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凭什么拥抱世界?
2001年以前,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与世界接轨”成为流行语,也成为很多国人的思维定势。各界人士在解释什么时,找不到恰当理由,就拿它作招牌,油价上涨可用,房价调控也可用,往往收到不用自宫也能练成神功的效果,所以深受追捧。春晚,也加入这个大军。
已经举办39年的春晚,岁数虽大,貌似与我等小民关系不大,和它既没有黄金时段的广告业务,又没有自己或亲戚登台表演,需要关注。但习惯了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在除夕晚8点这个特殊的时段,相约一起跨年,成为全民共识,大众通过它对家、国一体建立了重新认知,那就有关系了。因此,春晚,是大众的;大众的,也是春晚,只要与中国百姓期盼接轨即可。但2021年春晚,却是另一种玩法。
晚会刚开始,就不讨喜。以往晚会,开场舞均打着深重的中国烙印,弘扬传统的意味异常浓。但这次春晚,打破了传统,搞了个五大洲大杂烩,非洲的,欧洲的在台上又跳又蹦好不热闹。最后,可能导演意识到毕竟在中国演出,感觉不好意思,就利用最短时间安排个中国彩绸舞意思一下,仔细想一想实在很有意思。
对此,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与国际接轨。”似乎你一反驳,甚至呈现质疑的表情,都证明你目光短浅、格局狭小。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时代,谁也不否认接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可是,接轨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有“轨”。这个“轨”,在文化,是中国传统国学;在医疗,是传统中医;在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接轨”,是吸收、借鉴、转化有利因素为我所用,目的是不断提升已有“轨”的质量和层次,而绝不是并轨,丧失自我;也不是转轨,主动放弃应该坚守的阵地;更不是脱轨,以接轨的名义行改头换面之实。春晚,以为拉了几面“洋”字旗就是与国际接轨,《围城》里的方鸿渐花钱买的假文凭会只让他窝囊地活在国内?那谁戴上个假发套都可以到香港冒充大法官?追求面子上好看,如果单纯只是自欺聊以自慰还让人放心,倘若被过度解读,除了免费给境外文化做广告之外,无形中会打压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电视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不仅是其责任定位,更在向观众传播着一种重要的理念:认真对待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春晚要拥抱世界,先认清自己,准确定位,然后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