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我的美育世界(二)
不是我送画给孩童,而是孩童通过期末的拍卖会拍得我的小习作。我通过一学期的表扬颁发贴画,让孩童根据贴画的数量进行拍卖。平常表现不错的孩童当然有拍卖获得物品的优势。里面有关于价值序列的教育故事。不少孩童在意物质上的东西,但也会有很多孩童全力想拍得老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作品不是一支马克笔或一盒颜色可以比的。事后,会有孩童惊叫:聂老师的作品居然还没有那支笔花的贴画多。
用可口可乐堆积孩童画展的主题是我的主意,堆积出来效果不错,红红火火,既弥补空间又烘托主题,还可以当做开幕式的饮料,生活中总有些想法让人努力让人思考。
雪地很美,似乎我是刻意安排这般的长卷色彩一般,孩童画完的大写意配上这样一个大写意的雪景,整个搭配起来就很有范,很有架势。我曾经很不喜欢拍照,特别是与他人合影,现在特别喜欢用拍照来记录当时的心情,请注意,我还是讨厌拍照,但我喜欢发现可以拍照的地方人物以及故事,我可以不拍,但不能不想象。好的照片就是一种好的心情。
没想到他们这么能画,童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可以这么童趣而画味道十足,画不准一点关系也没有,男生可以画成“莫迪里阿尼”的线条韵致,女生可以画成“巴巴”的色彩张力,从照片里可以感受孩童们还是比较愿意画画油画的,油画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依然有着魅力,哪怕就在这小小的课堂之上。
挺拔的身姿可以告诉我们好多的故事,孩童一认真可爱可以变得可敬。
教育可以期待是因为生命可以期待。印象中,这幅图中的两名学生当时都很瘦弱,没想到现在如此挺拔。特别是左边这位,当时被同学们戏称“耗子”,想当初,那么调皮,那么阴阳怪气,那么瘦小在你面前作态求饶,现在已经183公分有余了,成绩排附中年级前100位,还是全国生物竞赛的好手。可叹!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女大十八变,我印象中:人家一家子都很美,从姥姥、妈妈到闺女都是大高个,五官都很立体。与美女合影总会是愉悦的,何况还多一层师生关系,我记得教过她一些色彩,那个时候有婴儿肥,但难掩五官精致之感。有上图男生的帅气就有本图女生的靓丽,没有什么比见证生命的成熟与完善更让人欣喜的了。
做老师要坚信一件事,那就是孩童遇见我与没有遇见我是极为不同的,我可以去设计孩童的成长体验,似乎与这位孩童很有缘分,孩童喜欢画画,其父亲也是湖南人,没有设计过,每年都很巧地与她合影。面对孩童,我也只能喜欢合影了,人就在合影中微笑地长大。尽管我知道,有时候孩童也不喜欢和一个油腻的中年人合影。
孩童们可以自己设计字自己发明字,温故知新的温字就可以这样创编,孩童不缺少创造,只要回到文化的源头,就很容易为孩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教育上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孩童手中泥塑:一个是奥斯卡提名“bao”的主角,里头的老母亲幻想自己的儿子是自己做的包子,最后由于包子不听自己的话而吞了包子,梦醒来,更加理解儿子了;一个是中国票房“魔童”,从小就被人认定是魔童,爸妈也不理解支持,从小受到冷落委屈,最终靠自己冲了出来,都是中国元素,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我很欣喜孩童们的世界与时代圆融,他们可以最敏感而深刻地理解当下的信息及文化。他们愿意去揣摩重复,愿意真的去喜欢去热爱。
关于手的创造力可以说是“张牙舞爪”的,学生的创造力是在过程中完成的,过去我很反感创造力的过度提及,孩童不是在白纸上一画就是创造力的,不过从孩童角度而言,孩童需要创造力的表扬。人文上的创造力不可能是突变式的,闻所未闻的。我以为这两幅图的孩童都有自己的发现,都从自己的手上有了艺术的发现,毕加索不说自己创造了而是说我发现了。
这张图好有意义,代表着我当时认为孩童的最高绘画水平,纪念着我当时最自豪的心情,我以为至少有一幅作品可以入选第六届教育部组织的艺术展览,代表北京市及学校争光,最后事与愿违,画作没有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