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全能56题

参考答案 

1.C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

的种类及其功能 
解答:解:A、Mg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Fe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

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其中Mg是大量元素,A错误;
B、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和RNA,核糖体只有RNA.其中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有核糖,而质粒是环状DNA,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不含有核糖,B错误;

C、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性激素能调节

代谢,脂肪能储存能量,C正确;
D、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在氧化分解时都释放能量,脂肪和淀粉的代谢终

产物相同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错误.
故选:C.

2.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答:解:A、在小鼠T细胞和效应T细胞中,线粒体都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

所,A正确;
B、小鼠T细胞在增殖过程中,能进行DNA复制,而效应T细胞已高度分化,

不再进行分裂,所以不能进行DNA复制,B错误;
C、不同细胞的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C错误;
D、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所以两类细胞的寿命不同,D错误.
故选:A.

3.A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解答:解:①真核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

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也能产生二氧化碳,①错误;
②水的生成过程可以发生在细胞核中,如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②错

误;
③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因此淀粉酶合成

一定发生在细胞器中,③正确;
④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

错误.
故选:A.

4.B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答:解:A、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正常生活的植物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B正确;

C、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C错误;
D、人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人红细胞放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出现渗透

失水,不会出现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B.

5.B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答:解: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

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故A错误;
B.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

胞质基质,故B正确;
C.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并释放氧,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但只有

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故C错误;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故D错误.
故选:B.

6.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答:解:A、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和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
B、蛋白质和核酸均是大分子物质,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有20种)

、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共8种),二者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具有多样

性,B正确;
C、囊泡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之一,神经递质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抗体的

释放都是胞吐过程,与囊泡的运输有关,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类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其个体中不含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7.D

[解析] DNA和ATP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A项正确。一个tRNA分子

的一端只有一个反密码子,另一端可携带相应的氨基酸,B项正确。T2噬菌体

的核酸是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项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

体,其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或质粒上,D项错误。

8.D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答:解:A、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生物膜上有些的蛋白质

可以充当物质运输的载体,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和通透性,A

正确;
B、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

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大鼠脾细胞与

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B正确;
C、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存在生物

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膜的变化的离子通道的开发

和关闭,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要通过突触前膜释

放神经递质(胞吐过程),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因此生

物膜发生的变化不同,D错误.
故选:D.

9.A

[解析]题中4种物质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A项正确。由脂

肪不是水溶性物质可排除B项。由淀粉、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

、H、O可排除C项。由核酸不是能源物质可排除D项。

10.  C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A项正确。

衰老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细胞膜的

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甘

油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项错误。细胞产生的激

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项正确。

11.C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答:解:A、①是复制过程,需要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②是转

录过程,需要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正确;
B、②是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为③为翻译

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的碱

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正确;
C、在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中①的产物一般相同,

②③的产物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DNA,所以①②③均可在线粒体和叶

绿体中进行,D正确. 
故选:C.

12.B

[解析]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的证实和孟德尔两对性状的

豌豆杂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法,A项正确,B项错误。探

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C项正确。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的是取样器

取样法,D项正确。

13.C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

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答: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

红色沉淀,A错误;
B、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
C、观察染色体需要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C正确;
D、健那绿能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D错误.
故选:C.

14.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答:解:A、由于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说明同一植物幼根对生长素

反应的敏感度高于幼茎,A错误;
B、实验中没有比较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所以不能判断它们对生长素的敏

感度,B错误;
C、此实验中,重力因素是外界因素,生长素浓度不同是自变量,C错误;
D、用清水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幼小植物,不影响幼小植物在适宜条件

下横放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有可能一致,

D正确.
故选:D.

15.C

考点:细胞的分化;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解答:解: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体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卵细

胞的DNA含量减半,A错误;
B、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各细胞的形态、功能不同,B错误;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都是水,C正

确;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其余均为协助扩散,D错

误.
故选:C.

16. A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孟德尔遗传实验 
解答:解: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

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

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A错误;
B、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因此

经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依然保持生活状态,B正确;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

,因此不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C正确;
D、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将母本

去雄的目的是防止豌豆自花授粉,D正确.
故选:A.

17.B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 
解答:解:A、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产生Aadd个体的概率

为1/2×1/4=1/8,A错误;
B、若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B

正确;
C、由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

误;
D、丁图果蝇基因型为AaY,其产生的配子有A、a、AY、aY四种,D错误.
故选:B.

18.D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答:解:①a、b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要酶的参与,但a过程以脱氧核

糖核苷酸为原料,b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①错误;
②原核细胞没有核膜阻隔,因此原核细胞中b转录和c翻译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②正确;
③人体细胞被某些RNA病毒侵染时可能会发生e、d过程,③错误;
④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间期,G1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b、c过程,S

期进行DNA的复制,即发生a过程,G2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即发生b、c过

程,④错误;

⑤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

酸,⑤正确;
⑥真核细胞中,a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b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⑥错

误.
故选:D.

19.B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正确;
C、假设相关基因为A、a,则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的基因型为Aa,其经秋水仙

素处理后的基因型为AAaa,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单倍体,基因型为AA或

Aa或aa,C错误;
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有籽西

瓜,该西瓜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才结无籽西瓜,D错误.
故选:B.

20.C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答:解:A、该病的遗传方式若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1患病时,5必患

病且3必正常,故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该病在人群中理论

患病率不可能女性多于男性,A正确;
B、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2、4的基因型为aa,1、3又表现患病,

则1、3均为杂合子,B正确;
C、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判断5为杂合子,若6为AA,则7一定表

现正常,C错误;
D、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5的基因型为,6的基因型为Y,由此得

出:7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C.

21.A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解:A、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并不为

零,A错误;
B、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大,能长期处于稳定状

态,C正确;
D、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了物种数目,可提高该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22.C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

义 
解答:解:A、过程①有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

光合作用过程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A错误;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

误;
C、过程②产生的O2中的氧来自H2O的光解,C正确;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但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D错误.
故选:C.

23.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答:解:A、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

期,B正确;
C、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
D、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D错误.
故选:B.

24.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答:解: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B错误;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C 正确;
D、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细胞外液,D 错误.
故选:C.

25.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的分化 
解答:解:A、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故A错误;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故B错误;
C、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故C正确;
D、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

d的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D错误.
故选:C.

26.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答: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

故选:C.

27.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答:解:A、若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

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淋巴的成分,B错误;
C、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不包括细胞内液,C错误.
D、信息和组织液其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28.C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答:解: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

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

B正确;
C、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
D、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和CO2,D正确.
故选:C.

29.D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②④细胞处

于减数分裂过程,A正确;
B、细胞②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

2:2,C正确;
D、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两个

过程都可能发生同一睾丸中,D错误.
故选:D.

30.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人体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和突

触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

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④是神经递质,属大分子物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

突触前膜的胞吐,分泌到突触间隙,A正确;
B、兴奋能向细胞体传导,依次通过两个电极,所以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2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同时动作

电位恢复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将钠离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

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C错误;
D、①是线粒体,属于细胞质基因,其遵循母系遗传,所以该致病基因来自

其祖母的几率为0,D正确.
故选:C.

31.C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

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

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

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

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

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

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图中d上有神经节,所以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A正确;
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C、切断d,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是反射,C错误;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一电信号,D正确.
故选:C.

32.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
分析图解: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

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大气

,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

链可表示为:A→D→E.
解答: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

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

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

”,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kg,

D正确.
故选:D.

33.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

关系判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④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

作用,③⑤⑧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⑦是化石燃料的燃

烧,⑥是消费者的同化作用
解答:解:A、已知图中B是生产者,③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

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

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

机物,而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错误;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34.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

(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

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

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

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

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

要消费植物
2/5×20÷20%÷20%=2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

费植物2/5×20÷20%÷20%=2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

至少需要消费植物1/5×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

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35.C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

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

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

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故A正确.
B、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

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故B正确.
C、S形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

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故C错误.
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

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故D正确.
故选C.

36.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

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

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解答: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

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A.

37.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

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

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可受神经的直接支配,肾上腺属于效应器

,A错误;
B、胰岛素是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

作用,D正确.
故选:A.

38.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

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

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在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和③的分泌均增加,加快代谢,

增加产热,故A错误;
B、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会减少,而不是立即停止,故B错误;
C、切除甲状腺后,③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所以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没有甲状腺,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不会

促进代谢,故C正确;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故D错误.
故选:C.

39.D

考点:杂交育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本题是变异在育种中的运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然后根据选项涉及

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a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诱导使染色体加倍

,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b过程是自交,不能提高突变率,育种年限长,B错误;
C、单倍体高度不育,无种子,a过程要对单倍体幼苗进行处理,C错误;
D、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正确.
故选:D.

40.A

考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

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

排列.
解答:解:A、基因的碱基有A、T、C、G4种,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
D、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中,故染色体是

基因的主要载体,D正确.
故选:A.

41.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控制眼色和眼皮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控制眼色和眼皮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父亲为褐色双眼皮(BbDd),母亲为蓝色双

眼皮(bbDd),则子代是蓝眼的概率是1/2,是单眼皮的概率是1/4,所以

生出的孩子是蓝色单眼皮的几率是1/2×1/4=1/8.
故选:C.

42.B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把成对的基因拆开,

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

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和aabb的个体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Bb,

F1自交后代F2中与亲本AABB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3/4×3/4=9/16;与亲本

aabb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1/4×1/4=1/16,所以F2代中表现型与亲本相同

的个体占总数9/16+1/16=5/8.
故选:B.

43.D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若已经确定了基因型频率,用下面公式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基因频率:

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

的频率.
解答:解:已知某种生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

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即AA%=24%、Aa%=72%、aa%=4%,

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则A%=AA%+1/2Aa%=24%+1/2×72%=60%

,同理,a%=40%.
故选:D.

44.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均正常,但它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

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解答:解:AB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

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错误,C错误;
D、无论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I−2

、II−4一定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D.

45.D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极少数酶是RNA,因此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专

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解答: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含有C、H、O、N元素,极少数酶是RNA,含有C、

H、O、N、P元素,B正确;
C、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

解的酶,C正确;
D、高温、过酸、过碱都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但低温不会破坏

酶的结构,只能降低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D.

46.C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水在细胞中的存

在形式和作用;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

旋而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DNA的

外侧,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即A−T、C−G.
解答:解:A、葡萄糖可在叶绿体中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但不能直接在线粒

体中分解,需分解为丙酮酸进入线粒体,A正确;
B、自由水与结合水的相对比值影响细胞的代谢强度,比值越高,代谢越旺

盛,B正确;
C、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

C错误;
D、促性腺激素为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后,转运至内质网、高尔基体

加工、分泌,D正确.
故选:C.

47.B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

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

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解:A、淀粉与足量淀粉酶混合后,反应完全后的物质有麦芽糖、淀

粉酶,加碘液后不显蓝色,A错误;
B、蛋白质与足量蛋白酶混合液,反应完全后的物质有多肽、氨基酸和蛋白

酶,所以加双缩脲试剂后会显紫色,B正确;
C、蔗糖与足量淀粉酶混合液,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蔗糖不能被水解,没有

还原性糖产生,所以加斐林试剂后不会显砖红色,C错误;
D、脂肪与足量脂肪酶混合液,反应完全后的物质有甘油、脂肪酸和脂肪酶

,加苏丹Ⅳ染液后不会显红色,D错误.
故选:B.

48.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

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

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

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

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

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②与③作对照,

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故A正确;
B、③中的青菜叶片由于得不到光照而无法合成叶绿素,所以表现黄色,故

B正确;
C、④以①作对照,证明植物具有向重力性(向地生长)和茎具有负向重力

性(背地生长),故C错误;
D、实验①是空白对照组,目的与实验②③④起对照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49.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

E时C0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

乙图中AB和HI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G时C0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

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DE时由于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

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


解答:解:(1)由于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时外界环境中C02浓度变化为零

,所以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即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等

于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2)根据甲图中AB段和FG段的C02的释放量保持不变,可推测该植物接受

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E点时C0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

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而E点之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

度,有机物积累开始减少,所以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E点.
(3)乙图中FG段C02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下午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

减弱,产生的[H]和ATP减少,影响了暗反应强度,从而使C5化合物数量减少

,影响了C02固定.
(4)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是因为光照强,气温高,导

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释放C02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02的量时
(2)BF     E
(3)光照强度逐步减弱     ATP和[H]C5
(4)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02原料的供应

50.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

和意义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分析曲线图看出,本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

响,曲线中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答:解:(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用无水乙醇提取,

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所产生的[H]和ATP.
(2)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对应的是曲线A,净光合速率为0,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m,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

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3)CO2浓度为c时,曲线BC已达到了二氧化碳的饱和点,如果增加CO2浓

度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将不变.
(4)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都小于0,故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5)当CO2浓度为b,中光强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右进行呼吸作用,

故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此时如果适当

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增强,产生ATP和[H]增多,三碳化合物还原量增加

,其含量减少,五碳化合物与之完全相反,含量增多.
(6)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

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光照强度的大小,保证净光合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无水乙醇(或丙酮)[H]和ATP
(2)m    A、B、C
(3)不变
(4)大于
(5)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C5
(6)光强

51.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动物一般属于雌雄异体,因此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属于随机自由交配.

雌性或雄性群体基因型不确定时,其交配方式包括自交与杂交.在考虑各种

交配方式的计算时,如1/3AARr 的雌雄个体交配时,由于雌雄个体均有1/3

的AARr可能,所以在计算子代概率时要将雌雄个体的1/3
分别相乘再乘其它概率即可.
解答:解:(1)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

”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

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
(2)根据亲本AaRr与Aarr杂交,知F1中黑色鼠基因型为aaRr.让黑色雌、

雄小鼠交配,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RR或2aaRr.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

纯合子的比例为1、3.
(3)在F1中的灰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其交配方式有1/3AARr×1/3AARr

、2/3AaRr×2/3AaRr、1/3AARr(♂)×2/3AaRr(♀)、1/3AARr(♀)×2/3AaRr(♂).其中1/3AARr×1/3AARr产生黄色雌鼠(AArr、Aarr)的概率为1/3×1/3×1×1/4×1/2=1/72.同样求出其它交配方式产生

黄色雌鼠的概率依次为3/72、2/72、2/72.最后把相关数据相加得8/72=

1/9.

(4)由于F1中的灰色鼠的基因型为1/3AARr、2/3AaRr.先不考虑Rr这对基

因.把1/3AA、2/3Aa看作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雌雄个体A与a的基因频率

可求得分别为2/3A和1/3a.因此这样的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产生A_

的概率为1−1×1/3=8/9.再考虑Rr自交产生rr的概率为1/4.因此产生黄

色雌鼠(A_rr)的概率为8/9×1/4×1/2=1/9.
故答:
(1)AaRr   Aarr  
(2)1/3
(3)黄色、灰色、黑色、白色   AArr、Aarr  1/9
(4)其中有一对基因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导致比例由9:3:3:1变为

6:3:2:1

52.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

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

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

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1)由于靶细胞膜上有受体,所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能与靶细

胞相互结合.
(2)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以降低

血糖浓度,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3)下丘脑细胞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

(4)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如果分

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可以是垂体细胞.如果分泌细胞是浆

细胞,则其产生的分泌物是抗体,不可以作用于靶细胞,只能和特定的抗

原相结合.
故答案为:
(1)受体(糖蛋白)   
(2)胰岛素  胰岛B细胞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4)是   否

53.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

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

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解:(1)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

,使其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不能暴露出来,则不能呈递给T细胞,从而

不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2)病毒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抗体等,进行特异性免疫.
(3)杂交瘤细胞是由某种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可以用于制

备单克隆抗体.
故答案为:
(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细胞融合

54.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调节的类型: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由皮肤、黏膜构成人体的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和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不是针对某

一类特定的病原体.
(2)体液免疫的过程:

①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②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③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④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3)细胞免疫的过程:

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

记忆B细胞,d为抗体.
解答:解:(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效应B

细胞)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记忆B细胞二次

应答所形成.
(2)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中只有效应B细胞

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3)抗体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内合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加工,最

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排出去,这些过程都需要线粒体供能.因此与图中

b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d抗体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
(4)过程③④分化成细胞b效应B细胞、c记忆B细胞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

择性表达.
(5)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人体的免疫过程一般经历二次免疫应答

反应⑤⑥⑦,该过程产生d抗体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

更多,作用更持久.
(6)免疫系统疾病分为: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而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

身免疫病.
(7)SARS 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故答案为:
(1)体液  B细胞或记忆B
(2)b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⑤⑥⑦数量多、速度快
(6)自身免疫
(7)RNA

55.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A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第二年、第五

年和第八年分别为4321、78和46;B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第二年、第五

年和第八年分别为380、3360和4576.根据A、B两种群在8年时间内的数量

变化规律可知,A种群逐渐被B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资源的限制.决定群落演替

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外界因素中以人

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进化的角度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明确知

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时应该随机取

样,样方数量尽量多,即样本量足够大.根据对两种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可以判断A种群与B种群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可能是导致A种群密度变化的重

要因素.在调查期间B种群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多,说明其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增长型,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造成B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原因是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
(2)由于A种群是生产者,所以A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

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3)根据图表分析,物种丁的食物来源是乙和丙,物种丙的食物来源是甲

和乙,物种乙的食物来源是植物和甲,而物种甲的食物来源全是植物,所以

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网为:

(4)根据食物网中的食物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若物种乙增

加100kg,则至少消耗植物100×1/5÷20%÷20%+100×4/5÷20%=900kg.

故答案为:
(1)样方  竞争  增长型  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
(2)以A种群为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抵抗力
(3)

(4)5   900

56.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转录形成mRNA、②表示翻译

过程,图2表示正在进行翻译过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

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因而发生在人体的胰岛

B细胞中.胰岛B细胞与人体其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

异,是由于细胞分化的结果,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过程②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而称为翻译,由于密

码子存在于mRNA上,所以决定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U.
(3)根据过程①产生的mRNA链中G+U=54%,可知模板链对应的区段中C+A

=54%,又C为29%,因此A为54%−29%=25%.
(4)过程②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说明能充分利用mRNA,迅速

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
(1)胰岛B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翻译   ACU  
(3)25% 
(4)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