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期 | 认知营养过剩症,创业者的“三高”
创业大潮迭起,迄今已有五年,成功者甚少,失败者多多。
在众多失败的创业者中,有一种失败者,他们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知道的太少,而是因为懂得太多,不是对创业的认知水平太低,而是“太高”了。
读了吴伯凡老师写的《认知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这篇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认知在发表意见,当形形色色的人携带着各种自己的认知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噪音池,最终不但没有形成共识,连本来为达到认知共识的沟通,也变成了认知与认知之间的激烈冲突和争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争论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还在争论不休…….
我在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创业者,他们只能在课堂上吹吹牛,在创业营的分享会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自己创业怎么牛逼,或者把自己以往的失败说成是成功的勋章。
PPT越做越漂亮,观点越来越超前新颖,有的创业者甚至成了做PPT的名人,美其名曰:“一P成名”。
似乎个个创业者都是成功人士了。
可实际上,在实战中这些创业者却是一塌糊涂,大都是轰轰烈烈地开始,最多一年就悄然无息了。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学了生理之后,我们的身体才会消化食物。
也不是学会游泳以后才下水。
更不是学了逻辑以后才开始思考的。
认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认知得到完善之后,才开始决策和行动。
许多创业者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们错误地认为认知是越高明越好,越完善越接近成功。
其实从书本上得到的认知和在实战中得到的认知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常说:观点观点就是观察的地点,观察的地点变了,观点也就变了。
用马云、李彦宏、雷军这些成功者的书本传奇,来对标自己,美其名曰提高认知,对创业不仅益处不大,甚至还是有害的。
为什么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照搬书本去打仗,有些道理在书本上是对的,但在实际中用错了时间和地点,像《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熟读兵书,却连个街亭都守不住。
创业不是写文章,不能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你终于想起传世佳句之后,市场早已把你忘了。
你不能等到你认知充分完善之后,再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来。
而是在有了大体思路以后,便着手去做一个勉强可行的产品,马上推向市场,这时候你真正的认知就开始了。
随着你产品的不断迭代,你的认知也就不断的深入,回过头来看当初那一知半解的产品似乎很可笑,但它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
有的学者把这些不高级但有效的认知,称为“代偿性认知”。
认知的目的是生存和行动。
我们面临的不是等到认知充分完善以后再行动,我们就不得不使用这种“代偿性认知”。
有的创业者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认知水平,把课堂上变成一场认知大比武,其争论的激烈程度,远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国外国会议员的争论还要激烈得多,就差动手了。
这种过于对认知概念的打磨和纠缠,看起来是为创业做准备,实际上是对复杂多变艰辛的商战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
这种人似乎不适合创业,毕竟我们口袋里的钱太少,没有多少梦让你胡来。
我们应该警惕在这种在提高认知掩盖下的“营养过剩症”,力求在实战中提高自己,而不是在创业课堂上挥斥方遒。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写的《创业的基因》这本书。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