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孤忠张议潮与少数民族关系: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自建中元年(公元781年),吐蕃举大兵历时十一年攻下大唐在河西最后一块领土沙洲后,河西、陇右一带就彻底从唐王朝版图中被分裂出去。沙洲汉族人民的生活便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而张议潮便是此地汉人首领。
投稿 华中城市研究会会长 冯煜晖
占据了河西后的吐蕃对汉人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史料记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是唐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塑造了一个性情豪放、忠贞爱国的将军形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能够消灭“狼蕃”,使国家一统的愿望和决心,反映了在唐朝和吐蕃的激烈斗争中,唱出了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壮烈的爱国歌声。
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年),安禄山叛军南下,唐王朝调河西、陇右兵马入中原平叛,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进兵,河湟沦陷。
失地百姓盼望唐军收复失地。文宗开成年间,唐朝使节出使西域道中,“见 甘、 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距大唐帝国河西走廊最后一个据点沙洲(今敦煌)被吐蕃攻取已经过去了六十七年。汉冠已变,乡音混杂,当年孩童早已成白骨青灰。张议潮率众起义,驱逐吐蕃沙州守将;后二年又相继光复其他为吐蕃人强占河西诸州,标志着河湟故地正式回归唐朝版图。自此,沦陷近百年的河湟地区终于收复。唐宣宗李忱接见使者听闻张议潮奇迹后,颇为惊喜,大赞“关西出将,岂虚也哉”,便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全权掌管这十一州的行政军务。
陈黯 《代河湟父老奏》 表达了失地百姓的心声:“臣等世籍汉民也,虽地没戎虏而常蓄归心,时未可谋则俯仰偷生。……国家以内寇时起,不遑西顾。其蕃戎伺隙,侵掠边州,臣等由此家为虏有。然虽力不支而心不离,故居河湟间,世相为训。今尚传留汉之冠裳,每岁时祭享,则必服之,示不忘汉仪,亦犹越翼胡蹄,有巢嘶之异。”
沦陷区百姓盼望收复,重归唐朝,是张议潮起事成功的根本原因。起事成功后,张议潮继续 修 缮 甲 兵 ,且 耕 且 战 ,先 后 收 复 瓜 州、伊 州、西 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州。大中五年(公 元 851 年)八 月 ,派 其 兄 张 议 潭 和 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湟地区回归唐朝。
朝廷酬赏河西功臣,设沙州归义军使,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使。张议潮力图收复整个河湟失地,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收复凉州,朝廷置凉州 节 度 使 ,由 灵 武 节 度 使 兼 领 ,领 凉、洮、西、鄯、河,临六州。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失地重归国家怀抱。经过张议潮的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业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之中兴,自此方成。咸通八年(公元867 年)二月,已近古稀之年的张议潮毅然决然将河西政务交由侄子张淮深,忠诚赤子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司徒,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
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归义军在得不到唐王朝实际支持的情况下,多次打退吐蕃、吐谷浑和回鹘残部的进攻,对稳定河湟局势起了关键作用,敦煌百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敦煌石室发现的《张氏勋德记》写张议潮之侄张淮深:“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驮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九功惟叙,黎人不失于寒耕;七政调和,秋收有丰于岁稔。”
张议潮叔侄收复河湟,为河西陇右的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河西创复 ,犹 杂 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在保卫河西的同时,张氏归义军政权还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注意兴修水利。沙州修建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设“渠头”“升门”等专职管理人员。
咸通十三年八月,民族英雄张议潮安度五年后,于长安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四岁。耗讯传至河西,万众悲念,四境齐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