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以阴阳而分,人秉阴阳而生,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应象哲学课!【一点资讯】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开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就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变化的起源,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汇聚之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无不效法阴阳,法天则地,而得长寿!

那么天地,阴阳之气与人体对应关系如何呢?

且看这一段黄帝内经素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2;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

宇宙间的清阳之气变成了天

浊阴之气变成了大地,

地气上升就形成云,

天气下降就会变成雨!

下雨虽然天气下降所致,却是地气所化生!

云虽然是成于地气,却依赖天气的蒸发,这就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相对于人体也是这样,清扬出于上翘。卓燕走下桥,青阳发散于皮肤腠理,浊阴注入五脏。 清扬能让四肢得到充实饱满。浊阴能让六府能够相安!

原文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水属于阴,属于阳是无形的气,而阴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人的形体,而形体得到滋养以后,又使人的真气得到了充盈。

真气产生了精,精可以化成一切,经也依赖于真气产生,形体是依赖于饮食,无为而形成的饮食经过生化变成了精,又经过气化而充实了形体!

所以说,如果饮食不节,也能够伤害形体,器片剩了也能够损害经,因为真气产生精气,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生为气。但是气也可能被饮食五味太过所伤害。

再看原文: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这一段从气(指功能)到味(指有形的)继续探讨,阴阳与人体的关系!

大概意思是说:

属于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而出!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

阳气之中,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作为五味来说,味厚就会使人泄,味薄才能使肠胃通利。

作为阳气来说,气薄能够渗泄邪气,气厚就会助阳发热。

亢阳会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却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

酸苦而有通泄作用的属于阴。

原文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一段讲阴阳盛衰在人体导致疾病的变化规律!

大概意思是说:

首先说阴胜则阳病,阴片胜则阳必衰就要产生病变,阴阳在人体内应该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一方偏盛,那么另一方就要受到损害,如果阴盛了那么阳就要受到损害,如果阳偏盛了,那么音调受到损害。

阳气偏盛就会产生热烟,气片盛就会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寒象,寒会损伤人的形体,热会损伤人的气分。气分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气分先伤而后伤到了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了气分。

贼风邪太过形体就会感到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气太过心腹就会感到疼痛,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下面说的是四时五行与人体对应关系!

来看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暑燥湿风,人有五胜化五气,以生喜怒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这段的意思是天有四时五行,天就是指整个宇宙,四时就是春夏秋冬,也称四季。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4时的推移,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对应人体内有五脏,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化生五脏之气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都可以伤到气!

寒暑载侵也会损伤人体。大怒会上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发生形体突变,此对喜怒不加以节制,对寒暑不善于调摄,就会伤及生命。

阴气太盛,一定会转化为阳,阳气过剩一定会变为阴,这是阴阳转化的规律所导致的,所以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的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泄泻,夏天受到暑气太多,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收到的湿气太多,冬天就会发生咳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