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的撕裂
前几天我写了《贾浅浅乱象》,由于涉及到文学圈子内外的敏感内容,我没敢将那篇文章公开放到朋友圈里。
在很多不喜欢文学,或者对文学没有兴趣的人眼里,我算是文学圈内人,说不准,哪天山不转路转,我就转到贾主席或者贾主席的门生故旧面前。因此,说圈内事的时候,我还是得给自己留点后路。
《贾浅浅乱象》这篇文字,我是站在贾浅浅的角度看的,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自然和不自然地诞生了贾浅浅这样能不配德的人物,最后因果相报,贾浅浅爆雷是偶然中的必然。
按理说,互联网上的新闻,一般是三天为一个衰退期,过了三天基本就无人问津了,可这两天,贾的新闻还是不断,有号称某大刊的领导人出面为贾浅浅洗白的,还有某大报纸说,关于贾浅浅的批评都是外行在说事,他们批评引爆贾浅浅的人不是在批评贾浅浅,而是在做舆论引导。
所谓内行的人在辩白的时候,大众也不闲着,网上就贾浅浅在西北大学读了5年本科就有两种分析:一种说法是,她只考了250分,以大专的身份被录取的,后来读了一个专升本,这样就是五年获得本科学历;还有一种说法是,她以文艺类考生的名义读了一年大学预科,然后,被西北大学录取。因为没有官方的信息,我不敢妄自揣测,我查了一下,西北大学文学类本科是四年制的,贾浅浅多读了一年,中间一定有什么原因。
其实,不管所谓的专家,或者互联网上的观点如何。我觉得“贾浅浅事件”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即“X二代”,使用了非“X”的能力和资历而攫取了超过其应得的社会资源。通常情况下,这种巧取豪夺都是隐蔽进行的,或者说圈里人玩的交易,因为它见不得光。就像世界上的阴暗角落,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牛鬼蛇神在里面,可一旦有人将圈子打开一道缝,或者撕裂出一个口子,让普通人看到里面的恶心事,在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下,迅速地将一小撮人知道的事,放大到全网都知道。
贾浅浅撕裂了一个文化圈的口子,原本很多人以为只有在官、商、艺、技等领域存在的“二代”现象,竟然在文化领域也存在,大众不能接受的是,有些资源一代传给二代,或者一代影响二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如官二代,自古以来就有“朝里无人不做官”的说法,当官的儿子继续当官,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这样的传承尽管是封建糟粕,但其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或者说,在老百姓的心里,官员的儿子继续当官的现实,他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富二代是所有二代中最容易被接受的了,老子有钱自然传给儿子,老子富了,儿子自然就是富二代,这没有什么好说的。艺术家、技术专家,他们有某些方面的特长,这样的特长可以遗传,可文学是一种天赋和特长吗?历史上,父亲是大作家,儿女也是大作家的,真的屈指可数。
以贾浅浅这么年轻就取得不输于她父亲当年的成就,这是她撕裂了人们对于规律的认知。
贾浅浅爆雷后,为什么那么多所谓的知名媒体,或者知名人士,在短短的时间内出来平事?原因无他,他们才是带方向的人,他们怕互联网把舆论引向他们不愿意的方向。
他们抛出的观点是,舆论对贾浅浅的批评不是真正的诗歌评论,而是借诗歌对贾浅浅进行的攻击,因为,所有的批评贾浅浅的人中,没有一个是诗歌领域的“专业人士”。这句话听起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当书法界出现丑书的时候,老百姓看不下去开始批评,专业人士出来说,老百姓不懂专业。
老百姓是不懂专业,但是,那个专业应该是上天入海的高科技专业,你一个写字的,你一个作诗的,有多少专业性可言呢?我这么说,也不是说写诗不要专业水平,写字不要专业水平,而是你用专业的能力写出来业余水平,甚至不如业余水平,你怎么还好意思谈专业呢?
所谓专业评判诗歌和书法,这都是伪命题,说白了,这是一小撮圈内既得利益者的捂盖子行为。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好诗歌的标准是谁定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诗经》中的“风”原本真的像风一样,起于青萍之末,归于尘土之间。唐朝能出那么多流传千年的伟大诗人,只是因为当时没有国家出资兴办的《诗刊》及有关杂志,诗人的作品不靠吹捧,只凭质量。这也是白居易写诗不求业界大佬过目,而是让自己母亲读懂的主要原因。
而当今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他们评判诗歌、书法,才是专业的,事实上,他们的评判就是相互吹捧,记得某国家级杂志的主编,她一发公众号就是在给某人捧臭脚,我忍无可忍将她拉黑了事。要不是这些只懂依附权贵的阿谀之徒为虎作伥,贾浅浅的屎尿怎么能出现在那个大名号的公开出版物上呢?
老百姓十年寒窗,只求一纸风行,大多数时候,很多人倾其一生也难能在国家级期刊上发一篇文章,原来,那些有限的版面都被这些编辑和圈内人做人情了。这是贾浅浅撕裂的第二个现象,文学的圈子跟金钱圈子一样的腐臭,那些戴着眼镜的文化人,跟市场上看人下菜碟的商贩没有什么区别。
贾浅浅爆雷,他们出来蹦跶,其实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他们说自己专业不仅上帝笑了,地球人都笑了。
以贾浅浅被爆的诗作来看,她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实在是摆不上台面,我这么说,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应该不敢过于指责,因为我也写了十几年的作品,累积字数也有近千万了,我受的全日制教育比贾浅浅高,假如说我看不出贾浅浅的深浅,那我只能说脏话了。
贾浅浅撕裂的第三现象是,人们都在美好地以为社会越来越公平和公正的时候,没想到有那么一撮人把假的做的像真的一样,以至于,“皇帝的新装”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你要说贾浅浅的诗不好,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是你没有专业的欣赏水平,你只有说贾浅浅有灵性,贾浅浅天生就是一个诗人,你才独具诗歌欣赏的专业慧眼,你才是真正的行家和圈内人。
北师大的教授为贾浅浅站台,贾平凹自然懂得投桃报李,等那个教授在西安发布新书时,贾平凹出席发布会,这起初可以说是友谊,现在看起来像是交易。文学圈现在遍地交易,随便拿出一本公开发行的期刊,主编大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有几篇稿子是通过公共邮箱征集到的?有哪篇稿子发布不靠关系?有次跟一个非常有名杂志主编吃饭,他吹嘘自己从来不接受关系稿,殊不知,那天的饭局就是他的关系户安排的,假如不是因为关系,就凭那位女作者的零七碎八的文字,凭什么能上那个刊物呢?那个刊物只接受纸质投稿,在某人的鼓动下,我试过两次,都石沉大海,那天,我真的想问问那个主编是怎么回事。
后来想想还是无趣,那个号称很牛的杂志,现在还有几个人在读他们的文章呢?我的文章发不发,在文学圈里处于什么位置,我还是非常明晰的。
关于贾浅浅,我说的够多了,毕竟还得在圈子里混,就此打住吧,山不转路转,后续还得给自己回旋的余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