,每次都不惜气力,奋力拼博。平日守纪,很少外出,从麻粟坡买了很多书,战斗间隙,坚持看书学习。郭克春,湖北公安人,1984 年1 月入伍,三排八班战士。个子比较瘦小,到“06”修路,到395 号阵地修堑壕,都表现突出。在395 号阵地和十班副班长“大力士”孙忠泰比着干。为抢时间,不惧敌人炮火,连续作业,孙忠泰不休息,他也不休息。有一天因事未吃早餐,空腹上阵,不愿耽误执行任务。遵守纪律,从不外出窜门。细小工作特别主动。耿长春,山东新太人,1982 年1 月入伍,三排九班班长。到前线后,九班独立执行任务的时间比较多。经常输送连队的人员和工兵器材上前沿阵地,无数次地经受通过越军炮火封锁区的考验。20 多次被师前指抽派去开远等地运输煤碳等后勤供应物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善于钻研汽车理论,驾驶技术过硬。荣立三等战功一次。苗宗江,山东济南人,1983年1月入伍,三排九班战士。每次上一线运送物资,都能与战友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任务。爱车爱岗,精心保养,平日修理完车辆,总是主动留下来看守零件,以防丢失,等别的同志吃完饭换他,他才离开。饭凉了,吃冷饭,不麻烦炊事班的战友。对工作非常负责。临战准备阶段,家属来队很多。战士杨为民是仓库保管员,家属来队时,他就把钥匙交给了苗宗江保管了一段。苗宗江接过仓库钥匙,认真履职。那一阶段正是工作量大的时候,他做到了器材出入库账目清晰,服务态度好,未发生任何差错。江立斋,安徽利辛人,1983 年1 月入伍,三排九班战士。遵规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本职工作,护车爱车,多次上一线执行运输任务,不怕艰苦和危险。完成任务从来不打折扣。配属到别的班执行任务时,不同专业,照样发挥自己的优点,出色完成交给的任务。徐伟,安徽埠阳人,1984 年1 月入伍,三排九班战士。到395 高地作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选重活危险的活干。还数次与杨国金等战友往前沿阵地运送作战物资和后勤给养物资。修路时很卖力。派他到工兵科卸水泥,他不怕脏不怕累,一口气卸了几十袋。有一次站岗,中途,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全身湿透,冷得真打哆嗦,没离开岗位半步,坚持到换班。班里打扫卫生很主动,细小工作做得多。
江立斋和姜昌平在苗耳洞用餐
信剑,山东济南人,1983年1月入伍,三排十班战士。在鹦哥塘受了挫折后,不背包袱。上前线,战斗热情高,积极进取,接受任务从来不打折扣,完成出色。去08、395、011等高地,他数次冒着越军的炮火和战友们把钢架构件扛到阵地。作业中勇于吃苦,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和汗水。铲土装袋垒工事,干起活来像个农村出身的青年。来前线后,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班长刘再龙每天起床比较早,他总是跟随班长脚步,班长起床他就起床,整理内务,清扫卫生。临战准备阶段,当时在班里暂缺班长的情况下,他积极支持副班长工作,管理班务。还坚持做细小工作。在中途评功评奖时,班里作为立功人员推荐上报,但因名额限制,上级未批下来,他不气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荣誉。工作中不松懈,不埋怨,一如既往,受到全连干部战士一致好评。终于在火线上加入了党组织。和他共同执行过任务的八班战士李永海说:“信剑是领导干部儿子,有军人血脉,他做的很好,我很佩服!”王树忠,山东文登人,76年1月入伍,三排十班志愿兵。上前线后,主要执行长途运输保障任务。大部分时间从昆明运送工兵器材和其他作战物资到前线。从昆明到前线的道路,路况不是很好,长途驾驶,颠簸劳顿,从不叫苦。往返一次需要5天,共执行任务30多次,做到了安全无事故。还经常被派往前沿阵地接送工兵人员和作战物资,机智穿越敌人炮火封锁区,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积极配合连队和班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他带过连队三届的新兵,组织能力比较强,懂管理。三排长许刚从院校分到连队,没带过兵,王树忠主动给他介绍带兵的经验,帮助许刚尽快胜任其职。所在班战士有思想情绪时,王树忠也积极做化解工作。班里一名战士,战前姐姐病故,连队没同意他回家,情绪消极,工作上提不起神,还常说风凉话。王树忠观察到以后,专门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耐心说服,多方开导,使他思想开了窍,精神振作了起来,后来进步很快,在多次执行任务中,表现出全新的状态。
王树忠带过的新兵排合影(从后排往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排序)
严桂龙、陈爱伟、刘天禄、浦东、范振标、许法琼、李德国
姚永学、高山、朱浩、李利平、胡世斌、刘守海、胡安军、姜昌平
肖建华、刘启云、郭克春、高长营、周红兵、周永兵
李银才、张启忠、华红军、王树忠、藏敦学、李贵才、江诗民
谭泽彦、史延奇、陈建华、韩法兴、王俊杰
李贵才,山东枣庄人,1981年1月入伍,三排十班战士。在班里,位置摆的正,姿态较高。以前当过班长,职务调整以后,不埋怨组织,而是正确对待,下到班里,积极支持正副班长的工作。当兵时间长,不摆资格,埋头苦干。到08号阵地执行任务时,患了严重感冒,持续发烧,鼻子阻塞难受。但为了班里不减少战斗力,坚持每天上阵地。班长和战友们都劝他留下休息。他说:“班里任务重,大家在拼搏,我怎么能停下,我要为班里争荣誉。”刘天录,山东乐陵人,1984年1月入伍,三排十一班战士。身材魁梧,为人诚实,积极要求上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34号、35号和08号阵地执行任务,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重活、脏活、累活抢着干。临战准备阶段,哥哥患了肺炎。他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感情笃深,但为了参战,不以此分心,他耐心安慰哥哥安心治病,不要为弟弟参战而增加思想压力,加重病情。刘天录始终把对亲人的担心收在心底,化为动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火线上加入了党组织。肖建华,湖北洪湖人,1984年1月入伍,三排十一班战士。临战准备阶段,母患重病,多次给他发来电报,要求他请假回家探望。因连队临训太忙,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他没有埋怨领导,情绪稳定,坚守训练岗位。上前线后参战热情高,执行任务态度坚决、积极。无论是勤杂执勤、运送物资、抢修道路或是上阵地执行任务。不折不扣,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史延奇,山东乐陵人,1985 年1 月入伍,三排十一班战士。临战训练期间任连部通信员,上前线后不久,调整到十一班当战士。为人谦逊,办事认真,手脚勤快。做通信员时工作兢兢业业。下班后,能吃苦耐劳,工作不卑不亢,表现优秀。张修勤,安徽临泉人,1981 年1 月入伍,三排十一班副班长。班里在前线执行的任务比较零散,运输、勤务、抢修道路、上阵地构筑工事,哪里需要调派到哪里,能做到唯命是从。到011 阵地执行任务的时候,正患严重感冒,听说来了任务,他加倍吃了些感冒药,第二天和大家上了阵地。轮战期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班长单独出勤执行任务较多,他就尽心尽力抓好班里平日的工作。赵店华,山东定陶人,1982 年1 月入伍,炊事班班长。炊事班是全连干部战士体力的保障。连队成员来自天南地北,祖国各地,饮食喜好和口味不尽相同。保证干部战士吃好,就是保障战斗力,尤其是在战区。赵店华恪守职责,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带领全班,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断钻研烹调技术,提高饭菜质量。在司务长闫正学的指导下,早中晚餐变着花样换菜谱,式样多样化,让大家有选择的余地,吃得满意。他经常教育全班战士说:“我们再苦再累,也没有战斗班那么苦,那么累,更比不上他们危险。我的工作做好了,就会提高连队战斗力,保障战斗任务的完成。”有时战斗班上阵地执行任务,半夜就要出发。炊事班就提前一两个小时,精心准备,让上阵地执行任务的同志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为了供应阵地上同志们的中餐,他经常带领战士们上前沿阵地送饭送水。多次冲破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到达不同的高地。副指导员董兴凯和司务长闫正学,也时常出马带队,每每都劝赵店华留下,但赵店华执意不肯,总是一同前往。在那些日子里,炊事班的饭菜质量、环境卫生和服务态度不断向高标准攀升。期间,营里组织了各连炊事班进行评比竞赛活动,我连炊事班毫无悬念夺得第一名。轮战结束时,班里被军前指军需部授予“阵地模范炊事班”荣誉称号。杨化献,山东临沭人,1985年1月入伍,炊事班战士。家中母亲患了重病,他把痛苦埋在心底,默默无闻地坚持工作。到前线参战,开始没有他的名字,准备让他留守。他得知后,立即找连长和我,表达强烈要求参战的愿望。到前线后,工作任劳任怨,严于职守。淘米、洗菜、刷锅、打扫卫生,样样工作主动勤快。和战友一起,多次冒着越军的炮火把可口的饭菜送到阵地上。李修杰,山东长青人,1983年1月入伍,炊事班战士。九次上阵地送饭送水,三次遇到越军炮火袭击,他和战友不惧艰苦和牺牲,冲破炮火封锁,把饭菜送到阵地上战友手中。一次病了,他坚持到35号高地送饭。炊事班用水困难,他领着新兵经常主动到山下抬水,保证饮水需要。
凯旋而归时,在辛店站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许则力,山东济南人,1983 年1 月入伍,炊事班副班长。上前线后,工作积极主动,配合班长抓班里工作很负责。6 月份连队上阵地执行任务,18 日至22 日,他生了病,头冒虚汗、精神萎靡,仍坚持到阵地上送饭送水。班里转运去八里河东山前沿,装卸车时,专拣大麻袋扛。6 月26 日,下着大雨,本该轮到他在家做饭,但他换成别的同志,自己冒雨去背煤。班里新战士江诗民年龄小,为帮助他进步,许则力就经常找他谈心。许则力在炊事班干了三年,是老炊事员了,毫无怨言,尽职守责,工作一直很努力。江诗民,湖北公安人,1984 年1 月入伍,炊事班战士。他遵规守纪,善于吃苦。个子相对短小,往阵地上送饭菜要体力,而且危险性大,他从不示弱,大件背不动,背小件也要上去,有一种不怕死,不服老的精神。刘志强,山东沂南人,1985 年1 月入伍,炊事班战士。八次上前沿阵地,穿过硝烟炮火,给阵地上战友送饭。从六月十八日到二十二日,连续几天因劳累而感到头晕脑闷,硬挺着不休息。在宿营地时,为了让战友多休息,他经常一个人在休息时间默默地去背水。摘菜刷锅,清洗炊具,打扫卫生等各项工作自觉干,还主动洗面袋达50 多个,是班里顾“家”的好战士。胡世斌,湖北公安人,1984 年1 月入伍,炊事班上士。性格内敛,工作勤勤恳恳。为了把伙食搞好,经常主动请教司务长或与炊事班长商量菜谱。上集市或到前线蔬菜供应点采购,注重价格和质量,从不马虎。司务长闫正学经常带他上集市买菜,传授一些讨价还价和如何选择菜品质量的经验,他牢记在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有时,司务长上前沿阵地或到外面办事,把钱柜钥匙、账目全交给他,他认真负责,管理得井井有条。为了采购到优质菜品,坚持每天赶早上集市。在他和全体后勤同志的努力下,做到了让大家吃的满意,还给连队节约了一笔资金。
鹦哥塘临战训练地留影 左起: 我和浦东
浦东,湖北武汉人,1984年1月入伍,连部文书。根据战场上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认真研究改进工作方法,自我加压,积极上进。注重搜集和总结连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报道连队的先进事迹。战斗间隙,所撰写的数篇新闻稿,被《解放军报》《吉林日报》和《武汉青年报》等报刊采用。起到了宣传连队精神和干部战士风貌的作用,鼓舞了士气。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虽为文书,但因工作需要,还兼任军械员和仓库保管员,连队所有的军械装备、工兵器材和危险物资包括子弹、雷管、炸药和手榴弹等,都在他掌管的职责范围。他恪尽职守,工作上一丝不苟,出入库物清账明,甚至把保障工作做到前沿阵地。
凯旋归来时,受到沿途和驻地人民群众欢迎。
左图:作者被群众围住,要求签字留念
轮战结束期间,物资收整、清点登记、撰写轮战总结和立功受奖人员事迹材料及填报参战人员相关表格,上百份的资料,工作量极大,他拿出实干加苦干的精神,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把各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被授予“火线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张济生,山东济南人,1983年1月入伍,连部卫生员。哪里有连队的人员执行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只要有班以上集中行动,张济生就跟随前往。连队到前沿阵地执行任务长达7个月,他从末落过。到34号、35 号、43号、1175.4等阵地执行任务和赴吊渡山、白石岩等进行道路抢修,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次上了前沿阵地,他就把心思和目光时刻放在每个干部和战士的安全上,哪里出现病员或伤员,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到哪里。6 月8 日,董丛明炸伤,他不顾一切扑向现场,冒着密集的炮火和大家一起抢救伤员。在阵地上,他既当卫生员,有时也当战斗员,参加战斗班修筑工事的作业。为了做好服务工作,下了阵地后,无论再苦再累,也时常到各班排的帐篷驻点或猫耳洞巡访、会诊或送药,虽然只是治治感冒、皮肤病和一些轻微伤,但他坚持把一份热情送到战友们的心里。
我部防御作战即将结束,队部三名年轻的战士穿上崭新的西装, 正在帐篷里包饺子,庆祝胜利 左起: 徐允俭、浦东、张济生
徐允俭,山东巨野人,1983 年1 月入伍,连部通信员。连队到前线后,接替史延奇。参战期间,始终跟随连长老朱或我上前沿阵地,无数次地经受炮火袭击的考验,全心全意履行自己的职责。在阵地上,还多次主动参加战斗班作业。连队参加轮战时间长,战事繁忙,工作量大,无论是上传下达或是文件、信件收送,从未误过事,未出过差错。深得全连干部战士赞赏。
38.“黑板报”外一版
留守人员服从需要,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勤务。他们是:杨为民、张宝辉、王保如、刘政、陈洪刚、张广厦、姚其贺、陈华、王俊杰、李广华、李兴龙、藏屯学、李荣光、张西亚、石少华、刘守海、陈修田。
老山轮战一年,我师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祖国领土寸土未丢,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添上了闪光的色彩。我的毛笔字还算拿得出手,在师里小有名气。轮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前指41 师( 乙) 政治部,抽调我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即去西畴殡仪馆帮助工作。不是做别的事情,而是去为牺牲的烈士在骨灰盒上书写简历。
殡仪馆位于柏栗山村,悼念厅庄严肃穆,门口摆放着两个破旧的花圈。我走进大厅。大厅里庄严肃穆,阴冷寂静,靠墙的木架上,摆放着牺牲烈士的骨盔盒。有我师在前线牺牲的干部战士103人(全师共牺牲106人),他们静静地躺在那个小盒子里。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最小的只有18 岁,最大的35 岁。望着那一具具冰冷的小盒子,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战友们,他们扑向地雷阵,钻进炮火里,呐喊着冲上山头,与敌人拼搏撕杀的情景……
他们的名字有: 李兰华、邹芳、周秋波、唐家成、李庆轩、吴珍彪、荣伟……面对这么多死去的战友,我的心情一下子崩溃了,哀痛至极,眼泪奔流而出,嚎啕大哭起来……亲爱的战友们!你们为什么到老山来?你们不想好好活着吗?你们的亲人知道你们在这里吗?……
我心里强烈地对着他们呼唤: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醒醒呀,睁开眼睛看看我呀!我是师工兵二连指导员徐荣军,我给你们送行来了!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宁,你们辛苦了!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
心痛够了,也哭够了,立正站好,整理一下军容。比任何时候都恭敬,我给他们敬上一个最后的军礼!胳膊久久地放不下来。
“我希望全世界都不打仗”
(代后记)
在老山轮战中,67 军共进行大的著名战斗13次,我师取得了“9.23” 和“12.8”两次出击作战的胜利。这两次出击作战,创造了我军在老山前线的经典战例。参加老山防御作战390 多天,坚守前线330多个日日夜夜,可以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有写不完颂不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我的回忆,只是其中的极少部分,仅仅限于我一个连队。老山精神、八里河东山的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它将伴随我和所有参战的战友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回忆结束时,我有一个心愿要寄语小雨萱和所有的小朋友:你们是祖国的幸运儿,生长在幸福的时代,但愿你们和你们的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世世代代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千秋万代完整无缺,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五星红旗永远在祖国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