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七)
孩子一长大,首先会的是某种奇特的联想,这种联想属于孩子自主与世界建立联系。把玩具狗当沙发,说自己坐得很舒服。把玩具火车上的可上下摁动的烟囱当做洗手液,说自己手脏要洗手,拉着床上的吊环说自己在坐公交车,说自己的屎长得像香蕉,看到盘子就会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大人夸孩子聪明的时候,他居然笑嘻嘻地说是的是的,这都是生命的成长,生活的想象,带给我们诸多的喜悦。其次就是开始模仿大人的口吻,开始找借口。妈妈不让孩子看电视,他就说妈妈不听话了。孩子想看电视,他不直说,他说自己饿了,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看电视他才能安稳的吃放。当问他看多少集《小猪佩奇》的时候,他都要说5集,然后与大人讨价还价,最后成交2集。孩子的模样既是哀求又透着狡黠,古灵精怪。孩子还喜欢卖电风扇,把家里的电风扇都搜出来,围着自己开始叫卖,当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吃辣椒的时候,我会告诉他等你十八岁,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吃了,孩子会立马兴奋起来,叫喊着:我十八岁了,我十八岁了。当我们不准孩子拿平板电脑看动画的时候,他居然会用大人的话反击:你们要学会分享。与孩子相关的事情再幼稚也是一种可爱,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情商及表达能力的巨大飞跃。说到英国动画《小猪佩奇》,确实有大人的引导与播放,但我们也播放了各种动画片,或许是年龄的问题,孩子只钟情于《小猪佩奇》,到了现在好了些,总算有美国的《汪汪队》抗衡缓解了,可在孩子的意识里真的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动画,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有时会放《黑猫警长》与《天书奇谭》,但终归是老片,于生活本身裨益并不大。个体的成长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些许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同事问我,给孩子报什么班了,我说什么都没有报呀!因为我知道这个同事家里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报班了,不管是早教还是思维训练,还是乐器、英语及体育运动,样样没有落下。我承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学的很多,越早出名越好,我这里所说的学也包括玩中学,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更加宽博的基础而学,而出名也包括越早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要怎么度过这一生等相关理念。但我还是有些口是心非,心里打鼓地回答了同事:孩子没有到外面去学习,主要还是想让他更加自然地成长。我相信早教,但我不相信早教的人。况且什么英语啥的,现在同声翻译已经开始被广泛运用了,等孩子长大,都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了。这段时间或许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了,我想尽可能去呵护这段时间。当然,玩笑一句,如果我有钱又有时间,我会带着孩子东奔西走,学这学那的,这是我心里的潜台词。孩子一出生,我们不想比较,也很难逃离比较的人性。一出生,隔壁屋的8斤多,比我们重;然后临床的新生儿黄疸作祟,头部打点滴,比我们病重。稍微长大点,别人家8个月就能说话,别人家11个月就能唱歌,别人家的1岁就能自己吃饭,别人家的一岁半就能从一数到一百,别人家的2岁就能写数字,反之,这些都是自家孩子做不到的,又或者做不好的,即使他还只是一个2岁半的孩子。由于比较,我们大人往往忘了他还只是一个2岁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