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前世青岛》老照片展暨画册首发式于7月24日在青岛美术馆举行
【影展信息】
开展日期:2021年7月24日(周六)10:00点
展出地点:青岛市美术馆
展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37号美术馆大殿展厅
【图书介绍】
资深出版人《老照片》主编 冯克力 担纲策划
著名文史作家《文武北洋》作者 李 洁 妙笔撰述
国内著名老照片收藏家 刘云志 辑图
青岛位于太平洋西岸崂山之麓,既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亚著名的国际港口,素有“东方瑞士”之美誉,而且,还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前世青岛:德国人镜头里的胶澳租借地》
规格:250毫米×250毫米 1/12
121幅图 100千字
2021年7月出版
定价:358.00元
(点击封面可购买)
书中收录的百余幅图片,均选自云志艺术馆的馆藏。这些照片皆由德国人所拍摄,从不同的侧面留住了自1898年至1914年德国强租青岛的历史。其中许多照片为首度披露,画质高清,实属罕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德据青岛的影像空白。而著名文史作家李洁的解读,以属地居民的体验与视角,赋予了这些照片独特的意涵,使之可观复可读。
《日俄战争:日本与欧美记者东亚争霸之写真》
规格:250毫米×250毫米 1/12
113幅图 100千字
2021年7月出版
定价:298.00元
(点击封面可购买)
1904年爆发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俄战争,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影响至深。本书收录的一百余幅图片,均选自云志艺术馆的藏品,分别为日军随军摄影记者和欧美的战地记者所拍摄,为迄今日俄战争最珍贵也是最丰富的影像记录。本书由著名文史作家、《晚清三国》的作者李洁担任撰述,对收入的每一幅照片均做了严谨、详实而精彩的解读,以图文互见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一百多年前的战地,重温那场改变了东亚历史走向的战争。
【内文图片】
从今金口一路一带拍摄的青岛村全景。
从照片上看,当初的青岛口,山峦荒凉,海滩空旷,耕地零碎,人烟稀少。农田七零八落地散在村庄周边,冬小麦已经冒尖儿。荒芜的大山下,稍平的地段上,依山面海,坐北朝南,青岛先民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始建于1467年的天后宫,由明代青岛村人和南方海商集资始建,明清两代,数度重修。至德国人占领青岛时,天后宫已存世430年。
建在青岛口滩涂上的新的青莱登总兵衙门。
这是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在衙门东边的小山上拍摄的照片,此山本无名,因有衙门而得名衙门山,即今金口一路一带。总兵衙门西侧,是青岛最古老的建筑,明代的天后宫。远处横卧海中的长桥,即前海栈桥。当时衙门前的旗杆上,悬着的是大清国的龙旗。
这是位于总兵衙门以西的嵩武前营的营门,与总兵衙门那边的两座营门不同的是,这座营门的门匾,直接刻着“骧武前营”的营名。营门是砖砌的,围墙是土夯的。这座清军营房也在德军三大兵营建好后被拆除了,原址上建起了胶澳警察署,即后来历代青岛公安局的所在地。
巨炮运抵青岛,在没有重型汽车的时代,搬运这么重的大家伙,而且都要搬到各个山头上去,简直不可想象。摄影者是在斐迭里街(Frevdrich Str,今中山路)北段拍摄的一张照片。临街的楼房,是殖民当局为华人统建筑的二层砖房。当年最具杀伤力的战争武器,即大口径的榴弹炮。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80毫米口径的重型炮,其炮身与炮座总重量达44吨。青岛的防御工程完工后,一尊尊克虏伯重炮就从德国运进青岛。四门在普法战争中缴获的法军大炮,也被调到远东,安置在了青岛的炮台上。
在“半欧式房舍集合居住”的青岛人,过得怎么样呢?
地面上有了整洁的建筑与街道,还有了分布合理的自来水取水点(俗称水龙头)和公厕(俗称大茅房);地下则有了雨水与污水分流的下水道(按德语Gully发音称古力)。因为不准烧柴草,总督府给市民们提供廉价的博山或坊子煤块儿。青岛人也过上了和以前全然不一样的新生活。图片为大鲍岛大马路,即今德县路以北的中山路。其南段为青岛区,即欧人区;其北部为鲍岛区,即华人区。大窑沟再往北,即青岛大港。美国记者杰弗逊·琼斯认为,大鲍岛是“德国官员们为当地人规划和建造的一座示范村庄”,这里的街道、路面、住宅,“远胜在旅行途中见到的中国任何一处其它地方的住宅”。
更多关于青岛的影像记忆
邀请您7月24日来到青岛美术馆
我们一同交流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