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冰寒冬至日,庭前垂柳待春风
九九冰寒冬至日,庭前垂柳待春风,我们当珍重这一年最冷的时候,最冷才冬至,我在湘南湿冷的地方,围坐炉前,与几友天南地北胡侃,听说每年的冬至天封肉是最好吃、透明好看、又不会坏,这是我当地的传统!
冬至作为一个节气,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起,天地阳气渐强,是下一个循环开始,为大吉之日。因此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源自周朝,盛于汉唐,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现在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开始。
《周礼春官·神仕》:“是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日国家举行祭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芜年岁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在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在唐、宋时,是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冬至是人民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与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传说在古代冬至时,文人、士大夫要搞所谓消寒活动,从一九开始,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这不有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扬柳,七九河开八九雁,九九十九耕牛走。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收情况。
时间到了今日冬至到,我们不用去玩九九消寒图来打发时间了,现在可玩的项目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电脑、手机、游戏、室外活动等等,已让我们忘记了冬至,如不是家里的老人在忙着封肉,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知道这个冬至!
书于江南古镇大浦
2019.12.22.17:20
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孤独
我在这,你在哪﹖等你哟
你若喜欢,就请为我点个在看哦
赞赏随意,转发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