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 老说两江总督,那究竟是多大的官
先讲讲总督这个官职的由来。总督之名由来已久,但成为一种官制,则起源于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总督之名,宣德以后,“止施于工程钱谷等项,继乃有总督军务,为文帅第一重任。”总督与军务有关是在正统以后。巡抚制度则起源于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在明代,无论是巡抚还是总督,都还只是中央派遣官员而非地方大吏,因而其体制归属仍列入中央都察院系统内。总督和巡抚成为地方大吏,至清代前期才真正完成。清人入关前后,借鉴明朝各种旧制度,其中就包括沿用明制在直省设置总督和巡抚,作为朝廷派遣官员,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并无固定人数。在前明的南直隶地区,顺治元年,因明末旧制,即有淮扬总督,顺治三年废除。
顺治四年,设江南、江西、河南总督。顺治六年,裁去河南名称,称江南、江西总督。清廷在新设的江南省则设巡抚三员:江南巡抚、凤庐巡抚、操江巡抚;在今天的江西省设巡抚二员,即江西巡抚和南赣巡抚。在顺治与康熙中期以前,整个两江地区总督与巡抚或分或并,处于调整过程中,其间还经历了康熙六年的江南分省,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正式确定下来,即在两江地区设有两江总督,全称叫“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驻江宁,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各省设巡抚一名,专管一省事务,此格局至清末都没有发生改变。
清代的两江地区比明朝南直隶还要大一点,即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包络江淮,控引河海”。三省疆界相接,地势相连,互为呼应,而且是中国最重要的财富输出地,帝国赖以生存的经济中心,“能与天下相权衡者,江南而已”。两江总督无疑是除直隶总督外最重要的总督,正二品。两江总督所管的政务,譬如粮食、漕运、盐政及河工无一不关乎清朝的国家大计,牵动着清朝的财政命脉,关系到朝廷的治乱成败。咸同军兴之后,地方督抚专权之势形成,两江总督更兼南洋大臣,拥有相当大的外事权和军事权。咸同之后,两江总督大部分时候都是湘淮军集团的禁脔,成为朝廷难以控制的地方势力。两江总督是很大的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行政区上也包括了今天的上海市。因为最初是设有江南省,清初分开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所以称为两江。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地区,与北京相对应,也称南直隶。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举考试,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直隶总督号称总督之首,因为地域在京畿。但以对朝廷财政的贡献,两江是第一。见《清史稿》的解释: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一人。顺治二年,以内阁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寻改应天府为江宁,罢南直隶省府尹。四年,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九年,徙南昌,时号江西总督;已,复驻江宁。十八年,江南、江西分置总督。康熙元年,加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初置凤庐巡抚,驻淮安,以操江管巡抚事领之。六年省归漕督。至是始来隶。四年,复并为一。十三年,复分置。二十一年仍合。寻定名两江总督。雍正元年,以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道光十一年,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与北洋遥峙焉。
因为两江的重要性,太平天国之前两江总督职位多由满人(旗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著名的一些两江总督:于成龙、噶礼、史贻直、尹继善、高晋、陈辉祖、孙士毅、陶澍、林则徐(未到任改两广)、邓廷桢(未到任改云贵)、耆英、何桂清、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刘坤一、沈葆桢、彭玉麟、左宗棠、张之洞、...
从制度上,总督是正二品官,因为兼职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而为从一品。但其中一些极特殊的重臣,也会被授予大学士的头衔,而为正一品。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