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七)山东历史文化展-秦汉至明清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齐鲁之邦也纳入了大一统的版图。两汉的 山东 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进步,手工业强盛,尤其冶铁和纺织业领先全国,西汉所设50处铁官 中山 东就占12处,山东的临淄、定陶、亢父在汉代并称为三大纺织中心。

魏晋十六国时期,虽然经历了暂时的分裂与战乱的痛苦,然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游牧民族陆续进入 山东 ,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为 山东 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隋唐以后, 山东 作为最为富庶的经济区之一,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相对富足,与海外经济贸易交流十分活跃,加之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纵贯 山东 西部,极大地促进了 山东 中西部的发展,成为古代 山东 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盛的最大看点。

神秘东方 -- 秦代(BC 221 -- 207)

公元前221年,素始皇兼并了六国,建立了 中国 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使得原以古国著称的齐鲁之邦纳入了大一统的版图。由于山东位处帝国东方,仙道气息浓厚,思想活跃,文化发达,经济实力强劲,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点关注,以至于秦始皇屡屡东巡,直达海滨,加强了对山东的控制。徐福的入海求药使得秦帝国的影响远及韩国和日本。

展柜局部

郡县制度。

车同轨 书同文。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意义重大。

琅琊石刻(复制品)。为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石刻通体高4.8米,共497字,宋代石已残缺,只余84字。字体篆书,李斯书。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今存字十二行,共八十四字,字径寸五分"。"石色黝青,纹理彻上下多成罅纹,南面迸裂五分之一"。光绪末年,石倒塌。1922年,诸城孟昭鸿、王培佑经过多年寻觅,在琅琊台附近村庄寻得残石,遂以复原,存于县城,解放后运至北京,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

秦,诏陶量。

秦代陶质量器,出土于山东邹县。该器用细泥灰陶土烧制,质地坚硬,平底广口。高 8 厘米、口径 16.8 厘米,容积 1000 毫升。外壁戳有 10 个方印,组成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诏书。近口沿处和底部有“驺”字。驺为地名。鲁穆公 时改“邾”为“驺”,秦汉置驺县,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此器当是邹地所造。

秦诏陶量,1963年邹城纪王城出土。

秦箕量。

秦二世元年铜诏版。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 此诏版文字有残缺。

秦诏版又叫秦诏辞,是秦朝皇帝颁布的诏书,内容是统一法律、度量衡以及对皇帝歌功颂德的一些辞文。一般为秦刻凿金文,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刻凿在权量上,或是将刻有诏书的铜板嵌或镶在权量上面。秦诏版有两种,一种是秦始皇廿六年诏,另一种是秦二世元年诏。诏版是刻在嵌于衡器上的铅版中而得名。由于两种诏书时间先后不同,有一种诏版只刻始皇诏而没有二世诏;还有一种诏版是始皇诏和二世诏都刻了的,称作两诏版。始皇诏版和二世诏版都叫秦诏版。

秦半两钱(即12铢)。圆形方孔,小篆文字“半两”为李斯所题写。

秦泰山刻石(复制品)。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秦皇东巡与徐福东渡。公元前210年,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名和百工东渡入海,把秦代文明传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徐福在日本被尊称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

儒雅典范 -- 两汉(BC206 -- AD220)

两汉时代是 中国 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时代,是中国文化的积淀期和成熟期。此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国学,儒家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源自齐鲁之郭的礼仪规范开始成为全民的行为准则。兩汉时代的山东,诸侯王国和郡县林立,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是汉帝市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郡国并行。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洛庄汉墓。

洛庄汉墓坐落于章丘枣园镇洛庄村,自1999年6月开始发掘至今,共发现、发掘了30余座陪葬坑和祭祀坑,为目前汉代诸侯王陵中数目最多的一座。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3000多件,特别是19件编钟、197件编磬和三辆大型马车的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它的发现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至于汉墓的主人,有学者经研究认为,可能是西汉时期吕后的侄子、吕国国王吕台。

齐大官青铜盆。西汉(BC206 -- AD8),2000年 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折腹盆、青铜鼎、青铜弦纹鼎、齐大官南宫鼎,2000年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

上:西汉白玉龙形佩饰。

通体透亮,有黑褐色沁斑,龙体遍布花纹。在造型上,龙身屈曲,龙头回首,整体呈"S"型曲线,在设计上充满动感,栩栩如生,较为形象地展现出了龙在空中飞跃盘旋的姿态,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下:龙形玉佩饰、玉觿,1970年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甑,2000年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折腹盆,2000年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盘,2000年章丘市洛庄汉墓出土。

九龙山汉墓

九龙山汉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九龙山半山腰处,是西汉鲁王及其亲属的5座墓。1970年 山东 省博物馆发掘了4座,分别编为2号、3号、4号、5号墓。其中M3出土“银缕玉衣”和有“庆忌”字样的铜印,因此发掘者推测M3可能是第3代鲁王刘庆忌墓。第一代鲁王是汉景帝子刘馀,共传六代:鲁恭王刘馀、鲁安王刘光、鲁孝王刘庆忌、鲁顷王刘封、鲁文王刘晙、鲁王刘闵。

车马部件示意图。

上:自左至右:错金镶松石马镳和马衔、鎏金轭角、错金车軎。

下:错金镶松石铜环

后排:④ 错金盖弓帽  ⑧ 鎏金虎头辕饰 ⑨ 鎏金盖弓帽 ⑩ 鎏金车饰

前排:⑤ 鎏金环形车饰 ⑥ 鎏金双螭车轙。

鎏金兽面车饰。

错金当卢。

农业经济。

陶米碓风车模型。1984-1985年临淄乙烯厂区出土。

汉代陶仓。鲁南地区发现的陶仓大多是圆筒状的,其他地区则多为楼阁式。

汉代铁犁范。

上:汉代铁鐅、三齿镢、铁镢。下:铁镢。

冶铁中心。

莱芜铁范的出土,证明西汉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同时也证明莱芜早在汉代冶炼业就已十分发达。

汉代铁耙范、铁镢范、汉代铁锄范。

纺织重地-临淄、定陶、济宁。

西汉彩绘陶俑。

上排:汉代铁凿、错金铁带钩、嵌松石铁匕首。

下排:铁锤。

华美漆器。

漆衣陶茧形壶。

侈口短颈,腹呈茧形,圈足,泥质灰陶,通体挂褐色漆衣。茧形壶是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器物,也是秦汉时期陶瓷中的典型器,茧形壶的名称来历应是因其腹部似茧而得名。

漆衣陶鼎。

漆衣陶钵。

西汉漆衣陶盒。

西汉彩绘漆盘。

嵌金漆梳篦盒。

漆奁。

优雅庭院

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 山东 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汉代的庭院,最基本的布局是二进式的“一宇二内”,即一间堂屋,两间内室,外有门,内有户。如果将两进增为三进,那就成为日字型院落, 临沂 画像石中有这种院落的描述。

简简单单的几间房屋,能避风雨。门前围起一圈木栅栏,生活 富裕 的起一圈围墙,在小院里养几只鸡,几只鸭,几条狗,几头猪,房后有树,屋前有花。一家之人,男耕女织,这就是汉代先民最基本的庭院生活。汉代大量的文物遗存,带领我们走进汉代的庭院,走进汉代先民的生活。

展柜局部。

陶仓。汉,1984-1985年临淄乙烯厂区出土。

汉代的陶仓,贮藏未舂之米的建筑物模型。这件楼阁式陶仓,1984-1985年临淄乙烯厂区出土,高85厘米,仓顶有天窗,中间有平台和护栏,底部也有通风孔。建造合理,通风和防潮性能良好,为古代粮仓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实物标本。

陶享堂。汉,1984-1985年临淄乙烯厂区出土。

是明器的一种。而正是基于这一缘由,使得出土明器成为墓主生前社会的缩影。例如大量的汉代陶楼、陶仓、陶住居、陶灶台、陶猪圈等明器的出土,则鲜活地展示了汉代普通民居的生活剪影。

陶仓。

绿釉陶厕。汉,山东禹城双槐塚墓葬出土。

绿釉陶鸡。汉,山东高唐东固河出土。

绿釉陶狗。汉,山东高唐东固河出土。

绿釉陶厨俑 陶鸭。

高29.1厘米,山东高唐城东固河出土,随葬明器。泥质红陶,坐俑、高冠,身穿小立领、斜襟、右栣长袍,高挽衣袖,面带微笑,前置一案,正忙于切割。其眉飞色舞、忍俊不禁之态将内心的喜悦尽皆显露无遗。

绿釉陶猪圈,汉。山东禹城双槐塚墓葬出土。

展柜局部。

四叶纹瓦当

人面纹瓦当。

绿釉陶灶,汉。山东高唐东固河出土。

绿釉陶灶,汉。山东禹城双槐塚墓葬出土。

呈长方形,上有两罐一甑,前部开有火门,后有弯曲的管状烟囱,造型结构精巧别致。

绿釉陶井,汉,山东禹城双槐塜墓葬出土。

铜井,汉。1969年济宁公园出土。

铜镜

东汉重圈铭文带镜。

直径19厘米。内区铭文“内而青白,日有喜月有富,乐毋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乐巳至固常然”,外区铭文为“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与天毋亟而日月光,千秋长乐未央”。内区铭文与上面那枚连弧铭带镜类似,外区铭文亦为韵文,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太阳崇拜,对于延年益寿、生活安乐的美好祝愿。

西汉铜华连弧铭带镜

直径17.8厘米。两周辐线纹间有铭文:“湅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延年益寿而去不羊,与天毋□而日月光未央。”铜镜尺寸较大,纹饰简朴。

西汉“日有熹”铭带镜。临沂金雀山出土。

单圈内连弧。铭文为:“日有熹,月有富,乐事毋,宜酒食,美人会,于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

青铜熨斗。

青铜雁足灯(左),汉。1969年济宁公园出土。青铜舟形灯(右)。

铜鸠杖首,汉。滕州东小宫出土。

在汉代,当老人到70岁时,官府会授他们一种凭证——王杖,它是一种长九尺、顶端雕就鸟形的手杖,手杖的顶端即为杖首。

南北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为三级制:州、郡、县。三国魏时, 山东 地区分属青、徐、兖、豫四州。西晋初, 山东 分属青、徐、兖、豫、冀五州。 山东 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据有。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 平南 燕,复置青、衮、徐三州,后又置 冀州 ,洽历城。其后, 山东 地区为北魏所有,魏亡属北齐,又为北周所并。在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年代里,世家大族举族而居,建立实力雄厚、自给自足的庄园,庄园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同时,匈奴、鮮卑、羯、氏、羌等民族陆续进入 山东 ,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在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中, 山东 本地居民也同样吸收着外来文化。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山东 ,历经魏晋、十六国的传播,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

世家大族

魏晋以来, 山东 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了世家大族举族而居的现象,“百室合户”、“千丁共籍”,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琅琊王氏、诸葛氏、 清河崔氏、 青州房氏、 泰山 羊氏、 东平毕氏都是闻名全国的世家大族,他们享有强势的统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兼并土地,积累财富,“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控制了大量的依附农 民和 奴婢。战乱的时候,世家大族就把依附农民和奴婢组成私人武装,与地方统治者结为联盟,称霸一方。

展柜局部。均为清河崔氏家族墓出土文物。

生肖俑 :猪俑、蛇俑。

虎俑、猴俑。

陶俑

陶俑

白陶螭柄壶。

瓷灯。

清河房氏

清河绎幕房氏是这一时期新兴的家族。始祖房谌,西晋末避居绎幕,为绎幕显族。房谌孙法寿参与刘宋皇位之争,乱平,刘宋将领归南,法寿借故滞留,而仕北魏,与其兄等人成为 清河 。 济南 等地重要的地方势力。房法寿之子均仕北朝,至法寿孙彦谦,由北齐入隋。至此,房氏已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世家大族。唐朝名相房玄龄就出自于清河房氏。

东魏房悦墓。1972年,由 山东 省博物馆和 高唐 县文化馆联合进行发掘。出土墓志铭一盒。另外出土陶器、瓷器、陶俑共38件。

展柜局部。

以下均为东魏房悦墓出土文物。

白陶碗、酱釉瓶

酱釉鐎斗(鐎斗是汉代出现的一种炊具,用于煮粥或温酒等 )

酱釉龙首三足几架

酱釉灯

酱釉筒形盒

釉陶灯

釉陶虎子

北朝壁画墓。

济南市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是1986年 山东 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墓中出土器物有陶俑、陶动物、陶模型以及铁、铜器等共98件。该墓主人身份不详,墓室年代从 永安 五铢铜钱分析,上限不超过北魏孝庄帝 永安元年(528年),墓葬形制和墓中出土的陶俑、陶动物、陶模型等都体现出比较典型的东魏、北齐的时代特征。墓室壁画规模不大,但颇具特色,明显受到南朝绘画的影响,这种现象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文化交流的反映。墓中出土陶俑数量多,种类丰富。陶俑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模制加彩绘。墓俑的服饰,如风帽、左衽、右衽等风格,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

庄园经济展柜局部。展柜文物均为1986年 济南 市八里洼北朝壁画墓出土。

陶牛车模型。

后排: 陶井模型、 陶灶模型、陶厕模型、陶碓模型、 女仆俑前排: 陶卧猪 、陶子母猪、 陶子母狗、 陶卧羊、 陶仓模型。

海上交通

双体船残件,隋。1975年在山东平度泽河东岸的空地发现。

木船由两条U型独木舟连成,每只独木舟由三段整树舿制、衔接而成。首尾部分向上翘的同时向中线收缩,宽度从1.05米逐渐变窄到0.62米,整个船近似梭形。独木舟除少数船身属樟木外,多数船身为枫香木。两独木舟之间用二十多根横梁连接,横梁两头穿过船身两侧,用铁钉固定,上面铺甲板,板宽0.76、厚0.25米。船上有建筑,船体两侧还附有翼形板。

隋船船体残损,构件缺失严重。

现在船长约20米,连接独木舟的中间横板和船两侧的翼形板以及船上的建筑构件都所剩不多。

民族融合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游牧民族陆续进入 山东 ,逐渐与本地居民融合。北魏 太和 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大幅度地推行汉化措施,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进程。在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中, 山东 本地居民也同样吸收着外来文化。到北朝末年, 山东 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基本消失。多民族的融合,为山东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动力。

展柜局部。济南市八里洼北朝壁画墓出土的各式陶俑。分别为:披两当甲俑、持甲胄武士俑、持盾武士俑、背箭服俑、女侍俑、男侍俑、戴风帽胡俑。

佛教文化传播。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 山东 ,历经魏晋、十六国的传播,南北朝时达到鼎盛。迄今在 山东 境内发现的佛教造像和石刻佛经,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占了很大部分。南北朝时期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当时 山东 地区尚未纳入北魏版图,因而未受波及。第二次是北周周武帝灭佛,这次 山东 地区未能幸免。1996年, 青州 龙兴寺遗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各类佛教造像二百余件,充分显示了 山东 地区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展柜局部。这里都是小件展品。精彩请看《山东博物馆(一)》中“佛教造像艺术展”部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203/19/4523016_960544718.shtml

铜佛像背光。

隋唐 盛世气象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山东 地区结束了政治动乱频繁的局面。隋唐时期的政区为二级制:州 和县 。隋统一后恢复十三部州, 山东 分属青、徐、兖、豫四州。唐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十道, 山东 分属 河南 道和 河北 道。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壮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发达, 山东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五代是隋唐大一统之后出现的短暂分裂时期。在安史之乱以前, 山东 地区是古代最为富庶的经济区之一,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足。

优裕生活

1976年山东嘉祥英山一号墓出土的壁画是反映隋唐时期 富裕 生活的历史画卷。该墓为徐敏行夫妇合葬墓。徐敏行,字纳言,历仕梁、北齐、北周和隋四朝。隋文帝时任晋王杨广部下的驾部侍郎。隋代墓室壁画在此前从未发现,英山隋墓壁画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隋代墓门。

隋代司阍(即守门人)图。

隋代《备骑出行图》一。

隋代《备骑出行图》二。

隋代《备骑出行图》三。

隋代《伎乐图》。

隋代《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

隋代《出行图》

隋代建筑遗址-灵岩寺。

铜钟。唐代。钟身外壁原有长篇铭文,但被凿去了,,还有“开元”,“益都”等字依稀可辨,表明这口钟是铸于大唐开元年间。

丝路溯源

丝绸之路主源图。

展柜局部。

三彩双鱼瓶。

鱼目、鱼鳞刻画浮雕十分逼真,并以黄、绿、褐三色相间浸润,呈现出非常美丽的彩色釉。

后排:唐三彩陶壶。

前排:左:唐代绞胎盘,绞胎盘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特殊艺术瓷,在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不过在元代以后就逐渐衰亡了。因为绞胎盘有类似大理石的效果,西方人称绞胎瓷为“大理石纹陶瓷器”。

右:唐三彩盘,器内施蓝、黄彩绘环连花瓣纹,非常规整,釉色也极为鲜亮艳丽。。

唐代白釉绿彩执壶,白釉执壶。

上排:唐代胡俑。唐代彩绘陶俑。下排:唐代胡俑、彩绘陶俑。

左:唐三彩女俑,这是个手塑的女俑,面庞丰腴,带着浅浅的微笑,衣服很华丽,态度也极为端庄安详。右:彩绘陶俑,唐代。这种双鬟髻才是以往见到的比较普遍的女侍俑发型了。

书艺流芳。

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东方画碑赞》,原碑在今山东陵县。楷书,唐天宝十三年(754)立碑,为颜真卿四十五岁盛年之作,是练习颜体大字的最佳范本。

欧阳询书《房彦谦碑》。

颜真卿书《多宝塔碑》。

青州龙兴寺简介。

宋金 独领风骚。

陶瓷争艳。

展柜局部。

宋  黑釉白线纹罐。

宋代绿釉刻花枕。

左:白釉红绿彩俑,金代,曲阜出土。瓷俑全身施白釉,以黑线勾勒出眉、眼、发等,俑身上施以红、绿彩。其他的几个俑非常的小巧精致。

宋代龙泉窑青釉五孔盖瓶。

商贸重镇

宋代石家青铜镜。

金代达摩渡海镜。八瓣菱花形,平顶圆钮。钮右侧达摩身披袈裟,手持伞形法器在海浪中行走。钮左侧海浪中一片云海中升腾起一座殿宇。整个镜背满饰海水。整个故事反映的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元明清 财富运河。

元朝开始在全国划分行省, 山东 直辖于中书省,下设路、州、县三级政区。当时的 山东 地区设有 东平 、东昌、 济宁 、益都、 济南 、般阳等6路,辖24州,共103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设立 山东 中书省,治地益都,后迁 济南 。省下设府,府辖州县。自此, 山东 版图延续至今。元明清时期,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纵贯 山东 西部,极大地促进了 山东 中西部的发展与繁荣,形成像 德州 、 临清 、 聊城 、 济宁 、 枣庄 等一大批运河沿岸都市重镇,成为这一时期 山东 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盛的最大看点。

明代 梁山漕船。

1956年 山东 梁山县 西北 宋金河支流内出土。1956年4月,农民在 梁山县 杨营镇贾庄村西南宋金故道内挖河时,发现一艘罕见古木大船,该船无楼子,松木制成,船身呈柳叶形,长21.8米,中部最宽处3.44米,高1.4米,有舱13间,其中两个为居住舱,其余为货舱,各舱相通,方形舱门。据《梁山文物》载,船上文物很多,主要有铜炮一座,大铁锚一个,铜钱四枚:其中“洪武通宝”两枚,“大观通宝”一枚,另一枚字迹不清;铜盔11个;军刀10把;七星剑1把;瓷油瓶6个;茶碗4个,另有马鞍、马镫、马刷子、马嚼子、铜壶、铁铡、铁铣、铁锯、铁剪刀、骨尺等共计174件。

明代运河漕船有军用和民用两类,此船出土物多兵器、马具和军用工具等,因此应为明代军运漕船。据测算,此船能承载约15吨货物,是我国目前为止运河中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体形最大的漕船。

京杭大运河-历史长河。千年开凿。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

元代 胡人陶俑,陶俑。

元代白釉黑花罐。济南陈家庄出土。

上:元代青白釉玉壶春瓶,济南陈家庄出土。

下:元代枢府釉盘。

两件都是元代的文物。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元代。这件瓷瓶胎质细腻,釉色青白整体造型淑雅温婉,明净柔润。枢府瓷是元代景德镇为枢密院定烧的官窑器,因为印有“枢府"等铭文而得名。因其色泽白中泛微青,恰似鹅蛋壳的颜色,因此又名“卵白釉”。这件瓷盘胎制洁白,釉色莹润,内壁饰缠枝莲纹,花及空隙间横印阳文“枢府”两字。元代枢府瓷器传世品极少,因此极为珍贵。

修治管理。

白英像。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白英(1356年—1419年)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明清时期陶滴水。明代琉璃瓦。

陶脊兽,明代,山东省汶上县南旺分水龙王庙出土

琉璃瓦,明代,山东省汶上县南旺分水龙王庙出土

漕运富足。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分水龙王庙旧照。

明代双耳铜锅、铁铡刀、漆舀子、铁油灯、铁镰刀、铁剪子、铁锥子。

明代洪武十年铜铳,明代铁箭镞、铁刀、铁甲片、铁矛头、铁马镫、铁盔。

夹带贸易。

明清时期,政府允许运粮的漕船夹带私货,对于山东运河区域商品流转与南北区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左:明正德年间  青花双耳瓶。

盘口,长颈,颈肩两侧安兽形耳,鼓腹向下渐收,近足处外撇,浅圈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绘蕉叶及缠枝花卉,腹部以下绘如意云头、菊花、变形莲瓣等作装饰。纹饰讲求层次,青花呈色平稳,柔和淡雅。

右:明万历年间  青花人物炉。

左:清康熙年间 青花花鸟缸。

右:清康熙年间  青花五彩人物花觚。

两件都是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右边的这件是仿青铜觚的造型烧造的瓷质花瓶,用来插花或陈设,因此称作”花觚”。其上的图案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而绘制完成。

后排:明代竹雕渔船。

此船通高20厘米、长43厘米,底平,船中间较宽,艏艉窄狭,中间为船舱,镂空。船舱两边各开一窗,均有人倚窗向外观望,舱顶晾斗笠,卧一只小猫,舱前放鱼篓,并卧一条小狗。外一侧晾网置篙,后有船棚,中置舵,顶晾鱼网、鱼篓、衣服等。船上男女老小十余人,或立或卧或伏或凭窗观望,生活气息很浓。整只竹船运用透雕、浅深浮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勾勒出一幅渔家打渔归来时的宁静祥和的画面,活脱脱一幅渔家生活图象。

前排:左:明代竹雕人物山子。

山子,摆件,多为玉雕。这件竹雕摆件描绘出一个松柏掩映的仙台灵境,有亭台楼阁,仙人,还有朝拜者,人物多达数十个。

右:清代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

民生倚重。广种博收。

清末民国  博山窑瓷瓶。

左:清末民国博山窑粉彩瓷枕。上面有牡丹彩绘图案,其颜色柔和富丽,而且图案丰满。

右:博山窑猫枕。造型为猫形,背为枕面,猫四爪俯卧在地,面容温顺,看起来非常呆萌,而且是“天然呆萌”。

左:清末民国 博山窑青花帽筒,这个帽筒呈六棱形,筒壁有六个上下相交错的海棠花式镂孔,这是为便于散去帽子里的汗气,也可用于熏香除臭。

右:博山窑青花鱼盘。鱼盘上的鱼纹首尾相接,近于圆形,形象自由奔放,拙朴可爱。

博山琉璃。博山是中国的琉璃之乡,目前国内最早发现的元末明初时期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就在博山。明朝初年,博山已经为宫廷进贡产品。到清代,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琉璃生产的中心。

左侧:上:绿料瓶。下:八棱黄料瓶、八棱红料瓶、黄白套料渣斗(即唾壶)

右侧:鸡肝石料瓶。鸡肝石是一种色如鸡肝,纹似佳石的色料,是清代琉璃的珍贵品种,而山东博山是鸡肝石色料及制品的发源地和唯一的生产地。

繁荣城镇。

清代史籍。

史籍。

铜钱。

铜钱。

银锭。

天下第一庄-台儿庄。

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重建台儿庄古城。

南控北接-济宁。

自元代开始,管理大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首府之地,被誉为“运河之都”。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史书称运河济宁段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

百业兴隆-聊城。

隋唐以后,聊城一直为州、府治所。明清时期,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为聊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当时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帆樯如林,百业兴隆,是京杭运河上九大商埠之一。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高33米。四层主楼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通过木叠木,木扣木、木跨木、木连木,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其建筑结构、规模形制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整组建筑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既有石雕方形檐柱,又有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质额坊;既有照壁和折壁的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画,又有阴镌阳刻的木柱、石柱楹联,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是我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繁华压两京-临清。

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九达通衢-德州。

天下第一村-周村。

周村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商业城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号称“天下第一村”。周村自古商业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成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并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演绎的故事就发生在周村。

蒲松龄在周村西铺教书写书30余年,人人皆知的《聊斋志异》也正是诞生于此。蒲松龄教书与著书的书馆就在周村。

《天仙配》的董永也是在周村城南,头插草标卖身于当地富绅为奴。

左:《渔洋山人画像题记》清抄本。

渔洋山人说的是山东桓台县的王渔洋,也即王士禛,清初著名诗人、诗论家,主“神韵”说;他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均为山东文化名人。

右:《聊斋志异》清抄本。

山东山东

(0)

相关推荐

  • 小雁塔“身旁”的西安博物院

    驺人- 秦代为长官驾驭车马的人(秦代) 西安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本人特别喜爱,也是我驻足最久的,尤其为陶俑部分,每个朝代的陶俑都很直观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汉俑的纤瘦,唐俑的丰满,表现出朝代审美的 ...

  •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隋唐五代陶瓷

    隋唐五代 · 只因这胸中燃烧的梦想(公元581年-960年)依靠北方各族人民上百年的积累,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69年的战乱和分裂,缔造了物质财富和人口数量比盛唐时期都高的新帝国,而且建 ...

  • 邓梅格:北方早期白瓷浅议

    [内容提要]以北方地区窑场出土的早期白瓷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墓葬出土材料,从制瓷工艺视角来探讨该类瓷器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相关问题.经分析,这些问题与青瓷烧造技术的改进.北方传统釉陶的生产技术,以及& ...

  • 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随葬品有哪些?随葬品的种类又有哪些呢?

    我国古墓的随葬品按质地可区分为金属.陶.木.石.瓷.琉璃器等等.东周时期,兴起了一种称作"明器"的东西,当时也称"冥器"或"盟器"(俗称&q ...

  • 山东博物馆(六)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

    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中国已进入到了多元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此时的山东主要是东夷族人聚居的地方.此展区分为岳石之光.商夷争辉.齐风鲁韵三部分,逐一讲述当时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 ...

  • 山东博物馆(五)-山东历史文化展(史前)

    <山东历史文化展>是配合山东新博物馆建成开放而精心制作的大型地方陈列,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 山东博物馆(四)-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 ...

  • 山东博物馆陶器

    转自 历史探奇 2021-06-02 陶器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不易损坏而且耐水.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便成 ...

  • 绝美!当瓷器撞上中国色,来山东博物馆感受艺术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吧

    瓷器,有着尊贵而高傲的风骨: 瓷色,则是它绝美且优雅的外衣. 陶瓷发展史伴随着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 对一抹纯粹色彩的极致追求 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重中之重. 不可方物的"祭红". 风靡 ...

  • 他虽然不以书法家名号名世,却到处题字,“山东博物馆”争议最大

    有这样一位牛人,他虽然不是书法家,但是他却到处题字,诸如我们熟知的"中国银行"."故宫博物馆"."龙门石窟"."绍兴鲁迅纪念馆&q ...

  •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是我国一个在新中国中成立以后,第一座被建立起来的省级综合性的地志博物馆,它的位置位于山东省济南历下区经十东路的11899号,其综合性可以说是非常强的,而且现代化的程度非常高,上排行今天要为大 ...

  • 山东超500年历史古村,村内清泉常年不涸,还能欣赏珍贵书法遗迹

    井塘古村虽然历经500多年的沧桑风雨,这里依旧保留着较完好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村落.踏进井塘古村的那一刻,就被青石小路.石头堆砌的院落吸引,虽然破旧,但是每一处都有她的故事,特别安逸,据说,电视剧&l ...

  • 商代 · 亚醜钺(山东博物馆)

    博物馆 时间:2020年11月02日 商代 通长32.5.宽34.5厘米 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 ▲ 苏埠屯商墓文物出土时的场景 1号商墓于1965年,由山东博物馆王恩田等数位学者组成的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