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汇丨一张老照片背后的红岩故事

来源:学习时报

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这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家三口精神饱满,左侧是年轻英俊的父亲,右侧是靓丽可人的母亲,二人呵护着天真无邪的孩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张照片是红岩烈士何雪松的妻子莫凌志赠与友人欧阳齐修当作留存纪念的,照片里的三口之家正是何雪松一家人。

被捕:为了挽救危局

1947年10月9日傍晚,外出数日的何雪松突然回来,他脚步急促,进院子时边走边脱外衣,走进屋便将房门关上。不一会儿,几个拿着手枪的人冲进院子。妻子莫凌志被吓了一跳,“你们干什么?”他们没有理会,冲到房门前,一脚把门踹开。 一群人冲进屋,只见何雪松坐在火盆边,拿着火钳拨弄着燃烧的纸屑。领头的特务一把夺过火钳,发现纸已化为灰烬。他气急败坏地大吼:“你是何雪松吗?”“是的。”“走,跟我到二处去谈话。”何雪松站起身来,穿上外衣,走到摇篮前,亲了亲只有三个月大的小儿子,便走出家门。妻子带着儿女哭喊着追在后面,何雪松回头对妻子大喊:“一定要把孩子抚养大。”话音未落,几个特务就七手八脚地把他往车里推,车子“呼”地一下开走了。 原来,何雪松与萧中鼎、李子伯计划发动武装起义,以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然而,起义消息被泄露,何雪松负责的联络站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组织要求他立即转移。想到家中还有一份机密文件,何雪松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回家销毁文件。哪知,这一次回家,竟成了何雪松与妻儿的永别。

写诗:为了擎举希望

被捕后的何雪松被押往重庆白公馆监狱,因他严词拒绝“自首便可获释”的条件,次年4月,被转囚于渣滓洞监狱。 1949年1月29日大年初一,经谈判和斗争,狱中难友们搞了一场春节联欢。女牢的难友们扭起了秧歌,唱起了《闹新春》《慰问解放军》等歌曲;男牢的难友们则表演起了“凤阳花鼓”“叠罗汉”等节目。一群诗友则悄悄“溜”进楼下一号牢房。“我们坐在牢里,首要的就是要有斗志。常言道:诗言志,今天我先来抛砖引玉。”曾任《挺进报》编辑的古承铄,吟诵了一首《宣誓》。 “好,写得好。古兄的《宣誓》代表了我们所有人的宣誓。现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蒋家王朝的统治不会太长了。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参加人民解放战争,但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我们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投入战斗,毫无愧言地去迎接革命的胜利,所以我写了一首《迎接胜利》给大家听听……”何雪松说完便朗诵起来:“乌云遮不住太阳,冰雪锁不住春天,铁牢——关住了战士的身子,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不怕你豺狼遍野,荆棘满山,怎比得,真理的火流,革命的烈焰。看破晓的红光,销铄了云层,解放的歌声,响亮在人间。用什么来迎接我们的胜利?用我们不屈的意志,坚贞的信念!”

舍身:为了迎接胜利

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上寒风呼啸,雾气笼罩四周,渣滓洞监狱阴冷彻骨。当天渣滓洞的情况有些异常:敌人在各处增派岗哨,内院和外院更换了灯泡,整个监狱亮如白昼;特务办公室的电话不时响起,档案、文件被焚烧的火光不停闪烁…… 一声口哨声划破了夜空的寂静。“楼上的全部下来,我们要办移交了,快!”“交给谁?”“交给重庆警备司令部杨森,下去安静点,等警备司令部来接人。”何雪松意识到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我看这次是凶多吉少,最后的时刻到了!” 所有狱友都被转移到楼下八间牢房,牢门被铁索死死锁住。这时,一群荷枪实弹的特务涌入内院,冲上走廊,站在每间牢房的门边。一声口哨声之后,无数子弹从每个门口射向牢里手无寸铁的人。 看着身边的难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何雪松用双手死死握住木栅栏门两侧、用身体挡住枪弹,同室的萧中鼎等人得以生还。他自己没有等到11月30日的重庆解放,却用身躯让活下来的人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