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坊——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
牌坊建筑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广袤的大地上,既是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能满足一定的功能需要,又是人们精神的物化,有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牌坊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石头的史书”。 牌坊在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形式的建筑一样,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的规范,以及道家情趣的濡染和佛教文化的光照。
儒家主张入世、进取,“立功立德立言”,重视礼教,并实现人生价值。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建立礼治社会,以巩固宗法制度和集权统治,则是儒家“仁”学的根本宗旨。西汉贾谊又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礼之治也。”以礼为实施仁的前提,以维护国家统一。董仲舒亦提出“天人感应”,皇权神授,“天不变,道亦不变”,使儒学宗教化;他还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绝对统治,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维护统治秩序,束缚人民思想行为。
历代统治者都利用儒家“仁”、“礼”思想,兴建礼制建筑,强化封建统治和宗法制度。如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先农的坛庙,祭五岳(泰山、嵩山、华山、恒山、衡山)、四渎(江、河、淮、济)、神的寺庙,一般都建有牌坊。“学而优则士”影响下的学宫、书院牌坊,功名、仕科牌坊,“死、葬之礼,祭之以礼”影响下的陵墓、宗庙、祠堂等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的牌坊,“臣事君以忠”影响下的军功坊、政绩坊等,遍布全国各地。
特别是表彰“从一而终”的节妇烈女坊,在各类牌坊中建得最多。如古徽州各县现存113座牌坊中,贞节坊就有30座。其中歙县一座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的砖牌坊上竟旌表65078人。明代洪武元年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这种表彰“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是扼杀妇女幸福的悲剧祸根,那一座座贞节坊上,凝结着历代多少妇女的血泪,又隐含多少“道学先生”的伪善和残忍!这正是鲁迅先生尖锐批判过的“吃人”的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