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心理:富养长大的女孩子普遍都有公主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为什么明明富养长大的女孩都有公主病,但是她们反而最好命?
无意识旁观他人的生活,是人心理和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表现。生物学上,把窥视他人窥探他人,归纳为人的本能和天性。
这种天性背后潜藏着的,是从兽进化而来的人类,自远古时期就存在与携带的动物式粗狂野性。
今天的人类不再像动物一样皮毛裹身,露宿山野草原,但在人的内心,这种野性从未消过,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一动物式野性逐渐内化成为内心最深处的潜意识,被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削弱,被人类的自我人格接管和束缚。
表面看,它们仿佛已经销声匿迹,实际上,这些兽性时刻都在潜意识里,磨砺爪牙,寻找突破以迸发成为主人格外显出来。
这类外显机会不是没有,它们也曾多次成功出逃并露出“兽”的不可控一面,并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一样:张牙舞爪的争吵、激情杀人、相互暗斗、撕破脸,以及暗中窥探他人,如猎豹蹲伏在草丛中,伺机扑倒羚羊一般,让自己成为现代猎杀中最后的成功者。
当我们无意识间去窥探他人生活,并对他人生活轮廓作出总结时,其实体现出了这样的心理状态:
  • 1. 窥伺之下的好奇(原始兽性的缓和表现)
  • 2. 镜像效应(观察他人、比对自我、自我追问)
  • 3. 社会角色比较
问题产生之前,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一类社会现象?又为什么得不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譬如有人观察到被富养的女孩,并总结这类女孩普遍有“公主病”。所以她/他的问题是:有公主病的这些女孩,为什么反而还过得很好呢?
在回答她/他的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反问她/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公主病的富养女孩,就应该过得不好呢?
我们的反问,是让质疑者去反思,反思什么呢?反思自己问题的逻辑性和潜意识中的真实态度。
显然,质疑者对富养女孩的态度非常清晰:1.羡慕嫉妒;2.被富养的女孩都有“公主病”特征,而公主病是被大众所诟病和不齿的;3.所以有公主病的富养女孩的生活和命运,应该是不好的——那么多毛病的女孩,谁跟她生活在一起都会觉得心烦、麻烦。
弄明白了质疑者潜意识里的真实态度,我们就能明白质疑者为什么会这样讲话。并且还能看出质疑者对自己的撇清,以及自身并未被富养,因为没有公主病的客观事实。
话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联想到一种心理学效应: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因为自己真正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和不满足,于是编造出一些“理由”用以自我安慰,消除紧张或减轻压力,从而使自己从不满、不安、嫉妒、羡慕、恨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酸葡萄心理的积极一面,是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的一种表现,而消极的一面就是忽略客观实际,陷入到自以为是的判断与分析中,以求自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质疑者的心态和目的就清晰明了了。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对客观现实认识上出现心理偏差的质疑者,而不是对现象持客观认知态度的人。
厘清这一界限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质疑者的问题:有公主病的(富养)女孩为啥日子反而过得很好?
质疑者的这一问题,是必然会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1. 质疑者自己不在此环境、角色中,无法体验和理解特定环境中角色的心态与行为;
2. 质疑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阶层,阻隔了自身对另一社会环境与阶层的认知和了解;
简而言之即:不身在其中,就无法获得事实全貌,也就无从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进而无法做出全面的判断与认知。
想要了解富养女孩的公主病是如何养成的,又为何好命,就必须先了解其生活阶层属性,以及公主病本身所需要的环境。即:公主病有其诞生的特定环境与条件。
所谓公主病,大众眼中所指的是年轻未婚女性,所具备和呈现出来的特征:
1. 心理年龄小,有明显自恋倾向
2. 自我评价失衡,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重要
3. 自小受到家人百般呵护、伺候、疼爱

4. 行为娇纵,态度跋扈,高高在上,过度自我膨胀
5. 有问题时从不怪罪自己而常归于外因
6. 缺乏责任感、奉献精神,感受他人情绪及自我控制力弱
7. 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性差
8. 盲目自信,任何场合自己都是主角
公主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彼得·潘症候群(即不愿长大的大男孩)的女版表现。
结合以上8条来看,这样的女性,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婚姻中都会遭受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会比一般人过得更辛苦,矛盾更多。
正如质疑者所言:明明这么多毛病,为啥现实中这样的富养女孩似乎命都很好?质疑者不明白,有社会阅历,了解真实社会阶层生活的人却都明白:
第一, 有且仅有家庭富裕的这种女孩,才有养成公主病的条件;
第二, 能够纵容女孩这类公主病的家庭,彼此都有支撑子女做自己的优越物质基础。
所以,普通家庭的女孩如果被养出了公主病,那会是父母的悲哀以及自己的悲哀,因为一出家门,严苛的社会现实不会给这类毫无家门根基的女孩,持续公主病的机会。
而家庭富有,有一定财富基础和社会地位的家庭,却可以持续为女孩提供相应的犯病条件,而这是质疑者无法触及的,也是她们无法理解的真相。但是,有公主病的富养女孩是否真的好命,却还需要客观地看待,因为人生幸福,并不是物质财富就能单方面决定和买断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