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优解,到底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最优解?

在抑郁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里,“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是最盛行的一种。

我们所写的【抑郁症】系列文章里,曾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单胺神经递质假说”实际上至今仍然是一种假说,存在很多漏洞及不足,并非抑郁症发病的真正原因,充其量也只是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某个环节。

点击回看:大脑异常?遗传?心理?抑郁症的“元凶”到底是什么?

“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认为,大脑中有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能、多巴胺(DA)能,以及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它们在抑郁症的发病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尤其是5-羟色胺(5-HT)的作用,在最近几十年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简直是“C位出道”,占尽风头。根据这个学说开发出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是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首选药物。

但是,5-羟色胺(5-HT)与抑郁症的发病真的存在那么直接的、关键的关系吗?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受到的质疑和挑战越来越多。

最近,全球知名的美国生活科技杂志的官网(popsci)刊登了一篇关于SSRIs药物的文章,其再次理性、尖锐地揭露了以下这几个事实:

- 虽然,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与安慰剂相比,SSRIs类抗抑郁药必然能显著减缓抑郁症状。但没有证据表明缺乏5-羟色胺会导致抑郁症。

- 相反,许多证据表明,“单胺假说”充其量只是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过度简化。

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其中安慰剂的效果可达药物的80%。在40%的情况下,首次使用SSRIs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 若要帮助患者找到有效的疗法,我们需要阐明一个更加复杂的现实:5-羟色胺与抑郁症绝非毫不相干,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努力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点击阅读原文编译:百优解是抑郁症的最优解吗?

英语原文链接:https://www.popsci.com/ssris-depression-and-serotonin-culture/

可以说,这篇文章确实发现了人们对“5-羟色胺热潮”的盲目追崇。

自从SSRIs类药物开发出来后,备受临床精神科医生的青睐,使用率极高。在西方国家,这一类抗抑郁药甚至成为了“万能药”,一旦患者因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来求诊,医生就会开抗抑郁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制药商和经销商,会通过各种手段对药效进行宣传,不少广告有过度宣传甚至虚假宣传之嫌,轮番对大众进行“广告轰炸”。

以上这些因素令很多大众误以为抑郁症真的只是脑内缺乏了5—HT这种神经递质,只需服药便可缓解。现在很多欧美人一感到情绪低落、精力缺乏,就会想着找医生开一些抗抑郁药,“如果你自己不能产生神经递质,买的也凑合”。他们希望通过吃药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临床实践早已经证实,包括SSRIs类药物在内,目前所有临床使用的、各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物的有效率只在40%至50%左右。与此同时,科研和临床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中的“生物学”模式已经走进了困境。

但这些事实都没能走到大众面前,没能打破大部分人对抗抑郁药的幻想。

那到底该怎么办?即使是知道以上事实的临床精神科医生,大多也有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对于临床医学更不用说精神医学,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倡导要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在临床实践中,这个理念难以真正落地实行。很多患者及家属都能深刻感受到,真正拥有丰富心理干预经验、会使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跨学科精神科医生非常稀缺,简直就是凤角麟毛。

而且,心理学的发展也处于尴尬处境。现有的心理学理论有400多种,但大多都比较低效,力量微弱。目前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只有寥寥几种,比如认知行为治疗(CBT),正念疗法,家庭治疗等。

但是这些心理疗法在实践中也有明显的不足,最受推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也未能幸免。

第一,国内大部分心理咨询师缺乏CBT规范培训和临床操作经验,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整体疗效不佳。

第二,CBT认为,患者之所以出现情绪障碍,是因为其认知或者观念出现了偏差,只要纠正了患者的观念及认知,情绪障碍就能得以改善。

但是,很多青少年患者并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相反,他们懂得很多,甚至比社会上大部分阅历尚浅的心理咨询师更多,更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他们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时,往往会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层次还不如自己,总是讲一些“正确的废话”。他们有的还能言善辩,逻辑严谨,把心理咨询师问得哑口无言。这样的心理咨询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让患者否定一切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

而且,根据FDA的报告,抗抑郁药可能导致或恶化少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自杀想法或行为,因此青少年、儿童抑郁症患者能选择的抗抑郁药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只有舍曲林比较安全。

所以,综合以上的因素,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感到非常迷茫,可选择的方案非常少,而有限的方案疗效也不理想。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铤而走险,带孩子去尝试所谓的“宗教疗法”,找大师作法辟邪等等。这当然很愚昧、无知,但在他们的处境中,他们确实感到走投无路,只能什么办法都试一试了。

精神科医生与其居高临下地去指责这些家长,还不如自我反省:是不是我们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才导致这些家长出此下策?

我们机构采取的是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整合了科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深入地发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以高效的、精准化的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从而令患者的症状快速地缓解,走上康复之路,并实现巨大的提升。

但在国内外,像我们这样有此意识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第二家。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只懂用药,不懂心理?

为什么大部分精神科医生无法提供系统化的、深入化的、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病人治不好?

我认为这值得精神科医生们反思。医疗制度和社会环境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但总是抱怨外界、指责别人没有任何意义。

精神医学和心理从业人员都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抱着敞开的心态不断跨学科学习,尤其要重视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掌握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向患者和家属传递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教育知识。而药物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且,如果觉得体制内环境不理想,精神科医生可以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多点执业来获得经验和突破,关键是我们是否有意识和魄力去改变。

我相信,这才是远胜“百优解”的最优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