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粉刺怎么治效果好【一点资讯】
粉刺,即寻常性痤疮,又称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损美性皮肤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热及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膏梁厚味,致使脾胃积热,上蕴肌肤,或肌肤不洁,热毒雍盛所为,当以清热解毒,凉血行滞为治,可选用下列中医治疗方。
1.肺经风热型:
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当以清肺散风为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药取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野菊花、黄连、赤芍、苦参、竹茹、穿心莲各10克,白茅根30克,生槐米1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枇杷清肺饮,或蛇胆川贝液,或三蛇胆川贝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消炎散结片,或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3次口服。
2.湿热蕴结型:
主要表现为粉刺,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味,药取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枇杷叶、桑白皮、穿心莲、薄公英、金银花、栀子、野菊花各10克,生甘草5克。中成药黄连胶囊,或湿毒清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芩连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3.痰湿凝结型:
主要表现为粉刺,皮损结成囊肿,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当以化痰健脾渗湿为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药取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陈皮、当归、川芎、连翘、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0克。中成药二陈丸、或参苓白术丸、或半夏天麻丸、香砂六君子丸等,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在常规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方,可提高治疗效果。
1.六神丸:
六神丸10~15粒,绿药膏1瓶。将六神丸研为细末,与绿药膏混合均匀备用。每晚常规清洗皮肤后,将六神药膏糊涂抹于患处、双手心及双足心涌泉穴处,翌晨洗去,每晚1次,3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清热散结,消肿止痛。适用于粉刺。
2.颠倒散搽剂:
硫黄、大黄粉各等量。将二药混合均匀,用清水或茶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搽患处、双手心及双足心涌泉穴处,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适用于粉刺。
3.冰硼散:
冰硼散1支,清水适量。将冰硼散用清水适量调匀,用棉签沾药糊外搽患处及双手心、双足心,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清热解毒、宣肺理气。适用于粉刺。
4.硫黄软膏:
蒲黄粉、大黄粉各5克,硫黄软膏适量,调匀备用。患处用温水冼净后,直接将药膏涂抹于患处,每天3~4次,连续7~10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粉刺。
5.三黄片:
三黄片3~5粒,研为细末,用酒精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粉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