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以通为补调治脾胃

《抱朴子》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有人据此创立“以通为补”学说。所谓补,主要是补脾胃,即指对脾胃生理机能有所稗益。本文试就“以通为补”调治脾胃,作粗浅探讨,就正医林同道。
1 以通为补调治脾胃的临床意义
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不仅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且能广泛应用于其临床各科疾病。所以,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应用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自从东垣提出补气升提到叶天士的滋养胃阴,历代医家大都从补虚的方面加以发挥。然而根据目前临床实践的现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经验告诉我们,调治脾胃,也应当重视“通利”这一治疗法则。
金元时代的张子和曾说:“下之攻病,人所恶闻也。然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留之则是耶。逐之则是也。《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儒门事亲》)这个论点,精辟地点明了以通为补的道理。肠胃的正常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纳化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纳、化、升、降、燥、湿、任何一方偏差,则会造成生理紊乱,病变由生。治疗目的,在于调解矛盾的偏颇,使趋于调达,以维持其动态平衡和生理状态。所谓补法,是用“供给”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冲突,目的在于扶偏纠弊,以致平和。所谓通法,是用“夺伐”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冲突,目的亦是扶偏纠弊,达到和平。两法虽有区别,却有异途同归之妙,所以后人有“扶正即所以却邪”和“却邪即所以扶正”的说法。这就是补与通,扶正与却邪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观在临床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如所周知,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胃(赅大,小肠)宜降则和,脾为坤士,得乾运则健。乾运者,动也。运化,输布,皆需动而恶壅塞不通,所以吴昆说:“脾胃宜利而恶滞”。所谓“利”,就是讲肠胃通利无壅滞。换言之,就是无痰饮,食积,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或阻滞。保持脾胃气机畅顺,消化机能旺盛,新陈代谢正常,则脾胃能很好地益气生血,灌溉输布脏腑百脉。身体自然也就健康。 用现代医学的认识分析,大便不畅,每每可在肠内导致细菌繁殖,产生毒素,或肠内异常发酵,影响健康。所以日本人也承认饮食物留滞肠间,可产生“食毒”从而引起许多胃肠疾病。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仲景先师己开“以通为补”的先河。如阳明少阴三急下,就是急下燥结保存津液的先例。叶天氏认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可见叶氏养胃阴之说也是受仲圣下法的启发。再如脾约证之用麻子仁丸,虚劳证之用大黄蛰虫丸,均是以通为补的例证。
2 治法简介
通,不能单纯作通下解释。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通法则应广指通利脾胃,消除病理产物,能使脾胃保持生理机能正常,气机畅达的方法。兹略举如下:
2.1芳香开胃法:适用于秽浊之邪闭塞胃气,不能纳食,证见口淡不渴,脘闷,不思饮食或厌油腻等。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纳,必致脾失运健,若要进补反而闭塞胀满更甚。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芳香化浊,开胃进食。临床多选用白蔻,砂仁,藿香,三仙,鸡金,陈皮,木香等。
2.2行气导滞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肠主传导,其气以通行为顺。若肠道气机壅闭,腑气不通,则须用本法畅通其滞。柯琴有云:”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临床可选厚朴,枳实、槟榔、卜子、沉香等。
2.3镇逆降胃法:适于胃失和降,挟痰气上逆而现呕吐,噫气,或呃逆,恶心等症。临床多选小半夏汤,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
2.4淡渗分利法:用于脾湿太重,湿聚为水。水流皮肤则为肿;水走肠间则为泻。方如五苓散,胃苓汤,五皮饮等。脾喜燥而恶湿,湿聚为水,必困脾阳,淡渗分利诸方,泌别清浊,自能湿去脾健,渗利中寓有补健之功。
2.5通下燥结法:本法又分泻下,润下和温下三法。泻下法适用于热邪犯胃,燥结肠间,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选方多用承大便不通。因证多虚实夹杂,故治当攻中兼补,增水以行舟。临床多用增液汤,增液承气,脾约丸。温下法,适于脾胃阳气不达,阴寒内结,大便不通,所谓阴结证。治宜温通开秘,方用半硫丸或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2.6消导食积法:本法适用于饮食停滞形成,食积之证,其特征为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嗳气臭如败卵,或有发热,夜睡不安等症。治当消食化积,方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2.7化瘀破积法:瘀血为患,变症尤多,故本法又可分为消瘀破积和活血化瘀。
2.7.1消瘀破积法,适于血瘀成积,胁下痞块(相当肝脾肿大)等症。方如鳖甲煎丸。脾之积名肥气,其痞块生于右胁下;肝之积名痞气,其痞生于左胁下。此二证在临床上都可按脾的瘀血证用鳖甲煎丸治疗。近年不少临床报导证明,鳖甲与京三棱对肝脾肿大确有疗效,但须久服始能建功。江西中医学院张海峰教授的经验,可于逍遥散或柴胡舒肝散中加入酥鳖甲30一60克,三棱9一15克,约服一、二个月,常可获效。
2.7.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中脘,胃疼有定处,或血蓄少腹,而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善忘,若其人发狂者。方如桃红四物或桃核承气,抵挡丸类。
2.8驱虫止痛法,适用于肠道寄生虫引起的病症。代表方剂为鸟梅丸。后人在此基础上作了不少创新,疗效显著。盖虫积于内,夺食精微,能使脾胃元气渐虚。驱虫通肠,正气自复,此亦以通为补之法也
3 结 语
《吴医汇讲》有言:“治脾之法,莫精于升降”。升降运动是脏腑之间特有的机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但二者升降作用的发生有赖于自身阴阳的属性及两者对立统一运动的协调。
正如周慎斋所言:“胃气为土中之阳,脾气为土中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说明了脾胃的健运。有赖于相互之间的升降相因。本文所举通利诸法,就是在“六腑以通为补”理论影响下,采用通利肠胃的方法,以达到维持脾胃升降平衡状态之目的。脾胃属土,位居中焦,是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与各脏腑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中,应注意脾胃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施行治疗。若属本脏自病,则治在脾胃为主;若由它脏转变而来,则应结合主脏调治。诸如抑木扶土,培土生金,补火生土等法即是。在临床治疗时,诸法不是狐立的,不变的。常常可多法并用,随机活法,切忌拘泥不化,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