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时代的教研员
微论坛4
教研制度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等文件,逐步规范教研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研制度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15年和2016年全国教研第一次、第二次工作会议指出,教研系统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师生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教研员队伍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如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并提出,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教研员的专业属性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教研员准入准出制度不健全,培养模式和机制仍不完善。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自2012年以来,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 从教研员专业意识和情怀出发, 聚焦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关注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等10项指标、20条内容,研制出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不断迭代升级。
新时代,深综改,教研员工作面临更新的挑战:
◆ 如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如何支持学校课程供给的转型升级?
◆ 如何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
◆ 如何帮助教师基于评价来改进教学?
◆ 区域研训部门如何为区域教育决策、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更高品质服务?
◆ 教研机构在自身队伍建设、教研内容和机制、教研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转型升级,那么,转型升级的路径在哪里?
◆ 提升教研员教研能力,明确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内涵,探索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完善区域各学科教师研修课程,提炼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些愿景该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