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联珠纹的两个源头
联珠纹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流行的纹饰,其特点是用一圈连续的圆珠作为一个图案的边缘或者装饰,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目前中国所见的联珠纹,主要集中在青铜器、壁画、纺织物、金银器以及陶瓷器之上,以前的观点认为联珠纹为波斯传来之装饰,流行于5世纪之后的隋唐时期,而隋唐时代之锦缎丝绸纹样可见其多有胡风,但是却忽视其本土因素,其本身非中国没有的纯舶来品,故窃俯察诸类,乃知实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源头,姑为一说,略陈其发展路径。
西方源头
联珠纹在隋唐之后大量出现在各类器物和纺织品之上,故以前的研究多认为联珠纹为西方传来。当前发现的隋唐时期流行的联珠纹源头在波斯地区,多使用连珠环绕为圆圈,中纳神祇之头向、故事,或与波斯流行的祆教信仰有关,其样本颇多,在伊朗陶器之上较为常见,如平山郁夫所藏之阿富汗陶器中就有较多的联珠纹作为装饰。
这种装饰风格随着七河地区信仰祆教之粟特人逐渐东传入华,经过帕米尔高原而进入喀什地区,在汉晋时期于新疆广泛传播,延续了之前的作用与基本形象。喀什博物馆珍藏的一件陶壶,其圆肩之上有一周联珠纹。这一时期,佛教盛于西域,在佛教壁画之中联珠纹经常作为边界起到装饰和框定分隔空间的作用,敦煌莫高窟之中就发现有大量的联珠纹作为边框装饰。在阿斯塔纳墓地所见锦帛多有联珠纹装饰,其纹饰已经从陶器和壁画的装饰进入纺织物领域。
南北朝时期,联珠纹沿着丝绸之路传播进入中原地区,成为墓葬和服饰中的流行纹饰。如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联珠纹,圆珠连成圈,中间为菩萨像,荣新江先生认为这和波斯传来的连珠为边框而内为宗教神祇的形式风格十分类似,西安北郊的北周时期在华粟特人安伽墓出土有一件围屏石榻,其上有大量的联珠纹装饰。到了隋唐时期联珠纹更为盛行,多出现于金银器物、建筑、壁画和绘画之中。如唐代阎立本的传世名画《步辇图》所见之路东赞长袍中即装饰有联珠纹,连珠围成的圆圈内装饰有鸟纹等,可见当时此种纹饰已经传播到了吐蕃地区并大为流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较强装饰作用的纹饰。
中国源头
联珠纹的另一个源头在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联珠纹见于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之上,尤其盛行于半山、马厂时期,多在彩陶罐表面装饰多个联珠纹组成的圆圈,圈内为网格纹、圆点纹等,这种形制与伊朗陶器上所见之形式类似,不同的是伊朗圆珠之内为神祇人物与神话故事,而马家窑则为几何纹饰,两者的起源不尽相同。这种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传统到商周时期仍旧兴盛,多见于陶器和青铜器之上,经常作为青铜器口沿周围的装饰。
在南北朝之后,随着青铜器文明的衰落,以青铜器和陶器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联珠纹逐渐式微,而被西方传来的以宗教和服饰为载体的西方联珠纹取代,但是这种以联珠纹装饰的观念却一直延续了下去,在隋唐时期成为金银器、壁画和绘画、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珠纹的文化意义
联珠纹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也拥有“珠联璧合”的圆满寓意,其作为边框组成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突出其空间内的人物形象和其他具体的意象,其本身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联珠纹是一种流行于古波斯到东亚的纹饰,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有东方和西方两个源头,中国的源头以马家窑陶器为代表,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陶器仍旧延续这种装饰风格,而西方源头的则以伊朗地区的陶器和丝织品为代表,顺着丝绸之路东传,经过新疆地区传播进入中原,成为宗教、服饰、器物上常见的纹饰,流行于北朝到隋唐。这与当时丝绸之路的畅通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通与交流,是东西方文明共性的见证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
本文转自2020年7月14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作者|孙晨
编辑|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