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为什么不算丑书?因为它三要素俱全

云冈杯的乌龙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幅不知出自什么人之手的、假特等奖丑书。很多人纷纷表示丑书这东西真让人难于区分。也有留言问怎样区分一幅书法作品是丑劣,还是稚拙。

很多人不明白,看书法字帖时,《瘗鹤铭》、《石门铭》、《石门颂》、《爨宝子》等等,这些字帖上的字看起来也不美观,跟那些丑书差不多,为什么这就不是丑书呢?

自东汉蔡邕开始,对于书法才有艺术地认识,后人传说那是神人授予他笔法。事实上可能是他自己的总结,也有可能是共同的发现,他做的总结。

书法不同于写字的地方在于三个要素,就是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的:“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成书。”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笔法、笔势和结体,才能差不多称得上是书法。

那些看着丑的古碑帖,是具备这三个要素的。裹束,是结字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成一体的“体”。这是最容易产生混淆和分歧的地方,因为书写是丑劣还是稚拙,也是通过这一点来分析的。

因为裹束正是字的结裹方法,张怀瓘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说明。“改置裹束,岂止于虚实展促?其要归于互出。”裹束不仅仅是虚实展促,还有互相出入。美书的例子不用讲,这一点在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上表现很突出。

郑板桥的字初一看时,大大小小,歪歪扭扭。仔细看时,才会发现一幅字中每个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经过精心安排,

错落有致,相互穿插。看上去那种“乱石铺街”的感觉,都能让人感觉到字的质朴,如经年不曾修葺的古街。

有个词叫“巧夺天工”,正好用来比喻郑板桥的乱石铺街,正是没有安排的安排。相传郑板桥在创出“乱石铺街体”之前,一直在刻苦学习钻研。篆、隶、楷、行、草无不涉猎,到一直有个关键性的问题困扰着他,他始终在临别人,但是始终临得不能尽意。

有一次,他和妻子坐在一起乘凉,出于下意识,郑板桥不停地在身体上空写。结果写着写着就写到妻子的身上去了。妻子嗔怪地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而要写到别人的身体上?”

一句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使郑板桥恍然大悟。书法本来就是各有各的书体,学别人就算学得再逼真,也还是跟别人不一样。何况一直这样写,不就是没有自己的一体吗?没有自己的风格等同于白写了。

从此,他便注意吸取各家之长,融篆、隶、楷、行、草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乱石铺街体”。又因为他的书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而隶书多于楷书,又不同于“八分书”,于是自己调侃说自己这叫“六分半书”。

这种布置的方法,不同于丑书作品中出现的丑劣。能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让人放下戒备,这便是如孩童一样的稚拙。并且,这种自成一体首先要在掌握用笔熟练的情况下,在裹束的法则内来完成结体。

不仅用笔正确熟练,结字合乎法度。同时,用来结字的点画还要得势。笔势死板的字,肯定一样没有活力,没有活力也就没有神采。没有神采的字,别说象印刷体,雕版印刷的字体很多都是神采飞扬的。

正如张怀瓘所说,有了用笔、笔势和裹束,才可以称得上书法。不然便是“江湖书法”“野狐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