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六尺巷”的故事中,张家与吴家原来小巷的地哪里去了吗﹖

“六尺巷”的故事中,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让出三尺房基地,但“六尺巷”现在只有六尺宽,那张家与吴家原来小巷的地哪里去了﹖这个大家当时可能被张尚书谦和礼让的品德所折服,没有去想这里原有的小巷子,但只要一经反应过来,就会来问这个小巷子去哪里啦﹖是被和谐了﹖又或是被飞走了﹖

“六尺巷”的故事,是一个谦和礼让的故事,在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准备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张家人一气之下,就写封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谦让邻里,他在给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个“六尺巷”的故事,很早以前我就已听说,被张尚书谦和礼让的品德深深拆服,我们现代人正缺乏这种品德,我一直盼望什么地方现在也发生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现代人的品德也升华一下!可最近看到了一则“三米堂”的故事,让我心里产生了怀疑,这个故事到底是说张家人和吴家人﹖还是只说张家人﹖

我看了以上“六尺巷”的说明,这张家与吴家中间原来就有一条小巷,小巷是过人的,至少有三尺宽,不然怎么过﹖张家的人看到张英来的家书,又让出了三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个“六尺巷”的地根本就让吴家无关﹖后来说吴家的人深受感动,也又让出了三尺房基地,那么吴家这三尺到哪里去了﹖

我又查了“六尺巷”的百科:“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我这个人喜欢刨根问底,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让出三尺房基地,那张家与吴家原来小巷的地哪里去了﹖是这个故事表述错了﹖还是年代久远﹖又或是大家听故事时以讹传讹、不加思考﹖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张家让出的三尺空地加上原小巷的路面就有六尺,那“六尺巷”完全是与吴家无关了﹖

也许是我理解上有误,这个“六尺巷”原本就与吴家没关系,只不过吴家的出现,是为了陪衬出张家人的品德更加谦和礼让!我现在想,假如吴家人看到张家人让出了三尺空地,正好是一个小巷的位置,那么吴家人占了原来的小巷子盖房子,正是目的;而张尚书也说了: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也无话可说!

这就与现代的“三米堂”有异曲同工之处,荣荣家利用勤勤家盖房子时把所有的界线弄没了,说这地方是我的,你也没证据证明是你的,勤勤家只好吃一个哑巴亏,这是荣荣家玩弄心术得到的,所以被大家所不齿!

而勤勤家第二次盖房时移了一米五与张家移的三尺是一样的,荣荣家后来移的一米五也与吴家是一样的,只是荣荣家后来移的一米五原本就是勤勤家的地!这么说来,勤勤家的谦和礼让比起张尚书家来是不是更好!所以,勤勤家后来发家发得发得那么快,而荣荣家后来的败落,也更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得到报应!

大度做人,克己处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向了城市,对于农村你家的、我家的、他家的那些边边界界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只有住在家的那些老人才能分得清,所以无论是“六尺巷”的故事,还是“三米堂”的故事,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美好记忆、那些高尚品德!

书于湘南水乡古镇衡阳大浦

2020.7.25.12:45

(0)

相关推荐

  • 安徽有座小城人杰地灵,诞生了3000名博士20名院士,是在哪里?

    清朝的王士禛在<将至桐城>里提到了安徽桐城的龙眠山.诗中讲的是,诗人王士禛在罢官归故里的途中,刚刚翻过桐城与舒城交界的北峡关,看到了太阳西斜,枫林如火.他偶然又看见桐城西北部的龙眠山,于是 ...

  • 《盗墓笔记》南派三叔系列作品之阅读顺序整理

    南派三叔最早写的就是<盗墓笔记1-8部>,很多读者看完后还是一头雾水,总觉的三叔在这八部里挖了太多的坑,有很多情节的出现,无法理解原由.其实这八部<盗墓笔记>只是三叔的一个铺垫 ...

  • 《大学》学习整理笔记之三十九

    <大学>学习整理笔记之三十九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中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中说,念念不忘上天赋予人类光明的 ...

  • 潘强国: 六尺巷里寻“礼 让”

    六尺巷里寻"礼 让" 文/潘强国 中秋当日,我也算是难得一闲,早晨起来冷不丁的想吃六尺巷旁边的大饼卷油条.我与妻约好,她买菜,我便去买早点啦.好不容易排队买到了二套大饼卷油条,我兴 ...

  • 苏州百巷(154)善家巷

    苏州百巷(154)善家巷 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全长约120米.之所以叫善家巷,并不是说巷子里住过一位姓善的人家,而是指行善之家.据说旧时巷西南侧有一陆姓大户,富而好施,被誉为善家,百姓为 ...

  •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qu ...

  • 王爱琴 | 孝义大孝堡村:一条没有争议的“六尺巷”

    往期回顾  ·  任丙雄 | 念亲恩 ·  孝义木偶戏<天女散花>亮相央视 作者:王爱琴 六尺巷又名"仁义巷",孝义有这样的说法,明朝嘉靖兵部尚书霍冀一封"千 ...

  • 张英 张廷玉与六尺巷

    张英跟张廷玉为什么能受到器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张英是早年最重要的贴身文臣侍从,康熙曾亲自写了"清慎勤"."格物& ...

  • 【张氏】百忍美德六尺巷为什么能发生在张家

    [张氏]百忍美德六尺巷为什么能发生在张 作者|章宪法 古代安徽籍官员中,有两个非常幸运的人:一个是"青天"包拯,封建官员的清廉.旧时的断案传奇,多被后人归并到他的名下:另一个是&q ...

  • 【雨墨】六尺巷,或礼让之书(诗歌.外五首)【章平】

    [雨墨]六尺巷,或礼让之书(诗歌.外五首) 作者章平 阅读:790  发表时间2016-08-28 22:17:18 1.六尺巷,或礼让之书 远远看去,一堵墙被礼让慢慢推开 你不用再去陌生的地方租借风 ...

  •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门庭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俩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交通使用 ...

  •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米堂,让礼让之风古今碰撞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米堂: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是有天壤之别,但一样被传为了美谈!我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我朋友勤勤家两代人的故事,他家与邻居荣荣家就因放弃了上代人的恩恩怨怨,现在一起建了一个三米堂, ...

  • 黄梅戏电影《六尺巷》,2011年摄制,韩再芬 黄新德主演

    ................................................................................ 敬2021一杯酒:,愿岁月,无波澜: ...

  • 六尺巷新解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六尺巷谦让的典故,中国人已是耳熟能详了. 但仔细思考,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两户人家为了一丁点围墙之地争吵不休,最后居然闹到了宰相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