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详敌意:君子馆之战,耶律休哥如何大败宋军精锐?
君子馆之战,是宋辽战争的一处拐点。
此战,宋军的损失超过了两次幽州之战。
此后,精锐尽失的大宋,再也无力对辽发起战略进攻,其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梦想彻底破灭。
此战中,辽将耶律休哥表现出色,很好地诠释了《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所说的“顺详敌意,巧能成事”。
大宋成熟的弹性防御系统
986年,岐沟关之战,宋军大败。
双方都知道:辽军必然反攻。
但是,宋军不太慌,辽军也不太有必胜的把握。
因为:大宋在宋辽前线,有一套成熟的防御体系。
大宋的防御体系曾令辽十分头疼。
宋军的防御,是一套“弹性防御”系统。
宋军东面以雄州、霸州为前沿,西面以满城、遂城为前沿,迟滞、拖住辽军。
主力集结于后方的镇州、定州、瀛州、高阳关等处。
开战后,后方各军集结起来,与前沿各军配合,击败敌军。
这套防御体系,一度令辽军十分棘手。
此前辽数次攻宋,效果一直不佳。
东线:雄州以东,水网纵横,不利辽军骑兵驰骋,辽军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围点打援,因此,双方往往在此打成僵局,最后以辽军撤退告终。
在瓦桥关之战后,宋军在这一带开通漕运,筑大堤以捍水势,进一步加强了对辽军骑兵机动能力的限制。
西线:雄州以西,相对利于大战。但是,此处决战,对宋军更有利。
西面的太行山脉既限制了辽军骑兵的机动空间,又利于宋军设伏;东面是宋军的关南各军。
辽军攻这一侧,往往会遭到宋军的夹击。
满城之战示意图。辽军在西线的攻势,往往遭到宋军的夹击。
因此,在之前的数次作战中,辽军的攻势多收效不大,胜少负多,而且即使胜了,也收效甚微。
岐沟关之战后,宋太宗部署将领,补充兵力到各个据点,加强原有系统。
辽军要想在攻势中获利,绝非易事!
以压促变+顺详敌意。
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战争也和摔角一样···首先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战略:间接路线》。
986年11月,辽圣宗、萧太后抵达辽兵营地,开始部署南下作战。
这一次,辽军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他们决心换个玩法!
当时的宋军,有两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岐沟关大败,宋军损失惨重,他们自然倾向于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
另一方面,宋军在以往的防御作战中战绩不错,而宋太宗将岐沟关之败单纯归因于主将曹彬的失误,因此,宋军对辽军的实力仍然判断不足。
因此,辽人的总体策略是:一方面,通过施加压力,迫使宋军放弃保守策略;另一方面,“鼓励”宋太宗轻视辽军的心理,诱使宋军做出“激进”策略。
辽军开始玩起了“花活”。
1、试探性进攻。
辽军没有大举进攻,只在东、西两线发起了一些试探性进攻。
这种试探性进攻非常有必要!
(1)、摸清情报。
宋军点状的前沿要点防御范围有限,辽军如摸清情况,有机会越城深入,攻击集结中的宋军。
这一点,史书未有详载。
但是,在后来的作战中,东路辽军可以迅速越过宋军前沿,直扑君子馆,可见:辽军对宋军何处防御薄弱、何处河流可徒涉等情况已经完全掌握!
(2)、养气。
尽管辽军刚刚在岐沟关作战中取胜,但此前的南下作战毕竟战果不佳,军队对南下作战多少缺乏信心。
果然,辽军在试探性进攻中,确实遭遇了一些挫折。
在满城以西的作战中,辽将临阵脱逃,辽军首战失利。
辽圣宗立刻诏谕全军,更换将领,使辽军全军肃然。
而在此后的行动中,辽军在望都击败了宋军。
尽管战果不大,但辽军仍以重赏来鼓舞士气。
尽管只俘虏宋军11人,缴获9匹战马,辽圣宗仍然大加赏赐,树立典型,振奋士气!
2、诱骗。
与此同时,耶律休哥与知雄州的宋将贺令图“眉来眼去”,诈降。
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细聊。
3、选择性保密,影响宋军作战企图。
辽军即将大举进攻的消息,宋军已侦知,宋太宗遂严令各处备战,加强戒备。
可是,辽军的其他信息:主力何在?主攻哪一路?何时来攻?这些信息严格保密。
如前所说,宋军的防御系统是弹性防御系统。
在弹性防御系统中,各部分散部署于各地,开战后,迅速集结、开赴作战地点。
这种作战方式,对各部的反应速度要求极高。否则,就会陷入被动。
因此,宋军的神经是绷得很紧的。
但是,近20天过去了,除了小规模作战,什么都没有发生!
宋军只能紧绷神经,却什么也干不了!
天天听着“狼来了”,却天天看不到狼。从宋太宗到宋军将士,焦虑的情绪逐渐蔓延开来。
“保守”策略,宋军自己很难受!
同时,辽军这个阶段迟迟不展开大规模进攻,“谨慎”的表现,也鼓励了宋太宗转取“激进”策略。
就这样,“一压一拉”,宋军出来了!
宋军变更作战部署
辽军的策略得手了。
宋太宗沉不住气了。
宋太宗的部署,以试探性反击对抗辽军的试探性进攻。
宋太宗下令:西线,定州的田重进率军北上,进军岐沟关。东线,各军会合起来,先完成集结!
对于宋太宗的指令,历代多认为是他按耐不住,转守为攻。
我认为:宋太宗并非想要发起战略进攻,他只是想以“试探性反击”来对抗辽军的“试探性进攻”。
就敌情而言,辽人“愈寒弥坚”;就地形而言,冬季水浅,辽骑可徒涉(但步兵未必能)。
现在,绝对不是宋军战略进攻的时机。
宋太宗虽然孟浪,但还不至于这个道理都不懂!
宋太宗在西线发起反击,是进退有据的。
西线,有太行山脉掩护侧翼,田重进即使遇到辽军主力,也不至于大败。
因此,田重进的北进,是一次风险不太高的“试探性反击”,目的是搜索辽军主力。
东线,按照原有套路,宋军本来就是要进行集结的。而且他们的集结地仍在腹地,西有贺令图及镇、定各军的掩护,北有前沿各军预警,也算安全。
因此,宋太宗的企图是:以田重进军试探性反击,搜索辽军主力,确定作战方向;以刘廷让、李继隆各军为主力,准备作战。
田重进军一路北上,未遇辽军主力,他们攻占了岐沟关,杀守城兵千余,并派轻骑进一步搜索。
此时,田重进得知:辽军主力在固安、瓦桥一线,正准备大举进攻!
田重进立即通知各军,准备大战!
宋军,“激进”起来了。
顺详敌意,诱骗贺令图,破坏宋军部署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篇》
宋太宗的试探性反击,摸清了辽军部署,算是达到了目的,而宋军的集结也算是进退有据。
可是,宋军却低估了一个人:耶律休哥。
宋军的部署,被耶律休哥看在眼里。
耶律休哥一面以部分军队迟滞东线宋军的集结,争取时间,一面开始处理“可怜”的贺令图。
前面提到:在试探性进攻阶段,耶律休哥一直在跟贺令图“眉来眼去”,诈降。
跟所有的诈骗一样,诈降这种事情,有两个关键点:1、找对“目标”;2、说人家能够相信的话。
耶律休哥选定贺令图作“目标”,算是找对人了。
宋太宗之所以发起第二次幽州之战,就是被这位贺令图忽悠的。
萧太后河桥。贺令图在北方前线,却看不出萧太后雄才大略,判断能力真有问题。
他说辽国“子幼母壮,大臣不附,朝政紊乱”,可以讨伐!
如果别人这么看待辽国,那还可能只是“想当然”,问题是:贺令图是常年在宋辽边境的将领呀!
这只能说明:贺令图的贪功之心,已经蒙蔽了他的判断能力!
既然贺令图认为辽国“大臣不附”,那他当然会倾向于相信耶律休哥会投降嘛!
这样的贺令图,是典型的可以“利而诱之”的对象!
耶律休哥诈降,把贺令图抓了起来!
当然,当时宋军的组织性很强,即使主将被抓,也能按部就班,不至崩溃。
不过,群龙无首,贺令图所部只能维持稳定,以求保全,不可能进行大调整、决策。
耶律休哥深知这点,并不趁机猛攻贺令图部,而是留兵牵制该部与镇定各军,主力一路东进,直扑君子馆!
耶律休哥的快速机动,出其不意,给了宋军一个突然袭击。
当时的耶律休哥,只是西路军的先锋。但是,他从全局出发,精准把握关键点,果断行动,推动战局的发展,可谓良将也!
突如其来的耶律休哥,彻底打乱了宋军的部署!
按照以往的剧本,辽军攻宋军前沿,宋军主力选择时间、地点,实施作战。
如今,宋军只能按照耶律休哥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会战了!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孙子兵法.虚实篇》
先手:致命一击
耶律休哥用诱骗之法突破侧翼,风驰电掣,直扑君子馆。
此时的耶律休哥兵力不足,无法立刻对宋军发起歼灭战,只能一面作战,一面等待萧太后的辽军主力前来会合。
不过,宋军也不是吃素的,此时大部分兵力已经集结,而李继隆所部也正在赶来。
宋军集结起来,本来就是准备打仗的,在哪打不是打?
即使辽军主力来了,也未必能奈何宋军!
所谓高手,就是随手就能打出致命一击,改变战局。
耶律休哥,就是这样的高手!他打出的第一招,就是致命一击!
耶律休哥选精锐突击,以火箭焚烧滹沱河桥。
这是决定战局的致命一击!
瓦桥关之战,宋军败而不乱,辽军难以打歼灭战。
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移动速度慢,一旦被击败,逃都逃不掉。
这一点,在宋辽战争中则未必。
以瓦桥关之战为例。
当时,宋军被辽军击败。但宋军仍然徐徐撤退,回到莫州。在整顿后,宋军再出,与辽军继续相持。
宋军之所以能如此,还得感谢他们严谨的阵战之法。
宋军阵型很多,但所有的阵型,都有一个共同点:相当数量的骑兵掩护侧翼。
当宋军作战不利时,以骑兵掩护,实施撤退。
尽管宋军骑兵打不过辽军骑兵,但可以败而复整,实施侧击。
宋军在应对辽军骑兵追击时,常可以从容退却,进退有据。
所以,辽军无法实施超越追击,无法大胆猛攻宋军的侧翼和背部,不能引发宋军的总崩溃。
耶律休哥断滹沱河桥,破坏了宋军后路(滹沱河并非长江这样的天险,因此,断滹沱河桥不能说是切断后路),使宋军后退、调整能力大幅度削弱,陷入被动!
决战还未开始,辽军在战术上的优势已非常明显!
决战
随着辽军主力的抵达,决战开始了。
这可不是一场“公平对决”!
由于辽军出色的策略,大军已经集结,会攻刘廷让。
“并敌一向”已经完成,现在开始“千里杀将”了!
宋军失去退路,难以边打边撤,只能结阵四战。
辽军围攻。
《辽史.兵卫志》记载了辽军常见的进攻方法。
辽军四面围定,阵于四面,列骑为队。每队5-700人,10队为1道,10道为1面,各有主帅。
进攻时,辽军以1队发起进攻,如果取胜,则全面跟进猛攻,不胜,就换第2队来攻,“更迭反复”。
辽军轮番进攻,牢牢把握主动。
因此:辽军的进攻即使输了100次,只要有1次实现,就可以引发宋军的总崩溃!
同时,气象也严重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由于天气寒冷,宋军没有皮衣,衣服单薄不能御寒,冻得手脚发麻,弓弩没办法张满。
即便如此,宋军的作战仍然十分顽强,战事十分惨烈。
辽军伤亡十分惨重,国舅详隐、大将鞑烈哥、宫使萧战死,耶律休哥和留宁受重伤。
如果对手是一般人,宋军或许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是,辽军的作战决心也极为强烈。耶律休哥裹伤力战,鼓舞士气,辽军拼死作战。
战至初十日,大将李敬源、杨重进战死,刘廷让只率数骑逃走。
宋军,全军覆没!
至此,周世宗、宋太祖整军以来,所练的精兵猛将损失殆尽。
大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梦想,终成一场泡影!
总论:顺详敌意,巧能成事。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孙子兵法.九地篇》
此战,耶律休哥并非辽军全军统帅,但毫无疑问的是:耶律休哥对辽军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战中,耶律休哥很好地诠释了“顺详敌意,巧能成事”。
1、不要按照对手期望的套路来。
“顺详敌意”,就是洞察对方企图,佯装顺从对方企图。
所以,我们必须洞察对方的全盘企图,否则,就是真的“顺从敌意”了。
辽军此前数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可见宋军的防御体系是成熟的。
如果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低劣的勤奋”。
只有洞察对手的套路,才能不让对方把握节奏,才能寻找新的办法!
2、沉住气,钓大鱼。
上不上对方的套路,决定权在我;对方上不上我的当,决定权在对方。
辽人“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
宋军调整部署,发生在十二月!
可以想象:辽军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宋人再不作调整,辽军在整个冬季将无大仗可打,将白白错过岐沟关之战后的好时机!(由此对比,宋太宗实在太沉不住气!)
3、料将。
“顺详敌意”,不只需要假装顺敌方理性的意,也要假装顺他感性的意(心理)。
耶律休哥找准了贺令图。他抓住贺令图贪功之心,“利而诱之”,一举擒拿对方将领,打破了战场平衡!
4、把握关键点、迅速行动。
当敌人发现我们未按照他企图来时,往往会快速做调整。
此时,我方必须抓住关键点,迅速行动!否则,战机就会错过!
耶律休哥洞悉宋军企图,准确地判断了下一步作战的战略关键点,不与雄州军纠缠,直扑君子馆。
而在抵达战场后,耶律休哥又直击战术关键点:烧宋军的桥,为随后的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5、拼命。
宋军确实不是草包,打得非常顽强!
耶律休哥关键时刻不退缩,身先士卒。在受伤后,带伤死战,终于击败对手!
很多人的事情没办成,并非是不能“巧能成事”,而是:在关键时刻,差一点“坚持最后五分钟”的精神!
冷静分析形势,了解对手的企图和心理,把握关键点拼命去打,或许,我们也可以“巧能成事”!
祝君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