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病之病机病位病种

从本文始,我们将言病奇恒系列。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病之异于恒常也。恒之为道,谓胃气五脏,各得其所,上顺天时,内调营卫,故神转不回。反之,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于是脏腑曲逆,克制凌犯,神机之运用失矣。失则不循恒道,故有非恒道之奇恒一门也。

《内经》谓奇病,则俱从运气脏腑经络而外,拈其病之厥逆错杂者也。此开后世内伤杂证之大经大法,故曰行奇恒之法也。虽病脏腑之厥逆有恒有奇,但皆因奇邪而致脏腑厥逆也。此所谓奇者,病五脏之厥逆,不得以四时之气应之。即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时六气而能为脏腑经脉作病也。此所谓恒者,奇恒之势乃六十首(以度奇病之文本六十首),有病五脏厥逆而得以四时之气为死生之期者也。故言“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是个宽泛概念。但有非恒道所可得而揆度者,则皆为度奇邪之浅深也。

《素问·病能论》曰:“《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又《灵枢·血络论》:“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按《内经》之表述,奇病是一类非季节性疾病,它易发生于“尊荣人”之中。奇邪不同于六淫、七情,有“厥逆”之属性,它是以引起脏腑中血络病损为特征,最终形成脏器严重病变,预后不良之一种致病因子。一般疾病多有季节性、阶段性、自限性等特点,而奇病则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一些持续进展之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硬化、肿瘤等病种。故中医对奇病之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病种:脾瘅、消渴(糖尿病)、肾风(肾病)、鼓胀(肝硬化)、肺厥(肺心病)、厥逆、脑逆(脑瘤)、卒心痛(心绞痛)、息积(肺癌)、伏梁(肝癌)、偏枯(脑血管病)、胆瘅(胆道感染)、肠澼(结肠炎)、尸厥(晕厥)、(癥)瘕(肿瘤)、巅(癫痫)、狂(精神病)、痫厥(癫痫大发作)、胃痈(化脓性胃炎)、喑俳(yīn pái失语)、真脏脉、代脉而钩(心律不齐),传五脏病(多脏器衰竭)。其主要病种都是现代多发病及一些难治性疾病。这些病中,虚证发展为五劳(心劳、肝劳、肾劳、肺劳、脾劳),即脏器劳损;实证发展为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最终均造成“五络俱竭”,脏器衰竭之严重后果。

研究认为,奇病发病之病位“血络”,则是病位命名较合理之称谓。能造成奇邪侵袭、持续病变之血络,则分布于脏器本身之血络之中。这里之血络可理解为“里络”,它有别于介于皮肤与经脉之间之“表络”。血络是脏腑气血运行和气血交汇之具体病位,脏腑功能正常与病变与否,都是由于血络功能是否正常,气血运行是否通畅,血络损伤是否修复这三者决定之。治疗脏器病变,从中医角度来看,没有特效之针对药物,主要还是要放在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修复血络损伤、恢复血络功能三个方面上。因此血络病之命名较能反映奇病之本质和特点。对血络病之治疗,《内经》提出了“缪刺”之原则,因“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张志聪曰:“缪刺以调血气。”《太素》曰:“缪刺之益,正气散而收聚,邪气聚而可散也。”坚持微针缪刺,是治疗血络病之正确原则。理解为药物运用,我们从《金匮要略》这部治疗学经典中找出了相应表述。《金匮·血痹虚劳篇》中,把血痹列为虚劳病之初发病变,血痹发生于“尊荣人”中,初起症似平人,仅有关节、四肢麻木,脉象轻度改变、遗精、梦交等症,但它最终会发展为虚劳、干血痨等严重病变。而益气和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则是调和气血之绝佳组方,符合血络病长期、积渐、微调气血、安全有效之治疗要求。它所针对解决之血痹病变,正是血络病之病机所在。奇病在病位命名,应称为血络病更切合临床,而血痹则是血络病形成之主要病机。然奇病、奇邪之称谓,由于古今用语不同,易被误认为是奇怪、奇特、罕见之病,而使“揆度奇恒”这一重要医学原理之普遍性受到忽视。

张志聪认为《素问》八十一篇有十篇专论奇恒。这十篇大致是《玉版论要》、《玉机真脏论》、《诊要经终论》、《病能论》、《方盛衰论》、《疏五过论》、《奇病论》、《大奇论》、《脉解篇》、《五脏别论》。而《内经博议》则认为《五脏别论》、《奇病论》、《大奇论》、《脉解篇》、《气厥论》、《腹中论》、《逆调论》、《病能论》、《调经论》、《刺腰痛》十篇,乃是“今可论者十之二耳”。但不管是哪十篇,医家要做到 “ 揆度阴阳、 奇恒五中、 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都要细读细研之。因“善为脉者, 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故对现代医家而言,发掘 《内经》奇恒学说之内涵, 丰富我们认识疾病、观察疾病之思路, 避免简单化、 机械化套用传统医学理论,有一定现实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