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酒入诗心,化作飞花令
文 / 悠悠我心
吸睛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火了武亦姝、陈更、彭敏等诗词达人,而且让一个名为“飞花令”的游戏,走进人们的视野。
何谓飞花令?出自何处,源于何时?有着什么样的有趣故事呢?让我们乘上时光列车,去探访飞花令的前世今生。
说起“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筵席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既是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人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古人云:酒令大如军令。早期为了维持酒席秩序而特设“监”。汉代有了“觞政”,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处罚。《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通常,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又要机敏,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魏晋时期,文人墨客喜欢在风雅静僻之处,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作出诗来。这种“曲水流觞”算是“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记载了这种时髦的酒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到了唐朝,酒令更加流行。关于唐朝名士的行酒令,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贺知章、王之涣、杜甫、李白四人一起饮酒赏月。席间,有人提出以圆月酒杯为题联句,联不上者不得喝酒。贺知章先吟出第一句:“一轮圆月照金樽”,吟罢斟满一杯酒;王之涣续吟第二句:“金樽斟酒月满轮”,随即也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杜甫先斟了一杯酒,放在面前吟道:“圆月跌入金樽内”。该李白了,只见他慢条斯理伸手将三杯酒全端在自己面前一饮而尽,然后哈哈笑着吟道:“手举金樽带月吞”。其他三位诗人大笑不已,因为“手举金樽带月吞”这句说上面的月亮映在酒杯里,他喝了后仿佛月亮也被他喝了下去,诗意叠加情趣,堪称杰作。
飞花令,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属雅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具体方法是,甲: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在第一字位置上;乙: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的则罚酒。
演变到后来,“飞花令”在酒宴上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的诗,花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应到自身,则罚酒。或在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列次由第几个人喝酒。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盛世必言诗。穿越五千年时光,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没有湮灭,偶然一个机会,便可瞬间激活。“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就让我们酒入诗心,来玩一次诗意联翩的“飞花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