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和脚
网友蕈苑购买了FFU,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机过滤机组,大家都替他高兴,不过我都弄出笑话了,因为他买的是套件,而我以为是过滤器单元,这个误会当然都是无所谓的,但蕈苑的做法却让我想起一件事。
大家知道,蕈苑是个老手,这是比我们说的高手还要厉害的一种称谓。而食用菌技术人员这个表现,很有些意思,那就是水平越高的,做起事来就越谨慎,反倒是那些入行不久的或者刚刚小有成绩的人,动不动就把条件往简单处整,粗放到无以复加,甚至还觉得他才掌握了技术的真谛,而我们这些念念叨叨强调操作细节的说法,常常被某些“高手”所耻笑。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咨询请求,情况很简单,就是污染率居高不下,老板以为是有什么很奇怪的情况。
这个厂子也是做平菇类的,请来的技术原来是做发酵熟料的,粗放是一贯的了。老板想的是搞好条件,稳定生产,这当然没有错,所以添加了许多好东西,包括高压灭菌锅,净化室等许多东西,可是实际生产做起来,连技术员以前用油桶蒸料的水平都做不到,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厂里的情况让我想到一句俗话:“小脚穿大鞋”,技术远的思维方式其实停留在他做发酵熟料的状态,面对新的条件,实际上束手无策,而综合他们的具体条件的技术手段,出现错位,结果是各个环节都出现问题,即使平菇菌丝非常强大,遇到这种问题叠加的事情,也弄得污染率离谱。
我不能列举所有细节的错误了,当时只是最后给他们分析了各个方面的不合理状态。这种多环节出错的核心,是不能理解技术和条件的衔接问题,好像漂亮的大鞋子,却不适脚,没法走路的样子。
因为他们采用了高压灭菌,所以一系列原来做平菇的套路就没法弄了,当然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找到办法或者没去想办法。
首先是封口问题,不能使用扎口,也不能使用纸封和塑料薄膜封,因为高压灭菌的脉冲过程会冲掉。结果他们选择了不封口,但利用了净化室冷却,这个似乎没有问题,实际上是有问题但不严重。
其次是菌种问题,菌种装量过多,前后菌龄差距大,使用又舍不得剔掉多一点,结果菌种萌发盖面又受影响。
三是培养,本来使用自然通风的荫棚或者原有的培养间都可以,但最后他们选择了湿帘降温的棚子,里面温度尚可,湿度却高达80%以上。
等等问题,结论只有一个,与条件相适应的技术套路没有弄好,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有些严重有些轻微,但长期生产的话,还是要处处恰当为好,起初他们目标要求不高,降低到某个程度就满意,但在我看来终究是隐患甚多,最后他们解决协调了多少,我不是很清楚,但无疑没有全面解决。
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态度和思路,蕈苑走的是精益求精,力求长期稳定的近似工厂化目标的高度设施化方法,叫做随着脚的长大换鞋子。而这个接受咨询的公司的路子得过且过慢慢来,即线固定鞋子大小等脚长大。我有点担心这样下去,等做稳定了——吃够亏了,也就很难坚持了,不过因为人家内部的原因,很难下决心更改这个路线,那也是不得已的问题了。
这类问题,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