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我们的收获体现在课堂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校本教研只有真实地发生并扎根在教研组,才能有效地开展。通过几个月的校本教研,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收获。

初上《秋游》——发现问题。去年9月开学初,我们组的崔老师上了《秋游》一课。崔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这节课上,她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基本功扎实的特点,用表演、绘画、配乐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很活跃。

课后交流时,大家首先肯定了崔老师的优点,然后针对这节课每个人发表意见。其中一位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是表演+音乐课+美术课吗?”崔老师当时就被问住了,大家也都在思考。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研讨,觉得这节课上师生表演占用的时间太长了,过分注重了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语文学习本质的东西,于是大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崔老师激动地说:“我再上一遍!”

再上《秋游》——尝试解决,形成课题。隔了两天,崔老师又上了一遍《秋游》。在这节课上,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课后的交流和再反思中,大家普遍感到有了明显变化。但校长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节课学生朗读的遍数尽管很多,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老师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而真正的课堂要求老师要巧妙引导,善于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共鸣,于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教研组本学期的一个教研主题。

互相反思,寻求对策。这个问题虽然是本次研讨中产生的,但却触及到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却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学校组织我们邀请其他教研组一块儿进行交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一年级的潘老师提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空间;马老师说应该根据学生和课文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置身其中;三年级的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用情朗读。这次多年级组共同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再进课堂,又生问题。10月,崔老师又上了《小鹰学飞》一课,这节课上,她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大家集体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但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认为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学生在读课文时情感表达并不充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探索交流中,大家认为因为学生年龄小,对生活没有太深的体验,所以不大可能通过朗读充分表达小鹰的情感。于是我们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后来,在全校的展示课上,崔老师设计了一个登山的情景,通过这个情景,学生体验到了课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这次在表达的时候就不同了。

经历了这样一个校本教研的过程,崔老师的全部收获和体验在《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尽管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她已经能够用研究的目光看待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改变了以前那种新教师一踏上岗位只能靠自己摸索的情况,通过校本教研的途径,她很快学会了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仅仅3个月的时间,崔老师的成长让人特别高兴,这个过程放在过去,是几年的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