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 明清布局
襄阳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始筑于西汉,东汉后历为州、郡、府、县等治所。今之城市布局基本承续于明清时期。本文简要阐述明清时期襄阳城的大致布局。
明·天顺(1459年左右)《襄阳郡志·卷一·城池》,对襄阳城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本府砖城一座,在汉江之南,与樊城市对。前代创建修筑,旧志不存,无考。然晋羊祜、杜预、朱序,宋吕文焕所守,皆此城也。元季颓废。国初乙已年,卫国公邓愈因旧址修筑,有正城,有新城。新城附正城旧基大北圈门,绕东北角接正城。
通周回二千二百一十一丈七尺,通计十二里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脚阔三丈。朵头四千二百一十个,窝铺七十座。城壕除北一面临江四百丈,东、西、南三面通二千ー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三十九丈,深二丈五尺。
门禁六座,俱有月城。东、南、西、大北、小北、东长六门角楼各一座,每座滴水三层。东门一座,毁于回禄;南门一座,亦毁未修。东南、西南各设角楼一座,每座滴水三层;西南毁,亦未修。东北角楼一座,滴水三层。花楼一十座,每座滴水二层。
鼓楼一座,在城内大十字街北,跨街,台基之上,滴水二层;亦毁,未新。钟楼一座,在圆通寺内,天王殿前之左,滴水三层。
上述提及邓愈筑城事。“国初乙已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这年四月,常遇春率部进取襄阳诸郡。七月,朱元璋令邓愈戍守襄阳,邓愈筑城当在此时。
邓愈所筑之襄阳城,其正城当即宋元以来之襄阳城,在旧城基础上修建(修复)。
新城在旧城之东北角向外拓展,形成向东北部伸出的一个角。乾隆《襄阳府志·卷七·城池》记载:“明取襄阳,以平章邓愈镇其地,于至正二十五年修之,拓东北角,由旧城大北门外,东绕今长门,环属东城。”南宋时襄阳城周为九里三百四十ー步,此次拓展后的正城与新城合计为十二里一百三步,增加了二里余。
邓愈所修襄阳城,其后虽多有维修,但城市布局基本没变。
明代襄阳城布局图(图1)
1明代襄阳城布局图(图2)
明代襄阳城布局图(图3)
明初,襄阳城内南半部分是军政衙署区。襄阳县衙在城内西北隅;县学在县衙南。
正统初,襄王朱瞻墡自长沙移居襄阳,襄阳卫公署改建为王府。王府及其附属机构,占据了城内东南隅的大部分地区,南门正街之东、东街之南,几乎占全城四分之一的面积为王府及其附属机构占用。
明代时,襄阳县有三十六坊,如:澄清坊、旬宣坊 、状元坊、敷政坊、经魁坊等。襄阳城内街巷有大十字街、东门街、西门街、小十字街等。
清代襄阳城布局大致与明代同。城内街道,与明代变化不大。明襄王府在明末被焚毁后,长期废弃。城内东北隅的军政衙署不断增加,为军政衙署集中之区。城西南隅逐渐成为行政、文教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建筑物也不断增加。
清代以坊或坊街指称街区,逐步形成。
清代襄阳城 坊或坊街(图4)
明代襄阳城布局图(图5)
明代襄阳城布局图(图6)
今襄阳城垣保存基本完好,除临江部分内凹和东北角外凸之外,大致呈梯形,东西两面为上下底,长分别为2.2千米、1.6千米;南北为两腰,长分别为1.4千米、2.4千米。城墙为土夯筑,外砌大城砖,高约8.5米,宽5一15米,现保存的基本上是原墙体。城内面积约2.5平方千米。东、南、西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河宽130-250米,深2-3米。这一城市布局,基本上就是明初奠定下来的。
(图片来源未能一一注明,特此致歉并致谢)
(杨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