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春节氛围 | 杨五贵
古诗词中的春节氛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岁更迭,周而复始,但这一自然现象并不是一种机械重复,而是不断循环着的又一轮新的开启。
一岁终了的这天夜晚,古时谓之除夕,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这晚亦称大年夜、除夜等,民间尤为重视,故有守岁、祭祖和吃年夜饭等习俗。
翌日,即为元旦,亦称元日,即正月初一。元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似头部突出的侧立人体,本意即人头,引申为首要、第一;旦,最早亦见于甲骨文,本意为天亮,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此字更为具象,毋须赘言。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一书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之为新年。辛亥革命后,将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元旦”这一称谓正式以“春节”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了公历纪年法,则将每年1月1日称之为“元旦”,自此,元旦便有了新的含义。
古时的元旦,也就是今日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被国人视为至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不难发现描述这一节日的文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首《元日》诗,把过年这天的欢快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咏元旦之代表作。尤其是前两句,脍炙人口,常被引用。
在诗歌创作水平至达巅峰的唐代,诗人咏“元日”诗作更是举不胜举,但大多内容平平,乃抒发个人离愁别恨的“小我”之作。“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司空图的这首《元日》诗,将一腔怀才不遇的哀怨,尽泻纸端。而声名平平者厉元《元日观朝》一诗,虽难免有粉饰太平之嫌,但“玉坐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句,倒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的鼎盛和威壮。
俗语说,“国家不幸诗人幸”,“悲愤出诗人”,此话确有几分道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一味对金妥协投降,把半壁河山拱手与人,引得一大批爱国诗人痛心不已。陆游《己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表现了作者对明君的期望和渴盼。诗题中的“己酉”,即公元1189年,此时陆游已六十有五,过年这天,仍把心操在国事上,难能可贵。而他的诗友兼战友范成大过年也不快乐,“元日兼春日,霜寒又雪寒。叠膝稀穿履,扶头懒整冠。”憔悴慵懒,百无聊赖,心绪坏透了,此情此景难道不是一种民族的悲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改昔日笔法,心事重重,《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尽。”寂苦落寞,国难若此,焉能不教诗人牵肠挂肚?由是观之,爱国诗人在国土沦丧时的过年心态,无不凄苦悲愤,概莫能外。
不过,在此期间,也有静气平心欢度新年者,“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椒房何劳劝,心平寿自长。”同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岁旦》一诗,描绘的则是另一氛围另一图景。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之态跃然纸上,无欢亦无悲的个中原因谁也不得而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明代诗人陈献章的《元日试笔》又为我们勾画了别有风味的过年行乐图。
孔子六十四世孙清代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一幅古人守岁图尽现眼前,人情世故,千古皆然。
同是清代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一诗,明白如话,新年过后,春雷即将炸响,大地春回,万物欣欣向荣,诗人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这一景象由远及近拉到人们眼前,触手可及。“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 现代诗人郁达夫一生作诗六百余首,其中“元日”诗作不下数十首。“淡雪寒梅岁又新,不知春究属何人?客窗一夜还乡梦,晨起开门认未真。”这首《己未元日》诗,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的,时年作者只有25岁,小小年纪便远离故里,浓浓的乡愁充溢其间,今日读来,依旧教人伤怀断肠。
过年自有新感受,代代皆有佳作出。历史长河不断流淌而去,年却不断地辞旧迎新,咏元日之作定将层出不穷,永无尽期。
杨五贵,耀州人,终生从教,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区作协名誉主席。喜好文字,著述约300万字,文章曾在全国多家媒体刊出,并多次获奖。前后出书六本,计有散文集《沮水微澜》、诗文集《花落花开》、记事类书计有《耀州老地名溯源撷趣》《耀州烟云录》《耀州记忆》和《耀州漫纪》等。
图片:网络
编辑: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